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2 9/8 11-12頁
  • 便拿達與其用途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便拿達與其用途
  • 警醒!1972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宗教的關係
  • 現代的傾向
  • 目錄
    警醒!2003年
  • 聖誕習俗跟基督的教訓一致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0年
  • 所有慶祝活動上帝都認可嗎?
    怎樣留在上帝的愛裡
  • 宗教多元化所造成的衝擊
    耶和華見證人與教育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9/8 11-12頁

便拿達與其用途

《儆醒!》雜誌駐墨西哥通訊員報導

「打,打,打!打右邊!低一點!高一些!」

什麼事呢?何以小孩子和大人都高聲喊叫?為什麼他們這樣興奮?

我們行近人叢時看見兩名男子在鄰近的兩間屋頂拿著一條線,線上懸著一個像三角星的東西。「那是什麼?」我們問人。

「便拿達,」孩子們喊叫。

幾個蒙著眼的孩子輪流用棍子企圖打破便拿達。可是兩個男子拉著線將便拿達左右移動不讓他們打著。終於,有一個蒙著眼的男孩大力打個正著。它被打破了,裡面的東西散落在地上,包括幾種果子、幾塊甘蔗、橙、花生、提竹葛特(像野梅的果子)等。

孩子們爭著看看每人拾得多少。幾分鐘後地上除了碎陶片和縐紙片之外便一物無存了。使便拿達看起來像三角星的圓錐也被孩子們拿去當做戰利品。

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想對便拿達知道多一點。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何以在墨西哥和拉丁美洲諸國這麼流行?打破它含有任何意義嗎?

宗教的關係

便拿達的正確起源已不可考。可是有人相信它是由著名的旅行家威尼斯人馬哥孛羅從東方帶回他本國意大利的。後來它在西班牙成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隨著西班牙征服西半球,它們遂傳入墨西哥。用來製造便拿達的材料是一個陶器罐、縐紙、少許膠水和紙皮。

以前天主教的教師利用便拿達對印第安土著灌輸宗教訓示。例如,在從聖灰星期三守到復活節星期日奉行的封齋期間便用得著。甚至今日在某些地方仍有人運用。復活節前夕人們打破一個代表加略人猶大的便拿達,然後孩子們爭著拾取散落地上的糖果。

便拿達也被用在聖誕節方面。一位現代作家指出:「印第安人非常喜歡在儀式進行中有戲劇的演出。修士遂在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儀式上演出有關的戲劇。」打破便拿達是戲劇演出的最後部分。

在公元1587年左右,有一位名叫杜利西的阿根廷修士從教皇受命在聖誕節的九天主持彌撒。教士們告訴土著在耶穌出生之前,約瑟和馬利亞花了九天的時間尋找住處。可是,聖經並沒有這樣記載。這僅是人為的傳統而已。

普沙達便是用來灌輸這項傳統的儀式。它演出馬利亞和約瑟花了九天找尋住處。一位青年男子和一位青年女子被選來代表約瑟與馬利亞。習慣上有一群人唱歌祈禱,行來行去裝作找尋住處。人們都聚集在教堂觀看戲劇的演出。

後來,這項儀式也在人們家中舉行,人們組織自己的普沙達。隨著時間過去,黏土、石膏粉和約瑟及馬利亞的木像代替了人的演出。按照習慣,由兩名孩子帶領扛著約瑟和馬利亞的木像的遊行隊伍。

墨西哥許多家庭在聖誕前的九個晚上都期望看到普沙達。引導行列的孩子們逐間房子找尋,但被拒諸門外直至找到設有耶穌出生的馬房小模型的房間。他們進去將約瑟和馬利亞的像放在馬房中。直至普沙達的最後晚上才將一個代表嬰兒耶穌的像放入其中。

儀式以打破便拿達為結束。便拿達也許有多種不同的樣式——船、小丑、惡魔、三角星、兔子、小紅蘿蔔、西瓜等。現在的屋主人也許會邀請各人進入中庭,由蒙著眼的人輪流打擊在陽台屋頂或樹枝上用線懸著的便拿達。

天主教教師聲稱在宗教儀式上運用便拿達含有很深的意義。他們教人說便拿達代表惡魔或邪靈。打破便拿達的人要蒙眼的事實代表人若具有盲目的信仰便可以克服惡魔。放在便拿達裡面的東西代表人在一生中所受的試探。打破便拿達的意思便是他已經獲得永生。

現代的傾向

近年來在墨西哥舉行的普沙達巴變成充滿騷亂、醉酒及犯罪行為的場合。儀式已被人用來作為放蕩和不道德行為的藉口。很多時有人被殺、被劫和受傷。儀式舉行時警察特別忙碌。

普沙達使人想起十二月中旬的羅馬農神節。事實上《百科全書》說這個異教節日乃是尋歡作樂的聖誕節的先模。普沙達和使用便拿達均與這個節日有密切關係。

可是,今日許多人已不再想到普沙達和打破便拿達的宗教含意。商人只知出售便拿達有利可圖。他們每個便拿達索價高至十六美元,在普沙達慶祝時索價更高。今日的便拿達已廣泛地用在社交娛樂方面,例如兒童集會及慶祝生日等。

儘管便拿達的運用在有些地方十分流行,有些人卻對與之有關的偽宗教行為深感厭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