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2/8 20-25頁
  • 你是怎樣的人取決於你的頭腦吸收什麼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是怎樣的人取決於你的頭腦吸收什麼
  • 警醒!1970
  • 小標題
  • 人腦遠較優越
  • 發展不是自動的
  • 及早訓練的重要
  • 腦的結構
  • 模式的建立
  • 吸收導至行動
  • 留意以什麼東西餵養你的頭腦
  • 建立良好的模式
警醒!1970
《警》70 2/8 20-25頁

你是怎樣的人取決於你的頭腦吸收什麼

「在自然界的一切奇異事物之中,沒有一樣東西能與你的腦相比,」一本科學雜誌評論說。

「它比以往所建造的任何機器遠較複雜與奇妙,」一本百科全書指出。a

人腦時常被人比作一副電算機或電腦。可是1967年十二月的《科學文摘》指出:「甚至人所能造出的最複雜的電腦在結構的複雜方面也不能和人腦相比。電腦的開關和構成部份只有幾千個而非幾十億萬個。不但如此,電腦的掣只是一種開關的設計而已,但人腦的細胞本身即已擁有複雜得驚人的內部結構。」

據說即使科學家能夠設計出一座與人腦的功能大致相若的電腦,則這座電腦必須有紐約市帝國大廈那麼大才行!

人腦的結構是如此複雜以致人對它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正如1967年十二月二日的《科學新聞》說:「儘管以往20年來在腦的研究方面已開了先河,人腦仍然是鎖在頭蓋骨內的一個奧祕。」

人腦遠較優越

雖然現在我們仍無法徹底了解腦的作用,可是也有些事是我們可以了解的。其中之一是人遠較其他任何動物的腦複雜。難怪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當中只有人具有推理的能力,而且只有人才能夠不斷改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別人的知識和能力。動物僅受天賦的本能所支配,而且不能繼續增加其知識。

如果你不懂得彈鋼琴,你可以期望坐下來在第一次便彈出美妙的音樂嗎?不,但藉著適當的訓練和練習,你可以養成這種技巧。可是,對任何動物都不能施以這樣的訓練,因為牠們根本沒有這種學習能力。或者你若不懂駕駛飛機,你可以期望第一次坐在噴射機裡便能控制自如地駕駛飛機嗎?不,但藉著訓練,數以千計的人均可以這樣行。沒有其他動物可以被訓練成擁有這種技能。

所以,人類優越的頭腦使人與獸在能力和成就上存有如此巨大的鴻溝。

發展不是自動的

可是,人雖然具有巨大的智力,這卻並非意味到他會自動獲得知識和技能。智力上的進步並不像本能一般在腦裡與生俱來。反之它必須加以培養。因此人腦雖然具有極大的進步能力,若沒有加以適當的運用,則進步便會微乎其微。

倘若你想獲得某種技能,你就必須以這種技能所需的知識去充實你的頭腦,然後開始實施這種技能以便將知識運用出來。這樣你便可以逐漸在腦海裡形成固定的模式,進而將技能學識。如果一個人沒有吸收知識及將其運用,他便無法發展智力或技能了。他會繼續目不識丁及一無所長。

身體之需要食物和頭腦之需要知識有其相似之處。你的身體健康取決於你所吃的食物。倘若所吃的食物缺乏營養,則身體的健康自然不佳。長時期的營養不足可以致人於死,因為這使人對疾病的抵抗力愈來愈低。完全缺乏食物則在幾個月內便會使人喪生。

同樣地,你的精神狀況也大大取決於頭腦的給養。精神糧食貧乏,你的精神健康也會很差。

及早訓練的重要

一個人若在孩童時期頭腦缺乏給養及不予運用,他的精神健康和智力便可能終生受阻。若在少年時代頭腦發展得不當,則長大成人之後便很難將已定的模式徹底改變。這種人很易墮入惰懶的精神習慣中。他很難從事嚴肅的精神活動。他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時常很貧乏,甚至只局限於看圖畫雜誌及連環圖畫。

在這方面,五,六歲是個重要關頭。這時的思想模式已大致形成了。倘若模式是好的,則孩子在後來發展能力和技術均較為容易。倘若模式是低劣的,則後來要克服這種不良的開端可能會相當困難。

