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10/8 4-12頁
  • 現時的途徑會導致什麼結局?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現時的途徑會導致什麼結局?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世界的糧食供應趨勢如何?
  • 短缺的原因
  • 危機存在的地區
  • 明顯的趨勢
  • 世界經濟的動向如何?
  • 你的金錢能買到多少東西?
  • 通貨膨脹的起因何在?
  • 破產狀態
  • 難題加上難題
  • 你的個人安全怎樣了?
  • 更為危險
  • 各種制度的崩潰
  • 『返回野蠻狀態』
  • 收成打破記錄, 但卻糧食短缺原因何在?
    警醒!1975
  • 你的金錢有什麼前途?
    警醒!1975
  • 何以普世通貨膨脹?
    警醒!1974
  • 物價究竟怎樣了?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10/8 4-12頁

現時的途徑會導致什麼結局?

我們有方法知道這個世界正走向何處嗎?部分的答案可以從人類活動的每一方面看出來。

可是,首先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自稱正走向何處?從報章、收音機和電視的報導看來,世界領袖們顯然聲稱現時世界正走向一種更和平、繁榮的情況。但事實的確如此嗎?

假設你廁身於一個汽車旅行隊中,領導者聲稱他們正帶領你去一處美麗、肥沃、溫暖的地方。他們告訴你在起初也許道路崎嶇,但情況很快便會改善;開始時起伏不平的山坡會漸趨平坦;物資供應也許會短缺一段時期,但繼續行走下去便會日漸豐足。可是倘若道路愈行愈崎嶇而非逐漸平坦,山坡的前面不是平原而是山嶺,物資的供應愈來愈缺乏,前途的景色不是更美麗、肥沃、溫暖而是更荒涼,不毛和寒冷——那末還要多久你才會質問所走的方向是否正確呢?

倘若同隊中人堅持要繼續前進,同時指責任何異議為「悲觀論」,並提議各人對旅行隊的領導者加強信心,你會為其所動嗎?倘若有標誌警告前頭有極大危險,橋梁毀壞、山泥傾卸或道路崩陷——你會因為大多數人決定繼續前進而仍然與之同行,即使這威脅到你自己和同伴的生命嗎?

今日普世是否面臨相同的處境呢?我們所要察看的不僅是其中一項特色而是事物的全貌。要看出它們所含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顯示這個世界的動向。

世界的糧食供應趨勢如何?

幸福生活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豐足的膳食。人類從事糧食生產已有數千年之久。耕作方法已經過科學研究,近數十年來尤其突飛猛晉 。可是今日世界的糧食供應有什麼顯著的趨向呢?

你無疑知道有些地方的人已處於半飢餓狀況中。這並不是新事。有史以來各處地方的人都會有過糧食不足的難題。但在本世紀卻出現了一種險惡的趨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時和戰後,普世受糧食短缺所影響的人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這項難題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擴大。

誠然,近年來有若干國家曾在不同時候受糧荒所打擊。可是今日的情勢卻大為不同。現在整個世界都受到影響!

事實上,現時世界糧食短缺所造成的危機情況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耐人尋味的是,現代科技雖有長足的進步,這種情況仍然發生。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72年末說:「世界糧食生產……已突然減縮到接近全球危機的程度。」對糧食需要最殷的較貧窮國家一連兩年糧食減產。聯合國糧農組主任波爾瑪說:

「單獨一年的歉收可以看作例外。但連續兩年的歉收卻不能視為暫時的不幸而一笑置之了。」

在1972年,世界糧食生產低降了百分之4。1972-73年冬季的情形更為惡化。1973年春季,《進步的農人》雜誌刊出一個標題:「我們正遭遇世界糧食危機嗎?」該雜誌答道,是的,並將情勢描述為「具有高度爆炸性」。它補充說:

