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寻求》 5章95-128页
  • 印度教——寻求解脱的宗教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印度教——寻求解脱的宗教
  • 人类寻求真神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印度教的古代根源
  • 印度教的圣书
  • 训诲与行为——不害和瓦尔纳
  • 令人沮丧的生死循环
  • 印度教的诸神
  • 印度教与恒河
  • 印度教与魂
  • 印度教的地狱主张
  • 印度教的敌手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
    警醒!1990年
  • 一位印度教徒的自白
    警醒!1974
  • 基督徒与种姓制度
    警醒!1998年
  • 当印度教徒成为基督徒时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人类寻求真神
《寻求》 5章95-128页

第5章

印度教——寻求解脱的宗教

“印度教社会的宗教习俗,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去附近的河流洗澡,附近没有河流,就在家里沐浴,人们相信这样行可以成为圣洁。然后,在未进食之前,先去当地庙宇把鲜花、供品献给当地的神。有些人还会洗洁神像,用红色和黄色的粉加以润饰。

差不多每家人都以屋隅甚或一个房间作为崇拜家庭所喜爱的神之用。在若干地方,普遍受人崇拜的是象头神伽涅沙。人们特别向他祈求好运,因为他以扫除障碍知名。在其他地方,克里希纳、罗摩、湿婆、难近母或其他神祇可能在受人崇奉方面居于首位。”——塔拉(Tara C.),尼泊尔,加德满都。

1.(甲)试描述印度教的若干习俗。(乙)西方对人生的看法与印度教的看法有些什么不同之处?

印度教是什么?按西方那过分简化的观念,印度教只是一种崇奉动物、在恒河沐浴以及有严格划分的阶级制度的宗教而已。这是真的吗?抑或印度教包含更深刻的意思?答案是:深刻得多。印度教是对人生一种完全不同的了解,是与西方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的。西方人惯于把人生视作历史上一系列按时间先后发生的事件。印度教徒却把人生看作自我反复的轮回,在这种过程上人类历史是无关重要的。

2,3.(甲)为印度教定出界说何以相当困难?(乙)一个印度作家怎样解释印度教与多神崇拜?

2 要界定印度教并非易事,因为它没有确定的教条,也没有僧侣组成的教廷或治理机构。可是,它却有“斯瓦米”(教师)和“古鲁”(精神导师)。一本历史书为印度教所立的概括定义声称印度教是“一整套错综复杂的信仰,自印度教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经典——吠陀经——写成以来即已出现,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本书声称:“我们也许可以说,印度教是对毗湿奴、湿婆等神或女神萨克蒂,以及他们的化身、变形、配偶、子神所作的崇奉或敬拜。”印度教徒的崇拜对象包括罗摩和克里希纳(毗湿奴的化身)、难近母、塞犍陀和伽涅沙(分别作为湿婆的妻子和众子)。据称印度教有3亿3,000万个神祇,但同时有人说印度教并不是多神崇拜。这怎么可能呢?

3 印度作家帕菲沙拉弗(A. Parthasarathy)解释说:“印度教徒并不是多神崇拜者。印度教只谈及一位神。……印度教千万神祇中的男神和女神只是代表一位至高主宰在显形世界中所拥有的众多权力和功能而已。”

4.“印度教”一词含有什么意思?

4 印度教徒时常称他们的信仰为达摩(sanatana dharma),意即永恒的法规和秩序。印度教a其实是个广泛的名词,包罗数千年来在复杂的古印度神话之下发展而成的多个宗教和门派(sampradayas)。这些神话极为错综复杂,以至《新拉鲁斯神话百科全书》说:“印度神话仿佛树木阴翳的茂密森林,进入其中便会看不见光而迷失方向。”可是,本章将会讨论印度教的部分特色和教训。

印度教的古代根源

5.印度教传播得有多广远?

5 印度教虽然不像其他若干主流宗教那么传播广远,但它属下的信徒到1990年却差不多有7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八分之一(13%)。可是,大部分信徒均住在印度。因此合理的问题是,印度教是怎会集中于印度的?原因何在?

6,7.(甲)据有些历史家说,印度教是怎样传到印度的?(乙)印度教有什么关于洪水的传说?(丙)据考古学家马歇尔说,在雅利安人未抵达印度河谷之前,当地所信奉的是什么形式的宗教?

6 有些历史家声称印度教的根源开始于3,500年前的移民潮,皮肤白皙的雅利安民族当时从西北方下到印度河谷,即现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带。他们从那里进入恒河平原和印度全境。有些专家认为这批移民的宗教主张基于古代伊朗人和巴比伦人的见解。贯串多种文化的一个共同线索也出现于印度教之中,那便是洪水的传说。——可参看第120页的附框。

7 可是,雅利安人来临之前,印度河谷的居民所信奉的是什么形式的宗教呢?考古学家马歇尔(John Marshall)爵士谈及“有些以孕妇为代表的‘大母神’。大多数裸体女像都有很高的领饰和头饰。……然后是‘男神’,‘一看就认出是历史悠久的湿婆的原型’,他以脚掌合什盘坐(瑜伽姿势),露体(令人联想到崇拜林伽[lingam, 男性生殖器]的仪式),被群兽包围(描绘湿婆的绰号‘万兽之主’)。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的石像触目皆是,……这指向对林伽(湿婆的男性生殖器像)和约尼(yoni, 湿婆之妻的女阴像)的崇拜。”(《世界宗教——从古代历史到现今》)时至今日,湿婆依然被尊为生育之神和男性生殖器(林伽)之神。他的坐骑是公牛难底。

8,9.(甲)一位印度学者对马歇尔的理论怎样表示异议?(乙)关于印度教和“基督教”所崇拜的对象,有人提出什么相反的声称?(丙)印度教的圣书以什么为根据?