可是一個人的心智能力豈不是與生俱來的嗎?智力發展的限度豈不是來自遺傳嗎?遺傳的確扮演一個角色,可是通常孩子的環境卻關係更大。1964年二月廿二日的《科學新聞報》一篇題名為「萬勿低估孩子的頭腦」的文章指出:

「孩子的頭腦往往快過你所想像的,而且學習的能力也超出我們的期望。

在童年,有助於學習和研究的環境可以對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影響。

「傳統的見解認為孩字的智愚在出生時已確定,並且發展的限度亦早決於遺傳,但此種意見已被上述發現所推翻。……

「如果父母,教師或指導人能及早在孩子身上用點工夫,則他的努力可以對孩子的智力大有影響,……孩子的思想、推理和反應等精神活動在幼時,甚至於入學之前,已經形成而變成一生中永久個性的部份。」

許多的試驗透露,在最初四年中孩子能夠以較後期童年遠較快的速度增加其智力商數。該項報導又說:

「許多未入學的兒童都不幸地被忽略了,……最近的實驗證明,三歲大的孩子已經能夠從事相當困難的心智活動,如聽或講等,並且可以學習讀書和寫字,對著錄音機講故事,然後在錄音播出時將故事用打字機打下來。」

因此,父母若認為在孩子入學之前不必教以讀書寫字,他們便大錯特錯了。他們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機會及至孩子入學時,他的心智習慣已形成至相當固定的程度。在早年頭腦運用得愈少,想在後來克服不良的開端便愈難。1962年三月廿九日蘇格蘭的《每日快報》甚至說:

「科學家們對人腦的繁複結構研究愈深,便愈認為一般人在生下來時都具有同樣的基本心智設備……

「使我們的智力和成就有所不同的乃是我們將這個奇妙的器官運用到什麼程度。」

腦的結構

腦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何以年長的人若在早年沒有認真發展自己的心智能力,在後來想如此行會頗為困難。

一般說來,大多數的身體細胞都藉著分裂而形成新細胞,這種過程可以補充受傷或死去的細胞。例如有人受了月炙,後來皮膚會脫落,但過了些時候便會有另一層皮膚補上。

可是,這種細胞補充的過程並不發生於主要的腦細胞(稱為神經原或神經細胞)之上。神經細胞從各感官,例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收集資料。它通過脊髓向身體各部份發生命令。大部份神經細胞在人出生時便已形成,在孩子最早的幾年內再加上一部份,但在此之後便不再形成了。當一個人逐漸衰老時,有些神經細胞可能損壞或死去,但卻不會再有新的去補充。雖然人在出生時腦的重量約一磅,成人後約重三磅,這卻不是因為增加了許多新的神經細胞而是因為每個神經細胞的增大,像腦的其他部份一般。

人腦據說有10,000,000,000(一百億)個神經細胞分佈在腦的外層。這個外表部份稱為皮層或「灰色物」。為了讓腦部含有大量重要的神經細胞,這塊薄薄的皮層像手風琴般摺起來,於是表面部份的面積便大得多了。因此若將腦皮層展平,所佔的面積會達幾方呎!

除了神經細胞之外,人腦也含有大約100,000,000,000(一千億)較小的細胞,稱為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一個支持神經細胞的支架。腦內並且佈有非常微小的血管網將養料供應腦部。

神經細胞,最重要的腦細胞,的確令人驚嘆不已。每個細胞本身的結構都極為複雜。每個神經細胞均有髮絲般的纖維伸展出去,大約有25,000至50,000條。這種極微小的伸展物稱為樹突,與其他神經細胞的樹突很接近。他它們並沒有互相接觸。它們之間留著小小的空隙,這空隙稱為神經鍵。

當神經原,或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有什麼事發生呢?《科學新聞》在1967年十二月二日刊報導說:

「當神經激動時,在神經鍵或神經細胞之間便有小量的化學傳達物質發射出來,使衝動由一個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這種化學作用與情緒的變動有很深的影響。」……

「有些[研究家的]試驗結果,表示神經細胞之間的空隙所具有的電力和化學作用與記憶的儲藏有極大關係。」

有些人認為每個神經細胞與另一個神經細胞之間千萬條「樹突」的緊鄰便是使腦能夠傳譯來自各感官的訊號,將它們與腦中儲藏的資料比較,衡量其價值,然後計劃採取行動的東西。腦的能力從以下的事實可見一斑:人腦總共擁有超過10,000,000,000個神經細胞,每個都有幾萬條樹突與別的神經細胞緊鄰。

模式的建立

這種繁複的機械作用怎樣形成人的各種心智模式而使其在記憶,能力和性格上與別人不同呢?

