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叛道——闭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径
1,2.(甲)为什么基督教国最初400年的历史如此重要?(乙)在选择方面,耶稣宣告一项什么真理?
为什么基督教国最初400年的历史如此重要?理由与婴孩出生的最初几年何以重要一样——因为那几年是为个人的未来品格奠定基础的模铸时期。那末,基督教国的最初几个世纪显露些什么呢?
2 我们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且回忆一下耶稣基督所宣告的一项真理:“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功利主义的路是宽的,正当原则的路却十分窄小。——马太福音7:13,14。
3.在基督教初创立时,有两条什么途径供人选择?
3 在基督教初创立时,信奉这个不受欢迎的宗教的人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紧守基督和圣经所主张的纯正道理和原则,不然就与当时的世界妥协而跟从容易行走的阔路。正如我们将会见到,最初400年的历史表明大多数人最终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哲学的诱惑
4.据历史家杜兰特解释,异教罗马对早期教会有什么影响?
4 历史家杜兰特解释说:“教会采纳基督之前[异教]罗马通行的若干宗教习俗和仪式——异教祭司的长袍和其他袍服,焚香和使用圣水洗涤,在祭坛上点燃蜡烛和长明灯,崇拜圣者,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以罗马法律为教会律法的根据,把大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的头衔授予最高的主教,以及在第四世纪使用拉丁文。……不久之后,众主教取代了罗马的地方官,成为控制各城市法律与秩序的权力中心;大主教若非取代省总督便是加以支持;主教会议接替了省议会。罗马教会与罗马国家亦步亦趋。”——《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凯撒与基督》。
5.与异教罗马世界妥协的态度怎样与早期基督徒的写作大相径庭?
5 这种与罗马世界妥协的态度跟基督和众使徒的教训完全相反。(可参看第262页的附框。)使徒彼得劝戒说:“亲爱的弟兄啊,……这两封[信]都是提醒你们,激发你们诚实的心,叫你们记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保罗更毫不含糊地告诫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耶和华]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彼得后书3:1,2,17;哥林多后书6:14-17;启示录18:2-5。
6,7.(甲)早期教会的“教父们”怎样受希腊哲学所影响?(乙)在什么道理上希腊的影响特别显著?(丙)关于哲学,保罗提出什么警告?
6 尽管有这么明确的训谕,第二世纪的叛道基督徒依然采纳罗马异教的种种排场。他们偏离了纯正的圣经始源,披上异教的罗马式袍服和头衔,大量吸收希腊的哲学思想。哈佛大学的沃尔夫森(Wolfson)教授在《基督教的熔炉》一书中解释,在第二世纪,有大量“受过哲学训练的外邦人”纷纷归信基督教。这些人羡慕希腊人的智慧,认为希腊哲学与圣经教训有颇多相同之处。沃尔夫森继续说:“他们有时提出解释,认为哲学是上帝借着人的推理能力赐给希腊人的特殊恩赐,圣经则是通过直接启示授予犹太人的恩赐。”他继续说:“众教父……开始以有系统的方式表明,在圣经惯常所用的朴实词语后面隐藏着哲学家的主张,蕴含于他们在书院、学园、走廊[讨论哲学的中心]里铸造出来的隐晦高深的术语中。”
7 这样的态度正好为希腊哲学和术语开路,乘机渗进基督教国的道理中,尤以三位一体的教义和灵魂不死的信仰为然。正如沃尔夫森声称:“[教会]父老们开始在他们所搜集的巨量哲学词语中找寻两个适当的术语,其中一个用来称呼三位一体个别成员彼此有别的实体,另一个则用来称呼他们骨子里的统一。”可是,他们不得不承认,“三合一神的观念是个神秘之谜,不是人的理智所能解开的。”但与此迥异的是,保罗清楚意识到这种腐蚀和‘曲解好消息’的危险。他在写给加拉太和歌罗西基督徒的信中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不照着基督、而照着人的传统,和世俗的言论,借着哲学(希腊文phi·lo·so·phiʹas)和骗人的空谈,把你们掳去。”——加拉太书1:7-9;歌罗西书2:8,《新译》;哥林多前书1:22,23。
把复活一笔勾销
8.人类一向企图解开什么难解之谜?大多数宗教试图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8 正如我们从本书各章见到,自古至今,人类不断企图解开人何以生命短促、不免一死之谜。正如德国作家赫尔姆(Gerhard Herm)在他所著的《凯尔特人——从黑暗中出来的民族》一书中声称:“宗教的功用之一是使人接受人都有死去的一天这件事实,不论是借着应许人在死后有较好的生活,抑或能够转世投生,甚或两者兼得。”差不多每个宗教都倚赖人有个不死的灵魂,人死后魂在阴府继续生存或投生为另一个人的信仰。
9.关于耶稣对复活的信仰,西班牙学者乌纳穆诺作出什么结论?