8 拥有斯瓦米头衔的印度学者辛加那伦达(Sankarananda)对马歇尔的解释提出异议。他认为那些受人崇拜而称为“湿婆林伽”(Sivalinga)的石像其实象征“天空之火或太阳和太阳之火,日光”。(《印度史前的黎俱吠陀文化》)他的理由是“性崇拜……起初并不是一种宗教。它只是宗教的副产品,是从元始堕落所导致的后果。由于当时的人无法了解崇高的理想,于是便将其降至他们的水平。”他提出相反的论据去抵消西方对印度教的批评,声称从基督徒对十字架(男性生殖器的异教象征)的崇敬看来,“基督徒……才是性崇拜的奉行者。”

9 随着时间过去,印度的信仰、神话和传说均被记录下来,成为今日印度教的圣书。这些圣书虽然范围广泛,却没有试图提供一套统一的印度教教义。

印度教的圣书

10.有些什么圣书是印度教最古老的写作?

10 最古老的圣书是吠陀经,这是《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本祷文和赞美诗的合编。它们是在长达数百年的一段时期内撰写的,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完成。吠陀经后来有其他圣书补充,包括梵书和奥义书。

11.(甲)梵书和奥义书之间有什么分别?(乙)奥义书倡导什么教理?

11 梵书规定各种仪式和祭礼,不论属于私下抑或公众性质,应当怎样举行,并且详细论述它们所含的深奥意义。这些经典的写作时间约在公元前300年或以后。奥义书(实际的意思是“接近教师的座位”)亦称为吠檀多,是在公元前600-300年左右写成的。它们根据印度教哲学说明一切思想和行动的理由。轮回(魂的转世)和业(认为今生的境遇由前生作为所造成)的教义也载于这些圣书中。

12.罗摩是谁?他的事迹记载在哪里?

12 另一套圣书是往世书,书中含有长篇的寓言,包罗了许多关乎男女神祇和英雄的印度教神话。这套范围广泛的印度教丛书也包括《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史诗。据帕菲沙拉弗说,前者叙述“主罗摩,……圣书所有人物中最显赫的一位,”的事迹。《罗摩衍那》是最受印度教徒欢迎的圣书之一,它被鉴定为公元前第四世纪的作品。该书记述英雄罗摩的故事,他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模范儿子、弟兄、丈夫。他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七化身,人们许多时以祈求他的名作为问候语。

13,14.(甲)据一个印度教资料来源说,《薄伽梵歌》是什么?(乙)天启和传承是什么意思?《摩奴法典》是什么?

13 国际黑天觉悟会的创立者,持有“斯瓦米”称号的宗教领袖跋蒂吠檀多(Bhaktivedanta)声称:“《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含有道德上的最高训示。《薄伽梵歌》的训示乃是宗教和道德的最高历程。……《薄伽梵歌》的最后训示乃是所有道德和宗教的精髓:要皈依黑天[克里希纳]。”——《薄伽梵歌真义》。

14 有些人把《薄伽梵歌》(天之歌)誉为“印度属灵智慧之宝”,它是“神格中至高的黑天之主[克里希纳]和他的密友兼信徒阿周那”在战场上所作的一番讨论,“他在谈话中指示阿周那关于自我实现的学问。”然而,《薄伽梵歌》只是包罗万象的印度教圣典丛书的一部分而已。有些圣书(如吠陀经、梵书和奥义书)被人称为“天启”(原意为“听”),因而被视为直接受神启示的圣书。其他的书,例如史诗和往世书,乃是“传承”(原意为“记忆”)的产品;它们是人的写作,虽然被认为从启示发展而来。例证之一是《摩奴法典》;这本书订立印度教的宗教和社会律法,并为阶级制度的根据提出解释。这些印度教圣书提倡什么信仰呢?

训诲与行为——不害和瓦尔纳

15.(甲)请界定“不害”的意思,并解释耆那教徒怎样加以应用。(乙)甘地对“不害”怀有什么看法?(丙)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及耆那教徒有什么不同之处?

15 印度教也像其他宗教一样具有若干影响人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观念。杰出的例证之一是不害(梵文为ahinsa)或非暴力,有圣雄之誉的甘地(1869-1948)便以提倡非暴力主义知名。(可参看第113页的附框。)根据这种哲学,印度教徒避免杀害或虐待生物,同时顺理成章地崇敬某些动物,例如牛、蛇、猴等。最严格谨守杀生之戒和尊重生命的人是耆那教徒(该教创立于公元前第六世纪)。他们赤足行走,甚至戴上面罩,以防无意之间吞吃任何昆虫。(可参看第104页的附框和本页的图片。)但在另一方面,锡克教徒却在传统上以好勇斗狠知名,他们通常以“辛格”(Singh)为姓,意思便是狮子。——可参看第100-101页的附框。

16.(甲)大多数印度教徒对阶级制度怀有什么看法?(乙)关于阶级制度,甘地发表过什么言论?

16 印度教一个广为人知的特色是瓦尔纳,意即阶级制度。这种制度把社会划分成几个严格的阶级。(请参看第113页的附框。)虽然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扬弃这种制度,我们却留意到印度教社会仍然被这种制度所分割。正如美国和其他地方仍持续出现种族歧视,同样,阶级制度在印度人心目中已经根深柢固。这是阶级意识的一种形式,至今这种意识在英国和其他地方的社会仍以较小的程度出现。(雅各书2:1-9)是故,一个人若在印度的严格阶级制度中出生,就差不多无法加以摆脱。事实上,一般印度教徒也不求摆脱。他将之视为命中注定的事,是一生无法逃脱的命运,是前生所为(“业”)的结果。但阶级制度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呢?我们不得不再次回顾印度教的神话。

17,18.据印度教神话说,阶级制度是怎样开始的?

