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不信任運動」
法國《世界報》報導說:「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的領導核心,正面臨重大的危機。」這個協進會在去年8月,才慶祝成立了五十周年。協進會成立的目的,在幫助世界各基督教派團結起來。不過近年來,「不信任運動」卻漸漸蔓延起來,令東正教派在這個組織裡的參與「受到威脅」。東正教派申訴他們的一個委屈是,一些東正教國家成為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改宗行為的受害者。格魯吉亞東正教會也正式脫離了這個擁有330個會員機構的協進會。報導則繼續說:「因此,東正教派跟這個位於日內瓦的宗教協進會距離日遠,再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戒煙不會為時太晚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據一項歷時40年的研究顯示,人即使在60高齡才戒煙,患上癌症的機會仍可大幅降低。英國薩頓的癌症研究學院朱利安·皮托教授說:「去年(1997年),我們就更全面地看到了抽煙的惡果。本來我們還以為只有四分之一人會因抽煙喪命,卻發現原來有一半人最終會因吸煙而死;我們還看到了戒煙的好處,即使上了年紀,戒煙仍然有用。」皮托指出,雖然大人常常警告兒童抽煙有什麼危險,但老人家也要知道,戒煙可以大幅降低患上肺癌的機會。
婚姻可以為人帶來快樂
有的人討厭婚姻,覺得婚姻是個包袱,還有一些電視劇,常常把婚姻生活醜化成既老套,又叫人絕望、無奈。不過,婚姻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不結婚,真的會過得好一點嗎?《費城問詢報》引錄了一名社會學家的話,指出上述看法是以偏概全的。她說,結了婚的人「通常會活得比較愉快,身體會健康一點,生活一般也較富裕」。在一群人中所作的比較可看出,結了婚的人壓力會比較小,犯罪或吸毒的比率也較低,而且大部分都不再接受社會福利的援助。難怪有的專家說,結了婚的人會較長壽呢!
血液受污染?
在紐約市,有九份日報最近登了一則廣告,標題是:「在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之間,曾在紐約暨新澤西醫院內接受輸血的人,請留意!」雖然登廣告的紐約血液中心強調,登廣告的用意,是要讓在90年代初期接受了輸血的人可以放心,讓他們知道所輸入體內的血液是安全的,不過倒會產生反效果。為什麼呢?原來其中一段令人關注的警告是:「在這段時期接受輸血的人,可能會染上由輸血所傳染的疾病,像愛滋病及肝炎」。
癌症誤診機會高
據《新科學家》週刊報導說:「許多官方公布的死因統計,時常低估了癌症的數字。」伊麗莎白·伯頓是新奧爾良路易斯安那醫院的醫生,她曾在1986至1995年間調查了1105宗死者的病歷報告,並把死者解剖化驗,來跟醫院診斷為癌症的比例作一比較。伯頓醫生的調查顯示,有百分之44的患者,他們的癌症沒有被診斷出來,或者他們癌症的類型給誤斷為別的癌症腫瘤。由於現階段只有百分之10的病患死者給解剖化驗,但在60年代曾有百分之50的死者被解剖,所以該週刊報導說:「很多疏忽將永不會給人發現。」
永久寄生蟲
豬肉絛蟲是一種寄生蟲,會令人患上囊尾幼蟲病。在未發展國家中,這種寄生蟲仍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如果豬肉沒有煮熟,又沾上了這種蟲的幼蟲,人吃了這些肉就會生病。據墨西哥城的《至上報》報導,由於這種寄生蟲「很難給驗出來,所以可能會寄生在人體內達數年之久,而宿主卻懵然不知」。這種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疼、宿疾(例如癲癇)發作、視力受損等等。報導透露,為了對付這種寄生蟲,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員正在努力,為豬製造疫苗。
中風的先兆
美國的《FDA消費者》報導說:「許多人連一種中風的症狀都分辨不出來。只有一半左右的調查對象,說得出起碼一種中風的症狀;僅百分之68的人說得出一種導致中風的因素。」在西方工業國家中,中風是導致死亡及殘障的主因。如果想把中風的傷害減至最低程度,最重要的,是中風先兆一出現,就馬上求醫。而中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然虛弱、麻木,還有面部或四肢癱瘓,視力模糊或完全看不見東西,尤其是一隻眼睛看不見東西,表達或理解別人的話有困難,無故暈眩,不能平衡。如果有不同的症狀一起出現,就要格外留意。
把連鎖信燒掉
自1992年起,日本名古屋每年都有一個佛教燒信儀式,以清除連鎖信。當局在全市的郵局裡設立了收集箱,讓人把不要的信放進去,並請一間佛寺舉行儀式,把信通通燒掉。《朝日晚報》的解釋說,這個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那些「相當迷信的收信人,他們既不敢不理這些信,也不敢把信丟掉」。他們怕什麼呢?原來這些信不但表示,凡按信指示行事的人會有好運,還恐嚇把連鎖中止的人會倒大楣。例如有封信說,在東京有人因為把連鎖中止,結果給人殺了。
象權
在印度許多地方,大象都是重要的「勞工」。《本週》雜誌報導,在印度北方邦政府的薪酬制度裡,大象的地位,跟成年健全的勞工沒有兩樣。一頭大象在約10歲開始工作,可為主人工作50年。退休後,不但可像其他公務員一樣收到退休金,還有一名大象訓練員兼管理員,會負責監護大象,確保牠受到適當的照顧和餵飼。至於母象的工作福利,還包括一年在動物園裡放產假,然後再返回工作崗位。牠們的工作很重要,包括運送木材、把動物趕回畜欄、訓練野象、在國家公園裡巡邏、保護林地等等。
走向世界語言?
「在中亞一個很少人說英語的國家中,」有一名八歲大的男孩告訴他爸爸,說他想學英語。爸爸問他為什麼,他說:「爸,因為電腦說英語呀!」《亞洲新聞》所報導的這則故事,「顯示了許多人相當關注資訊超級公路不易為人察覺的副作用,也就是英語,這種語言本來已朝著具支配性的世界語言的方向奔馳,現在網絡的發展又把它推前了一步」。雜誌還說:「這種發展,動機不是要世人相親相愛,而只不過是現實罷了。如果我們通過網絡,用電子信號傳送什麼意見或做生意,就得使用這種容易溝通的媒介。」那為什麼要使用英語呢?這是因為「個人電腦是原產於美國,網際網路也是。今天有八成網上溝通的內容都是使用英語的」。有時,由於很難把其他語言的文字用英語式鍵盤輸入電腦中,結果令使用這些語言的速度慢了下來。《亞洲新聞》說:「人要為此付出代價。因為語言學家估計,今天人們使用的6000種語言中,有一半在下個世紀末前,可能就在20年後就沒人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