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中之王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1919年,飛行家阿曲克和布朗駕駛一架重於空氣的飛機成功地作首次橫渡大西洋的中途不停站飛行。消息轟動世界是可想而知的。這是一項特殊的成就。
可是,很奇怪地,在此之前的43年有一項更大的偉舉,除了少數昆蟲學家之外從未有人留意。這便是在1876年,據報有一種在英國稱為乳樹蝶的巨蝶在該國的西南部出現。由於這種蝴蝶僅以乳樹為食,英國並不是牠的產地,牠是怎樣來到的呢?認為牠是從3,000哩(4,800公里)外的美洲家鄉飛來的想法是荒謬的。可是,1880年,有人在從格拉斯哥開出,駛到200至300哩(320至480公里)外的大西洋的船上捕獲若干標本。猜測繼續了70多年,因為在這期間的記錄約有150標本為人所見或捕獲。
既然只有兩隻乳樹蝶在法國海岸出現,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僅發現四隻,許多人遂認為牠們必然來自東行船隻或是落在航行的船上而來的,但如今牠們的出現愈來愈頻常,於是有許多人以為這些脆弱的昆蟲也許是自己作出這種難以置信的飛航的。為什麼有此看法呢?因為現時在美國和加拿大已辨認出昆蟲的這些著名偉舉乃是橘黃黑色大蝶所為。
這種美麗的創造物是一望而知的,牠有巨大的橘黃翅和顯明的深色圖案翅脈。這些標誌使牠贏得第三個名號,黑脈褐蝶。牠在澳大拉西亞和太平洋諸島是常見的蝶。可是,牠在北美洲的生活還是這麼引人入勝以致有人曾以一生時間將其研究。
遷徙的方式
動物學家烏爾喀特博士少年時首先對這種巨蝶發生興趣。1976年一月初,烏爾喀特獲得授予24,000美元的研究獎金,現時作為多倫多大學教授的烏爾喀特在成功地追蹤這種謎樣的巨蝶遷徙路線之後,結束他對巨蝶冬季家鄉的研究。經過將近40年的耐心和悉心研究後,他終於獲得獎賞。
為了避免冬季的寒霜,巨蝶按時離開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向南方飛去。巨蝶與雀鳥不同,牠單獨行動,各自跟從牠個別的本能路線而行。牠在離地5呎至500呎(1.5至152公尺)之間飛翔,紆迴曲折地向南而去,有時每日可飛80哩(129公里)。這種美麗的創造物不少在途中死去,但在飛行途中不斷的繁殖使數目增多,成為大群。
研究愈繼續下去,便愈多意料不到的事發現。據悉差不多所有雄蝶均在從冬季家鄉飛回時死去。那末,生殖程序是怎樣的呢?就近的分析顯示,隨著夏季末期的白晝漸短,較後孵化的雌性巨蝶生殖器官遂發育較慢——雄性可能亦然。結果,向南遷徙的不育蝶群在過冬地方由於白晝較長而在性方面漸趨成熟。來春向北遷徙時遂大批繁殖。
「壯麗、奇異的景象!」
為了找出巨蝶冬天棲息的地方的所在,多種意見均已試過。最初,在巨蝶翅上輕輕黏上數以千計的標籤。可是晚上突然一場豪雨把標籤從棲息中的巨蝶身上沖去了。最後的成功是用新法黏著的超級市場型特殊標籤。多年來曾有數十萬附有標誌的巨蝶被放出去,報告也紛至沓來,因為數以千計的志願觀察者把他們的發現送返多倫多。遷徙的方式已顯明出來,雖然最後目的地還是個謎,但證據正在指向墨西哥。
當兩位志願人員以將近一年時間在墨西哥往來之後,偶然發現墨西哥山區上布滿面積達20畝(8公頃)的巨蝶群時,研究工作遂達到令人振奮的高潮。在海拔一萬呎(3,000公尺)之上,無千無萬的巨蝶布滿空中,鋪滿地上,把大約1,000株的「阿音姆」樹鋪成綵球。烏爾喀特教授親臨這個孤立地區,看過這種奇觀之後,在《自然地理》雜誌描述他所看到的奇觀說:「景象令人驚詫。蝴蝶——千百萬的巨蝶!密密麻麻地伏在那些灰綠色的『阿音姆』樹上。有些像秋葉般在空中旋轉,有些把地面鋪滿像塊彩色的地氈……我大聲自語,『難以置信!多麼壯麗、奇異的景象!』」
引路的本能
看到一隻蝴蝶從花中啜蜜的確令人加深對造物主的體會。可是看到千百萬巨蝶聚在一處而且曾經飛行3,000哩(4,800公里)時,便令人不禁提出一個問題,原因何在?對於這些巨蝶,至今還沒有人能提出完全確定的答案。看來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冬季清涼有助於使巨蝶保全體內脂肪,確保在春暖之日可以飛翔。
不論為了什麼緣故,人不得不對巨蝶百無一誤的引路本能表示驚異,牠們體重不過.009安士(250毫克),但卻有能力以時速12至14哩(19至23公里)飛行。此外,牠們還要面臨颱風和炎熱,在曠野、山嶺和城市上覓路數千哩去到從未去過的陌生地方而且只去一兩次就永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