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7 6/8 23-26頁
  • 認識蝙蝠——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認識蝙蝠——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
  • 警醒!1977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較深的認識
  • 如何飛行
  • 居住的地方
  • 我們的食物
  • 惡毒的吸血鬼
  • 總是有害嗎?
  • 我們真是獨特的
  • 我們的回聲位置決定法
  • 會飛的園丁——熱帶雨林的好幫手
    警醒!2014年
  • 蝙蝠
    洞悉聖經(上冊)
  • 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
    有設計者嗎?
  • 飛蛾怎樣騙倒蝙蝠
    警醒!1971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6/8 23-26頁

認識蝙蝠——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

「蝙蝠是居住在陰暗,古怪洞穴裡的醜惡動物。牠們喜歡在墓地出沒,在霧夜裡飛翔於墓碑之間。他們攜帶臭蟲。更有甚焉的是,牠們是瞎眼,不潔,威脅人類的。」

簡而言之,這便是許多人對我們的想法。可是作為一隻老蝙蝠,讓我稍為自己辯護吧。可順帶一提的,稱為「老」意味到我已接近十三歲,雖然據我所知,有些蝙蝠可以活到二十多歲。

啊,對了!那便是我——刊在下頁的棕色大蝙蝠。我被放在玻璃箱裡,下面有強光照耀,你能看得很清楚。當你在觀察時,請聽我告訴你關於我自己和親族吧。

較深的認識

我們是屬於翼手類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溫帶和熱帶地方有數百種之多;因此你很難認識我的所有親屬。

在基本上說來,我們是細小,有翼的毛皮動物,體形與鼠子相似。事實上,德國人稱蝙蝠為『Fledermaus』,意即「會飛的鼠子」。

在哺乳動物中,只有我們是能飛的。「啊,真的嗎?」你問。「那末飛鼠又如何?」原來,牠們僅能滑翔而已。但我們卻不同。正如《世界哺乳動物》一書第一卷所說:「蝙蝠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雖然有幾種滑翔哺乳動物都被稱為『會飛的』。」

由於品種不同,我的親屬們的頭和面有些像熊,像狗或像狐狸。有一種稱為馬頭蝙蝠,得名的原因是很顯然的。有些蝙蝠的鼻上有一突出物,看起來像塊葉。知覺神經末梢便在葉裡。

蝙蝠種類很多,我想像到有人也許會問,『其中以誰為最美呢?』我們並非全都貌醜,這是理所必然的。但皺面蝙蝠在選美會上顯然永不能獲勝。牠的容貌的最佳形容詞是『醜怪』。

顏色又如何?我們之中有不少是棕色、灰色或黑色。變種的也有。例如,鬼蝙蝠是白的,間中帶有灰色。食果蝙蝠的頭是黑的,深棕的翼上有黃色斑點。當然,這只是聊舉數例而已。

我們有時會騙倒人。我相信人們並非時常都能看出我們的真面目。且以熱帶美洲和千里達的細小蝙蝠為例。牠晚間棲息在橋梁的底部,與二吋(51米釐)長的蟑螂混雜一起。論到這些蝙蝠,杜格斯特寫道:「蝙蝠和蟑螂相似得驚人。牠的翼梢看來『像腿』,從身體以30°角伸縮。我在20呎(6公尺)的距離以外無法分辨蟑螂和蝙蝠,除非我看到蟑螂那紅光閃閃的眼睛。」

你若再次察看我的照片,我便會告訴你關於我們……

如何飛行

事實上,我們的翼是由薄皮膚所組成。它沿著身體兩旁的前肢伸展至後肢。皮膚或飛膜分佈在五指,即四隻手指和一隻拇指,之間。

我們在棲息時通常以雙足將身子倒掛。一般地說來,我們的『起飛』僅是從棲息之處降落而已,我們伸展兩翼即能乘風而飛。可是從平地『起飛』也沒有困難。這樣行只需跳入空中,前肢和後肢並用即可以飛行。

至於我們的翼幅,它在我們當中有極大的差別。例如,棕色小蝙蝠的體長不及四吋(10公分),雙翼展開可達十四吋(35.5公分)。但我們的冠軍卻是以象形得名的「飛狐」。這些深棕色的蝙蝠大多數在南美以外的熱帶地方棲息,牠們的翼幅達五呎(1.5公尺)以上!

