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8 9/8 19-23頁
  • 有形可見的言語!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有形可見的言語!
  • 警醒!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用眼睛「聽」
  • 種類繁多
  • 從沒聽過,如何閱讀?
  • 了解聾人的世界
  • 聆聽——以眼代耳
    警醒!1998年
  • 珍愛我們失聰的弟兄姊妹!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上帝關心聾人嗎?
    更多熱門話題
  • 耶和華用慈顏光照他們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9/8 19-23頁

有形可見的言語!

你是怎樣學會母語的?大概當你還在襁褓之中,聽到親友談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了。以大部分人而言,語言都是藉著聆聽學習,再用說話表達出來的。在說話之前,一般人都會在腦海中組織和預演一下要說的字和句子。不過,孩子要是天生失聰,他會以另一種方式在腦海中組織思想嗎?有沒有一種語言,使用者可以不發一言,就能向他人傳達具體的或甚至抽象的意思呢?

用眼睛「聽」

人腦的構造十分奇妙。它的妙處之一是,具有學習語言和加以適應的本領。可是,人要是失去聽覺,就通常得用眼睛而非耳朵來學習語言了。可幸的是,與別人溝通的慾望往往十分強烈,因而促使人們決心排除萬難,克服障礙。與人溝通的需要使世界各地的聾人創出多種不同的手語。不論他們是遇上另一個聾人、生於失聰家庭、上特殊學校,還是參加某個為聾人而設的團體,只要他們聚集一處,就必然會發展出一套以視覺為主的精妙語言——手語。

美國的卡爾是從失聰的父母學會手語的。a卡爾天生失聰,可是,他在十分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曉得用美式手語表達物件的名稱,把個別零星的手語串成完整的句子,和甚至可以表達抽象的思想了。事實上,失聰的父母要是通曉手語,他們所生的失聰嬰兒大都在10至12個月大的時候就已「小試牛刀」,開始運用手語了。《走進聾人的世界裡》解釋說:「語言學家意識到,自然而然地學習語言和把語言傳給下一代的做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語言是有聲語言還是手語,都不是問題。」

在俄羅斯,斯菲達是一個失聰家庭的第三代孩子。她跟同樣失聰的兄弟從小就學會用俄羅斯手語。斯菲達三歲的時候,入讀專為失聰兒童而設的幼兒園,當時她運用手語的技巧已經相當純熟。斯菲達說:「其他失聰兒童往往不會打手語,得從我身上學習。」許多失聰兒童的父母是健聽的,因此大都不懂手語。在這類特殊學校裡,手語常常是由年長的傳給年幼的,好方便彼此之間的溝通。

目前,愈來愈多健聽的父母正學習運用手語跟兒女溝通。結果,這些失聰兒童往往在入學前已經可以跟別人溝通自如了。以加拿大的安德魯來說,情形正是這樣。雖然安德魯父母的聽覺是正常的,他們卻還是刻意地學習手語,並且在安德魯年幼時就已經用手語跟他溝通,從而為他在日後學習語言一事奠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在,家裡每個人都可以用手語談天說地、暢所欲言了。

事實上,聾人無須利用有聲語言,也可以有條理地組織抽象或具體的思想。聾人用手語組織思想,其實跟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思想沒有兩樣。

種類繁多

在環球各地,聾人要不是自創一套手語,就是吸納他人的手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以目前的美式手語為例,有些手語詞彙是180年前取自法式手語的。這些吸納回來的手語詞彙和美國本土當時慣用的手語合併之後,就成了今天的美式手語。這些年來,人們都在不斷發展手語,時至今日,手語詞彙已日見豐富,表達方法也越發簡煉,手語可以算得上是相當完善的了。

一般來說,手語並不像有聲語言般會隨著社會或地理環境的因素而有所不同。舉個例,波多黎各人說的是西班牙語,當地聾人使用的卻是美式手語。英、美兩國的人都說英語,可是前者所用的英式手語,跟後者的美式手語大不相近。此外,墨西哥手語跟拉丁美洲許多地方的手語都有分別。

學習手語的時候,人們往往對這種語言的精妙和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驚嘆不已。差不多任何話題、意思和想法都可以用手語表達出來。值得高興的是,坊間有愈來愈多專供聾人觀賞的盒式錄像帶,以常用手語敘述故事、演繹詩詞、交待歷史記載和傳授聖經真理。在許多國家,通曉手語的人數也正與日俱增。

從沒聽過,如何閱讀?

