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6 9/8 25-27頁
  •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賽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賽人
  • 警醒!1976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巴佐人的部落
  • 海之子
  • 熟練的航海家
  • 宗教信仰
  • 結婚習俗
  • 不穩的前途
  • 吉普賽人——被人誤解了嗎?
    警醒!1986年
  • 基督徒的婚禮應該反映出合理的態度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9年
  • 海
    洞悉聖經(上冊)
  • 死海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警醒!1976
《警》76 9/8 25-27頁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賽人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當我們聽到吉普賽人時,腦中首先浮起的印象自然是膚色黧褐、黑眼睛、習俗奇怪、服色鮮豔,在歐洲大陸四處流浪的人。但是你曾聽見過他們的海上副本,東方的水上吉普賽人嗎?

你若前來菲律賓,在美麗的三寶顏或更南的蘇盧群島中陽光普照的海島上便可以見到他們。這些巴佐族人是菲律賓八十一個民族部落之一。他們獲得水上吉普賽人的雅號是因為他們浮家泛宅,過著遊牧式的生活。多個世紀以來,他們僅是居於住宅艇上或在沙灘和珊瑚礁上搭屋而居。

水上吉普賽人也出現於馬來西亞、印尼和緬甸等地,居於菲律賓的也被認為屬於印度馬來裔。人類學家相信他們的祖先是來自婆羅州沿岸平原的移民。典型的巴佐人看來滿臉風霜。頭髮因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下而變成赤褐色。他的顏面瘦削,顴骨和鼻梁高聳。

據說在1521年,麥哲倫在遠東找尋新航線時已看到婆羅州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水上鄉村。但甚至在此之前,巴佐人已從一個碇泊處駛至另一個碇泊處,移舟泊岸售賣或以魚類和珍珠換取他們的簡單需要:參茨、米、甘蔗、椰子或熱帶水果如榴連、馬令、林不丹和山竹果等。有些在陸上僅逗留數小時;有些則停留數週或數月,這樣遂形成了暫時的部落。

巴佐人的部落

巴佐人在淺水灘頭以長竿支撐,搭成一間間小木屋,以脆弱、可移的木橋互相連貫,這些橋梁往往僅是一條沒有欄杆的木板或竹竿而已。梯子更不尋常,僅用一條木斜憑在公用橋上或淺灘上,直達門口便行。木屋周圍或底下是許多當地稱為『利巴利巴』的獨木舟,有舷外斜木的小艇或住宅艇。巴佐人是個緊密團結的民族。一間木屋或一艘住宅艇上可能居住著整個家族,包括父母,已婚的子女和孫兒。

兒童多數裸著身體,在低潮時游泳戲水。婦女們在水上洗衣時兼沐浴,作烹飪或在門外閒聊消遣時光。有些婦女則照顧孩子,補漁網或織蓆子。有些出外找尋貝類、海藻、海膽或其他海產。在另一方面,男子們忙於建造和修理艇子或準備漁具。造一隻獨木舟要三個月才能完成,也許三年之後便要重新造一隻。他們的工具很簡單——鑿子、斧子和其他原始型的工具。男子們有時集體出外打漁。他們以十隻小舟排成水平線形,一見魚群出沒即發聲驚嚇牠們逃入礁石或其他易於槍刺的地方。他們許多時捕獲鯊魚、鷂魚、章魚和鮪魚等。

至於他們的氣質,巴佐人喜愛和平而與世無爭。一見陸上的人找他們的麻煩或有干涉的徵象,他們便會出海了之。在他們看來,海是他們的避難所和朋友。當他們離去時,整個部落隨即不見了。

海之子

大多數巴佐人是在家裡出生的。「家」便是小舟,它也許是採自婆羅州的一條大木或在海裡找著的樹幹,耐心地用手雕鑿成船形,然後用棕櫚複葉造個上蓋。舟旁有竹製的浮筒,像雪橇的滑行部分一般拱衛著兩旁以減少傾覆的可能性。

據說巴佐孩子在很幼小時便被拋在水裡。孩子若是浮起,即被認為是真正的海之子。他們的高超泳術使他們成為當地第一流的採珠人。他們的潛水術遠勝其他土著,可以不用任何潛水裝備留在水下許多分鐘。

