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何以會有這樣的感覺?
「我覺得心慌意亂,如臨大敵;不知向什麼方面求助。」——鮑勃。
許多青年都遭受類似的精神困擾。他們不是因為像有些同輩一樣,對異性發生興趣而感到悶悶不樂;而是覺得自己越來越受同性的朋友所吸引。對許多青年來說,發覺自己有這樣傾向的確是一項沉重的打擊。
一個女子談及她的女兒說:「她身體日漸衰弱、胃口不佳、失眠,而且心緒不靈;她甚至想過自殺。」最令她苦惱的是什麼呢?「她有同性戀的感覺」。對有些人來說,要克服這種傾向絕不是易事。一位我們稱之為馬克的青年承認說:「在我未踏進青春期的時候,我已跟朋友有同性戀的行為。這種情形到青春期仍一直持續下去,直至我跟耶和華見證人開始研讀聖經為止。但這種壞的傾向仍不時困擾我。」
為什麼青年人會受同性朋友所吸引?如果青年人正受這種性慾所困擾,他或她應當怎樣行?
遺傳抑或環境因素?
現今有許多人說,同性戀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這種性本能是無法改變的。例如,《時代》雜誌以驚人的口吻宣布說:「一項嶄新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的腦袋在結構上是有分別的。」可是,這項研究只是單憑一些死於愛滋病的人的腦而作,所以是不盡不實的!
另一種理論是有關荷爾蒙。科學家觀察到,在實驗室裡,一些缺乏男性荷爾蒙的老鼠會表現出「女性」的交配行為。所以他們認為同性戀者可能跟生物災難的犧牲者類似,即在出生之前承受了太多或太少男性荷爾蒙。可是,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老鼠所表現的怪異行為只是一種本能反應而非真的是『同性戀行為』。此外,人類根本不是老鼠。《哈佛醫學院精神健康信報》反駁:「出生前所形成的荷爾蒙對於老鼠交配行為所生的反應是否也照樣會影響到人的性行為,這種可能性簡直是微乎其微。」
人們也對遺傳學作過大量研究工夫。在有同性戀傾向而又屬孿生的男女當中,約有半數的另一個兄弟或姊妹都同樣是同性戀者。既然孿生子女在遺傳方面是一式一樣的,所以按理看來,必然是有些隱祕的基因促成這項偏差。但請留意,也有半數的兄弟或姊妹不是同性戀者。如果這種特性真的是由遺傳所決定,為什麼不是所有孿生男女都有同樣的傾向呢?真的,基因和荷爾蒙可能會造成若干影響。即使這樣,《美國科學》雜誌報導有些發現也表明「環境對於人的性傾向有重大影響」。
環境因素
請考慮一下古希臘的周圍環境。他們有關於荒誕神祇的性愛故事,也有諸如柏拉圖等哲學家的寫作;而且體育館內的青年習慣一絲不掛。這一切都會刺激人的性慾,所以同性戀便在操希臘語世界裡有名望的人當中大為流行。根據《古希臘的愛情》一書指出:「在克里特,一個出身名門望族的男孩若沒有一個[男性]的愛侶,便被視為奇恥大辱。」沒有任何隱祕的基因或荷爾蒙會促成這種墮落的風氣。同性戀之盛行是由於希臘文化容許,不錯,其實是鼓勵而導致的!這充分表明環境擔任一個多麼重要的角色。
無疑今日泛濫的同性戀宣傳一直在大肆鼓吹這種觀點。電視、電影、音樂和雜誌都充斥著同性戀的思想。有線電視使許多青年更易觀看到一些極其下流的色情影片。中性的衣著和打扮正風行一時。有些專家更認為,一些由女性發動的反男性宣傳也助長了女同性戀的風氣。青年人亦由於跟一些公開鼓吹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同學交往而受到腐化。——哥林多前書15:33。
父子關係