17 据印度教神话所载,最初的四个主要阶级是按照人类原始的父亲人物——原人(Purusha)——的身体部分来划分的。《黎俱吠陀》的赞美诗说:

“他们分割原人时把他分成多少份?

他们把他的口、他的双臂称为什么?把他的双腿、双足称为什么?

婆罗门[最高阶级]是他的口,他的双臂称为刹帝利。

他的两腿成为吠舍,他的双足产生了首陀罗。”——《世界经典》。

18 因此,最高阶级的婆罗门僧侣据称出自原人的口,即他的最高部分。统治阶级或武士(刹帝利)来自他的两臂。称为吠舍的商人和农夫起源于他的双腿。最低级的首陀罗,即劳工阶级,则来自他身体的最低部分——双足。

19.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什么阶级产生?

19 后来还有更低的阶级产生,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甘地则以较仁慈的口吻称他们为哈利珍,意即“属于毗湿奴神的人”。虽然不可接触者的制度自1948年以来已在印度被列为非法,但不可接触的贱民依然过着非人生活。

20.阶级制度还有些其他什么特色?

20 随着时间过去,阶级的数目也日渐增多,印度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分属于各种不同阶级。这种把人囿限于某个社会阶层的古代阶级制度其实带有种族色彩,“其中包括不同的种族类型,从[肤色较浅的]雅利安人至[肤色较深的]达罗毗荼人之前的种族不等。”瓦尔纳(阶级)一词的原意是“颜色”。“为首的三个阶级是肤色最浅的雅利安人;第四个阶级由皮肤黝黑的非雅利安土著构成。”(《神话传说丛书——印度篇》,麦肯齐[Donald A. Mackenzie]着)事实上,关于“业”的宗教主张使印度的阶级制度变本加厉,把千百万人困在永久的贫穷和不平之中。

令人沮丧的生死循环

21.据《迦卢荼往世书》说,“业”报对人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21 影响到印度教徒的伦理观与行为的另一项基本信仰,亦即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便是“业”的道理。它的原则是,每一项行动都有其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它决定人每次轮回或灵魂转世会成为什么。正如《迦卢荼(金翅鸟)往世书》解释说:

“人是自己命运的制造者,甚至在胚胎的时候也受到前生所为的影响。不论人把自己关在山寨里或藏在海底,不论安然在母亲怀中或被母亲高举在头上,他还是摆脱不了自己前生所为的果报。……人若注定在某个年龄或时候遭遇什么事,就必然会在当时按指定的时刻临到他身上。”

《迦卢荼往世书》继续说:

“人在前生所得的知识,在前生行善所舍的钱财,以及在前次投生的一切作为,都必在投生的历程中行在他的魂之前。”

22.(甲)关于人死后魂的去处,印度教徒与基督教国信徒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乙)关于魂,圣经的主张如何?

22 这种信仰以什么为关键呢?灵魂不死乃是“业”报的主张所不可或缺的,而“业”便是使印度教徒对魂的看法与基督教国的看法不同的要素。印度教徒相信人的魂(jīva或prān)b经过多次转世,很可能要通过“地狱”(hell)。它必须努力与“至高的实体”,也称为“梵”(不可把“梵”与印度教的神“梵天”混淆),结合为一。另一方面,基督教国的教义则认为魂若非升上天堂便是下到地狱、炼狱或灵薄狱,视乎信徒的信仰而定。——传道书9:5,6,10;诗篇146:4。

23.“业”报对印度教徒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可与加拉太书6:7-10作一比较。)

23 由于相信“业”报,印度教徒倾向于宿命论。他们相信今生的遭遇和境况乃是前生所积的果报,因此不论好坏都是应得的。印度教徒可以努力积善,使来生好过一点。是故,他比西方人更易接受一生的际遇。印度教徒认为一切都是与前生有关的因果报应。原则便是,人所收的乃是在假定的前生中所种的。当然,不论来生再度为人抑或转作动物或植物,这一切见解均以人有个不死的灵魂可以继续转世的主张为前提。

24.解脱是什么?印度教徒相信解脱可以怎样获致?

24 那末,印度教信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便是要从不断转世的轮回苦境获得解脱(moksha)或释放。因此,这意味到要摆脱肉体化的存在;这样行不是为了身体而是为了“魂”。一位评释者声称:“既然从一长串的投生得到解脱或释放乃是每个印度教徒的目标,所以他一生中最大的事其实便是自己的死亡。”解脱可以借着跟从不同的道或方法而获致。(可参看第110页的附框。)这种宗教主张与古代巴比伦的灵魂不死观念多么息息相关!

25.印度教徒对生命的看法怎样与圣经的观点迥异?

25 可是,据圣经所说,这种对肉体生命的蔑视是与耶和华上帝对人类原定的旨意完全相反的。上帝创造第一对人类时要他们在地上过一种快乐、幸福的生活。圣经告诉我们:

“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1:27-31)

圣经预言将有一段和平、公道的时期临到地上,届时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适当居所,而且可以永享完美的健康和生命。——以赛亚书65:17-25;彼得后书3:13;启示录21:1-4。

26.现在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

26 需要解答的下一个问题是,为了获致善业,印度教徒必须取悦什么神?