9 今日基督教国属下差不多所有宗教都跟从这种信仰。20世纪西班牙著名学者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论及耶稣说:“他按照犹太人的信仰相信肉体复活[例如拉撒路的事例(可参看第249-52页)],而不是按照[希腊]柏拉图的主张相信灵魂不死。……我们从任何忠实的注释书本中均可以见到这件事的证据。”他所下的结论是:“灵魂不死……乃是异教的哲学主张。”(La Agonía Del Cristianismo[基督教的痛苦])即使基督显然从未有过这样的思想,这种“异教的哲学主张”却渗进基督教国的道理之中。——马太福音10:28;约翰福音5:28,29;11:23,24。
10.相信灵魂不死导致一些什么后果?
10 希腊哲学的狡猾影响乃是使徒死后发生叛道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希腊的灵魂不死主张意味到人不得不为魂安排各处归宿——天堂、地狱永火、炼狱、极乐世界、灵薄狱等。a教士们发觉,借着操纵这样的道理,他们可以很容易使辖下的信徒保持顺服,并且利用后者对来世的恐惧向之榨取礼物和捐献。这把我们带到另一个问题:基督教国的教士阶级是怎样兴起的?——约翰福音8:44;提摩太前书4:1,2。
教士阶级怎样形成
11,12.(甲)当时另有什么叛道的明证兴起?(乙)耶路撒冷的众使徒和长老担任什么角色?
11 叛道的另一项明证是,教会不再遵循耶稣和使徒的吩咐,让所有基督徒均参与传道服务;相反,这件事转交给在基督教国内形成的教士阶级和教廷去专责办理。(马太福音5:14-16;罗马书10:13-15;彼得前书3:15)在第一世纪,耶稣死后他的使徒及其他具备属灵资格的基督徒长老在耶路撒冷合力担任训导和指挥基督徒会众的工作;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操有最高的权力可以辖管其他人。——加拉太书2:9。
12 公元49年,他们有必要在耶路撒冷聚集以解决若干影响到一般基督徒的问题。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作过讨论之后,“使徒和长老[希腊文pre·sbyʹte-roi]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于是写信交付他们,内中说:‘使徒和作长老的弟兄们问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看来众使徒和众长老组成一个治理机构去管理散布各地的基督徒会众。——使徒行传15:22,23。
13.(甲)有什么安排存在以直接督导早期基督徒的各群会众?(乙)会众的长老需要具备什么资格?
13 既然耶路撒冷的治理机构是早期基督徒用来统管所有基督徒的安排,那末当地的各群会众又有什么指挥的安排呢?保罗致提摩太的信清楚表明各会众均设有监督(希腊文e·piʹsko·pos, 以辟斯高普斯);这些人是属灵的长老(希腊文pre·sbyʹte·roi),在行为上和灵性上均具备资格去教导他们的基督徒同工。(提摩太前书3:1-7;5:17)在第一世纪,这些男子并没有构成一个与别不同的教士阶级。他们没有穿着任何特殊的袍服。灵性成熟便是他们的标志。事实上,每群会众均有一个包括若干成员(监督)的长老团而非受君主制的一人统治。——使徒行传20:17;腓立比书1:1。
14.(甲)基督徒监督怎样终于被基督教国的主教所取代?(乙)谁力图在主教当中取得最高地位?
14 直至后来,以辟斯高普斯b(希腊文e·piʹsko·pos, 监督、监察者)这个字词才改变成“主教”(英文bishop),意思是在教区内对其他神职人员操有管理权的教士。正如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卢尔卡(Bernardino Llorca)解释说:“起初,主教与长老(英文presbyters)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明确,当时的注意只集中在字词的意思方面:‘主教’等于监督;‘长老’则相当于长者。……但区别逐渐变得较为清楚,拥有‘主教’名称的是较重要的监督,他们拥有至高的教士权威,有资格行按手礼和委任教士。”(Historia de la Iglesia Católica[天主教会的历史])事实上,主教开始实行一种君主制度,尤其自第四世纪初期以降。教廷制度——由教士团施行统治的安排——于是确立起来。后来罗马的主教自称是彼得的继承者,许多人遂承认他是至高的主教和教皇。
15.早期基督徒的领导层与基督教国的领导层之间有什么巨大鸿沟存在?
