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歌劇院
《儆醒!》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我們從飛機的窗口眺望,看見兩條河流相向湧流,一條是灰灰黃黃的索利蒙伊斯河,另一條是深棕而混濁的內格羅河。兩河相遇時並沒有完全交匯一起,直至順流10公里才融合起來。飛機在附近的馬瑙斯降落,這個城市是巴西亞馬遜州的首府。
馬瑙斯的居民說:「這裡只有兩季。不是每天都下雨,就是整天雨不停。」儘管雨水終日滂沱,可是,馬瑙斯150萬名居民仍然在這個對比鮮明的城市裡熙熙攘攘。我們的車子在康莊大道上馳騁,途經科技先進的工廠,也駛過崎嶇的街道,經過房子和樓房;不久,我們來到交通十分堵塞的市中心。這裡摩天大廈林立,宏偉的歷史遺跡十分矚目,難怪馬瑙斯一度有「林中巴黎」之稱。然而,一座美輪美奐的建築物卻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就是歌劇院。
歌劇院負責人伊內絲·利馬·達烏說:「不少地方都有歌劇院,可是,阿馬佐納斯劇院卻與眾不同。它四周的環境十分荒蕪。」為什麼這座富麗典雅的歌劇院竟然興建在世上最大的雨林當中呢?
與橡膠的關聯
1669年,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達·莫塔·法爾康在當地森林興建了一座堡壘,並為堡壘起了個名稱。堡壘的名稱經過幾次改動,後來終於在1856年改稱為馬瑙斯,取自印第安人馬瑙族一名。1900年,有5萬人蜂擁到馬瑙斯去。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人前去呢?就是亞馬遜盆地出產的橡膠樹。
葡籍移民留意到印第安人從橡膠樹提取橡漿,製成一些相當重的橡球,用來嬉戲。後來,殖民地的居民發現這種乳白色的液體還可以有其他用途。1750年,葡萄牙國王多姆·若澤把自己的靴子運來巴西,以便請匠人用防水材料加以處理。1800年,巴西向北美洲的新英格蘭輸出橡膠鞋。1839年,查爾斯·古德伊爾發現硫化作用,而約翰·鄧洛普則在1888年取得橡膠充氣輪胎的專利權。結果,這促成了一股「橡膠熱潮」。全世界對橡膠的需求越來越高。
此後不久,巴西有近20萬名居民是割膠工,他們就在馬瑙斯一帶的雨林採集橡膠,那裡的橡膠樹多達8000萬株之巨。
那是一段經濟蓬勃、豐裕富庶的時期。電氣、電話,甚至南美洲第一個電車運輸系統,紛紛引進城市。不少橡膠業大亨興建住宅大樓,所用的桌布和餐巾都是愛爾蘭出口的亞麻織品。富有家庭還經常到歐洲旅遊,享受當地的文化,包括那裡的歌劇在內。不久,他們希望自己本地也有一所歌劇院,就像歐洲的那樣。
從歐洲輸入零星的建築材料
這個夢想在1881年實現。人們選擇了某小山的一個地點,位置在兩條支流之間,與一間教堂毗連,四周有樹林環抱。一艘一艘輪船橫過大西洋,把建築材料從歐洲運到巴西,然後沿著亞馬遜河逆流而上1300公里,在馬瑙斯泊岸。
且慢——這座富於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物為什麼會有個圓頂呢?不錯,這個穹頂原本不是這樣設計的。一位工程師在法國參觀一個展覽會時看見這個穹頂,並十分喜愛這個設計,於是把它買下來。工程人員總共用了約莫3萬6000塊綠黃兩色的德國瓦片來修飾穹頂。
