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又无爱
加拿大一个17岁少女诉说她想自寻短见的原因。她举出许多理由,包括:“我感到很寂寞,也为自己的前途发愁;在同工面前,我自惭形秽;核子战争;臭氧层遭受破坏;我样子丑陋,出嫁无望,到头来一辈子还是要孤孤独独的;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样生存下去也没意思;我死了,别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谁也不能伤害我了。”
以上所提及的可能是年轻人自杀的部分原因吗?在加拿大,“除了汽车事故以外,自杀是现代青年最普遍的死因”。——《环球邮报》。
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里亚兹·哈桑教授,在一篇题名为“中断生命:年轻人自杀趋势”的论文里指出:“问题涉及好几个社会因素。青少年自杀的事例有增无减,看来跟以下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企;澳大利亚的家庭圈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服用毒品、吸毒成瘾;青少年暴行猖獗;精神疾患;‘理论自由’和经验自主权的差别日见明显。”哈桑教授的论文进一步指出,多次调查所得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前景很悲观,“一想到未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轻人就惊恐不安。他们预期核子战争会把地球摧毁,自然环境大受污染,环境素质急剧下降。他们也担心,社会将变得非人性化,因为科技发展不受控制、失业率高企”。
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年龄从16岁到24岁的男女,也为了别的原因自杀:贫富悬殊、单亲家庭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家庭拥有枪械、幼年时曾遭受淫辱等。此外,一般年轻人“对未来都缺乏信心”。
《新闻周刊》报道,在美国,“枪械唾手可得,也许是[青少年自杀]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把没有精神障碍的年轻自杀者,跟没有自杀的青少年比较过后,只找到一个差异点:家里有一支装了子弹的手枪。枪不会杀人的‘高见’原来不过如此”。事实上,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有装了子弹的手枪!
令人惊恐的事物、冷酷无情的社会,可以一下子就把感情脆弱的年轻人逼得要自杀。且以12岁到19岁的青少年为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暴力罪行,比发生在一般人身上的要多一倍。据《麦克林杂志》报道,研究表明“年龄从14岁到24岁的年轻女子大有可能遭人强奸。侵犯妇女、杀害她们的,大多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们的人”。结果怎样?以上种种因素,连同其他恐惧的因由,使“这些女子失去自信心,缺乏安全感”。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在接受访问的强奸受害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曾想过要自杀。
新西兰的一篇报道透露年轻人自杀的另一个原因,说:“物质至上的风气到处弥漫,世人用财富、美貌、权势作为衡量个人成就的标准。这种观念使许多年轻人自觉一事无成,为社会所摈弃。”此外,《未来学家》也评论:“[年轻人]巴不得立刻得到满足,他们样样都要,而且马上就要。年轻人最喜欢看电视连续剧。他们设想自己就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容貌俊美,衣着跟上潮流,不用辛勤工作也能够名利双收。”年轻男女满怀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期望无法实现,他们难免感到沮丧,有时还萌生自杀念头。
爱能救人一命?
莎士比亚写道:“爱宛如雨后阳光,令人心境舒畅。”圣经说:“爱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书13:8)年轻人动不动就自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爱这种特质:他们渴望有人爱护关怀、有人跟他们倾谈。《美国医学协会医学百科全书》声称:“有自杀倾向的男女通常感到孤寂难耐。有时,他们只需向一个既体谅又同情自己的人倾诉心声,就足以使他们打消自杀的念头。”
年轻人极其需要别人爱护,也向往有所归属。可是,在这个没有爱心、鼓吹破坏的世界,年轻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他们的需要就一天比一天更难得到满足。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了,年轻人于是觉得父母遗弃了他们。这也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原因。父母嫌弃子女可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请看看以下的事例。做父母的很少跟儿女在家共叙天伦。爸爸妈妈都出外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另一些父母却耽于个人消遣,留下儿女在家没人照管。从父母的所作所为,儿女可以看得出:爸爸妈妈嫌弃我。知名新闻记者兼研究员休·麦凯评论:“做父母的越来越自私自利。他们只顾自己,不想为儿女改变生活方式。……养育儿女已不合潮流了,这是令人不快却又无可否认的事实。……谋生实在艰难,人人多少总有点自私。”
有些民族的男子认为,堂堂男子汉怎么也不能呆在家里照管孩子。新闻记者凯特·莱格说得不错:“热中公益服务的男子,一般认为做救生员或消防员,总比照顾孩子好。……他们情愿做个默默无闻的英雄,跟外界力量搏斗,也不肯留在家里照管子女。”做父母的自当悉心照顾子女,这是责无旁贷的。父母玩忽职守,这就跟嫌弃子女没有两样。结果,你的子女就可能变得自惭形秽,也不晓得怎样处世为人。《教育文摘》评论:“由于自卑的缘故,年轻人不懂得怎样替自己设想,也不知道怎样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年轻人有时感到绝望
研究人员认为,年轻人自杀,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生活了无指望。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梅森就青少年自杀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一般认为,绝望比抑郁更能使人萌生自杀念头。绝望有时被界定为抑郁的症状。……常见的是,年轻人对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经济前景,一般感到灰心沮丧、毫无希望。其次,他们对世界局势也感到悲观无奈。”
公民领袖为人不老实,带头干坏事,年轻人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循规蹈矩。他们所抱的态度是:“为人诚实有什么用?”关于年轻人识破伪善行为的本领,《哈泼斯》月刊说:“年轻人一眼就能看穿虚假行为,他们不善读书,却精于观察。他们将要投入社会,所以对社会所发出的种种信号尤其敏感。”这些信号到底表明什么?作家斯特凡妮·道里克评论:“教人怎样立足生存的资讯,就像洪水般汹涌而来,这是前所未见的。比起以往,我们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提高了。不过,绝望的神情却随处可见。”政治和宗教的领导阶层也没有什么好榜样可供年轻一代效学。道里克提出以下的相关问题:“我们怎能从没有意思的苦难寻得意义、得到启发,甚至恢复过来呢?既然自私、任性、贪婪的风气到处弥漫,我们又怎能培养爱心呢?”
你如果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请读读下篇文章,答案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第6页的精选语句]
“一想到未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轻人就惊恐不安”
[第7页的精选语句]
“有时,他们只需向一个既体谅又同情自己的人倾诉心声,就足以使他们打消自杀的念头”
[第6页的附栏]
以下迹象显示年轻人可能有自杀倾向
• 睡不安稳、食欲不振
• 离群独处、孤僻冷淡、易出事故
• 离家出走
• 装扮大幅改变
• 滥用毒品兼嗜酒成癖,或其中一样
• 狂躁不安、寻衅闹事
• 提及死亡;写下一些与自杀有关的条子;描绘暴力图画,尤其是一些有强烈自毁倾向的图画
• 内疚感
• 绝望、焦虑、抑郁、不时失控地哭泣起来
• 把私人财物赠送给人
• 思想不集中
• 对玩乐失掉兴趣
• 自我批判
• 乱搞男女关系
• 学业成绩骤降、无故旷课
• 加入激进教派或成为帮派一员
• 抑郁过后,情绪高涨
以上资料摘自《少年危机》(美国学校行政人员协会),以及菲利普·帕特罗斯和东妮娅·沙穆合著的《纵谈儿童和青少年抑郁自杀现象》
[第7页的图片]
亲切的关怀、由衷的怜恤,能感动年轻人去爱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