15 今日,在基督教国各教会中,主教居于声势烜赫的地位,通常薪酬丰厚,往往被视为属于国家的统治阶层。可是,我们若把教会的位高势雄与基督和众长老(监督)治下早期基督徒会众的简朴组织比较一下,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其实有天渊之别。关于彼得与他所谓的继承人——在梵蒂冈的堂皇府第中掌权的教皇们——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可以说些什么呢?——路加福音9:58;彼得前书5:1-3。
教皇的权力与威望
16,17.(甲)我们怎么知道早期的罗马会众并非在主教或教皇控制之下?(乙)使用“教皇”的头衔一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6 早期的各会众均接受耶路撒冷众使徒和长老的指挥,其中之一是罗马的会众。基督教的真理可能在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不久传达罗马。(使徒行传2:10)像当时的其他基督徒会众一样,罗马会众也有长老团担任监督的职分,但其中并没有一位成员操有最高的权力。罗马会众的早期长老中绝没有任何人被当代的人视作主教或教皇,因为当时罗马君主制度的主教安排仍未设立。君主制度(一人统治)的主教团安排肇始于何时颇难确定。证据表示它是在第二世纪开始发展的。——罗马书16:3-16;腓立比书1:1。
17 在公元最初两个世纪,“教皇”(英文pope, 源于希腊文paʹpas, 父)的头衔尚未受人采用。前度耶稣会教士沃尔什(Michael Walsh)解释说:“罗马主教初次被人称为‘教皇’看来是第三世纪的事,这个头衔最初授予教皇卡利斯图斯(Callistus)。……到第五世纪末叶,‘教皇’一词通常仅是指罗马主教而言。可是,直到十一世纪,教皇才能够坚持这个头衔只可应用在他一人身上。”——《图解教皇历史》。
18.(甲)最先独揽大权的罗马主教之一是谁?(乙)教皇拥有至高权力的声称以什么为根据?(丙)马太福音16:18,19的正确了解是什么?
18 最先独揽大权的罗马主教之一是教皇利奥一世(公元440-461年)。沃尔什进一步解释说:“利奥采用一度属于异教的大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头衔。这个头衔至今仍为各教皇所采用,但在第四世纪末叶之前一向是罗马皇帝所持有的。”利奥一世的行动据称以天主教对马太福音16:18,19耶稣的话所作的解释为根据。(可参看第268页的附框。)他“声称既然圣彼得是使徒之首,圣彼得的教会也应该在各教会中居首位。”(《人类的宗教》)借着这项行动,利奥一世清楚表明,虽然东方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执掌世俗权柄,他却从西方的罗马执掌属灵权柄。教皇利奥三世在公元800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加冕时,这种权力更进一步显示出来。
19,20.(甲)现代一般人对教皇怀有什么看法?(乙)教皇拥有一些什么官衔?(丙)我们可以在教皇与彼得的行为之间见到什么鲜明的对照?
19 自1929年以来,罗马教皇一直被世上各政府视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梵蒂冈城——的统治者。因此,罗马天主教会与别的宗教组织不同,它可以差遣外交代表——教皇使节——到世界各政府去。(约翰福音18:36)教皇拥有许多荣衔,例如耶稣基督的代理人、使徒领袖的继承人、公教的最高元首、西方大主教、意大利大主教、梵蒂冈城的君主等。他受到隆重、铺张的接待。他享有一国之君的尊荣。但在另一方面,请留意他们所谓的第一任教皇兼罗马主教的彼得,当罗马百夫长哥尼流俯伏在他脚前下拜时有什么反应:“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使徒行传10:25,26;马太福音23:8-12。
20 如今的问题是,早期叛道的教会是怎会获得这么巨大的权力和声势的?基督和早期基督徒的简朴、谦卑是怎会转变成基督教国的骄横豪奢的呢?
基督教国的奠基
21,22.据称君士坦丁的一生发生过什么重大改变?他怎样利用这件事?
