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mwbr19 4月 1-10頁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9年4月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9年4月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9年
  • 小標題
  • 4月1-7日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9年
mwbr19 4月 1-10頁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9年4月

4月1-7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哥林多前書7-9章

〈獨身——一個寶貴的恩賜〉

(哥林多前書7:32)我希望你們無所掛慮。沒有結婚的男人是為主的事掛慮,想得主的喜悅。

《守》2011/1/15刊17頁3段

〈善用獨身的日子〉

3 比起已婚的人,獨身的人通常有更多的私人時間和更大的個人自由。(哥林多前書7:32-35)他們可以善用獨身的優勢,擴大神聖職務,開闊交往圈子,關心更多人,更加親近耶和華。不少基督徒都看出獨身的益處,決定過獨身生活至少一段日子。有些基督徒起初可能沒打算過獨身生活,但後來環境改變了,於是重新衡量自己的環境。他們禱告求耶和華指引,看出憑著耶和華的幫助,自己也能拿定主意保持獨身。他們接受環境的變化,選擇過獨身生活。(哥林多前書7:37,38)

(哥林多前書7:33,34)已婚的男人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想得妻子的喜悅,34 這樣他就分心了。沒有結婚的婦人和保持獨身的處女是為主的事掛慮,要身心聖潔。可是已婚的婦女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想得丈夫的喜悅。

《守》2008/7/15刊27頁1段

〈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經文選講〉

7:33,34 已婚男女所掛慮的「世上的事」是指什麼?保羅所指的,是已婚的基督徒必須料理的日常事務,例如供給家人食糧、衣著、居所。「世上的事」不是指這個世界的惡事,因為這些壞事是基督徒必須摒棄的。(約翰一書2:15-17)

(哥林多前書7:37,38)可是人如果心裡拿定主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自主自願,心裡決定要保持獨身,就做得好了。38 所以,放棄獨身生活而結婚的人做得好,保持獨身而不結婚的人做得更好。

《守》1996/10/15刊12頁14段

〈獨身向人打開專心服務的機會〉

14 獨身的基督徒如果利用自己的獨身情況去追求自私的目標,就不能說是比已婚的基督徒做得「更好」了。這樣的人保持獨身並不是「為了天上的王國」,而是為了個人的理由。(馬太福音19:12)未婚的男女應當「為主的事掛慮,要贏得主的認可」,以求「恆常侍候主,不致分心」。由於獨身,他們能夠專心為耶和華及基督耶穌服務。未婚的基督徒男女唯獨這樣做,才可以說是比已婚的基督徒做得「更好」。

挖掘屬靈寶石

(哥林多前書7:11)如果真的離開了,就該安於現狀,不再結婚,不然就跟丈夫重修舊好。丈夫也不該離開妻子。

《上帝的愛》220-221頁

附錄

在某些極端 的情況下,雖然配偶沒有犯淫亂,有些基督徒還是決定跟配偶分居或離婚。聖經就這些情況規定,離開配偶的人「該安於現狀,不再結婚,不然就跟丈夫重修舊好」。(哥林多前書7:11)處於這種情況的基督徒沒有自由另找對象結婚。(馬太福音5:32)有些人認為以下幾個極端情況足以成為分居的理由,現在讓我們看看。

• 丈夫故意不養家 丈夫有能力養家,卻不維持家人的生活,以致家人生活貧困,缺乏必需品。聖經說:「人不照顧……自己家裡的人,其實就等於否認信仰,比不信的人更不好。」(提摩太前書5:8)如果丈夫堅決不養家,妻子為了保障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可以考慮依法跟丈夫分居。當然,如果身為基督徒的丈夫被指控不肯養家,長老就要仔細了解情況。不肯養家的基督徒可能最終被會眾開除。

• 身體受到極端的虐待 虐待配偶的人可能會傷害配偶的健康,甚至危害配偶的生命。如果虐待配偶的人是基督徒,會眾的長老就應當查清事實。基督徒經常發烈怒和慣用暴力,足以被會眾開除。(加拉太書5:19-21)

• 屬靈生命受到極大危害 不信上帝的人可能經常試圖制止信主的配偶參與正確的崇拜,甚至不斷試圖迫使配偶在某方面違反上帝的誡命。為了「服從上帝而不是服從人」,屬靈生命受危害的基督徒可能不得不考慮,依法跟配偶分居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使徒行傳5:29)

(哥林多前書7:36)可是人如果認為自己不宜保持獨身,又過了年華方盛的時期,認為應該結婚,就可以隨自己的心願去做,這不是犯罪,只管結婚好了。

《守》2000/7/15刊31頁2段

〈你能夠在一個不道德的世界裡保持貞潔〉

由於這緣故,年輕人不應一開始感到性衝動,就匆匆結婚。婚姻要求人作出承擔,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履行這樣的承擔。(創世記2:24)在「年華方盛」的時候,人的判斷力常會受到旺盛的性慾所歪曲。所以較好的做法是,等這段時期過去之後才考慮結婚。(哥林多前書7:36)如果一個成年人想結婚,只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配偶就做出苟且的事來,那是多麼不智和可恥!