棕色小蝙蝠在飛行中轉身或停止時將尾垂下,使其發生煞掣作用。隆鼻蝙蝠飛得很慢,能在牠感覺興趣的東西之上盤旋飛行。

居住的地方

現在且談談關於我們住在陰暗古怪的洞穴中一事。我必須承認我們有數以百萬計的同類住在深而黑的山洞裡。但你知道我們當中有些也住在樹上,各種建築物上,古廟和墓塚裡嗎?有許多甚至住在埃及的某些金字塔裡!其他的則佔住空雀巢和獸穴。我們也住在鐘樓和教堂尖塔裡。菲爾泡特斯有一次寫道:「他父親的妹妹曾在鐘樓飼養蝙蝠而被送入瘋人院。」(《孔雀之家》)當然,說她瘋了只是作家的幽默口吻。但我們對這種說法也要負責,因為蝙蝠有時的確棲息在鐘樓上與鐘同處。

我們的食物

現在讓我告訴你,我們蝙蝠的分門別類並不是根據科學名詞而是根據我們的吃食習慣和生理機能。其中以食蟲類為最多。牠們通常在飛行中捕食。熱帶地方的食果蝙蝠多數以野果為食,雖然牠們有時會損害果園。

我們當中也有長舌的食花小蝙蝠。花粉和花蜜都是牠們的美食。蜥蜴、青蛙、小哺乳動物和雀鳥則列入中型食肉蝙蝠的餐單之內,雖然牠們也吃其他東西。還有食魚蝙蝠。牠們那有力的足上有爪如鉤,能在接近水面處捕獲獵物。

可是我忽略了一些曾為我們帶來醜名的同胞,那便是

惡毒的吸血鬼

很久以來曾有各種杜撰故事傳說僵屍在晚上從墳墓出來,化成蝙蝠而專吸人的血。你無疑聽過這些關於吸血鬼的古老故事。不錯,在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方,我有許多「家族」稱為吸血蝙蝠。牠們的確以吸血為生,有時甚至向睡著的人下手。

吸血蝙蝠有極銳的牙齒。事實上,牠們的牙齒如此銳利,以致被咬者不覺疼痛,睡著的動物或人遂很少因此而驚醒。二十分鐘之後,蝙蝠已告果腹,牠所吸的大量血液使牠在飽餐一頓之後,小小的身體變成球形。

事實上,牠所舔(不是吸)的血液不致大量到危害人類的地步。但有其他的危險。吸血蝙蝠可能染上瘋犬病。若不加以制止,被咬的人會患上恐水症而死。吸血蝙蝠也傳播其他疾病,例如危害家畜的疫症等。吸血蝙蝠也因為人畜被牠們咬過之後能發生連帶的傳染病而形成進一步的危險。

總是有害嗎?

這是否意味到我們都是有害的惡者呢?不然。我們當中有些是有用的工具,能幫助控制昆蟲的繁殖。其他的則在無意中傳播花粉。同時,在蝙蝠洞底滿佈著的蝙蝠糞可以作為肥料。你知道二十年來在美國售賣的海鳥糞肥料是在新墨西哥州嘉理士伯巨洞採掘出來的嗎?事實的確如此。

事實上,人們認為我們這麼有用,以致將我們加以「徵募」。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軍曾從蝙蝠糞中提取硝石(硝酸鈉)作為彈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曾嘗試用某些蝙蝠攜帶小型燃燒彈。我很慶幸這項主張已被人放棄!