21 这个新兴宗教在罗马帝国的转捩点是公元313年,即君士坦丁大帝据称归信“基督教”的日子。他究竟是怎会“归信”的?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继承父位,终于与李锡尼(Licinius)一起成为罗马帝国的联合统治者。他的母亲虔信基督教,他本人则相信神灵保护。这两件事对他有颇深的影响。公元312年,在出师罗马附近的米尔维恩桥作战之前,他声称在梦中受命要在兵士的盾上划上“基督教的”交织字母——希腊字母khi和rho,基督的希腊文名字的首两个字母。c借着这个‘神圣的护身符’,君士坦丁的军队击败了仇敌马克森提(Maxentius)。
22 君士坦丁在战胜后不久就自称已成为信徒,虽然他等到大约24年后临死之前才受浸。他赢得了帝国中一般所谓基督徒的支持,因为“他采用[希腊字母]Chi-Rho[插图——希腊字母]作为徽号。……可是,这两个希腊字母在异教和基督教当中均已被人采用作为连字。”——《基督教的熔炉》,汤因比编。
23.(甲)据一位注释家说,基督教国开始于什么时候?(乙)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基督并没有建立基督教国?
23 结果,基督教国遂奠定了根基。正如英国广播员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在《基督教国的末日》一书中写道:“基督教国开始于君士坦丁大帝。”不过,他也作了一项深具洞察力的评论:“你甚至可以说,基督在基督教国尚未开始之前就已亲自废弃了这个组织,因为基督宣告他的王国不属这个世界。这项宣告乃是基督最重要和影响最广远的言论之一。”但这也是最受基督教国各宗教和政治领袖普遍无视的声明之一。——约翰福音18:36。
24.随着君士坦丁的“归信”,教会发生了什么改变?
24 凭着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国的宗教遂成为罗马钦定的国教。宗教教授帕吉尔斯解释说:“基督教的众主教一度是受拘捕、刑讯和处决的对象,如今却一跃而获得免税特权、皇帝赏赐、威望、甚至法庭也受其影响;他们辖下的教会如今财雄势大,地位显赫。”他们已成为皇帝的朋友,罗马世界的朋友。——雅各书4:4。
君士坦丁、异端与正统
25.(甲)到君士坦丁的日子,有什么神学上的争论激烈进行?(乙)在第四世纪之前,关于人们对基督与父的关系的了解,有些什么情形存在?
25 君士坦丁的“归信”何以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呢?因为当时“基督”教会正受教义之争所分裂,君士坦丁既是皇帝,对教会的事务操有强大影响。他希望帝国能团结起来。那时说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主教们正在大起争论:“化身为耶稣的‘上帝’‘儿子’或‘道’与现在称为‘父’的上帝本身——他的名字雅威已普遍被人遗忘——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哥伦比亚世界史》)有些人赞成圣经所支持的观点,认为“罗格斯”(希腊文Loʹgos)基督是被造的,因此地位次于他的父。(马太福音24:36;约翰福音14:28;哥林多前书15:25-28)这批人包括埃及亚历山大的教士阿里乌(Arius)在内。事实上,神学教授汉森(R. P. C. Hanson)声称:“在阿里乌的争论[于第四世纪]爆发之前,东方或西方教会的神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承认子的地位低于父。”——《寻求基督教对上帝的主张》。
26.到第四世纪初期,关于三位一体这个道理,当时的情况如何?
26 其他的人则认为基督居于从属地位的主张乃是异端,他们较倾向于崇拜耶稣为“上帝的化身”。可是,汉森教授指出,在这段时期(第四世纪),“情形并不是一种公认的正统道理[三位一体]受到公开的异端[阿里乌的主张]所攻击而必须加以防卫。关于当时备受讨论的问题,其实还未有什么正统主张。”他继续说:“各方面都相信自己受圣经权威所支持。各人都把对方形容为不合乎正统、违反传统和不符合圣经。”在这个神学争论上,宗教的各阶层均彻底分裂。——约翰福音20:17。
27.(甲)为了平息有关耶稣本性的争论,君士坦丁怎样行?(乙)教会有多少代表出席尼西亚会议?(丙)尼西亚信经有平息与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三位一体道理有关的争论吗?