觀眾席是呈馬蹄形的,樓下一層可以容納700個藤背座位;主家包廂則有12個座位;上三排樓座有90個私人包廂,每個包廂有5個座位。為了獲得私人包廂,富裕的家庭一共捐出了22個希臘人頭裝飾,安置在柱上,以尊崇歐洲的作曲家、音樂家和劇作家。
歌劇院的照明裝置使它顯得富麗堂皇,璀璨生輝。觀眾席的中央掛了一盞巨型的法國青銅枝形吊燈,還有意大利水晶作為裝飾。工作人員可以隨意把吊燈降下,以便更換燈泡或加以清潔。此外,劇院還裝上166盞電燈,底座是用青銅造的,其中配有1630個鬱金香形玻璃燈罩,這使牆壁顯得更為美觀,牆上的圖畫更為突出。
克里斯平·多·阿馬拉爾是19世紀巴西的畫家,他在巴黎居住,卻在意大利接受教育。阿馬拉爾手執畫筆,攀到天花板去,在那裡畫了四個景象:歌劇、舞蹈、音樂和悲劇。他成功地使觀賞這些圖畫的人如同置身埃菲爾鐵塔下仰望一樣,令人嘆為觀止。阿馬拉爾還在舞台帷幕上畫了兩條形成亞馬遜河的河流相遇的景象,十分傳神,令人讚嘆不已。工作人員從不把這幅有一百年歷史的帷幕捲起來,而是把它升到穹頂去,以期盡量避免帷幕上的圖畫受到損毀。
舞廳設在二樓,房間的每端都裝有一面法國水晶鏡子,垂直而長,把室內32盞意大利枝形吊燈反映開去。牆上掛了不少以亞馬遜的動植物為主題的圖畫,它們都是意大利畫家多梅尼科·迪安吉利斯的作品,吊燈的光芒使這些圖畫更顯色彩。為了使劇院顯得莊嚴華貴,匠人在鑄鐵柱上抹上灰泥、塗上顏彩,好讓這些鑄鐵柱看來像大理石一般。樓座的欄杆看起來也像是用大理石造的,可是,人如果在其上輕敲一下,就會發現它原來是木造的。光滑的地板是採用法式的鋪砌方法,1萬2000塊木板拼湊起來而無需任何釘子或膠黏物之助。房間惟一具有巴西特色的就是地板、書桌和桌子所用的木材。在這裡,人人都會感到舒暢、自在、涼快——為什麼會感到涼快?
石匠用一種以橡漿作為主要成分的物質造成鋪路石,把石築在歌劇院的周圍。這是個好方法,因為這樣的路面有助減低遲來者的馬車所造成的噪音。此外,歌劇院的門戶也可以常常打開,讓微風吹過藤背椅子,室內的溫度也涼快多了。
泰極否來
1896年,就在首場演出的晚上,劇院門戶大開,門前有許多湧流著香檳酒的噴水池。整個工程一共花了15年才完成,耗資1000萬美元。歌劇院莊嚴宏偉,歌手雲集。多年以來,從意大利、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遠道而來的演唱者和團體一一到達,演出普契尼和威爾地的歌劇《弄臣》、《遊吟詩人》等。可是,有些演出者由於害怕染上熱帶疾病,諸如霍亂、瘧疾和黃熱病等,因而沒有到馬瑙斯的歌劇院演出。然而,歌劇院還要面對另一個威脅,就是橡膠業的不景氣。馬瑙斯開始出現不祥的陰霾。 ——參看附框「導致橡膠業衰退、歌劇院關閉的『綁架』事件」。
1923年,巴西的橡膠業大幅緊縮。在一段短時間內,商業大亨、投機人士、商人和妓女紛紛收拾行裝,離開馬瑙斯,任由該市沉寂荒涼。歌劇院又怎樣?劇院附屬的建築物變成貯藏橡膠的倉庫,舞台則用作室內足球場!
回復昔日光輝
後來,馬瑙斯成了研究生態的遊客探索雨林奧祕的起點。一些人到馬瑙斯訪遊數天,嘗試玩一玩蛇兒,餵鸚鵡吃東西,或摸一摸樹獺。 但如果歌劇院能夠重新開放,馬瑙斯將會是個別具吸引力的地方!
