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是誰?
人類似乎還弄不清楚自己的身分。進化論者理查德·利基說:「許久以來,哲學家一直在探析人性的不同層面。但說來奇怪,關於人性的本質,他們的意見至今還莫衷一是。」
不過,哥本哈根動物園卻別出心裁,借助靈長目動物住處的展品表達意見。《1997年不列顛年鑑》報導:「為了提醒遊客,人和猿的親緣關係最為接近,丹麥一對夫婦不惜搬到動物園的臨時住處去。」
不少參考書籍都鄭重其事地斷言,人類跟某些動物有親緣關係。比方說,《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指稱:「人類、猿猴、狐猴和眼鏡猴同屬哺乳綱的靈長目。」
事實倒表明,人和獸類根本是兩回事。人有愛心、良心、道德觀念、靈性需要、公平感、惻隱之心、幽默感、創作力、時間觀念、自我意識和審美眼光,動物卻沒有這些特性。人不但關心未來,還把積累的知識代代相傳。人就算死了,也有希望再次活過來。
有些人試圖借助進化心理學,使人和動物之間的特性差異互相協調。進化心理學是進化論、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混合體。進化心理學又能不能解開人性之謎呢?
人生有什麼目的?
「進化心理學以簡單的假設為依據。」進化論者羅伯特·賴特說,「像其他器官一樣,人腦的預定用途就是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人要充分領會頭腦所產生的感情和思想,就必須以這個假設為依據。」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完全受基因支配,從人腦的思維活動,我們看出人生的目的不外乎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根據進化心理學,「人性一般是自私的,傾向於不擇手段追求一己私利」。《有道德感的動物》一書評論:「自然選擇『要』男子連連跟不同的女子交媾。」根據這個進化概念,女子在某些情況下行淫也可算是自然現象。連父愛母愛也被說成是基因一手策劃的,目的是要保證子孫能夠活下去。這個觀點強調,要確保人類大家庭千秋萬歲,關鍵在於把基因遺傳給後代。
進化心理學掀起了新浪潮,有些自助書把握時機相繼問世。一本自助書硬說,人性「跟黑猩猩、大猩猩和狒狒的天性沒有多大分別」。該書又斷言:「從進化論的觀點看,……傳宗接代最要緊。」
在另一方面,聖經說明上帝造人的目的,不是要人生兒育女這麼簡單。我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足以把他的屬性,尤其是愛心、公正、智慧和能力,一一反映出來。正如前文提到,有些特性是人類獨有的。我們只要把上述的種種特性結合起來,就會明白聖經為什麼把人置於動物之上。聖經清楚表明,上帝不但把永生的願望放在他所造的人的心裡,更定意創建正義的新世界,讓人在其中得享無窮的生命。——創世記1:27,28;詩篇37:9-11,29;傳道書3:11;約翰福音3:16;啟示錄21:3,4。
我們相信什麼的確關係重大
要確定我們究竟是誰,單靠理論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對人類起源的看法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59年出版以後,歷史家威爾斯把不同人士所表達的意見記錄下來:
「世界隨即變得道德敗壞。……1859年以後,大眾再也不信上帝了。……在19世紀末葉,有權有勢的認為,汰弱留強的主張有利於他們崛起;在這場競爭中,堅強不屈、奸狡詭詐的必然勝過意志薄弱、輕信他人的。……他們斷定,人跟印度野狗一樣,不過是群居動物罷了。……在他們看來,大人物像野狗般橫行霸道、仗勢欺人是理所當然的。」
由此可見,我們弄清楚自己是誰的確關係重大,因為正如一個進化論者問道:「假如老一套的達爾文學說……使西方社會的道德標準一落千丈,新興[的進化心理學]一旦深入民心,那又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對人類起源的看法,足以影響我們對人生、對是非的基本看法。既是這樣,我們就必須深入而全面地探討這個問題。
[第4頁的精選語句]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59年出版以後,歷史家威爾斯把不同人士所表達的意見記錄下來:「世界隨即變得道德敗壞。……1859年以後,大眾再也不信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