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5 5/8 10-12頁
  • 為何鑽探得這麼深?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為何鑽探得這麼深?
  • 警醒!199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地底鑽探有何重要?
  • 令人驚嘆的鑽探機
  • 替換機件的來回旅程
  • 從樣品學到什麼?
  • 他們發現了地獄?
    警醒!1992年
  • 從波濤洶湧的大海採油
    警醒!1981年
  • 由巨大岩石構成的地球——設計成宜於生物居住
    警醒!1977
  • 開採地熱能
    警醒!200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5年
《警》95 5/8 10-12頁

為何鑽探得這麼深?

《儆醒!》雜誌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你是否知道在距離你家9公里多以外的地方,氣溫高達攝氏300度嗎?但你無須擔心,因為這個熾熱地點離你甚遠——就在你腳下9000米深的地方!為免你的腳給燙焦,地球有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東西——稱為地殼——護衛著你。

這層地殼成了大洲地底鑽探研究中心的研究焦點,這所研究中心位於德國的溫迪施埃申巴赫村附近,距離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亞邊界不遠。研究計劃的目的就是要鑽探開一個逾10公里深的地洞,以期勘探這層具有保護作用的地殼。然而,由於地底的溫度極其赤熱,鑽探到9公里深的地方時就停止了,我們稍後將會進一步明白這件事。可是,人們幾經艱苦去鑽探這麼深的一個洞孔究竟有何作用呢?

鑽探深邃的地洞並非新事。據報在公元前600年,中國人為了尋覓鹽水而鑽開了一個500米深的地洞。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由於對原料的需求甚殷,這加速了鑽探技術方面的進步。然而,近年來進行的鑽探工程並非受到商業利益所驅使,而是基於一些更急切的因素:事情與人類的生存攸關。怎會如此呢?鑽探工程怎麼有所幫助呢?

地底鑽探有何重要?

原因之一是,地球上的某些礦物由於迅速消耗以致也許會有枯竭的一天。地底的深處是否也蘊藏著同樣的礦物,也許仍然處於形成中的階段呢?藉著向地底進行深入的鑽探,答案便自見分曉。

其次,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事實上,世上大約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地震區。這包括世上逾三分之一的大城市的居民在內。那麼,地震跟鑽探工程有什麼關係呢?一本稱為《洞孔》的冊子報導:「藉著對岩石圈[地球外殼]進行研究,這應當有助地質學家在預測地震方面更為準確。」不錯,人類的確大有理由嘗試揭開地球的奧祕。

然而,進行深入地底鑽探的工程需要龐大的經費。在德國進行的工程便要花費3億5000萬美元。人類豈不也有其他方法去揭開地球的奧祕嗎?答案是非參半。關於地球的結構,科學家曾通過各種地面儀器作過不少推斷。然而,研究人員惟有深入鑽探地殼才能證實這些推斷是否正確,以及研究一下至目前為止仍然處於極大壓力和高溫的岩石。若要知道事實真相,研究人員便要尋根究「底」了。

我們已概括地談過許多有關鑽探的需要了。我們何不到訪一下溫迪施埃申巴赫村的鑽探工地呢?你擔心聽不懂科學術語嗎?不用擔心。我們的嚮導是位地質學家,他答應會以顯淺易明的方式向我們講解鑽探的過程。

令人驚嘆的鑽探機

鑽探機聳立在洞孔旁,足有20層樓這麼高,叫人驚嘆不已。鑽探機使這項工程生色不少,甚至對於門外漢也深具魅力。稍後我們將會看見其他更多富於趣味的事情。

且以鑽探的地點為例吧。科學家在計劃進行深入的鑽探時,他們並沒有隨便選個地點動工。德國的《時代報》論及這項工程說:「你若要找出地震的成因,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地下]板塊撞擊一起或彼此滑開的地點。」溫迪施埃申巴赫就是這樣的一個地點,因為當地位於地下兩個大陸板塊——或地殼中兩個移動緩慢的部分——的邊界線。

人們推測這兩個板塊以往曾猛力地撞在一起,以致把部分下層地殼推向地面,而這個部分是現代科技可以勘探的。關於這種鑽探進不同岩層的情況,我們的嚮導稱之為『地層串燒』。這個洞孔有多深呢?