印度教的诸神

27,28.(甲)印度教的三相神是由哪几个神组成的?(乙)谁是这些神的妻子或配偶?(丙)试举出印度教一些男女神祇的名字。

27 印度教虽然声称有亿万神祇,但实际上只有某些神是印度教各教派所喜欢崇奉的。其中最显赫的三位神包括在印度教徒所谓的三相神(意即三位一体或三合一的神)之中。——至于印度教的其他神祇,可参看第116-7页的附框。

28 三合一的神由创造者梵天、维持者毗湿奴和破坏者湿婆所构成,每个神至少有一个妻子或配偶。梵天的配偶是辩才天女娑罗室伐底。毗湿奴的妻子是吉祥天女。湿婆的第一个妻子是萨蒂,她后来自杀而死。她是第一个投身祭火的女子,因此是寡妇自焚殉夫陋习的始作俑者。由于跟从她在神话中的榜样,多个世纪以来,有数以千计的印度教寡妇在丈夫火葬时自杀殉夫,但如今这种行动已属非法了。湿婆还有另一妻子,她拥有几个名字和头衔。在善的化身方面,她是帕尔瓦蒂(雪山神女)、乌玛、歌里和金色女神。她若化身成杜尔伽(难近母)或伽里(时母),就是个凶恶的女神了。

29.印度教徒对梵天有什么看法?(可与使徒行传17:22-31作一比较。)

29 梵天虽是印度教神话的中心人物,在印度教徒的崇拜方面却并不居于重要地位。即使他被称为创造者,奉献给他的庙宇并不多。然而,印度教神话把创造物质宇宙之功归于最高的主宰、源头或本质——称为梵,以奥姆或阿姆等神圣音节作为标记。三合一神中的三位成员都是“实存者”的一部分,其他诸神则被视为不同化身的显现。于是,不论何神被奉为至高者,这位神就被视为包罗万有。是故,印度教徒虽然公开敬奉无数神祇,但大多数信徒都认为只有一位真神,而这神能够化成许多形体:男性、女性,甚至动物。因此印度教的学者敏于指出,印度教其实是一神崇拜而非多神崇拜。可是,后来吠陀思想却舍弃了有一位至高者的观念,代之以一个非人格化的神圣原则或实体。

30.毗湿奴有些什么化身?

30 毗湿奴是太阳和宇宙的善神,是毗湿奴教信徒的崇拜中心。他有十个化身(化成半神半人),包括罗摩、克里希纳(黑天)和佛陀。c另一个化身是毗湿奴纳拉耶那,“以睡在盘蜷的蛇舍莎(或阿难达)身上的人形为代表。他浮在宇宙之海上,他的妻子吉祥天女坐在他脚下,梵天大神则从毗湿奴脐中所出的莲花上升起。”——《世界信仰百科全书》。

31.湿婆是个怎样的神?

31 湿婆通常也被称为摩希莎(至高之主)和摩诃提婆(大神),是印度教的第二大神;对他所作的崇拜称为湿婆教。他被描述为“一个伟大的苦行者,道行精深的瑜伽修士,遍体涂灰,头披乱发,在喜马拉雅山上静坐冥想。”他也以“好色淫荡”著称,因此“成为生殖能力的赋予者和创造万物的至高主宰摩诃提婆。”(《世界信仰百科全书》)对湿婆的崇拜以崇奉林伽或男性生殖器为代表。——可参看第99页的附图。

32.(甲)时母女神以一些什么形体显现?(乙)一个英文字词怎样从她的崇拜得名?

32 像其他许多世界宗教一样,印度教也有它的至高女神;她可以十分动人,也可以非常凶恶。在以较可爱的形体出现时,她以帕尔瓦蒂(雪山神女)或乌玛为人所知。当以凶神姿态出现时,她便是所谓的难近母或时母,是个喜欢人以血为祭的嗜血女神。时母妈妈(黑色大地之母)被人奉为母神,同时是萨克蒂派(又称性力派)的主神。她被描绘成赤裸上身,以尸体、蛇和头骨为装饰。在以往,称为黑镖客(thugi)的信徒以勒死的人作为祭牲献给时母女神,英文的“谋财害命者”(thug)一词即来自这个字。

印度教与恒河

33.印度教徒为什么把恒河视为神圣?

33 我们若谈到印度教的诸神,就无法不提及它那最神圣的河流——恒河。印度教的许多神话均直接与恒河——虔诚信徒称之为恒伽妈妈(Ganga Ma)——有关。(可参看第123页的地图。)信徒在祷文中诵念恒河的108个不同名字。恒河为什么受诚恳的印度教徒这么崇敬呢?因为这条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古代神话有密切关系。他们相信恒河从前是天上的银河。它是怎会成为地上一条河的呢?

34.据印度教神话所载,恒河来源的解释之一是什么?

34 虽然解释有若干差异,但大多数印度教徒都这样说:摩诃耶伽尊者有6万个儿子,都被毗湿奴化身的迦毗罗之火所杀。除非恒伽女神从天下凡洁净他们,借此为他们解除咒诅,不然他们的魂就会被贬落地狱。尊者的曾孙帕吉勒提恳求梵天准许神圣的恒伽下凡。一项记载继续说:“恒伽答道:‘我的水势过于浩大,可能把大地的根基冲碎。’因此帕吉勒提在苦修千年之后,去见最大的苦行者湿婆神,说服他站在大地高处,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和冰雪中。湿婆的头上堆着乱发,他让恒伽从天上奔腾而下,进入他的鬈发之中,鬈发轻柔地吸收了那震撼大地的冲击。恒伽于是成为细流,从山岭流到地上的平原,给干旱的大地带来了水,使万物得以滋生。”——《从海洋至天空》,希拉里(Edmund Hillary)爵士着。

35.毗湿奴信徒怎样解释恒河的存在?

35 毗湿奴信徒对恒河的开始有个稍为不同的说法。据古籍《毗湿奴往世书》所载,他们的说法是:

“恒河从这个地方[毗湿奴的圣座]流出,把所有的罪除净。……她是从毗湿奴左足的大拇指涌出的。”

或者正如毗湿奴的信徒以梵文所说:“从毗湿奴与莲花相若的足而生(Visnu-padabja-sambhuta)。”

36.印度教徒相信恒河具有什么力量?

