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挖掘為生的動物
挖掘是一件困難的工作!任何試過用鏟或鐵鍬掘地的人都可以證明它多麼吃力。因此,試想像一下以挖掘為生,那便是說,由於生活所賴而必須挖掘是多麼艱苦。不但如此,請想想一生的時間都消磨於地穴之中,你也許會以為這是一種相當黯淡的生涯。但這乃是因為你慣於在地面居住而沒有地下生活的自然傾向之故。
關於在地底下建立家庭,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這種居住方式實際到怎樣程度呢?要花多少時間去挖掘?住在地底下必須有那種經驗?在地底下生兒育女、吃喝睡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對於這個問題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有些專家根據本身在地下生活的實際經驗向你提出答案。你甚至會有幾個專家在你家附近走來走去。他們叫什麼名字呢?這裡可以枚舉幾個:首先是鼴鼠先生,他恐怕是最偉大的活開山機了!然後是袋頰鼠、土撥鼠、貛、大鼠、囊頰鼠、狐狸和場撥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正式稱為「Oryctolagus Cuniculus」的專家,即人所共知的兔子先生。讓我們看看這幾種挖掘者的生活方式。
生成做這種工作
毫無疑問,鼴鼠先生是特別設計及生來過發掘者的生活的。他的樣相很奇特。他有一個長而突出的嘴管,細細的眼睛,小小的耳朵和可以撥去任何方向的皮毛,這一切裝備使他成為最佳活動的挖掘機之一。在通常肩膀所在之處,鼴鼠卻有一對寬闊像熊的前掌,其上生有非常大力的爪。這便是他的挖掘機。
各種鼴鼠的挖掘速率都達到每小時十二至十五呎的程度,雖然這些小小的礦工們體重不會超過一套杯碟,大概只有三安士重。牠們在地面上被捉住時並不會逃走。反之,牠們會向下掘去,差不多立刻便無影無踪了。一架中型柴油挖泥機若要以繼續使自己隱沒在地下的速度挖掘,就要一晚掘半哩的速度才比得上這架特別的活動挖掘機。
可是鼴鼠先生怎麼挖掘呢?他運用同樣的奇怪方法去掘兩種類型的隧道——一條與地面平行而在地面之下數吋直徑約六吋,另外一條則是他居住的地方,約在地底下兩呎之處。他顯然利用嘴管尋找宜於挖掘的地方,然後用大力的前爪撥去泥土。藉著扭動身體及用前爪向上推,他將兩旁和頭頂的泥土壓實而形成通道的牆壁。
鼴鼠雖然一小時復一小時地盲目挖掘,卻有本領避免弄破地面,因為牠有一個內藏的「酒精計準器」藉著充滿內耳的液體而發生作用。人類也有同樣的「內耳」系統,藉著這系統可以使身體保持平衡。例如一個人若在童年學會怎樣保持身體微妙的平衡,即使他許多年沒有騎腳踏車,他仍然能夠應付裕如,甚至不須用手扶若把柄;他之能夠如此行便是藉著這種作用。
在整個北美洲這種鼴鼠隧道均頗常見,在地面上的人看來,牠們看來好像一個會走動的小山峰一般。事實上,當鼴鼠在地底覓食而扭動身體前進時,你可以實際看見這條犁溝向前移動。不錯,為了糊口——為了找尋蟲,蛆等——鼴鼠拼命工作,他的確以挖掘為生。
既然工作得這樣辛苦,牠的胃口當然相當大。他每日要吃等於體重三份一或三份二的東西。以180磅的人而論,就必須每天吃60磅至120磅的食物才能與鼴鼠相等!甚至在臨死之際鼴鼠先生的胃口仍然不減。據說重傷垂死的鼴鼠對於放在附近的蚯蚓仍不能放過,而且狼吞虎咽好像饑餓的人吃意大利粉一般。這個比喻頗為適當,因為當鼴鼠開始吃蚯蚓的一端時,他同時用前爪弄直蚯蚓的扭曲及擦去附著的泥土。
當鼴鼠先生在地下向前挖掘時,他將鬆土撥去後面,並不時在地面開一個洞將鬆土推出,然後將洞封閉再繼續前進。以全長僅七、八吋的鼴鼠而論,牠的確是個辛勤的工人。至於牠那挖隧道的技能,雖然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胃口,對人卻有頗大用處。地下隧道的縱橫交錯可以排去低地多餘的積水,在乾地則可以運通土地所需的濕氣。再者,鼴鼠的食慾可以消滅大量與人爭食農作物的害蟲。
土墩建造者
另一種輕盈的挖掘者袋頰鼠。這個名字頗為適當,因為牠看起來的確像小型的袋鼠。可是,請不要弄錯,它既不是袋鼠也不是老鼠,而且沒有袋鼠的小袋。它其實與「小型老鼠」較為接近。
袋頰鼠怎麼解快居住的難題呢?從地面看來,牠的地下之家好像一個直極十五呎和四吋高的土墩,周圍有三至十二個拳頭大的孔。這些便是他那地下之家的入口和出口,這項建築工程可能是經過幾代的時間才造成的。這種小動物的壽命僅有短短的兩年,因此牠的挖掘工作不僅是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子孫計。
如果你把自己幻想成這些侏儒挖掘者那麼大小——兩至三吋高——試想像一下入到牠家裡參加一個派對。你一踏進去便完全被黑暗吞沒了。用小燈照一照,你會留意到走廊比你習慣的長得多。這個陰涼的地方可能充滿了許多死巷。沿著走廊前進,你會看見各處有些闊一點的地方形成房間。有一種像入牆食櫥一般開在牆上的房子,大小與一個頂釘相若,那便是儲藏食品之處了。
繼續向著中央前行,你無疑會見到幾個球形的房子,直徑約有十吋。可是你期望在任何像樣的房子裡找到的一個房間你卻不會在這裡找得著。這間屋裡並沒有廁所。這種小東西慣於在通屋各處撒糞便,甚至在食櫥和走廊裡亦然。可是袋頰鼠卻使自己的身體保持得十分清潔。
看來袋頰鼠這種不分皂白隨處撒糞的傾向造成了牠的最大難題之一——不速之客。不時可能有一隻蟾蜍鑽入屋內,甚至大蛇、響尾蛇、蜈蚣、地鼠蛇、蝎子、毒蜘蛛、蟋蟀、蟑螂或螞蟻均不請自來——都被糞便吸引而來。不善理家所付的代價何等鉅大!