1994年10月12日,資訊大樓的告示板忽明忽暗地閃著,宣告鑽探工程達至的最大深度:「9101米」。9101米有多深呢?倘若有升降機把我們送到洞底,全程需時大約一個半小時。這個旅程將會使我們畢生難忘。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下降1000米的深度,溫度便會上升攝氏25-30度。因此,當我們降至9101米的深度時,溫度便會高達攝氏300度。幸而我們這次探訪並不包括往洞底的旅程在內!不過,有關溫度的問題卻把我們引進工程的另一個有趣方面。

在洞下9000米的地方,溫度達到關鍵性的攝氏300度。為什麼這是關鍵性的呢?原因是,處於這個熱度和壓力的岩石會由堅硬轉變為柔軟。人類從未在天然環境中見過這個現象。

用來操縱鑽探機的系統也值得注意。為了容易明白,試想像一下你正拿著一枝棍棒的末端,這枝棍棒長100米,直徑2毫米——一枝粗針的闊度,然後嘗試操縱棍棒另一端所繫著的小型鑽探機。不消多久,你鑽出來的洞坑必定是彎彎曲曲的,或是你的鑽探機和棍棒給折斷了,甚或上述兩個情況都出現。

為了使洞坑保持垂直,人們發明了一些設備,使鑽探機能夠自動矯正鑽探的路線。這項操縱系統相當成功,因為鑽探機鑽探至6000米深的地方時,洞底離垂直線偏差了僅8米而已。這無疑是一項成就,據嚮導指出,這個洞孔「也許是世上最直的一個了」!

替換機件的來回旅程

用來推動鑽探機的發動機位於「洞下」而非地面。因此,鑽探機開動時,鑽管並不會整枝旋轉。然而,要鑽探出這麼深的一個洞孔是個沉悶的過程。鑽探機每小時可鑽探一兩米深的岩石,而每組機件在鑽開50米深的岩石後才會被更換。嚮導領我們走近鑽探機,我們看見工作人員正從洞孔把鑽管吊起,以便將其更換。

巨型的自動化機械手臂抓住每枝長40米的鑽管,然後將其拆開。這個處理鑽管的系統的確是鑽探工程上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特色。這個新發明系統加速了升降鑽管的乏味過程——一些鑽探技師將其稱為來回旅程,沒有捷徑可走。黃色的頭盔下露出了一副迎人的笑臉,那人解釋:「若要更換鑽探機機件,我們必須把所有東西統統取出來才行!」

從樣品學到什麼?

我們看見研究室的壁架上排放著一行行的岩石,這使我們感到十分驚異。這些樣品是怎樣從地底裡抽取出來的呢?藉著兩個方法。

方法之一是鑽取岩芯,而抽取出來的岩石是成圓柱狀的。我們急不及待要看看研究室裡的岩芯有什麼變化。為什麼這麼心急呢?因為地殼裡的岩石曾處於巨大的壓力下,地球物理學家藉著觀察每塊岩芯在地面最初幾天怎樣「鬆緩」下來,從而能夠對地殼內的壓力作出一些推斷。

另一個較常用的方法是在平常的鑽探過程中抽取樣品。工程人員把液體灌進鑽管內,以期冷卻機件,同時沖開鑽管內的岩石。工程人員接著用壓力把液體以及岩石沖到地面來,然後用過濾器將兩者分隔開。液體可以再次使用,而岩石則用來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些什麼呢?

實驗能夠鑑定岩石的類別,測出它們的帶電性和磁性,以及有關當地礦場的資料。岩石的密度則會顯示出地震發生的速度。

實驗也顯示到,在地面與地下4000米或更深的地方之間,經常有水往上和向下流動。《自然科學評論》這份德文科學雜誌評論道:「這件事使我們重新檢討有關在礦床和礦井棄置有害物質的問題。」

旅程結束時,我們帶著感激的心情跟嚮導道別。他就鑽探工程所作的描述坦率直截,毫無矯飾,表現出專業人士的一個特色:把卓爾不群的事物也描述得平平無奇。對於科學家來說,溫迪施埃申巴赫這個地方也許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對於我們來說,這次探訪卻是一個歷奇。

[第10頁的圖片]

上圖:把從鑽探機取出的岩芯加以量度

左圖:地殼模型

[鳴謝]

KTB-Neuber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