36 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有力量去舒解、净化、清洁和医治信徒。《毗湿奴往世书》声称:

“诸圣人在河中沐浴,得以涤除罪恶;他们一心一意效忠于毗湿奴,终于获得解脱。圣河被人听到、想望、看见、触摸、沐浴在其中或歌颂赞美,日复一日地洗涤世人。甚至居住在远处的人……只要高呼‘恒伽,恒伽,’就可以除净在过去三世所犯的罪。”

《婆罗门达往世书》声称:

“那些虔诚地在恒河的纯净水流中沐浴一次的人,他们的部族就受到恒伽保护,免除千百次危险。世代累积的罪恶也被消除。只在恒河沐浴一次,就立刻可获净化。”

37,38.为什么千百万印度教徒纷纷前往恒河?

37 印度人蜂拥前往恒河从事礼拜或崇拜。他们献上鲜花、诵念祷文,僧侣为他们用红色或黄色的糊状物在额上点个吉祥记号。他们于是涉水进入河中沐浴。虽然河水已被下水道污物、化学品和尸体严重污染,许多人仍喝下河水。可是,恒河如此富于属灵的吸引力,以至千百万印度人立志要在一生中至少在‘圣河’里沐浴一次,不论河水污染与否。

38 其他的人则把已逝亲人的尸体在河畔焚化,把骨灰抛入河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保证死者的魂得享永福。那些因家贫付不起火葬费的人就把包裹好的尸体直接放入河中,让其吸引掠食鸟或自行腐烂分解。至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已考虑过的一切之外,印度教对于死后的生命有什么主张?

印度教与魂

39,40.印度教的一位评释者怎样论及魂?

39 《薄伽梵歌》回答了这个问题,说:

“正如附体的魂在这个身体上从幼年进至青年,然后老去,魂在身体死去时也同样转移到另一个躯体里。”——第2章13节。

40 一个印度教徒评论这节经文说:“既然每个活的实体都是个别的魂,每个魂都随时变换躯体,有时是孩童,有时是青年,有时是老人——虽然同一个魂在体内依旧不变。个别的魂最后以转世的方式进入另一个躯体。既然人肯定来世会有另一个身体——不论是肉体抑或灵体,阿周那就没有理由为死亡而哀哭了。”

41.据圣经所载,关于魂,有什么重要差别是我们必须留意的?

41 值得留意的是,评论声称“每个活的实体都是个别的魂。”这句话与圣经在创世记2:7(《新世》)的说法是一致的:

“耶和华上帝着手以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人便成为一个活的魂。”

可是,有一个重要差别我们要弄清楚:上帝将人造成一个具有各种机能和天赋的活魂,抑或人有个魂可以离开身体的机能而独立生存?人是个魂?抑或他有个魂?以下所引述的话清楚表明印度教的观念。

42.关于魂是什么,印度教和圣经的了解如何不同?

42 《薄伽梵歌》的第2章第17节声称:

“弥漫着整个躯体的东西是不能毁灭的。谁也不能毁灭那不灭的魂。”

该书接着解释这节经文说:

“每个躯体都含有个别的魂,魂存在的迹象可以从个别的意识方面领悟得到。”

是故,虽然圣经声称人就是个魂,印度教的教义却说人有一个魂。两者的意思截然不同,从而深深影响到两种观点所产生的教义。——利未记24:17,18。

43.(甲)灵魂不死的主张起源如何?(乙)这个主张产生了什么后果?

43 归根究柢来说,灵魂不死的主张出自古代巴比伦那有如一池死水的宗教知识。这种主张顺理成章地导致‘人死后仍然生存’的见解。在许多宗教里我们均见到这个主张的各种形式,例如转世投胎、天堂、地狱、炼狱、灵薄狱等。在印度教徒看来,天堂和地狱是灵魂在下次转世投胎之前的居间等待地方。印度教的地狱观念尤其令人感兴趣。

印度教的地狱主张

44.我们怎么知道印度教主张有一个令人在其中受苦的地狱存在?

44 《薄伽梵歌》中有一节说:

“者那丹纳啊,家庭法则一旦荡然无存,人就必然住在地狱里了。”——I.44,《哈佛东方丛书》,第38卷,1952年。

一项注释说:“生时犯了重罪的人,死后要在地狱遭受种种刑罚。”不过,它与基督教国的地狱永火之说稍有不同,那便是:“这种刑罚……不是永远的。”那末,印度教的地狱究竟是什么?

45.有人怎样描绘印度教的地狱苦刑?

45 以下是关于罪人的命运的一段描述,摘自《摩干达耶往世书》:

“阎摩[死神]的密使迅速用可怖的绳索套住他,把他拖到南方去,他不断受到鞭打而战栗。然后他被阎摩的密使拉着,发出可怕的喊声,经过触目皆是的俱舍[植物]、荆棘、蚁丘、木栓和石头的地域,四处发出火焰,布满陷坑,太阳酷热如焚。罪人被可怕的密使拉着,被数以百计的胡狼所咬,通往阎摩宫殿的路实在恐怖极了。……

他的身体被焚时感到灼热不堪;身体被殴打或割切时感到极大痛苦。

他的身体就此毁去,他即使进入另一躯体,仍为了自己的恶行而永远受苦。……

为了洗净罪孽,他又被带到另一个类似的地狱去。通过了所有地狱之后,罪人投生为动物。他会相继成为蠕虫、昆虫、苍蝇、掠食兽、虱子、大象、树木、马、牛等,度过其他种种罪恶和痛苦的生活,然后转世为人,但生来就是驼子或样貌丑陋的人、侏儒或旃陀罗贱民。”

46,47.关于死者的情况,圣经怎样说?我们可以获得什么结论?

