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精疲力竭之虞?原因何在?
试想象一下,你要照顾儿女,又要上班工作。也许你不用想象,你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办公桌堆满工作文件;电话又响个不停,顾客的苛求简直满足不了。上司感到不满,因为你未能如期完成工作。儿子在学校行为不端,老师请你立即跟他会面。你请求配偶予以一臂之助,配偶却处之漠然。看来一切都不受控制,压力已变为苦恼,那么你便有精疲力竭之虞了。
工作过劳是促成精疲力竭的因素吗?脑科研究人员安·麦吉-库珀声称,人们感到精疲力竭,“原因在于生活失去平衡,他们通常工作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足,结果引起恶性循环”。可是,工作过劳并不是惟一的因素;面对同样的压力和环境时,有些人会弄得筋疲力尽,其他人则应付裕如。
谁有精疲力竭之虞
正如有些人较容易感染某种疾病,若干类型的人也较容易感到精疲力竭。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埃利奥特·阿伦森说:“你若想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就先要怀着如火的热情,竭尽全力。”热中工作的人为自己定下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因此很容易精力透支。据说把自己累垮的人往往是商业机构的精英。
日本赤十字看护大学的稻冈文昭教授在《精疲力竭症候群》一书中概括说明,谁有精疲力竭之虞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他写道:“易于精疲力竭的人一般都有强烈的个性倾向,他们富同情心、有人情味、体贴入微,并且不断追求理想。简单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人’而非机器。”
有人邀请专家研究筛选的方法,以求把易于筋疲力尽的人淘汰,专家反而认为筛选方法应当用作甄录雇员的标准。他说:“商业机构先要寻找一些愿意为公司着想而拼命工作的人才,……然后发展另一项计划对抗精疲力竭症候群。”
从事服务行业的人特别容易精力透支,例如社会工作者、医生、护士和教师等。他们热切渴望帮助别人;为了改善别人的生活状况,他们甘愿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他们所定下的目标有时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意识到自己达不到目标时,就难免有心力交瘁的感觉。为了同一理由,对孩子关怀备至的母亲也会操劳过度。
精疲力竭的成因
对护理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促成精疲力竭的因素有三。第一,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不少令人烦恼、灰心丧气的难题。举例说,大部分护理人员都要负起沉重责任,处理病人所引起的难题,学会使用新仪器,应付日益加增的开销,以及忍受一种不固定的生活方式。《精疲力竭症候群》一书指出,“他们感到心力交瘁,最大原因在于天天所面对的烦恼。”如果难题迟迟解决不了,他们的挫折感就会加剧,以致把自己累垮。
第二,他们缺乏支持,因为找不到倾心吐意的知己。因此,如果一位母亲孤立自己,很少跟邻近的家庭主妇来往,精疲力竭的症状就会渐渐呈现。以上提及的调查显示,与已婚的护理人员相比,单身的护理人员较容易筋疲力尽。不过,如果夫妻没有坦诚相对,即使已婚也会天天增添烦恼。就算所有成员在家,你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只顾聚精会神地观看电视。
第三,他们感到茫然无助。举例说,与医生相比,护理人员较容易感到无奈,因为他们无权把事情改变过来。中级管理人员如果已竭尽所能,但事业仍然停滞不前,就会意志消沉,干劲尽失。正如一位人力资源科经理所说,“人一心想大展鸿图,可惜怀才不遇,灰心丧气之余,”就难免有精疲力竭之感。
要是别人对自己所作的努力毫不赏识,无奈之感就会油然而生,久而久之,精疲力竭的症状也会相继呈现。妻子要持家,又要照顾儿女,其实是非常吃力的,如果丈夫没有体谅之心,妻子就很容易操劳过度。对中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上司无视他们的出色表现,并且诸多挑剔,他们就会泄气,甚至一蹶不振。《父母》杂志声称,“基本上,我们大家都需要受人赏识,得到别人的认可。不论在家还是在办公室,如果我们凡事全力以赴,却徒劳无功,我们就极有可能尝透筋疲力尽的滋味。”
饶有趣味的是,虽然大部分护理人员都感到疲惫不堪,产科医生却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一般来说,产科医生的工作是协助产妇分娩,迎接新生命。新生婴儿的父母无不感谢他们的帮忙。人只要受到赏识,就会自觉能干有用,气魄十足。
我们一旦知道谁有精疲力竭之虞,并且了解背后原因,处理这样的难题时,就会容易得多了。对于那些深受其苦的人,下一篇文章会帮助他们对人生怀有平衡的看法。
[第6页的精选语句]
精疲力竭的起因在于工作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足,结果引起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