「祇有這句話才足以描述世界和美國的小麥及飼料穀物的情況。……

「許多年來我們首次看到及聽聞『餓死』和『集體饑荒』等字。

「近年來從未有這麼多種因素突然會合。結果接近恐慌程度。」

現在正以全球性的規模發生的情況在數年前已有人預告。例如,除了其他事情之外,威廉和保羅柏杜克合著的《饑荒,1975》一書警告世界人口增加已大大超過糧食生產,這件事所造成的危機可能在1970年代中葉爆發。在1973年五月,《紐約時報》的社論指出:「看來柏杜克兩兄弟對1975年所作的預言可能提早在1974年實現。」可是病徵早在1974年之前已出現了。

短缺的原因

何以會有糧食短缺呢?米和小麥的『奇跡品種』在數年前還被人寄予極大希望。可是,同時世界人口卻繼續「爆炸」,尤以長年糧食不足的國家為然。不論某些品種產生多大的「奇跡」,一敵畝地的產量所能供應的人數是有限的。人口的增加若遠超過糧食的增產,饑荒便無可避免了。

同時在最近兩年間,嚴重的旱災、水災、惡劣的冬季氣候和管理不當使糧食更加減產。蘇聯是受到嚴重打擊的國家之一。據蘇聯官方報導,1972年的農作物收成是「百年來最低的」。他們被迫向外購買二千八百萬噸穀物,大部分購自美國。

美國的穀物既被外國收購,國內的需求又日增,加上天氣惡劣,美國政府所存的穀物遂告空竭。這使目前的情形與近年來其他時候大為不同。正如《新聞週刊》評論:「最近的糧食危機發生於世界最多農產品過剩的國家——特別以美國為然——存糧開始減少之際。」芝加哥一間商品交易所的主持人說:「我們再沒有穀物可以給別人了。」

危機存在的地區

非洲已有一種危險的情況發生。橫過大洲一片約2,000哩(3,000公里)的廣大地帶在1973年經歷到嚴重的饑荒:

「撒哈拉西部和南部一帶受到旱災打擊,有六百多萬人正面臨餓死。」——《紐約郵報》。

「在奈及爾、馬利、查德、上伏塔和塞內加爾,有百分之40——毛里塔尼亞有百分之80的家畜已經死去。『有些地方的路旁每200碼便有一頭死畜,』一位外交官說。」——《新聞週刊》。

歐洲共同市場一位消息靈通人士聲稱,非洲這整個地區正面臨一場規模大到我們所無法衡量的災禍。糧食危機已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以致一位美國官員說:「倘若難題在兩個月內還未獲得解決,可能會有六百萬人要餓死。」

旱災固然是個主要原因,但管理不當也是因素之一。牲口增加得太快,以致牧草被其食盡。地面上青草既盡失,牧地遂開始變成沙漠。

印度在以往兩年也由於旱災及其他因素而糧食減產。可是在這兩年中,人口卻增加了二千五百萬!《新聞週刊》報導在受影響的地區中,「有二億印度人面臨饑荒災禍的威脅。」

其他許多地方也受到人口增加超過糧食生產的影響。由於這種普世的危機,《紐約時報》報導說:

「據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專家們聲稱,三大洲[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八億兒童中有三份之二受到營養不良的影響。在六年之前,聯合國警告有一項『蛋白質危機行將發生』。專家們說,今日這項危機已經來到了。」

明顯的趨勢

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世界糧食生產無法趕得上人口的增加。誠然,這種趨勢也許有暫時的逆轉。有些國家也許看來能夠對難題補救一時。

但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是,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的糧食供應已愈來愈不能自給自足。在現行的制度下,暫救燃眉只是顯出捉襟見肘而已——更大的危機隨之而來。

可是,何不利用更多土地作糧食生產呢?再者,多些吃魚豈不是個辦法嗎?對於這些問題,《華爾街日報》答道:

「糧食的需求雖然逐年增加,可耕之地卻日益減少。使難題更加惡化的是,逐年放棄的耕地愈來愈多,原因是自然的侵蝕及用來建設高速公路,工廠和住宅。」

「食用種類[的魚]由於濫捕的結果而漁獲日益減少。現在不少海洋生物學家認為全世界食用魚的收穫已接近供應的極限了。」

因此,儘管科技突飛猛晉 ,人類還未尋得解決世界糧食難題的方法。更糟的是世界人口同時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增加。現時地球上每年實際增加七千五百萬人左右!