46 关于死者的情况,试比较一下圣经的说法: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希伯来文希屋尔]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道书9:5,6,10。

47 当然,如果像圣经所说,人并没有一个魂,他本身就是个魂,人死后自然不会再有知觉地存在。人死后既不会享福,也不会受苦。“身后”一切不合理的纠葛都消失了。d

印度教的敌手

48,49.(甲)我们获知印度教有些什么主张?(乙)为什么有些人对印度教的正确性发生疑问?(丙)谁起来对印度教的想法提出挑战?

48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对印度教所作的检讨相当简略。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个基于一神信仰的多神教——相信以奥姆或阿姆音节为象征的至高主宰、源头或本质,而这位神有许多化身或面目。印度教也主张以宽容待人和鼓励人善待动物。

49 另一方面,印度教的若干教义,例如“业”报和不公平的阶级制度、偶像崇拜、神话中的矛盾,令有思想的人对这个宗教的正确性不禁提出质疑。公元前560年左右,在印度东北部就兴起了这样的一位质疑者。他便是悉达多·乔答摩(Siddhārtha Gautama, 即释迦牟尼)。正如我们会在下一章加以解释,他所创立的新宗教在印度并不流行,但在别处却十分成功。这个新宗教便是佛教。

[脚注]

a 印度教(Hinduism)这个名称是欧洲人所创的。

b 梵文中的“魂”(soul)一词时常译自“我”(ātma或ātman)一字,但“灵”是个较准确的翻译。——可参看《印度教词典——它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发展,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500年》,第31页;及题名为《战胜死亡——你做得到吗?》的册子(英文),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1986年出版。

c 第十个和最后的化身是伽尔吉化身,“他被描述为一个骑着高大白马的俊美青年,佩着流星般的剑,大张挞伐,杀人如麻。”“他的来临会在地上重建正义,恢复一个清白纯洁的时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词典》。——可参阅启示录19:11-16。

d 圣经所主张的死者复活与灵魂不死的道理全无关系。请读第10章。

[第100,101页的附栏或图片]

锡克教——提倡变革的宗教

锡克教以三剑一环为教徽,这个宗教拥有超过1,700万信徒,大多数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锡克教的金庙位于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一个人工湖的中央。由于锡克教徒裹着蓝、白或黑色的头巾,所以很易认出他们。这是他们宗教规条的一个基本部分,留长头发亦然。

锡克(sikh)一词的印地文意思是“门徒”。锡克教徒是该教的创立者那纳克(Nānak)的门徒。他们谨守遵行十个古鲁或祖师(那纳克及九个继承人)的教训,这些教训载于锡克教圣书(Guru Granth Sahib)之中。锡克教创始于16世纪初期,当时那纳克祖师决心采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专长而设立一个联合的宗教。

那纳克所传的道理可以一言蔽之:“既然只有一位神,他就是我们的父;因此我们都是弟兄。”像回教一样,锡克教相信只有一位神,并禁止人使用偶像。(诗篇115:4-9;马太福音23:8,9)他们跟从印度教的传统,相信灵魂不死、转世投生和业。锡克教的崇拜地方称为谒师所(gurdwara)。——可参看诗篇103:12,13;使徒行传24:15。

那纳克所订的重大诫命之一是:“要常常记住神,反复诵念他的名。”神被称为“真实者”,但却没有名字。(诗篇83:16-18)另一条诫命是,“要将你所得的与不幸的人分享。”由于这缘故,每个锡克教神庙都设有免费食堂(langar),各种各色的人均可以免费进食。庙中甚至设有免费房间给旅客度宿。——雅各书2:14-17。

最后一位祖师,哥宾德·辛格(Gobind Singh, 1666-1708),创立了一个称为卡尔沙(Khalsa)教团的锡克教兄弟会。他们实行所谓5K主义,那便是:卡斯(kesh),不剪发,象征灵性长进;卡加(kangha),发里藏梳,象征秩序和管教;卡班(kirpan),佩剑,象征尊严、勇敢和自我牺牲;卡拉(karai),钢手镯,象征与神团结;卡克(kachh),短衫至膝,暗示端庄及象征道德规限。——可参阅《世界信仰百科全书》,第269页。

[图片]

印度旁遮普阿姆利则锡克教的金庙

[图片]

蓝色头巾表示头脑宽广如天,偏见没有立足之地

白色头巾意味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过着堪作模范的生活

黑色头巾记念英国人在1919年迫害锡克教徒

其他颜色则视乎各人品味而定

[图片]

在纪念仪式中,锡克教僧侣叙述神圣武器的历史

[第104页的附栏或图片]

耆那教——舍己与非暴力主义

以古印度卐字为表号的耆那教建立于公元前第六世纪,创立者是富有的印度王子若提子·筏驮摩那(Nata-putta Vardhamāna)。他更以筏驮摩那大雄(Vardhamana Mahāvīra, 其实是个头衔,意思是“伟人”或“大英雄”)之名为人所知。他舍弃荣华,去过舍己和苦行的生活。他赤身出外,寻求知识,“走遍印度中部的村落和平原,寻求关于生、死和转世循环的解脱之方。”(《人类的宗教》,诺斯着)他相信惟独借着极端舍己、严格自律和厉行不杀之戒,不虐待任何生物,魂才可以得救。他实行不伤不杀主义达到极端的地步,甚至带着软扫帚轻轻扫走路上的任何昆虫。他尊重生命同时也为了使自己的魂保持纯洁和忠贞。

今日他的信徒为了努力增加善业,也同样过着舍己和尊重其他所有受造物的生活。我们在此再次看到灵魂不死的信仰对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耆那教的信徒今日尚不及400万,大多数住在印度的孟买和古吉拉特地区。

[图片]

耆那教徒在印度的卡纳塔克57尺高的圣哥玛他维拉神像足下崇拜

[第106,107页的附栏或图片]