在你周遊參觀之際,也許會遇見一個或多個侵入者。可是現在,在隧道的盡頭,你看到屋主的寢室,全房均鋪滿蓆子。它純然是為了睡眠而設計的。蓆子是用草、幼根和莢殼造成,袋頰鼠先生不像你一樣睡在蓆子上。反之牠小心地爬入去,蜷伏在牠那僅有四吋直徑的溫暖被窩裡。
請記著,牠是在夜間工作的,因此從日出至日落便是這間屋子周圍的宵禁時間。日落時這個像神話中地藏王的小東西活躍起來了!這種說法並不誇張。如果你見過袋頰鼠追逐另一個跳躍能手——蚱蜢,你便會更加了解。當蚱蜢兔起鶻落地跳躍奔逃之際,小袋頰鼠急起直追,利用長尾作舵奮身而起撲向獵物,它撲到半空時蚱蜢又向前躍進一步,終於袋頰鼠捉到獵物,就地吞下蚱蜢的頭,其餘的則留在頰袋裡,稍後帶回家裡儲藏起來。整個晚上牠都在致力於儲糧大事。可是牠的快動作和夜闌更深使旁觀者困倦起來,因此我們遂向袋頰鼠先生告辭了。
喜歡地面生活的挖掘者
現在讓我們看看土撥鼠先生。它是一個有許多別號的傢伙:山撥鼠、土豬、北美的印第安人則稱牠為「蒙勒斯」,意即「挖掘者」。它掘洞的理由和鼴鼠先生不同。對牠來說,洞穴是個安全的地方,可以供牠作冬眠、每晚睡覺、躲避敵人和生養後代之用。可是在另一方面,土撥鼠先生也喜愛戶外生活;牠喜歡逍遙自在地在田野中細嚼青草,在樹蔭下閒蕩或在陽光下取暖。
然而,土撥鼠卻是個挖掘專家。它所掘的洞有一個睡房及另外幾個房間。牠喜歡為自己的洞穴至少開三個孔:正門,通常以一堆掘出的泥土作為標誌;一度難以察覺的後門,供偵察之用;第三個孔則通往幾呎之下的逃走甬道。當牠的堡壘受到襲擊時,如果情勢不利,牠便會從第三個孔逃去,使追踪者在許多通道中迷失其所在。
在長長的冬眠之後,土撥鼠先生首先醒來;不論天氣如何,牠都出門找尋這一年的配偶。土撥鼠先生行近每個每個洞穴時都躊躇不前,可是旁觀卻很容易看出那個洞穴有位女士在內,因為土撥鼠先生會喜氣洋洋、搖頭擺尾地向前直入,可是牠卻時常會敗興而回!土撥鼠小姐的眼界頗高,對不合意的男士絕不假以顏色。可是,土撥鼠先生還是硬著頭皮到其他女士的香閨碰運氣。一旦贏得佳人青眼,牠們就會同居一年;翌年又開始另尋配偶。
小鼠在早春的時候出生。爸爸在育兒方面既不受歡迎也不准參加。土撥鼠太太自己已勝任有餘,她在黑暗中撫養幼兒,直至牠們可以在外面的光明世界露面為止。你可以想像幼小的土撥鼠活潑地從黑暗的地底初次爬出來徜徉於蘋果樹蔭下或春花怒放的草地上時,牠們多麼興高采烈嗎?
孩子們自然不想停吸溫暖的乳汁,即使牠們的尖牙開始刺痛了母親。通常她不客氣地打或推開牠們。可是,像全世界的母親一樣,有些母親具有訓練的天才。有人看見一位母親以簡單的方法解決斷乳的難題。她是走到洞外二十或二十呎的地方吃草,孩子們既不能走得這麼遠,於是就不得不吃附近的青草了。
可是,土撥鼠其實很少遠離洞穴,通常他們只在150方碼或甚至近些的範圍內活動。洞穴意味到安全,因此牠留在附近。與袋頰鼠不同,土撥鼠在洞裡設有便所,並且不時打掃乾淨。牠挖掘的速度非常驚人。牠可以在一分鐘內鑽進地裡;簡單的洞穴只要一天就可以完成了。
幼兒的長大為土撥鼠太太帶來一個難題——房間不夠住。牠們在育兒室裡誕生,長大起來地方就不夠了。這時母親要在洞內掘多點地方——事實上,為每個幼兒掘一個「房間」。母親一天巡視各個兒女的房間幾次。她不僅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掘土,逐要為全家工作。
因此這些地下的居民,鼴鼠、袋頰鼠和土撥鼠,各憑自己的獨特方式以挖掘保存自己的種族。藉著創造主所賦的身體裝備和奇妙本能,牠們的確證明是以挖掘為生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