1974年,當局耗資巨款修葺歌劇院,以回復它舊有的風貌,並在技術設施方面加以改良。所有電燈、鏡子和傢具都給徹底清潔。技師安裝了一個水力系統,以控制管弦樂樂池上下移動。他們又更換了舞台的地板,並在後台安裝新的音響系統、照明裝置和錄像儀器。此外,工作人員也在大堂的椅子下安裝了空氣調節設備。
來自里約熱內盧的交響樂團使歌劇院再度顯出文化色彩。後來,著名的芭蕾舞女演員瑪歌·芳廷也在這裡演出《天鵝湖》,她的芭蕾舞鞋現收藏在劇院的博物館內,用作展覽。
歌劇院還需要進一步的裝修,才會更舒適、美觀和安全。經過苦心的研究和縝密的計劃後,600個工人和30名技師在四年間來到歌劇院,協助修葺的工程。他們鏟去八層油漆,發現劇院原本是粉紅色的。此外,劇院的圓頂也需要整修。他們把舊瓦拆去,換上巴西製造的新瓦,款式跟以往的類似。工作人員用紅色的法國天鵝絨重裝椅面。至於較為精緻的藝術品和圖畫,他們則用手術刀和刷子修飾。令人惋惜的是,走廊的美術作品由於濕度高而給損壞了,因此,工作人員選了一些翠綠色的中國織錦蓋住鑲板。不但這樣,木柱和樓座欄杆已給白蟻蛀蝕。工作人員總共用了3640加侖的殺蟲劑,注入木內,以便除滅白蟻。
1990年,宏麗的歌劇院再度歌樂繞梁。巴西女高音歌手塞莉娜·英伯特的獨唱曲,以及納爾遜·弗萊雷的鋼琴獨奏,使歌劇院的氣派更顯高貴、莊嚴。
這是鈴聲嗎?不錯,這個鈴聲預報表演將會在五分鐘後開始。
劇院負責人達烏說:「為了慶祝阿馬佐納斯劇院百周年紀念,我們邀請了著名的男高音歌手何塞·卡雷拉前來表演。他測試劇院內的音響效果(他認為效果『極佳』)。」當晚節目結束時,嘉賓都到舞廳跳舞。音樂指揮祖比·梅達和男高音歌手盧恰諾·帕瓦羅蒂也有出席這個歡慶場合。此外,阿根廷一個歌劇團演出《卡門》一劇,十分精彩。
鈴聲再度響起,預報表演將會在三分鐘後開始。我們紛紛就座。
劇院60名工作人員整天忙個不了。他們在幕後疲於奔命,為表演節目作好準備。他們將要為更多表演作好準備:爵士樂、民間音樂和話劇。可是,今晚演出的是芭蕾舞。
鈴聲再響起來了,表演在一分鐘後就開始。噓——噓。
你會在什麼時候到森林中的歌劇院呢?
[第17頁的附欄或圖片]
導致橡膠業衰退、歌劇院關閉的「綁架」事件
1876年,英國年輕的探險家亨利·威克姆搞了個陰謀,竟然導致巴西蓬勃的橡膠業減縮。在印第安人的協助下,他「綁架」了7萬顆產自亞馬遜森林的橡膠樹幼苗,並且把幼苗運到汽船上。他經過巴西的海關時,訛稱幼苗是「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稀有植物樣本」,然後把幼苗走私到其他地方去。他在船上悉心培植幼苗, 越過大西洋後立即用特別包租的火車,把幼苗運到英國基尤的皇家植物園去,在溫室裡加以培植。幾個星期後,幼苗生長起來。後來,有人把這些幼株從英國運到亞洲,在錫蘭和馬來半島鬆軟潮濕的泥土上培植起來。到1912年,這些被「綁架」的幼苗長成健康茁壯的橡膠樹。據報,當這些橡膠樹開始生產橡漿的時候,「巴西蓬勃的橡膠業從此一蹶不振」。
[第1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馬瑙斯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第15頁的圖片]
兩道河水沒有交匯一起
[第15頁的圖片]
劇院的穹頂——認路的陸標
[第16頁的圖片]
雨林中美輪美奐的建築物
[第17頁的圖片]
再度成為富麗堂皇的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