你也許生活在現時還有糧食的地方。可是糧食價格卻很可能會由於普世需求增加而飛漲。

這一切對你有什麼意義呢?倘若這個世界的現行制度已發展到無法應付人類最基本的難題——糧食供應——的地步,這豈不是表現在地球上需有一項極大的改變發生嗎?

但這不過是表明世界走向何處的「路標」之一而已。

世界經濟的動向如何?

有句老話說,『金錢使世界轉動』。這個世界的現行制度的確根據這項原則而行事。可是這在今日為我們帶來了什麼結果呢?

現代國際經濟的交互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僅是一個強國的通貨突然失去價值就能癱瘓世界貿易。貨幣貶值或通貨膨脹能使許多人變成一貧如洗。米佛連在他所著的《貨幣與經濟活動》一書中說:「德國在1923年末要用1,200,400,000,000元的紙馬克才買得到僅是兩年前價值35馬克的東西」。

今日我們若將信任寄託在各國的貨幣之上,是否危險較少呢?

你的金錢能買到多少東西?

你的金錢價值正走向那一條路呢?當然,糧食繼續漲價,但其他物品——衣服、房屋、燃料、電力、交通和娛樂——又如何呢?

答案你知道得很清楚。無論你住在那裡,生活指數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走;漲——漲——漲。漲價的趨勢看來有遏止的希望嗎?

在加拿大,僅是糧食價格一項,一年內便提高了百分之11。素來被認為經濟穩定的西德和瑞士都遭受百分之8的通貨膨脹比率。其他大多數地方的情形更惡劣得多。

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美國,購買力下降到驚人程度。現在要美金5元才買得到1900年價值1元的東西!

蘇黎世一位銀行家說:「通貨膨脹的心理現在己普遍和深刻地籠罩著整個歐洲。採取劇烈手段去遏止漲勢是必需的,甚至不惜冒著不景氣和失業率上升之險。」

因此,雖然目下有人高唱普世「繁榮」或「興旺」,這位瑞士銀行家卻說:「這是一種前途黯淡的繁榮。」《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我們寢食不安,恐怕這種繁榮在不久的將來便會化為泡影。」

通貨膨脹的起因何在?

通貨膨脹趨勢何以持續不息呢?最大的原因是各國政府和人民都不願量入為出。他們耽溺於『先買後付』。結果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借貸狂潮。

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今日的「繁榮」並不是真正的繁榮,因為它的經濟是由借來的錢所支撐的。這好比一個人每週收入一百元,又每週借入一百元。他的生活在一時固然好轉。但這筆帳是終歸要清算的——他必須量入為出和償還債務,不然就得宣布破產。

可是在目前,大多數政府都沒有量入為出。政客們希望受人歡迎,通常不願採取必需的措施去遏止通貨膨脹。反之他們以賒借和揮霍去促進「繁榮」。他們的想法看來是,『讓接任的人去擔憂吧。』

但政府的情形也像無法還債的個人一樣:政府也可以破產。正如美國出版的《經濟教育公報》警告說:

「由通貨膨脹政策刺激而促成的人為繁榮並非健全的繁榮。美國歷史上曾有幾度此類繁榮,但隨之前來的卻是嚴重的不景氣。操縱不換通貨[沒有充分資產,如黃金去支持的紙幣]的操縱者們永不能製造健全和永久的繁榮。」

破產狀態

使情勢更加惡化的是美國的經濟情形,因為美國是西方國家經濟制度的基礎。許多年來,美國在海外所花的金錢超出所賺的甚多。何以故呢?《經濟教育公報》指出原因說:

「首先,美國政府多年來在國外支出和賒欠的美國通貨遠超於從國外所賺的。原因是大規模和過度慷慨的援外計劃以及對其他國家的大量軍事承擔,是故有巨量美元流入外國政府,中央銀行和個人的手中。」……

「其次,美國已長期處於明顯的通貨膨脹狀態中……超過了三十年……結果使[美國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以致許多美國廠家在世界市場上無法與人競爭。」

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彼此協議決定國際闊的債務必須以資金支付。可是在1971年,由於美國在海外花錢過多,以致在外國人手中的美元約等於美國所持有的黃金價值六倍之多!這好像一個人欠下6,000元的債務,但只有1,000元的資產可以還債,而且價務還繼續增加。

後來在1971年八月,美國突然關閉『黃金窗戶』。它拒絕履行諾言以黃金抵換外國手中的紙幣。一個人若背棄還債的諾言而聲稱不再償還債務,這意味到什麼呢?上述的刊物指出其中意義:

「關閉黃金窗戶不啻承認美國政府……已在國際間破產。」

美國已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破產負資者。自1971年以來情勢更加惡化。在1973年,美國的海外債務已增至它手上黃金價值的八九倍。

難題加上難題

這種趨勢看來有逆轉的希望嗎?社論作家阿索普聲稱:

「我們所受的威脅是——事實上已經開始了——永久的通貨危機,這也意味到一種永久的通貨膨脹危機。

「按照目前的推測,在三年內我們的金元價值決不能比得上今日,雖然現在一元的價值已經夠少了。」

大多數觀察家都同意這點。可是什麼使他們如此肯定呢?那便是世上多處地方發生『能源危機』這件事實。尤其以美國為然。美國所消耗的石油遠超過它現時所能發現和生產的。存油量日漸減縮,但需求卻逐年激增。結果遂要從海外輸入更多石油。這意味到要付出更多金錢給外國。

社論家阿索普將美國的經濟前途展望稱為「十分可怕」。我們只需查考幾項數字便會知道原因何在。在1970年美國支付20億美元給其他國家以輸入石油。但1973年所輸入的石油卻達70億美元以上。據估計在1975年,石油的輸入將達150億美元。而且據說在1980年將會急激上升至300億美元——此後還會更高。美國在國際收支上已長年出現赤字,但還要加上這種巨大開支!阿索普補充說:

「當然,這些數字也意味到一項能源危機。……可是,多數人的不便及少數人的巨大損失與美元價值不斷低降的國家悲劇比較起來便微不足道了。」

因此,基於這些證據,你有什麼感想呢?世界現行的經濟制度能解決自身的難題嗎?你以為將希望寄託於其上是否安全呢?

有識之士可以清楚看出,現行的經濟制度已焦頭爛額而已在分崩離析中。不錯,在現時的途徑上,它正走向完全的崩潰。雖然暫時也許有部分改善或緩和之勢,但在不久的將來顯然會發生一場極大的改變。

事實上,世界的經濟制度是建在一個虛假的根基之上。各國正負著龐大的債務,以「赤字支出」為得計。市民則上行下效,以賒欠方式購物的愈來愈多。不斷擴張的信用購物產生了一種所謂「紙牌屋」的作用。這種建築物並沒有真正的力量,因此任何壓力都可以使其突然瓦解。

你的個人安全怎樣了?

每個人都希望感到安全。沒有人願意成為「箍頸黨」的犧牲品或住宅被劫。婦女絕不希望被人強姦。一般人都想與誠實、高尚的鄰人共處。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生活質素有所改善。

可是你所居住的城市、市鎮和郊區是否正變得更安全呢?生活質素是否正有既改善呢?

倘若你是個成年人,你可以回想一下十年、二十年或更久以前的情形。你認為今日的生命財產比那時安全嗎?當日的人是否較為可靠?當你晚上起來應門時,你會感到現在比以往更安全嗎?