印度教词语简介

不害(ahimsa,梵文ahinsa)——非暴力;不伤不杀任何生物。印度教徒素食和尊重动物便以此为根据

灵修院(ashram)——庙宇或古鲁(精神导师)授徒之处

我(ātman)——意思是灵;与不死有关。常被误译为魂。参看“命”(jīva)条

化身(avatar)——印度教神祇的显现或化成肉身

守贞专奉(bhakti)——效忠于一位神而借此得救

炳地(bindi)——已婚妇人画在额上的红印

婆罗门(Brahman)——僧侣,阶级制度的最高层;最高的实体也以此为名。可参看第116页

法(达摩)(dharma)——万物的最高律法;决定行为善恶的准则

加特(ghat)——河畔的梯级或平台

古鲁(guru)——教师或精神导师

哈利珍(Harijan)——不可接触阶级的成员;意即“上帝的子女”,是甘地所赐的嘉名

济帕(japa)——以反复诵念神名作礼拜;用108粒念珠计算次数

命(jīva或prān, prāni)——个人的魂或本体

业(Karma)——人的行为可在来生转世时产生有利或不利后果的原则

刹帝利(Kshatriya)——专业人士、统治阶级和武士,阶级制度的第二层

师尊(mahant)——圣人或老师

大圣(mahatma)——印度教圣人,由摩诃(maha, 高或伟大)和我(ātman,“灵”)二词组成

曼怛罗(mantra)——神圣套语,据称具有魔力,用作入教宣号及在祷告和念咒中反复诵念

幻(maya)——世界是虚幻的

解脱(moksha 或 mukti)——从周而复始的轮回获得释放;魂的历程结束,也称为涅槃(Nirvana),意即人与至高的个体——梵——合一

奥姆(OM)、阿姆(AUM)——代表梵的字词象征;字的发音被认为具有神秘的颤动;用作神圣的曼怛罗套语。

大我(paramatman)——宇宙最高之灵或梵

礼拜(puja)——崇拜

萨图(sadhu)——圣人;苦行者或瑜伽信奉者

轮回(samsara)——永恒不灭的魂的转世

萨克蒂(Shakti)——神的妻子或女性权力,特别是指湿婆的配偶而言

祖灵祭(sraddha)——祭祖的重要仪式,有助于使死者的魂获得解脱

首陀罗(Sudra)——劳工,四个主要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斯瓦米(swami)——教师或高级精神导师

吉祥记(tilak)——画在额上的记号,象征人的一切活动保留在主的记忆之中

三相神(Trimurti)——由印度教的梵天、毗湿奴、湿婆组成的三合一神

奥义书(Upanishads)——印度教的早期圣咏。亦称为吠檀多,是吠陀经的最终部分

吠舍(Vaisya)——商人和农人阶级;阶级制度中的第三层

吠陀经(Vedas)——印度教最早的圣咏

瑜伽(Yoga)——源自“瑜”(yuj)这个字根,意思是连合或同负一轭;目的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控制呼吸和身体姿势助人训练冥思著称。印度教承认至少有四种主要的瑜伽或道路。可参看第110页。

[图片]

左起:印度教师尊;萨图站着冥思;来自尼泊尔的古鲁

[第110页的附栏]

获致解脱的四种方法

印度教提供至少四种方法去获致魂的解脱。这些解脱方法称为瑜伽或道(margas)。

1.业瑜伽(Karma Yoga)——“业瑜伽(行动之道)是行动的训练。基本上说来,业道意味到按照人的生活处境来行法(dharma)。人人都要履行若干责任,例如禁戒杀生、禁戒酒肉,但个别的人所要作的特殊道法则视乎那人属于什么阶级和居于什么地位而定。”——《亚洲各大宗教》。

这种瑜伽严格地在阶级的范围内施行。为了保持阶级的纯净,人不可与不同阶级的人通婚或进食;人属于什么阶级则视乎人在前生所作的业而定。因此人并不把自己属于某个阶级视为不公平,而是将其视作前生的遗产。印度教的哲学并不把所有男女视为完全平等。相反,人凭着阶级、性别、甚至肤色而划分。通常人的肤色越浅,便属于越高的阶级。

2.智瑜伽(Jnana Yoga)——“智瑜伽或知识之道是知识的训练。行动之道——业道——为生活的每个场合均制定人所负的责任,但智瑜伽只是提供一种哲学上和心理学上的方法去认识自我和宇宙。是什么而非做什么乃是智道的要诀。[楷书自排。]最重要的是,此法使实行者在今生就能获致解脱。”(《亚洲各大宗教》)它包括内省瑜伽、遗世隐遁以及实行禁欲。这种瑜伽是自律和舍己的表现。

3.守贞专奉瑜伽(Bhakti Yoga)——“今日印度教传统中最流行的形式。这便是虔敬之道——守贞专奉之道。与业道不同,……这是一种较容易和较自然的方法,任何阶级、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实行。……[它]容许人的感情和欲望自然流露而不必受瑜伽式的禁欲主义所克制。……[它]只要求人专一敬奉神灵而已。”按照传统,可以敬奉的神明有3亿3000万之多。据这项传统所称,认识了便自然会爱。事实上,守贞专奉意味到“在感情上亲近一位自己所选的神。”——《亚洲各大宗教》。

4.王瑜伽(Raja Yoga)——此法要摆出“特殊姿势,包括呼吸方法和有韵律地反复作正确的思想程式”。(《人类的宗教》)它包括八个步骤。

[第113页的附栏或图片]

圣雄甘地与阶级制度

“非暴力是我的信仰的第一项目,也是我的教条的最后项目。”——圣雄甘地,1922年3月23日。

圣雄甘地以非暴力领导国人,帮助印度脱离英国独立(在1947年获准)而举世知名,他同时展开运动去改善千百万印度同胞的际遇。正如印度的雷吉(M.P. Rege)教授解释:“他提倡不害(非暴力),奉之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据他解释,这便是对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怀有适当的关注。每逢印度教的经典与不害有所抵触,他便加以拒绝。他力图废除‘不可接触’的陋习和分层的阶级制度,并且主张妇女在生活各方面均居于平等地位。”