啊,還有一件事。有些地方,例如印度北部,稱為「飛狐」的蝙蝠的肉是可食的。據說牠們的肉與雞肉的味道相似。但我的確希望人類以我們作饌的主張不致傳開。我們躲避視我們為美食的蛇,猛禽和其他動物(甚至某些蝙蝠)已經夠麻煩了。可順帶一提的是,在摩西律法之下的人是不吃我們的。——利未記11:13-19。

那末,認為蝙蝠是不潔動物的主張又如何呢?請聽聽曾任華盛頓市美國國立動物公園副園長瓦克爾的評論。他說:「蝙蝠並非不潔的。牠們像貓一樣清潔——牠們每晨和每次進食之後都將自己清潔一番。」在潔淨自己方面,我們運用舌頭和足趾。我們伸出後肢之一來抓擦自己的背部,面孔和頭頂。

有些接觸到我們的人聲稱我們攜帶臭蟲。我們偶然攜帶寄生蟲是有的,但不是臭蟲。這會使你稍感安慰吧!

我們真是獨特的

讓我告訴你關於我們的幾項特色。我有些同類會冬眠。請聽詹姆士.普靈所說:「蝙蝠在活動時是熱血,在睡著時卻變成涼血。牠較其他哺乳動物更易進入冬眠——因此易於把牠放進冰箱裡。[有些蝙蝠被放在研究實驗室的冰箱裡]。這樣牠的體溫便下降而睡眠:心跳從每分鐘180下減慢至3下,呼吸從每秒鐘8次減至每分鐘8次。蝙蝠通常於冬眠之前的初秋在體內積聚脂肪,因此能在冷藏中生存數月而不必給予食物或理會,牠在『機能減緩』的情況下等待實驗室中的檢驗。」——《動物世界的驚人與神祕》。

我們的同類若不在洞穴或其他地方冬眠便在冬天遷徙到可以覓食的地方。此外,有些同類認為在冬季到氣候較暖的地方逗留數月是個好主意。

啊,你知道我們有些懷孕的雌蝙蝠會聚集在生產地待產嗎?褐色大蝙蝠便是個好例證。牠們的孕婦有時多至四百頭聚集一起,在建築物或樹上建造「產房」。此外,有些雌蝙蝠顯然可以貯藏雄性精子。有許多例子表明我們在秋天交配,在冬天冬眠,但雌的要等到翌年春天才排卵,等到那時才可以受精。這豈不令人驚異嗎?

我們的回聲位置決定法

有人曾用我們作為形容詞,如「瞎得像蝙蝠」。但我們並不瞎眼,有些甚至看得很清楚。可是,我們的特別飛行法卻使科學家大惑不解。這種方法稱為「回聲位置決定法」,它的作用是這樣:

當我們飛行時,從口或鼻發出吱吱、唧唧、滴滴、嗡嗡等聲音。既然這些聲音的振動頻律從每秒鐘25,000次至70,000次,聽覺只能聽到30,000次震動率的人類自然聽不見我們聲音的大部份。可是,你知道,我們也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因為聲音發出時我們的耳肌收縮,暫時『不聽』。我們所聽見的是在飛行途中所遇到的任何物體所反彈的回聲。這樣,即使在完全黑暗中,我們也能巧妙地避開障礙物。

在聚集起來一齊發出吱吱、唧唧等聲音時,我們怎樣避免互相衝突呢?「很可能」,湯瑪士.亨利寫道,「蝙蝠各有自己的聲音模式,而且只受自己的回聲引導。否則從數百隻蝙蝠集體飛行時所收的回聲便會完全混亂了。」

何不將這問題作進一步的考慮呢?食蟲蝙蝠怎麼能辨別出障礙物所發的回聲和碰到可能的食物回聲呢?這是你們尚未知道的,我也對此保持緘默。

那末,以上的一番話有什麼用意呢?我僅是想糾正有些人對我和我的同類所懷的錯誤觀念而已。此外,我真的希望使你對我們的獨特能力留下深刻印象。當然,我們的能力是天生的。因此,一切功勞應該歸於創造我們這種唯一飛行哺乳動物的造物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