當然現在科學尚未能確知神經細胞及其樹突本身怎樣形成固定的模式,卻有人提出若干可能的解釋。其中之一由紐約《泰晤士雜誌》在1966年十月九日加以報導:

「一個神經細胞,在受到刺激時能夠發出微小的電流,沿著表面下列各個突體[樹突]裡。通常電流會在神經鍵[樹突間的空隙],停下來,可是某種情形下,神經鍵間的化學作用將其改變成可以讓電流越過空隙傳往另一細胞」……

「假定你所接受的每種感覺,均使一組特別的神經鍵受到影響,而使神經電流較易通過,此外,假定這組神經鍵的排列方式,使電流由一個細胞通往另一個,最後回到起點而形成一個循環。電流於是週而復始地運行一個時期,像賽跑者在跑道上繞圈子一般。」……

「只要身體能夠感到某個循環的電流,並能將其自其餘的電流循環選擇出來,它便能夠記得引起這種電流循環的感覺。」

「可是,過了一些時候,神經鍵所受的影響可能消退了,電流循環停止了,記憶也隨之消失,這形成了短時間的記憶。」

此說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會完全被遺忘,它們可能在腦裡印象不夠深。它們沒有在腦細胞裡確立一個電路或模式。可是如果將一件事更常在腦中留下印象或在腦中留下更深的印象,那又如何?那會有什麼事發生呢?文章解釋說:

「每次頭腦感覺到一個電流循環而將記憶的東西追想起來,可能神經鍵所發生的變化會變成更強烈,電流亦隨之加強。最後甚至細胞的內部結構亦發生變化;在連接的細胞之間可能形成更多的樹突以組成循環使電流易於通過。終於,電路的循環確變成如此定以致毋須再加以激動便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於是長時間的記憶便形成了。」

「很自然地,電流循環存在的時間愈久,它變成確定的機會便愈大。對我們許多人說來,在年輕時所學的東西較去年所學的更易於記憶。」

因此腦的結構本身便有證據表明,知識入到腦中愈久,腦中所形成的電路便愈穩確。終於這些資料成了這個人的一部份。他以什麼餵養自己的頭腦,他便成為怎樣的人。

吸收導至行動

有些人以為他們可以將任何東西吸進腦裡而不受其影響。然而每一種吸收都會造成印象。頭腦吸入某種知識愈多,則留下的印象愈深。如果知識是消極、敗壞不道德的,不久頭腦的電路便會如此傾於這方面,以致這人遂開始做出壞事來。

先吸收錯誤的知識,讓其留在腦中,然後又吸收更多這樣的知識入腦裡——這種過程便是錯誤行動的根據,聖經對此也有論及。在雅各書第1章14和15節,我們讀到:「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

一個人的態度和行動可能因頭腦所吸的知識而改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一個題名為「建造頭腦」的節目中也曾指出這件事實。一位科學家聲稱:「學習和經驗所生的影響並不會匆匆過去,了無痕跡。頭腦會實際受其改變。」

頭腦一旦被錯誤的知識所改變,壞習慣一旦形成,一個人並不能隨意將形成不良模式的腦細胞除去而以新細胞形成新的模式,因為神經細胞是沒有補充的。壞的心智習慣一經形成和保持下去,它們便成為不可磨滅的印象。一個人只有改變所吸收的知識才可以將有害的模式除去,並且過了相當時間再形成一些更健康的新模式而導至良好的習慣。不錯,你可以「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2。

可是如果一個人堅持要以「精神垃圾」餵養自己的頭腦,它不久便會變為垃圾堆了。他的言談舉止、生活方式、人品性格都會將其反映出來。若將這種知識灌輸到年輕的頭腦中則為禍尤大。關於這點,《精神健康心理學》一書說:

「佛得烈·華丹,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衛生學家,也是法律醫藥顧問,曾花了七年的時間調查犯罪連環圖畫對兒童所生的影響,他將結果在一本題名為對《純潔的誘惑》的書中發表出來。它指出兒童每月所看的連環圖畫和書籍達90,000,000本;這位研究家認為它們的影響僅限於惹起無益的幻想,養成犯罪或不正常的心理,教人犯罪以及形成一種殘酷、虐待狂、性變態和詐騙的氣氛。」