27 君士坦丁希望四境团结,因此在公元325年于尼西亚召开主教会议。尼西亚位于帝国东部说希腊语居民的地区,与新城市君士坦丁堡隔着博斯普鲁斯海峡遥遥相对。据说各地前来参加会议的主教有250至318位不等,占全数的三分之一,大多数来自说希腊语的地区。但甚至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也告缺席。d经过激烈争辩之后,这个缺乏代表性的会议产生了大大偏袒三位一体思想的尼西亚信经。但它并没有平息教义上的争执,也没有澄清圣灵在三位一体神学上所担任的角色。在随后数十年间,人们继续为此争辩不休,结果需要召开更多会议,诉诸多个皇帝的权威和使用放逐手段才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这场斗争中,神学获得胜利,败北的是跟从圣经的人。——罗马书3:3,4。
28.(甲)三位一体的道理造成了一些什么后果?(乙)为什么尊崇马利亚为“真神之母”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28 经过多个世纪之后,三位一体道理所造成的结果之一是,独一的真神耶和华被埋没在基督教国那“上帝即基督”的神学泥淖里。e按照这种神学理论,耶稣若真的是“上帝的化身”,按理说来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显然就是“真神之母”了。因此在随后的日子,多种不同形式的马利亚崇拜遂应运而生,尽管圣经除了表示马利亚是耶稣卑微的生母之外绝没有提及她担任任何重要角色。f(路加福音1:26-38,46-56)多个世纪以来,“真神之母”的道理由罗马天主教会加以发展和润饰,结果天主教徒对马利亚的崇拜远超乎对耶和华上帝的崇拜。
基督教国的分裂
29.保罗曾警告人提防什么发展?
29 叛道的另一特色是导致分裂和派系。使徒保罗曾预言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保罗给予哥林多人清楚的劝谕,说:“弟兄们,我借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但是,尽管保罗提出规劝,叛道和分党别派的形势不久就生了根。——使徒行传20:29,30;哥林多前书1:10。
30.在早期教会中不久便有什么情况形成?
30 众使徒死后仅数十年,基督徒当中显然已发生了严重分裂。杜兰特说:“塞尔苏斯[Celsus,第二世纪的基督教反对者]本人曾讥嘲地指出,基督徒‘分裂成这么多的派系,人人都想有自己的党派’。大约在[公元]187年,伊里奈乌斯(Irenaeus)列出当时有二十个基督教派系。大约在[公元]384年,伊皮凡尼乌斯(Epiphanius)则计算过当时有八十个派系之多。”——《文明的故事:第三部分——凯撒与基督》。
31.天主教会的一项严重分裂是怎样形成的?
31 君士坦丁喜欢他帝国东部说希腊语的部分,因此在今日的土耳其地方兴建了一座巨大的新京城。他名之为君士坦丁堡(现代的伊斯坦布尔)。结果,在其后的许多世纪,天主教会按照语言和地理而分裂为两个阵营——西方说拉丁语的罗马与东方说希腊语的君士坦丁堡对峙。
32,33.(甲)有些什么进一步的因素促成了基督教国的分裂?(乙)关于在崇拜中使用偶像,圣经怎样说?
32 对于当时尚未发展完备的三位一体教义,争论仍持续不休,结果使基督教国大受困扰。公元451年,教会在卡尔西顿召开另一个会议去界定基督的“本性”。虽然西方接纳该会议所颁布的信经,东方各教会却表示不服,以致后来在埃及和阿比西尼亚组成埃及土语教会,又在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组成“詹姆斯派”的各教会。在深奥难解的神学问题上,天主教会不断受到分裂所威胁,特别以有关三位一体道理的定义为然。
33 使天主教会分裂的另一个原因是崇拜偶像。在第八世纪,东方的各主教起来反对偶像崇拜,因而进入了所谓打倒偶像时期。但过了相当时间之后,他们却恢复使用圣像。——出埃及记20:4-6;以赛亚书44:14-18。
34.(甲)什么导致天主教会内部的重大决裂?(乙)这项决裂最后导致什么结果?
34 在第六世纪,西方教会决定把拉丁文的“filioque”(意思是“及出自子”)一词附加在尼西亚信经之上,借此表示圣灵同时出自父和子。这项行动带来了另一场重大考验。这次改动结果导致东西方的决裂。“在公元876年,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会议因教皇的政治活动及没有纠正‘及出自子’这句话而加以谴责。这项行动进一步表明东方教会完全拒绝教皇自认有权管理全教会的声称。”(《人类的宗教》)1054年,教皇的代表把君士坦丁堡的教长逐出教会,后者则把教皇置于咒诅之下作为报复。分裂的结果导致各东正教会——希腊、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其他的自治教会——相继成立。
35.韦尔多派的信徒是什么人?他们在信仰上怎样与天主教会大为不同?
