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居「空巢」亦欣然
一個母親坦言:「許多父母認為,無論作了多充分的準備,要跟兒女別離始終是一種打擊。」即使兒女離開家園是無可避免的事,這一天要是真的來到,要面對實在是不容易的。一個父親憶述跟兒子道別時的反應,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哭個不停。」
許多父母都覺得,兒女離巢遠去令他們的生活變得空虛,內心彷彿有一個無法愈合的傷口似的。有些父母由於無法再與兒女朝夕相處,以致深感孤寂、愁眉不展、若有所失。然而,除了父母以外,也許家裡還有其他人需要努力調整自己。愛德華和妻子阿芙莉爾說:「如果家裡還有其他孩子,他們也會感到若有所失。」這對夫婦有什麼建議?「要花時間陪伴這些孩子,體諒他們的感受。這可以幫助他們適應。」
不錯,你還是要生活下去的。你如果須要繼續照顧仍留家裡的兒女,又要做好你的工作,悉心料理家務,就不可以讓自己一直哀傷沮喪下去。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當兒女離開家庭以後,你可以怎樣繼續過快樂的生活吧。
思想要積極
你要是感到悲傷、寂寞,很想痛哭一場,或渴望向一個富於同情的朋友訴說心聲,你只管隨願而行好了。聖經說:「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25)其他人有時也可以幫助當事人以新的角度去看事情。例如,瓦爾德馬和妻子瑪麗安娜說:「不要把兒女離家自立一事看作損失,倒要視為是達到了目標!」這個想法多麼積極!魯道夫和妻子希爾德說:「我們多麼高興把幾個兒子養育成能夠負起責任的成年人。」
你有努力「用耶和華的管教和思想規正」養育兒女嗎?(以弗所書6:4)即使你在這方面已盡力而為,你也許仍然因兒女要離開家園而忐忑不安。可是聖經保證,人只要以耶和華的方式養育孩子,「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你的孩子要是聽從你的教導,你豈不為此心花怒放嗎?使徒約翰論到他的屬靈家庭說:「我聽見自己的孩子繼續在真理中行事,就沒有什麼事比這些更值得我感謝了。」(約翰三書4)也許你對於自己的兒女也有類似的感覺。
誠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聽從基督教的教訓的。假如你的孩子長大後離棄真理,這並不表示你教導無方。只要你已盡力以敬神的方式養育兒女,就無需不必要地責怪自己。要記住,兒女既已成年,他在上帝面前必須為自己負責。(加拉太書6:5)另一方面,你也應當懷持希望,因為孩子也許會有一天回心轉意,這樣,「箭」最終就能夠射中標的了。——詩篇127:4。
父母地位依然!
兒女離家自立以後,你的生活也許會出現不少改變,可是,你身為家長的職責卻沒有因此而終止。心理學家霍華德·哈爾彭說:「直至你去世之日,你仍然是兒女的父母;可是,你卻要在施予和養育方面重新定位。」
聖經早已指出,即使兒女長大成人,父母的地位仍然保持不變。箴言23:22說:「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不錯,即使父母「老了」,兒女已是成年人,父母仍然能夠對兒女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誠然,父母必須作出一些調整。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不時需要若干調整,才能歷久不衰、保持融洽。因此,兒女既已長成,你大可作出努力,與他們保持一種更為成熟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兒女一旦離家自立,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往往有所改善!兒女由於體驗到現實世界的各種壓力,他們於是開始從一種新的角度去看父母。德國一個名叫哈特穆特的男子說:「我現在更了解父母,而且也意識到他們以往做某些事的原因。」
避免好管閒事
假如你經常干涉成年兒女的私生活,就會損害彼此的關係了。(請參看提摩太前書5:13。)一個已婚婦人與公公婆婆不大融洽,她嘆道:「我們愛他們,不過,我們只是想過自己的生活,為自己作決定罷了。」誠然,要是成年兒女陷入困境,任何關心兒女的父母都不會袖手旁觀的。可是,即使你的勸告多麼明智,用意多麼良好,最好也不要在兒女提出請求之前,就貿然向他們提出勸告,尤其是兒女已婚的話。
正如《儆醒!》在1983年曾提出這項勸告:「要接受你的新角色。孩子開始學走路以後,你也會改變自己照顧孩子的方式。類似的是,縱使你十分珍視呵護孩子的工作,現在卻也必須放棄,轉而成為兒女的勸告者。然而,兒女既已成年,你如果仍舊凡事都為兒女作決定,那就跟在兒女成年後依然為他拍背噯氣、餵他吃奶一樣,同樣是不當的。身為勸告者,你的影響力其實相當有限。你不能繼續仗著自己身為家長的權威,對兒女說:『我吩咐你做,你就要去做。』你必須尊重兒女作為成年人的地位。」a
