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教會分裂的因由
● 加拿大最大的基督新教團體,聯合教會,有兩個神學家發出警告,他們的教派正瀕於分裂。何以故呢?由於嚴重的意見分歧。不久之前這個教派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舉行大會時,這種情形成為非常顯著。報章報導與會的代表對於墮胎、積極參與政治和其他問題懷有歧見。一項報告主張任命某些同性戀者為牧師,並且接受在某些情況之下容許婚前的性行為和婚後的不忠發生。有些牧師發言反對這樣的行為,聲稱這與聖經的教訓不符。但是為什麼有這種分裂呢?一份報章的報導提出線索:「與會的代表說,他們由於試圖使福音的堅決要求與屬人情況的現實一致而進退兩難。」
真正的難題是宗教領袖們是否願意接受聖經,「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上帝的道,這道實在是上帝的。」(帖撒羅尼迦前書2:13)他們若這樣行,作出決定便不會有困難了。使徒保羅在上帝感示之下提出早期基督徒的看法,他警告說:「不要自欺,無論是行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同性戀的、……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國。你們有些人從前也是這樣的。」但他們一旦成為基督徒便改弦易轍了。(哥林多前書6:9-11,《新譯》)可是有些人卻寧願改變基督教而不願要求犯過者改過自新。難怪他們正紛崩離析而有分裂的危險!
恐懼與健康
● 在瑞士達伏士舉行的一個國際醫師會議中,海德堡大學的漢斯·查佛(Hans Schafer)教授說在維持健康方面,恐懼是一個嚴重的危險因素。德國的《佛蘭克福匯報》評論說:「恐懼使人的精神受到單方面的壓力而引起疾病:對未來的恐懼、恐懼失面子、恐懼受到低貶、恐懼上司和有時甚至恐懼配偶。」恐懼影響到腎上腺荷爾蒙的分泌而對健康有損。「恐懼若是較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那末自信便是保持健康最好的因素,」查佛教授說。「施行衛生教育必須與道德的要求一致,」但「除非將以往的宗教價值觀念恢復過來,」否則便無法如此行。
這種「以往的宗教價值標準」見於聖經中;這項來自人類的造物主的價值標準能夠使人獲得內心的安寧而消除恐懼。上帝的勸告是:「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這樣,上帝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立比書4:6,7,《新譯》。
讀書治療法
● 「好書是良藥,」多份報紙聯載的醫藥專欄『養生之道』最近以此為標題。撰文的加拿大醫生說:「運用書本和其他讀物治病」便是所謂的「讀書治療法」。這個方法有效嗎?該專欄提及有好幾個人肯定從良好的讀物比從許多藥丸得益更大。這位醫生對他的一個病人提議說:
「在過去十年來你一直埋怨你感覺疼痛、疲倦和緊張。但你仍然能夠呼吸。不同的醫生由頭至腳為你照過X光,但卻無法找出你有任何不妥。你受過一切可能的實驗室檢驗。你家裡的藥物足夠開一間藥房。為什麼你不將它們完全拋去,弄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而讀一些好書呢?」
如果所讀的書首先包括世界的最暢銷書聖經在內,這樣行會特別有益。這也可以予人一個穩確的前途希望。這位醫生在文章的末了評論今日醫藥界的情形說:「令人遺憾地,二十世紀的醫藥使許多人對於什麼是良好的健康懷有錯誤的印象。這產生了一個患憂鬱症的國家。」
喜愛作王
● 據美聯社報導,當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去年夏天訪問巴西時,「大群民眾熱烈歡迎他,高聲喊道,『君王、君王、君王,若望保祿是我們的王。』這顯然使教皇大感振奮。」但是,雖然若望保祿自稱為耶穌基督的代理人,耶穌在面對一種類似的情況時反應卻大異其趣。有一次民眾看見耶穌所施行的奇跡之後驚嘆不已,於是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當時耶穌可以看出群眾有意要「強迫他,立他作王。」但是耶穌並沒有像政客一般從人的讚賞躊躇滿志,反之聖經說,「[他]就獨自退避到山裡去了。」——若望福音6:14,15,《天主教聖經》。
使徒保羅指出,沒有人能夠在真正的基督教會裡以君王自居;他將一些妄圖這樣行的人與真正的使徒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我]恨不得你們真為了王,好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為王!我以為天主把我們作宗徒的[包括彼得在內]列在最後的一等,好像被判死刑的人……,你們受尊敬,我們受羞辱……[我們]親手勞碌操作……直到現在,我們仍被視為世上的垃圾和人間的廢物。」你認為一些自稱為使徒承繼者的人所表現的態度與聖經對基督的使徒所作的這項描述一致嗎?——格林多前書4:8-13,《天主教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