有時,惡劣的家庭氣氛也看來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對男性為然。a父親對於孩子的感情發展有重大貢獻。(以弗所書6:4)《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一書說:「父親的男性品質能夠對孩子的發育有重大貢獻,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完整、平衡的品格。」b男孩子也需要父親的認可、愛護和接納。(可參閱路加福音3:22。)父親若未能給孩子所需的關注,這會有什麼結果?孩子會在感情上遭受挫折。精神健康作家約瑟夫·尼古勞斯聲稱,男子具有同性戀傾向「往往是由於家庭關係,尤其是父子關係,出現難題而導致的」。
如果母親藐視自己的丈夫或對兒子有強烈的佔有慾,這可能會不自覺地使情況惡化。一項就女性化的男孩而作的研究指出:「有些父母渴望獲得一個女兒而非兒子,於是便鼓勵兒子打扮成像女孩子一般。」
這絕不是說,人之懷有不正常的性慾完全是由父母所促成的。許多男子雖然有一個佔有慾強的母親,而父親又疏忽職守,經常外出,或甚至虐待他們,他仍可以長大成為一個男子漢。再者,並非所有具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都一定是出自不健全的家庭。然而,有些男孩子看來的確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受到傷害。尼古勞斯醫生聲稱:「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是因為他們在早年感覺沒有受父親接納……他們對於自己在男子氣質,諸如力量、見解和體力等方面感到軟弱和無能。由於不自覺地渴望可以培養這些品質,於是便深受其他男性所吸引。」
一個名叫彼得的年輕基督徒男子寫道:「家父是個酒徒,而且經常打母親,有時也會打我們。我12歲那年,他捨我們而去。我因失去父親而感到空虛失落。我天天都渴望有人可以填補他的空缺。直至跟一個很好的基督徒男子建立了友誼,我以為他可以滿足我的需要,於是不期然對他產生了性幻想。」
頗有趣的一點是,有頗多的同性戀者都在童年時曾遭受性侵犯。c這種經驗可以對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造成長久傷害。有些人也許會形成一種一位作家稱之為「歪曲性別的傾向」。這種情形顯然曾在古代的所多瑪出現,當地的年輕男子對反常的性關係表現貪婪的渴求。(創世記19:4,5)顯然,他們有這種傾向是因為被成年人性侵犯而導致的惡果。
道德爭論
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於同性互相吸引一事究竟會做成多大影響,科學家可能永遠也無法下定論。但肯定的事實是:人人生來都很容易向錯誤的思想和傾向屈膝。——羅馬書3:23。
青年人若想取悅上帝,就必須按照上帝的道德標準而生活,並且要避免不道德的行為,雖然這樣行需要你痛苦掙扎。真的,有些人可能很易向同性戀傾向屈服,正如聖經說,有些人會『輕易動怒』。(提多書1:7,《新譯》)但聖經依然譴責不正當的憤怒。(以弗所書4:31)照樣,一個基督徒絕不能找藉口說自己『生來便是這樣』,於是便可以任意做不道德的事。向兒童施以性侵犯的人也許亦會提出同一的藉口叫人同情他們,他們侵犯兒童純粹是出於自己「與生俱來」的慾望。但有誰可以否認他們的性慾是反常的呢?所以對同性的性慾渴求也並無二致。
青年人若發覺自己受同性的朋友所吸引,就必須避免向這種性慾屈膝。可是,何以聖經會這麼嚴厲譴責同性戀呢?這種生活方式真的是病態和反常的嗎?若然,青年人可以怎樣避之若浼?這些問題會在下期《儆醒!》雜誌中討論。
[腳注]
a 相對來說,有關女同性戀傾向的形成,所作的研究卻很少。可是,無疑家庭的影響也會是因素之一。
b 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印行。
c 在古希臘,兒童受性侵犯看來便是同性戀大行其道的原因。在男孩子當中,年紀較大的誘姦者通常被稱為「豺狼」,這是「貪得無厭、厚顏無恥的殘暴行為的象徵」。那些年輕的受害者則被稱為「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