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仇恨的世界
人生下來就有自私傾向。自私心要是不加管制,就會衍生仇恨。人類社會似乎認為天生的自私心還不夠糟似的,更實際教人怎樣自私自利!
誠然,事情總不能一概而論;人不能由於反常的惡行已司空見慣,一切就聽之任之。政治家一心求當選,懶得為選民謀福利,不是嗎?商家一心想賺大錢,就算出售有害的產品也不管,不是嗎?教士只顧追名逐利,很少引導羊群注重道德、以愛相待,不是嗎?
從小時開始
父母要是嬌縱孩子,任由幼年兒女為所欲為,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自利,既不懂得體貼別人,也不會為他人著想。從小學到大學,學生都受到教導,務要出人頭地,成為學術界和體育界的尖兒。學生的座右銘是:「屈居第二與末尾無異!」
渲染暴力的電視遊戲灌輸有己無人的意識。年輕人學到,要解決問題,就得鏟除對手,方法簡單利落!這種態度可不能促進友愛!早在十多年前,美國的衛生局局長已經告誡年輕人,電視遊戲可以腐蝕他們的心智。他說:「遊戲主題千篇一律,就是要把敵人趕盡殺絕。這樣的遊戲對年輕人有害無益。」《紐約時報》一篇讀者來函指出,電視遊戲大都迎合人類的劣根性。該讀者接著說:「這些遊戲使年輕一代變得感情麻木、暴躁易怒。」德國一個電視遊戲迷也有同感,他直言不諱地說:「我玩電視遊戲的時候,好像走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夢幻世界,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仇恨一旦跟種族主義「攜手合作」,就為患無窮了。德國的右翼黨派借助錄像帶,鼓吹用暴力對付外僑,尤其是土耳其人。很明顯,當地居民對此深表關注。自1994年1月1日起,德國已有687萬8100個外僑,土耳其人佔百分之27.9。可見,德國居民大有理由感到不安。
孩童自幼受教要熱愛祖國,憎恨敵國沒有什麼不妥。種族主義不斷推波助瀾,仇外情緒變本加厲。喬治·泰伯給《時代》雜誌撰稿,他在文章裡評論:「在歷史上出現過的種種『主義』當中,國家主義可算最霸道了。」他說出箇中原因:「借維護國家利益之名而流的血,比為理想奮鬥而灑的要多,宗教發起的流血事件不計。從古到今,政客一直把國家的內憂外患歸咎於鄰邦異族,煽動狂熱的暴民襲擊外僑。」
今天,世界有不少難題都是因族裔之間長期積怨而引起的。排外情緒不斷高漲。值得一提的是,德國一群社會學家發現,排外色彩最濃的地方,幾乎找不到外僑的蹤影。由此可見,排外心理多半受偏見影響,跟個人經歷沒有多大關係。這群社會學家還指出:「年輕人的成見主要是由親友灌輸的。」有百分之77的受訪者其實跟外國人少有接觸,甚或不相往來,但他們竟然贊成排外。
要灌輸利己主義並不困難,因為人人都從不完美的父母遺傳了幾分私心。可是,在愛與恨的衝突中,宗教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
宗教提倡什麼?