健聽的人閱讀時,一般都同時用到腦中的聽覺記憶系統,想起看到的字的念法。讀到的字要是以往念過的,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以大部分語言來說,書寫文字跟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往往沒有相似之處,或甚至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因此,健聽的人就學會把這兩種本來互不相關的系統——書寫文字和聲音——連繫起來,那末閱讀時就能理解材料的內容了。不過,你要是自出娘胎,就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一輩子都沒聽過別人說一言一語,情形又會怎樣呢?要學會把書寫文字和聽不到的語言連繫起來,是多麼困難和令人氣餒的啊!難怪對聾人來說,閱讀這樣的語言實在談何容易;對那些沒有剩餘聽力和從沒聽見過聲音的人來說,更是難比登天呢!

在環球各地,許多供失聰兒童入讀的教育機構發現,在兒童學習語言的早期就運用手語,對兒童是大有益處的。(請參看20和22頁的附欄。)這些機構發覺,讓失聰的幼兒接觸常用手語,奠下了語言的基礎,他們日後在學業、社交和學習書寫語言方面就可以有較大的成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聾人教育委員會說:「我們不能對事情無動於衷了。忽視手語,不願積極參與聾人教育發展,都是不能容忍的。」話雖如此,不論父母為失聰孩子選擇接受哪種教育,最重要的還是父母雙方全情投入,悉心扶助孩子成長。——請參看「為了愛兒,我甘願學習另一種語言」一文,《儆醒!》1996年11月8日刊。

了解聾人的世界

不少失聰兒童長大成人之後,往往都會坦言承認,他們小時候最渴望的,莫過於父母能夠跟他們多作溝通。傑克是個聾子。在年邁的母親臨終時,傑克千方百計要跟母親溝通。母親掙扎著要跟他說點什麼,可是她既寫不出來,又不懂手語。不久,她就陷入昏迷狀態,最後還死去了。傑克自然十分難過,而這件事也令他終日耿耿於懷。難怪傑克苦口婆心地向失聰兒童的父母提出以下的忠告:「你要是希望跟你的失聰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在思想、感情和愛心方面有真正的交流,就要學會用手語。……對我來說,一切都為時已晚了。但你又怎樣呢?你還來得及補救嗎?」

許多年來,人們對聾人都有種種誤解。有些人的看法是,聾人既然聽覺不全,對世事大概就一無所知了。失聰兒童的父母也往往對孩子過分呵護,害怕讓他們接觸外面的世界。一些人則把聾人叫做「聾啞人」或「啞巴」,然而聾人其實大都有健全的聲帶,只是聽不見聲音而已。此外,也有人把手語視為次等語言,不及有聲語言優越。人們這麼無知,難怪許多聾人常常感到十分委屈,卻又欲訴無從了。

在30年代的美國,約瑟夫入讀一所為失聰兒童而設的特殊學校。這所學校不但僅以口語授課,還禁止學生使用手語。結果,約瑟夫和同學常常因使用手語而受罰,即使有時候他們只是上課時不明白老師的話而用手勢示意而已。他們多麼渴望可以從老師的教導得益,而老師又能夠嘗試了解他們!在某些國家裡,為失聰兒童提供的教育則十分有限,因此有些失聰兒童根本沒接受過多少正規的學校教育。舉個例,《儆醒!》駐西非的通訊員說:「在非洲,大部分聾人的生活都是既艱辛,又潦倒的。在所有殘障人士當中,聾人大概就是最為人忽略,又最少人諒解的了。」

人人都需要別人的了解。可惜的是,有些人跟聾人接觸時,就只會把他們看作「沒用的人」。外在的殘障常常使人忽略聾人的真正才幹。反過來說,不少聾人都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他們可以跟別人溝通自如,建立自尊,不論學業、社交和屬靈方面都不亞於健聽的人。可是,許多聾人由於遇上種種不平的待遇,因而就不再信任健聽的人了。不過,健聽的人只要對聾人的文化懷有真誠的關注,對常用手語表現興趣,以及把聾人視為「有用的人」,大家都得益不淺。

你要是打算學習手語,要記得語言是我們用來思想和處理意念的工具。要精通手語,就得用手語思想。因此,人可不能單單以手語詞典自修,就期望學有所成,能夠運用自如了。要學習手語,何不向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語的失聰人士請教呢?從這些自小用手語傳情達意的人學習這種母語以外的語言,你就能夠知道怎樣以自然而又與眾不同的方式去思想和處理意念了。

在環球各地,聾人正運用他們豐富多采的手語來不斷擴闊領域。你何不親自見識一下這種與眾不同、可見的語言呢?