甘地对不可接触贱民的际遇有什么看法呢?1933年5月2日,甘地在致尼赫鲁的一封信中写道:“哈利珍运动太庞大了,仅凭知识分子的努力是不够的。世上最糟的事莫过于此。但我不能离开宗教,我还是属于印度教。如果印度教使我失望,我的一生就成为沉重的负担了。我通过印度教去爱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信仰。……可是我无法容忍‘不可接触’的制度。”——《甘地精华》。

[图片]

圣雄甘地(1869-1948),备受敬重的印度教领袖兼非暴力主义导师

[第116,117页的附栏或图片]

印度教——若干男女神祇

阿底提(Aditi)——诸神之母;天后;无限无缚

阿耆尼(Agni)——火神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宇宙中的创造本原。三相神(三合一神)的成员之一

梵(Brahman或Brahm)——至高者,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实体,以奥姆(OM)或阿姆(AUM)这个音韵来代表。(参阅以上表号。)同时称为“我”或灵(Atman)。有些印度教徒把梵视为非人物的神圣本原或最高的实体

佛陀(Buddha)——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佛教创立者;印度教徒视之为毗湿奴化身

难近母(Durga)——湿婆之妻萨克蒂,兼以时母身分显现

伽涅沙(Ganesa)——象头神,湿婆之子,障碍之主,好运之神。亦称为简纳帕蒂(Ganapati)或伽珍南那(Gajanana)

恒伽(Ganga)——恒河女神,湿婆妻子之一兼恒河化身

哈奴曼(Hanuman)——猴神,罗摩的忠心信徒

喜马拉雅(Himalaya)——雪的住处,雪山神女帕尔瓦蒂之父

时母(Kali)——湿婆的黑色配偶(萨克蒂)兼嗜血的毁灭女神。神像许多时口中伸出一条巨大的红舌头

克里希纳(Krishna)——好玩的毗湿奴第八化身,也是《薄伽梵歌》中的神。他的爱人是挤牛奶女郎

吉祥天女(Lakshmi)——美神和好运女神;毗湿奴之妻

摩纳娑(Manasa)——女蛇神

摩奴(Manu)——人类之祖;曾由大鱼拯救渡过洪水之灾

密多罗(Mitra)——光之神。罗马人称之为密特拉

难底(Nandi)——公牛,湿婆的坐骑或交通工具

那咤罗阇(Nataraja)——作跳舞状的湿婆化身,有火环围体

雪山神女(Parvati, 帕尔瓦蒂或Uma, 乌玛)——湿婆的女神妻子。有时以难近母或时母女神的形态出现

生主(Prajapati)——宇宙创造者,众生之主,诸神、鬼魔和众生之父。后来称为梵天

原人(Purusha)——宇宙人。四个主要阶级是从他身体造出来的

罗陀(Radha)——克里希纳的配偶

罗摩(Rama, Ramachandra)——毗湿奴的第七化身。称为《罗摩衍那》(Ramayana)的史诗叙述罗摩及其妻悉多(Sita)的故事

娑罗室伐底(Saraswati)——辩才天女兼创造之神梵天的配偶

娑斯蒂(Shashti)——分娩时保护母婴的女神

湿婆(Siva)——生殖、死亡和毁灭之神;三相神的成员之一。以三叉和男性生殖器为象征

苏摩(Soma)——男神和一种药名;长生不老药

毗湿奴(Vishnu)——保全生命之神;三相神中的第三位成员

[鸣谢]

(资料来自《图解神话学百科全书》)

[图片]

左上起,顺时针方向:那咤罗阇(起舞的湿婆),娑罗室伐底,克里希纳,难近母(时母)

[第120页的附栏]

印度教的洪水传说

“他们在早晨预备水给摩奴[人类之祖兼第一位立法者]洗濯。……当他洗濯之际,一条鱼[毗湿奴化身为麻蹉(Matsya)]跳入他的手里。

小鱼口吐人言对他说,‘你饲育我,我必定会拯救你!’‘你拯救我逃过什么呢?’‘一场洪水将会来临,冲走一切生物:我会拯救你逃过灾劫!’‘我怎样饲育你呢?’”

鱼于是告诉摩奴怎样照顾它。“它接着说,‘在某一年洪水将会来临。你要听从我(的忠告),预备一艘船;洪水来时你要进入船里,我就会拯救你脱险。’”

摩奴听从鱼的命令,洪水泛滥时鱼把船拖到“北方的山上。鱼说,‘我已经救了你。你去把船系在树上;不要让水把你冲走,你要留在山上。水退时你就可以下到平地去。’”——《梵书》;可与创世记6:9-8:22作一比较。

[第123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奔流1,500哩(2,400公里),直至加尔各答和孟加拉的三角洲

印度

加尔各答

恒河

[图片]

恒伽妈妈在湿婆的头上经过他的头发流下

虔诚的印度教徒在瓦拉纳西(贝拿勒斯)的河畔梯级上以恒河的水沐浴

[第96页的图片]

伽涅沙——湿婆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儿子,印度教象头神兼好运之神

[第99页的图片]

林伽,印度教徒所崇敬的男性生殖器像。湿婆(生育之神)在一个林伽里面,有四个头环绕着另一个林伽

[第108页的图片]

耆那教女尼佩戴口罩以防昆虫飞入口内而杀生

[第115页的图片]

蛇的崇拜,主要在孟加拉流行。女蛇神摩纳娑

[第118页的图片]

毗湿奴与妻子吉祥天女在盘蛇阿难达(Ananta)之上,四头的梵天则坐在从毗湿奴脐中生出的莲花之上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