一般人認為,宗教總是導人向善,發揚友愛精神。要是這樣,北愛爾蘭、中東和印度的局勢又怎會因為宗教分歧而變得動盪呢?以上舉出的不過是其中三個事例罷了。有些人卻反駁,當地局勢動盪,原因在於政黨意見相左,而不是因為宗教分歧的緣故。這個論點惹起不少爭議。不管怎樣,有組織的宗教顯然沒有教導信徒事事用愛心包容,克服政治偏見,消除種族歧視。事實上,天主教、正教和其他宗教都有不少信徒縱容歧視行為,因而引發暴行。
人如果認為,某個宗教團體的主張和做法不正當,就此力加駁斥,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他可以藉此為理由,用暴力對付該宗教團體,襲擊個別的成員嗎?《宗教百科全書》坦率地指出:「在近東和歐洲的歷史上,宗教領袖屢次號召屬下教徒,動武攻擊其他宗教團體。」
上述的百科全書表示,暴力、宗教二合為一,然後說:「除了達爾文主義者外,還有其他人認為,在社會和心理的進展過程中,互相衝突是少不了的。宗教不斷引起衝突,又連連觸發暴行,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人不能說社會要靠暴力來推向前,所以動不動就訴諸暴力。這個見解跟耶穌基督向使徒彼得所提出的訓誡背道而馳。彼得試圖保護耶穌,「伸手拔劍,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削掉他的耳朵。[但]耶穌對[彼得]說:『把劍收回原處吧,因為凡拿劍的,都會被劍所滅』」。——馬太福音26:51,52;約翰福音18:10,11。
以強暴待人,不管對方是好人壞人,都不能說是本著愛心做事。所以,人要是自稱效法仁愛的上帝,卻動輒訴諸暴力,就言行不一了。作家阿莫斯·奧茲近來留意到:「宗教狂熱分子總覺得……自己是奉神的『命令』行事,簡單來說,就是務要殺人。宗教狂熱分子所信奉的神,聽起來像是魔鬼。」
聖經也有類似的主張:「誰是上帝的孩子,誰是魔鬼的孩子,憑著這一點就顯而易見了:凡不持續行正義的都不源於上帝,不愛弟兄的也是這樣。凡恨弟兄的,都是殺人的;你們知道,凡殺人的,都沒有永遠的生命留在他裡面。誰聲稱『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就是說謊的。人不愛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還沒有看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該愛弟兄,這就是我們從他所受的誡命。」——約翰一書3:10,15;4:20,21。
純真的宗教必須以愛為本,就是對仇敵也要顯出愛心。關於耶和華我們讀到:「他叫太陽升起,照邪惡的人,也照良善的人,叫雨降下,給正義的人,也給不正義的人。」(馬太福音5:44,45;可參閱約翰一書4:7-10。)耶和華跟仇恨之神撒但簡直判若雲泥!撒但誘騙人落入縱慾、犯罪的淵藪,一味謀求自身利益,弄得生活充滿愁煩。他清楚知道,這種變態的生活最終會把人類趕上絕路。這樣的神值得世人信奉嗎?他不但不能,顯然也不願意,保護自己的信徒。
恐懼、憤怒或自覺受屈
以上三個因素都能激起仇恨,要證實這點並不難。《時代》雜誌一篇報告評論:「在動盪不安的30年代,歐洲的極右運動勃然而興。但直到近年,激進的右翼分子才抓住有利形勢,推廣他們的政治理念。……人民擔心飯碗不保,由於中間派政府無法振興國家經濟,他們憋著一肚子怒火沒處發泄,不禁遷怒於外國僑民。」約爾格·欣德勒在《萊茵信使/基督與世界》指出,過去二十年來,盈千累萬的政治難民不斷湧進德國。《日耳曼論壇》告誡說:「在歐洲大陸,種族歧視日漸激化。」外來移民大量湧入,結果引起惡感。聽說居民常常抱怨:「他們增加納稅人的負擔,搶去我們的飯碗,還危及婦女安全。」牛津聖安東尼學院研究員西奧多·澤爾丁指出,人民「所以變得強暴,不是因為面臨威脅,就是由於蒙受恥辱的緣故。他們藉此宣泄心中憤恨,當局有必要弄清楚背後原因」。
英國電視新聞記者瓊·貝克韋爾在一篇報導中道盡這個世界的仇恨精神,字字珠璣。她寫道:「我雖然不是個正統的基督徒,卻看出耶穌的教訓含有絕對的真理,而且意味深長:人無愛心,罪惡為患。……我知道,我們的社會不大相信什麼用愛心相待這一套。人人都認為只有入世未深、感情用事、天真的人才會信這一套。人心實在險詐。人人一味自私自利,壓根兒不會為他人著想。只要能達成交易,謀取暴利,什麼道義、良心譴責,通通不管。只管說聲『現實點吧』就算了。結果,在這樣的世界裡,有些人一生坎坷、潦倒;有的自鳴清高;有的拼命向上爬,但到頭來一事無成,事業、家庭都不如意。」
顯然,世界的神撒但正煽動人類彼此仇恨。其實,我們是可以學會培養愛心的。下篇文章會提出證據,證明這是辦得到的。
[第7頁的圖片]
你的孩子有可能從電視遊戲學到憎恨別人嗎?
[第8頁的圖片]
戰爭暴行反映出人類愚昧無知、滿懷仇恨
[鳴謝]
Pascal Beaudenon/Sip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