大多數人都會說實際情形恰好相反。他們感到個人的安全在現時比他們所能記憶的以往危險得多。

更為危險

執法當局所提出的證據與此一致。近年來地球上每個國家差不多都經歷到犯罪和暴力事件的顯著增加。不法事件增加得這麼厲害,以致成為我們這時代最嚴重的難題之一。

《西澳洲人報》引述英國著名歷史家湯因比所下的結論,認為「普遍的誠實顯然衰退,共同的目的已經消失。」該刊物同時聲稱:「他認為商家的興衰與家庭單位的道德團結及一國的道德目標有極大關係,他看出西方國家在這兩方面都日益衰落。」

在被人認為最「先進」的國家中,安全消失得最快。加拿大安大略省韓美頓市的一位警官將該國的犯罪狂潮歸咎於『社會道德崩潰,』並且將加拿大稱為一個「有病的社會」。在多倫多市,在商店偷竊失手被捕的人數比幾年前多了一倍。可是多倫多《星報》說:「許多人認為這項數字僅是購物者和店員作賊的總數中一小部分而已。」該市四十間商店的防盜主任說:「我們捉到各種行業的人——醫生、律師和法官太太。」

在英國,惡毒攻擊的激增使經驗有素的警官也為之驚駭。一位蘇格蘭場警探指出,暴力犯罪正迅速增加,而現在的犯罪者是「殘忍無情、毫無悔意的」。據倫敦的《每日郵報》報導,傷人劫案僅在四年之內使大幅度增加了百分之129!《每日電訊報》說:

「上院議長兼大法官希西姆聲稱,倘若刑事罪案繼續以現時的比率增加,則司法制度行將崩潰。很少人會對此表示異議。……

「以前不少進步的思想家以為犯罪的原因是貧窮。若是如此,為什麼我們比以前更繁榮,犯罪卻大為增加呢?」

在過去十年間美國見到極大規模的犯罪狂潮。在該國的大多數地方,重大罪案的增加比人口增加快十至十五倍。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一位五年內住宅被劫四次的居民說我坐在家裡好像置身於堡壘中,不敢外出,因為一離開便恐怕有流氓爬入來偷竊我的財物。

在美國另一處地方,一間『嚴防盜匪』的分層大廈業主說:「我們甚至將傢具和壁畫都下了鎖,」因為被盜去的已經不少。一位售賣自動防盜裝備的承辦商在他的貨車內被人偷去昂貴的防盜設備!

《洛杉磯時報》說犯罪統計「讀起來好像戰況報告,可是這場戰事看不到有什麼停火希望,它正在蹂躪整個美國的都市和城鎮。」暴力犯罪如謀殺、傷人、強姦等增加得特別迅速。

甚至小鎮的居民也絕不安全。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小鎮的商店主人論及犯罪說:「我們留意到小鎮的罪案也在增加中。這裡在數年前從沒有搶劫事件,但近來此等事卻不斷發生。」

官方的犯罪統計令人不寒而慄。但《紐約時報》透露:「在若干種罪案方面,犯罪的實際數目比事主報案的數目超出四倍之多。」

各種制度的崩潰

隨著罪案大增而來的是人們通常所倚仗的各種制度的崩潰。政府、世界宗教、科學都無法遏止犯罪的狂潮。沒有任何東西看來是穩確可靠的。甚至重要的家庭單位也在迅速崩潰中。

例如,美國在前年的離婚數目打破了以往一切紀錄——839,000宗!增加得比結婚數目快一倍以上。現在每三對夫婦便有一對以離婚收場。其他地方的情形也與此相類。蘇聯的《衛星》雜誌說:

「蘇聯境內離婚率的增加使該國的嬰兒出生率及社會和經濟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

「在1950年,每百宗婚姻僅有三宗離婚,在1950年,數目增加至百分之10,在1967年更達到百分之30。」……

「家庭單位的不穩感覺甚至發生於並不打算離婚的夫婦當中。」

人們能仰賴政府領袖們去遏止普遍的社會崩潰嗎?難題逐年增加這件事實表明他們無法遏止衰落的傾向。再者,人們愈來愈懷疑他們的政治領袖是否值得信賴。

例如在一次訪問中,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布斯承認「美國一般人都感到政客,不論屬於什麼政黨,都是腐敗的。」其實這種感覺在舉世莫不皆然。對政府官員尊重的消失祇會在民眾當中加速不法和騷亂而已。

科學和工業領袖們也無法證明他們能真正造福人類。雖然人類在科技方面有超卓的成說,但是這能夠真正改善生活的全面質素嗎?現代科技造成了染污、擠逼、危險的公路、單調的機械工作、每年消耗大量金錢的大規模殺人武器。難怪美國德州大學一位物理教授在回答「科學能拯救我們嗎?」的問題時坦率地說:「不能」。

甚至令人囑目的太空飛行也收不到什麼效果。有愈來愈多人感覺這些探險與地球上的難題毫無關係。在這件事上消耗大量金錢已被許多人認為是極大的浪費。他們與一位寫信給《紐約時報》的人有同感;雖然有些人認為太空探險為帶來極大利益,這個人卻表示異議說:

「有人聲稱美國的太空投資能夠『支持經濟,改善國民生活質素,提高國家威望和有助於國家安全。』

「我希望他告訴我們這件事究竟怎樣對我們有如此造益。我們的經濟岌岌可危,威望是假的,生活質素正在衰退,國家安全早已『大傷元氣』。……我們『地球人』正在叫苦連天。」

『返回野蠻狀態』

你若正視事實真相,便會看出世界領袖們不論採取什麼措施,安全和生活質素依然每下愈況。這促使歷史家湯因比說『今日文明顯然正在退回』野蠻狀態。

不安全的情形從《時代》雜誌的一項報導充分反映出來:「一群專家……稱抑鬱為『精神紛亂最普通的表現形式』。醫生們每年要治療4,000,000至8,000,000名患抑鬱病的美國人。」不安全的另一證據是心臟病可悲的激增。世界健康組織聲稱這種病在全世界已達到驚人程度。

顯然社會不久便會有劇變發生。這種情形不會長此以往而不發生重大改變的。但這些巨大難題有沒有解決方法呢?人們會有辦法使這種曠日持久的趨勢反轉過來嗎?抑或必需有一個重起爐灶、完全新的規制才是避免災禍的唯一方法?

[第9頁的附欄]

經濟難題的基因

「每個人看來都拼命多取少予,製造商品短缺和妨礙生產,並以敷衍了事代替誠實和勤奮的工作,因此在青年人、工人和農村當中,到處充滿了紛爭和騷動;最令人不安的則是政府當權者的內鬨。」《印度時報》,《紐約時報》轉載,1973年八月十六日,第10頁。

[第11頁的附欄]

樂觀主義的衰退

「在十九世紀人們認為科學及其他進步可替以消除個人和集體的一切弊病,但這種天真的樂觀主義早已不復存留了。一切傳統信念正紛紛倒下;文化和文明正在崩潰;以整體而論,人類已意識到自己正處於極度的危險中。」摘自《死亡及其神祕》一書中的序文,法國心理學家利普著。

[第5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世界人口增加

世界穀物生產

+2%

0

−4%

1971

1972

結果:每人的平均穀物供應減少百合之6

[第4頁的圖片]

這人還要多少證據才肯相信他是錯了方向?

[第6頁的圖片]

1.19美元所能購買的東西…….

在1964年

牛油麵包, 7 3/4仙

生果, 7仙

沙律, 16 1/4仙

飲品, 5 1/4仙

青豆, 5 3/4仙

肉類, 58 3/4仙

馬鈴薯, 2 3/4仙

甜品, 15 1/2仙

在1973年

肉類, 1.02元

甜品, 17仙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