35 另一项运动也开始使教会遭受困扰。在12世纪,来自法国里昂的韦尔多(Peter Waldo)“安排了一些学者把圣经翻译为法国南部的‘当地语言’(langue d’oc)。他热心研究译本,并且认为基督徒应该像使徒一般过活——没有私人财产。”(《信心的时代》,杜兰特着)他开始了一项以韦尔多派为人所知的传道运动。这一派人反对天主教的祭司制度,也不接受免罪、炼狱、化体及天主教的其他传统习俗和信仰。他们把信仰传播到其他国家。1229年,图卢兹会议企图制止他们扩展,下令禁止人拥有圣经书籍。人只准持有与礼拜仪式有关的书籍,而且必须是用死语言拉丁文印行的。可是,还有更多的宗教分裂和迫害来临。
阿尔比教派大受迫害
36,37.(甲)阿尔比派信徒是谁?他们相信什么?(乙)阿尔比教派怎样受到压制?
36 12世纪开始的另一项运动发生于法国南部——阿尔比教派(Albigenses, 亦称为清洁派[Cathari])。这个教派从阿尔比(Albi)镇得名,他们在当地有许多信徒。他们有自己的独身教士阶级,而后者期望受人所崇敬。他们认为耶稣在最后晚餐论到饼时所说的话——“这是我的身体”——是象征性的。(马太福音26:26)他们反对三位一体、处女生子、地狱永火和炼狱等教义。因此他们积极使人怀疑罗马的教理。教皇英诺森三世下令逼迫阿尔比教派。他说:“若有必要,便用刀剑镇压他们。”
37 教会于是发动十字军去打击“异端者”。天主教十字军在法国的贝济耶屠杀了2万男、女和儿童。经过一场大流血之后,和平在1229年来临,阿尔比教派一败涂地。纳博讷会议(Council of Narbonne)决定“禁止平信徒拥有圣经的任何部分”。对天主教会来说,难题的根源看来是圣经有人民通用语言的版本存在。
38.异端裁判所是什么?它怎样运作?
38 教会采取的另一步骤是设立异端裁判所;这是用来压制异端的审判机构。当时一般人被一种不容异己的精神所控制;他们耽于迷信,动辄以私刑拷打和杀害所谓的“异端者”。13世纪的这种情况容许教会大大滥用权力。可是,“教会把定了罪的异端者交给‘世俗之臂’——当地政府——去活活烧死。”(《信心的时代》)借着把实际的处决交给世俗政府办理,教会佯作自己没有犯流血罪。异端裁判所开始了一段宗教迫害时期,结果造成了许多虐待、诬告和匿名指控、谋杀、抢劫、拷打,千千万万敢在信仰上与教会不同的人慢慢被折磨至死。宗教自由已被扼杀。寻求真神的人有任何希望吗?第13章会解答这个问题。
39.第七世纪有什么宗教运动开始?怎样开始?
39 这一切事在基督教国里发生之际,中东有个阿拉伯人独自采取立场,要把自己同胞当中的宗教冷漠和偶像崇拜消除。他在第七世纪开始了一项宗教运动,今日差不多有10亿教徒受其指挥。这项运动便是伊斯兰教。我们在下一章会考虑它的先知兼创立者的历史,并且解释这位教主的若干教训及其来源。
[脚注]
a “灵魂不死”、“地狱永火”、“炼狱”、“灵薄狱”等词语在原本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中从没有出现过。相反,“复活”一词的希腊文(a·naʹsta·sis)却出现过42次。
b 希腊字“以辟斯高普斯”(e·piʹsko·pos)的实际意思是‘监视的人’。它在拉丁文变成“episcopus”,在古英文变成“biscop”,后来在中世纪的英文则转变成“bishop”(主教)。
c 流行的传说声称君士坦丁在异象中看见一个十字和拉丁文的“凭此标记征服”(In hoc signo vinces)等字样。有些历史家则说它较像希腊文的“凭此征服”(En toutoi nika)。有些学者因为这个传说年代错误而对之表示怀疑。
d 关于西尔维斯特一世,《牛津教皇辞典》声称:“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期间(306-37年),虽然西尔维斯特作教皇差不多有二十二年之久,但在这段目击教会经历戏剧性发展的时期中,他在当时所发生的大事上只担任无关重要的角色。……君士坦丁把若干主教视作亲信,他无疑与这些主教共同议定他的教会政策;但[西尔维斯特]却不是他的亲信之一。”
e 若要详细考虑三位一体的争论,请参看1989年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32页册子《你应当相信三位一体吗?》
f 四福音中有24节不同的经文曾提及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名字或她作耶稣母亲的身分,在使徒行传则只有一次。使徒的任何书信均没有提及马利亚。
[第262页的附栏]
早期基督徒与异教罗马