熟練的航海家

巴佐人對於蘇盧群島的水道瞭如指掌。天黑路遠並不能阻撓這些航海家。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斷定方位,毋須羅盤或類似的航海工具。他們僅是跟隨星宿,伸手蘸點海水嘗嘗便行。這有什麼幫助呢?原來,據他們解釋,海水中鹽的含量各處不同,品嘗它的味道便可以定出位置。然後,藉著估計海峽的水流速度,便可以算出離陸地有多遠,並估計抵達的時間。

他們對海的驚人知識是基於累積的事實,熟悉大小波濤和風勢,然後將知識傳之子孫。據說藉著這些知識,他們預知颱風的醞釀。因此甚至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水不揚波之際,他們也會相率進入海港避風而成為陸上居民的颱風信號。

宗教信仰

巴佐人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回教徒;他們沒有特定的宗教或傳統的崇拜方式。有些老年人自稱頗懂聖經和涉獵可蘭經,對兩者均稱善。關於上帝和他的旨意等,他們的答案並不一致。有些當地島民認為巴佐人崇敬海洋,因此無可抗拒地為海所吸引。

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在民答那峨和蘇盧與巴佐人分享「這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新世》)許多時,當他們碇泊在和魯島或三寶顏海港之際,青年的見證人會趁此時機與他們交談。他們從一艘住宅船躍上另一艘住宅船,以生硬的杜索語和他們談話,並介紹阿拉伯文的聖經書刊。言語的障礙許多時可用手勢或微笑溝通,使他們接受刊物。

結婚習俗

在東方大學人文科學研究中心贊助之下,伊瑪奧作了一項少數民族調查。他在《編年》雜誌1968年九月廿八日刊對巴佐人的婚禮和其他儀式有生動的描述。他聲稱巴佐人盛行早婚,有早至十三或十四歲的。女孩也許在幼時出嫁,但要等到適齡才獲家長准許與丈夫同房。配偶是由父母安排和選擇的。

婚禮通常在族長住處舉行,日期多數選擇在十月十一月的「祭壇月」,特別是月圓時候。婚禮之前的準備包括傳統的沐浴或「新娘淋水禮」。儀式由『伊瑪姆』,即土著祭司,執行,有一位女孩子作助手;她將一把有繸的傘在新娘頭上張開。誦念禱文,淋水和舉行儀式舞蹈。

婚禮之日,當新郎行近女家門口時,各人大放爆竹以慶賀新人。『伊瑪姆』祝福新郎,並要求婚戒。一位媒人奔向新娘問她是否接納新郎為合法的丈夫。答話若說『是』,新郎遂以婚戒戴在她指上。這回輪到新郎作答。他被人問及是否願意負起作丈夫的全部責在。若然,『伊瑪姆』即領著新郎,執他的手放在新娘額上,宣佈二人成為夫婦。

婚禮的費用並不昂貴。使婚禮成為不尋常之處並不是豪華而是儉約。新娘不需聘金或禮金,也沒有擺設筵席或發出請帖,邀請人參加的不是招待會而是河上巡遊。巡遊在婚禮之前舉行。小舟在稱為古令丹a的鑼聲中繞村而行以宣佈喜事,並沿途招集賓客。巡遊是否成功視乎村中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士以及鄰近和遠處村落的人士是否參加而定。

離婚是家常便飯。有些年僅十六或十七歲的女子也許已經結婚十三次。有些婚姻僅能維持兩週、一月或二月便告破裂。破裂的原因很多,如懶惰、丈夫無力養家、佔妻子財產便宜、精神或身體虐待等。

不穩的前途

儘管二十世紀的進步和政府給予較多的關注,巴佐人仍是個逐漸消逝的民族。無知、疾病和營養不良的殘酷現實繼續蹂躪這些人而奪去不少生命。甚至在特威特威和施汀基,這種獨特的浮家泛宅生活方式的最後堡壘,這種在消逝中的民族文化已逐漸崩潰;多個世紀保存下來作為抗拒外來世界力量的習俗與傳統正搖搖欲墜。年輕一代的巴佐人已被文明所同化。他們的海上世界,絢爛的日落、飛翔的海鳥和一望無際的蔚藍水平線依然存在,可是他們的簡樸之美、悠閒與謙和的海上生活方式也許將永遠消逝了。

[腳注]

a 這是一種敲擊的樂器,由八面銅鑼順大小次序排列而成,置於一個圖式複雜的舟形架上,敲打時用一對有彩色繸子的木槌撞擊。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