《科學新聞通訊》在1964年一月十八日刊說:「看慣電視中的打鬥節目會使兒童變成凶狠好鬥若在後來面對同樣的環境便會做出同樣的事來。」

留意以什麼東西餵養你的頭腦

我們無法逃避這件事的真實性。我們以什麼餵養頭腦,就會變成怎樣的人。因此,我們務要留意自己頭腦所吸收的究竟是那一種知識。

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避免不良的影響,因為舉世都充滿了這種影響,我們卻無須故意找出些有害的知識並經常加以吸收。倘若一個人浸淫於錯誤知識中,他便容許自己置身於其影響力之下,結果遲早均會受其改變。例如一個人可能知道通姦和淫亂是不對的,可是他卻故意讓頭腦吸收不道德的思想,閱讀不道德的書籍,看這類的電影和這類的電視節目,或與不道德的人把臂交遊,他最後必定會做出不道德的事來。

同樣地,無論是父母怎麼好,倘若兒女故意與不尊重父母的人交遊,由於後者鼓勵他們忤逆和懷疑父母的動機,不久孩子便會開始思疑父母而不尊重他們了。由於他接受這類人的意見而繼續將其存在心中,不久他自己的觀點也隨之改變了。

在另一方面,倘若孩子僅在必要時意即在上學時,才與不規矩的人接觸但卻不和這種人來往,他就不會深受其不良態度所影響,他不會只因別的孩子所說的話對自己的父母懷疑或忤逆。

同樣的原則可以應用於一個人在職業範圍內與別人的接觸上。他應該彬彬有禮,待人機巧而與同事合作,但卻無需聽從他們錯誤的意見。他無需讓自己浸淫於其中或吸收這些見解。

與此類似地,一個人可能全心相信聖經是上帝的道。但是他若故意選擇與低貶聖經及懷疑上帝動機的人為伍,這人便會逐漸染上此種思想。可是僅由於職業關係必須與沒有信心的人共處卻並不一定會產生這種影響。倘若他拒絕他們的意見而沒有因為好奇心就反覆思索,則他的精神模式自然不會遭受不利的影響。

對於這件事不要自欺。不要以為自己決不會受有毒的思想所感染。一個人若長久受其薰陶,則最荒謬的謊話也可以被接受。這就是何以納粹主義被千百萬人接納的緣故,結果甚至最「奉公守法」的國民也犯了窮凶極惡的罪行。

建立良好的模式

在另一方面,有益的知識若通過感管而進入頭腦,它們便會形成電路或模式而使人做出正當的事來。這種正確的知識吸收愈多,浸淫愈久,在行為上便愈能反映出來。兒童愈早開始受到正當的訓練,就愈可能長成為一個正直而敬畏上帝的成年人。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證據表明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甚至可以改善腦的結構!以動物所作的多次實驗透露,牽涉到運用頭腦的良好訓練可以使牠們的腦結構和化學作用發生有益的改變。腦的皮層伸展到更深和更重。神經細胞增大了,供應皮層的血管直徑亦然。神經膠質細胞也隨之增多。

可是,那些故意不予以正常訓練的動物,其腦子也隨之退化,皮層變得輕而薄,血液供應減少,化學作用也減退,神經細胞就縮小,神經膠質細胞也較少,關於此點,《星期六評論報》在1968年一月二十日說:

「年幼的動物若缺乏適當的教育——無論食物的供應怎麼多或家庭怎麼良好——並且缺乏心理上的充實,結果會在腦的化學作用和結構上促成明顯,具體的衰退。」

雖然這種實驗並非施於人類身上,我們卻很有理由相信在人類的腦裡會發生類似的情形。因此作家肯特在他所著的《洗腦》一書中說:

「一個人若讓自己裡面屬神的性質被克服以及推理能力——如判斷力及自由意志——被扼殺,他便可以被轉變為一個魔鬼、傀儡、心理上的病人,好像一個運動員讓自己的身體被放蕩的行為所摧殘,直至染上殘疾一般。」

不錯,人腦是一個奇妙的工具。可是你放什麼進去,只能取什麼出來。請記著,你是怎樣的人取決於你的頭腦吸收什麼。

[腳注]

a 《流行科學》,1966年三月刊;《世界百科全書》,1966年,第二卷。

[第20頁的圖片]

上圖為人腦的左方。大約有三分一的灰色物散佈在表面,其餘的則埋在裂縫壁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