“随着基督教的运动在罗马帝国境内兴起,它也向归信的异教徒提出挑战,要求他们改变以往的态度和行为。对不少出身于异教家庭的人来说,他们一向把婚姻仅看作一种社交和经济安排,同性恋关系则是男性教育所预期的事,而卖淫——无论男女——是正常和合法的活动,离婚、堕胎、避孕和抛弃不受欢迎的婴儿[至死]都是切合实际的权宜之计,但现在他们竟毅然接受反对这一切恶行的基督教信息,以致令家人大感惊讶。”——《亚当、夏娃与蛇》,帕吉尔斯着。
[第266页的附栏]
基督教与基督教国的对照
第三世纪来自泰尔的哲学家兼基督教反对者波菲利(Porphyry)提出质疑,“认为是否耶稣的跟从者,而非耶稣本人,必须对基督教的独特形式负责。波菲利(和尤里安[第四世纪的罗马皇帝兼基督教反对者])根据新约圣经表明,耶稣并没有自称为上帝,他不是传自己而是传一位单一的上帝,万人的上帝。但他的跟从者却舍弃了他的教训,引进他们自创的新主张,以耶稣(而非以单一的上帝)为敬拜和尊崇的对象。……[波菲利]指出令基督教思想家不安的一个问题:基督徒的信仰应该寄托于耶稣所传的教训,抑或寄托于耶稣的门徒在他死后数百年才编造出来的主张之上?”——《罗马人眼中的基督徒》。
[第268页的附栏]
彼得与教皇地位
在马太福音16:18,耶稣对使徒彼得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希腊文Peʹtros,柏特劳斯],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希腊文peʹtra,柏特拉]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天主教会根据这节经文声称耶稣将他的教会建造在彼得之上。他们说彼得就是第一位罗马主教,在他以后一脉相传的罗马主教都是他的继承人。
耶稣在马太福音16:18所指的磐石是谁?指彼得抑或指耶稣自己?上下文表明,当时所谈及的问题乃是,正如彼得本人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因此,按理说来,教会的磐石根基是耶稣自己而不是后来三次不认基督的彼得。——马太福音26:33-35,69-75。
我们怎么知道基督才是磐石根基呢?凭着彼得自己的证言,他写道:“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保罗也指出:“[你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彼得前书2:4-8;以弗所书2:20。
在圣经和历史上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彼得被人视为在同辈中居首位。彼得在自己所写的书信中绝没有提及这件事,而其他三本福音书——包括马可福音(显然是彼得向马可叙述的)——甚至没有提及耶稣对彼得说过这段话。——路加福音22:24-26;使徒行传15:6-22;加拉太书2:11-14。
我们甚至没有任何绝对肯定的证据证明彼得曾经去过罗马。(彼得前书5:13)保罗探访耶路撒冷时,“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彼得]、约翰”曾经予以支持。因此当时彼得不过是会众中至少三根柱石之一而已。他绝不是“教皇”,也从没有以这样的地位或耶路撒冷首席“主教”的名称为人所知。——加拉太书2:7-9;使徒行传28:16,30,31。
[第264页的图片]
基督教国三位一体的神秘三角形
[第269页的图片]
梵蒂冈(旗帜见下图)派使节到世界各政府去
[第275页的图片]
尼西亚会议为后来的三位一体教义奠下根基
[第277页的图片]
对抱子马利亚的崇拜(中图)反映出远较古老的异教女神崇拜左图:埃及的伊希斯与何露斯;右图:罗马的母神
[第278页的图片]
东正教会——保加利亚首府索非亚的圣尼古拉教堂及(下图)美国新泽西州的圣弗拉基米尔教堂
[第281页的图片]
“基督教”十字军组织起来,不但要从回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而且大举屠杀“异端者”,例如韦尔多教派和阿尔比教派
[第283页的图片]
多米尼加僧人托尔克马达(Tomásde Torquemada)领导残酷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实施严刑迫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