[腳注]

a 據估計,僅是美國就有100萬個聾人。這些人多半生下來就是聾子,有自己的一套「獨特文化和語言」。此外,美國也大約有二千萬人是聽覺受損的,不過他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卻仍然是以母語而非手語為主的。——《走進聾人的世界裡》,哈倫·萊恩、羅伯特·霍夫邁斯特和本·巴哈恩著。

[第20頁的附欄]

「教育方針——手語為主,英語為副」

1998年3月5日的《紐約時報》出現了上述的大標題。費利西亞·李寫道:「紐約市內惟一供失聰兒童就讀的公立學校裡的教師,將主要以基於形象代號和表情的語言——手語——授課,教育界對這項聾人教育方面的一大進展深表歡迎。」她接著解釋,不少教育家「都說,據研究顯示,聾人的語言是以視覺而非以聽覺為主的。學校選用美式手語為教學媒介,學生的吸收能力往往可以大大提高。

「教育家說,失聰學生應該被視為雙語學生,而不是殘障學生。」

波士頓東北大學的教授哈倫·萊恩說:「我認為[紐約]這所率先採用手語授課的學校,將會成為其他學校爭相仿效的對象。」他也告訴《儆醒!》通訊員,學校的宗旨是:手語為主,英語為副。英語只會作為聾人閱讀時所用的語言。

[第21頁的附欄或圖片]

與眾不同的語言!

有些健聽的人一直誤解,以為打手語跟做默劇差不多,只是在形式上較為複雜罷了。有人則甚至把手語說成是形象化的語言。不錯,手語確實牽涉到人們大量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和四周的空間,可是,大部分手語其實跟它們傳達的意思不一定有什麼相似之處。且以美式手語為例。「製造」的手勢是,把緊握的雙拳扭作一團,一個拳頭放在另一個之上。這個手勢十分常見,不過對不懂手語的人來說,意思並不明顯。在俄式手語中,「需要」的手語是,緊握雙拳,一個放在另一個之上,作扭曲狀。(請參看本頁的插圖。)因此,以抽象概念而言,手語是根本沒有形象可循的。不過,手語所表達的若是實物,例如「房子」或「嬰兒」等,手勢往往就相當形象化了。——請參看本頁的圖片。

語言的另一個特徵是,人們一般採用大多數人慣用的詞組結構。手語也具備這種文法上的特色。例如,在美式手語裡,打手語的人通常預先說明句子的主題,之後才加以補充。此外,把事情按時間的先後次序排列,也是許多手語的基本特色。

再者,打手語的人也常常會流露豐富的面部表情,好讓其他人辨別手語所表達的究竟是個問題、命令、條件句子還是一般的直述句。手語有形可見的本質不但具有這種文法上的作用,同時也給手語平添許多異於有聲語言的特色。

[圖片]

美式手語的「製造」

俄式手語的「需要」

美式手語的「房子」

美式手語的「嬰兒」

[第22頁的附欄]

真正的語言

「人們常有種種錯誤的觀念,以為手語不過像默劇般七情上面地手舞足蹈一番,是教育家發明出來的東西,又或是鄰里中通用的一套暗號而已。這些想法通通不對。事實上,哪裡有聾人,哪裡就有手語。每一套手語都是獨立、完整的,跟世上的有聲語言一樣,具有自己特定的文法結構。」

在尼加拉瓜,「有些學校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訓練[失聰]兒童讀唇和說話方面,而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不過,即使學校制度不大健全,失聰兒童彼此之間的溝通卻沒有因而受到障礙。不論在操場上還是在校車裡,失聰兒童都不斷自創手語。……沒多久,這套手語系統就變成現在所謂的倫赫·西諾斯·尼卡拉根斯了」。目前,年輕一輩的失聰兒童已另行創出一套更流暢的手語,稱為伊迪奧馬·西諾斯·尼卡拉根斯。——《語言本質》,史蒂芬·平克著。

[第23頁的圖片]

這連串美式手語所表達的,就是「他去過商店之後,就上班去了」

1 商店

2 他

3 去

4 完了

5 去

6 工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