你有精疲力竭之虞吗?
《儆醒!》杂志驻日本通讯员报道
“瑞典的女侍者、日本的教师、美国的邮局雇员、欧洲的公共汽车司机,以及世界各地的装配线工人都一律显出征象,表明他们的工作压力正日益加剧。”——《每日新闻》。
信祥感到疲惫不堪。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不出四个月,就招聘了130名员工。在日本,他受雇于一个经营超级市场的集团,担任一家新分店的营业经理。他虽然努力工作,却在压力下雇用了一些未能符合标准的员工。雇员若不是互相斗争,就是埋怨工作环境欠佳。除此之外,还有一名男雇员与一位女同事私奔。信祥每天都头痛欲裂,他不久甚至连上班也不行了。有些日子,他强迫自己返回办公室,但终归又要立即回家。他已精疲力竭,就像将灭的火柴一样。
专职料理家务的妇女也感到筋疲力尽。萨拉留在家中照顾三个儿女。过了两年之后,她对儿女显得极不耐烦。她说:“我觉得自己仿佛日夜为儿女操劳,但家务却是永远做不完的。”母亲如果有世俗工作,同时又要教养儿女,精力透支的机会就大大提高了。四十多岁的贝蒂发觉自己要在家庭和事业两方面保持平衡,她尝试两者兼顾,务求尽善尽美。她试图取悦所有人——丈夫、儿女、雇主和同事。结果,她的血压上升,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使她大发脾气。她把自己累垮了。
虽然有些人看来不致有精疲力竭的难题,却仍旧经历这种苦况。进三是一位能干、精力充沛、很有见地的基督徒传道员。他迁往一个亟需基督徒教师的地方,以便提供一臂之助。可是,不出几个月,他就感到疲惫不堪,一天到晚都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他觉得自己犹如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他变得优柔寡断,连午饭吃什么也拿不定主意。他什么都不想做,因为实在困累得要命。
何谓精疲力竭?
精疲力竭究竟是什么?在1970年代中期,赫伯特·弗罗伊登贝格尔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始采用这个词语,意指“与人相处的时候,由于受到环境影响,情绪变得极为紧张,结果陷于疲惫不堪的状况中”。这个词语也指“心力交瘁,特别是由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或生活放荡无度的缘故”。(《美国传统英语辞典》)可是,这个词语在定义上也有些细微的差别,视乎个别的研究人员而定。
精疲力竭一词虽然没有明确的医学定义,但深受其苦的人却会呈现若干症状,例如,精力透支、没精打采、不知所措、毫无希望和浑身虚弱等。呈现这些症状的人常常感到极度疲累,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使他大发脾气。什么都不能叫他振作精神,鼓起干劲。他觉得凡事都不胜负担,不论遇到任何人,他都求对方伸手相助。在他看来,不论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自己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没有意思的。绝望之感油然而生。假如你呈现这些症状,加上身体不适,生活毫无乐趣,很可能你已备尝精疲力竭的滋味了。
精疲力竭能够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无疑,你想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你可以怎样做呢?为了寻得答案,让我们首先看看,怎样的人较容易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然后找出原因所在。
[第4页的附栏]
精疲力竭的症状
“工作过劳是一种削弱体力的心理状况,起因在于工作压力一直得不着舒缓,结果造成:
1.精力衰竭
2.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3.不满和悲观的情绪日趋严重
4.旷工次数越来越频密,工作效率则大大降低。
“这种状况确能削弱体力,因为那些本来健康、活力充沛和能干的人,一旦工作过劳,就会变得疲弱无力,甚至一蹶不振。主要起因在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随着日子过去,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压力始终得不着舒缓。”——《工作与压力的关系:如何应付工作过劳》,罗伯特·L·文宁加和詹姆斯·P·斯普拉德利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