也許你對於孩子和他(她)配偶的決定並不完全贊同。可是,你要是尊重婚姻的神聖,這有助你不致對兒女過分關心,或不必要地介入他們的生活。事實上,讓年輕的夫婦共同解決問題通常是最好的。如果你向女婿或媳婦提出不受歡迎的勸告,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對立局面,因為他們的婚姻關係既然變得脆弱,對於批評也會非常敏感。上述的《儆醒!》文章進一步指出:「要盡量控制自己,避免嘮嘮叨叨,或未經兒女請求就對他們諸多建議,否則就可能令自己跟女婿或媳婦反目成仇了。」要支持他們,而不是操縱他們。你如果與兒女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當他們真的需要聽取意見的時候,也會樂於向你請教。
加強婚姻聯繫
兒女離家以後,不少夫婦反而有大好的機會去使婚姻關係更為融洽。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以便把兒女撫養成人,結果,他們往往忽略了彼此間的關係。一個妻子說:「現在兒女不在了,我和康拉德可以再一次地加深彼此的了解。」
夫婦由於不再每天都為兒女操心,他們現在可以有更多時間相處。一個母親說:「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使我們有機會反思一下真正的自我,集中學習怎樣相處,同時一起從事不同的活動,滿足彼此的需要。」她繼續說:「這是新的學習時期,也是奇妙的成長時期。雖然我們有時會感到困擾,但也有感到興奮的時候。」
有些夫婦也享有較大的經濟自由。他們以往曾擱置好些嗜好或事業,現在卻可以重新追求。在耶和華見證人當中,許多夫婦把新獲得的自由用來追求屬靈的福分。為人父親的赫爾曼指出,兒女離家後,他和妻子隨即著手恢復全時服務。
單親父母面對兒女離家自立
單親父母尤其難以面對兒女離家之苦。麗貝卡是個單身母親,育有兩個兒子,她說:「兒子們離家以後,我沒有丈夫,沒有人作伴,沒有人關懷。」單身母親也許覺得,兒女能夠給她感情上的支持。假如兒女以往有分供給家用,他們離去也許會為家庭造成經濟上的壓力。
有些單身母親接受職業培訓計劃,或短期的學校課程,從而解決經濟問題。可是,寂寞之苦又怎樣驅除呢?一個單身母親說:「我覺得保持忙碌很有幫助。方法包括閱讀聖經、清潔房子,或只是出外散步或跑步。不過,我覺得向一個靈性成熟的朋友傾訴,對於驅除寂寞最有功效。」不錯,要「開闊自己的心」,培養一些令你感到欣慰的新友誼。(哥林多後書6:13)你感到抑鬱沮喪的時候,要「恆常懇切祈求禱告」。(提摩太前書5:5)你大可以放心,耶和華必定會給你力量和支持,使你成功渡過這段困難的調整期。
欣然面對兒女離家自立
無論你的處境怎樣,要知道生活並不會因為兒女離家就完結,家庭的聯繫也不會因此就瓦解。聖經所描述的那種健全的愛,足以維繫人與人的關係,即使大家天各一方,這種感情聯繫也不會消減。使徒保羅告訴我們,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書13:7,8)你對家人所養成的那種不自私的愛,也不會因為兒女離開而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兒女一旦感受到分離之苦、思鄉之愁,或是生活窘迫,他們往往是首先恢復聯繫的一方。漢斯和英格麗德建議:「要讓兒女知道,家門隨時為他們而開。」你可以經常探訪他們,寫信給他們,或者不時撥個電話給他們,藉此保持聯繫。不過,正如杰克和諾拉指出,「要對他們所做的事表現興趣,卻不要窺探他們的私事」。
兒女離家以後,你的生活因而改變了。可是,「空巢」裡的生活可以是忙碌、活躍、令人滿足的。此外,你跟兒女的關係也改變了。這種關係仍然可以是愉快的。杰弗里·利教授和加里·彼得森教授指出:「兒女脫離父母獨立,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孝、忤逆或藐視父母。……事實上,緊密的家庭聯繫往往能夠一生保持。」不錯,你永遠都愛自己的兒女,你永遠都是他們的父母。由於你深愛兒女,所以才讓他們離家自立,自力更生,因此你絕沒有失去他們。
[腳注]
a 請參看《儆醒!》1983年2月8日刊(英語版),題名為「你始終都是兒女的父母」一文。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哭個不停」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給成年兒女的勸告——幫助父母面對兒女自立
被人丟下通常比離開別人來得難受。因此,雖然你因自己能夠獨立過成年人的生活而高興,但假如你父母感到難以適應,就要對他們表現關懷和了解。你應當讓他們感受到,你依然愛他們,依然關懷他們。簡短的家書、出人意料的禮物,或是一個電話慰問,都足以開解父母思念兒女的愁懷!要不時告訴父母你生活上的一些重要事情,藉此讓他們看出,家人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繫。
隨著你經歷到成年生活的種種壓力,你也許越發體會到,父母為了照顧你花了多大的心血。也許這會感動你向父母說一聲:「謝謝您們的養育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