經文朗讀

(哥林多前書8:1-13)關於祭過偶像的食物,我們知道我們都有知識。可是知識叫人自高自大,只有愛心才能強化人。2 如果有人自以為得了什麼知識,那麼,他應該認識的,就其實還沒有認識。3 可是人如果愛上帝,上帝就認識這個人。4 關於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了什麼,也知道真神只有一位。5 雖然天上地上都有稱為「神」的,正如那許多「神」,許多「主」,6 我們卻只有一位真神,就是天父。萬物都源於他,我們也為了他而存在。另外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通過他而有的,我們也是通過他而有的。7 不過,不是人人都認識這一點。有些人從前拜慣偶像,現在還以為吃這種食物就等於吃祭偶像的東西。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就受玷污了。8 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嘉許我們。我們不吃並沒有什麼不對,吃了也沒什麼可嘉。9 只是你們要時刻留意,免得你們這個權利竟成了軟弱的人的絆腳石。10 你這麼有知識,如果讓軟弱的人看見你在偶像的殿裡坐席,難道他不會因此良心麻木,就放膽吃祭偶像的食物嗎?11 基督曾經為這個軟弱的人而死,你的知識卻毀了這個弟兄。12 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了。13 所以,如果食物使我的弟兄失足,我就乾脆不再吃肉,免得使我的弟兄失足。

4月8-14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哥林多前書10-13章

〈耶和華是信實的〉

(哥林多前書10:13)你們所受的引誘,無非是人普遍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在你們受引誘的時候,他必打開出路,使你們能忍耐得住。

《守》2017.02刊29-30頁

〈讀者來函〉

使徒保羅曾說,耶和華「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哥林多前書10:13)這是說,耶和華會事先評估我們能忍耐到什麼程度,再決定要讓我們經歷什麼考驗嗎?

▪ 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一位弟兄在兒子自殺後問道:「耶和華是不是早就認定我和妻子能承受兒子自殺的傷痛呢?難道是因為這樣,耶和華才讓這場悲劇發生嗎?」有沒有合理的證據顯示,耶和華以某種方式操控我們的生活呢?

我們深入了解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0:13所說的話,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任何經文表明耶和華會事先評估我們能忍耐到什麼程度,並根據評估的結果,選擇讓我們經歷什麼考驗。為什麼這麼說呢?以下將分析四個理由。

第一,耶和華給人自由意志。耶和華希望我們自己選擇要過怎樣的生活。(申命記30:19,20;約書亞記24:15)如果我們選擇事奉上帝,就能受他指引。(箴言16:9)但如果我們不聽從上帝,就要自己承擔後果。(加拉太書6:7)如果耶和華早已決定我們會經歷哪些考驗,那麼他給人自由意志還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耶和華容許我們面對「不能預見的遭遇」。(傳道書9:11)人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處於不適當的地方,就可能遭遇不幸。耶穌曾提到一座塔樓倒塌壓死了18個人,並指出這場悲劇不是上帝造成的。(路加福音13:1-5)既然如此,認為耶和華早已決定誰會死於意外,這樣的看法合理嗎?

第三,關於人是否能堅守忠義,我們都受到質疑。撒但質疑所有崇拜耶和華的人一旦遇到考驗,就不會繼續忠於耶和華。(約伯記1:9-11;2:4;啟示錄12:10)另外,撒但指控人事奉上帝是因為有利可圖。如果耶和華認為我們無法忍受某些難題,就讓我們免受這些考驗,這不就使撒但的指控更站得住腳嗎?

第四,耶和華沒有必要預知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如果上帝要選擇讓人面對什麼考驗,這表示上帝一定需要知道未來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可是,這樣的看法並不符合聖經。上帝確實能預知未來。(以賽亞書46:10)但聖經的記載顯示,他會選擇要預知未來的哪些事。(創世記18:20,21;22:12)耶和華能完美地掌控自己預知未來的能力,同時也尊重人有選擇的自由。(申命記32:4;哥林多後書3:17)

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保羅的話呢?他說:「上帝……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保羅談及的時間點,不是考驗發生前,而是在考驗發生期間。保羅的話強調,不論我們遭遇什麼考驗,只要我們信賴耶和華,耶和華一定會扶持我們。(詩篇55:22)保羅的話有什麼根據呢?請留意以下兩點。

首先,我們經歷的考驗「無非是人普遍受的」。我們所經歷的考驗,是其他人普遍遭遇過的。我們在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耶和華,就有能力忍受考驗。(彼得前書5:8,9)保羅說出哥林多前書10:13的話之前,先講述了以色列人在曠野經歷的考驗。(哥林多前書10:6-11)這些考驗是一般人都經歷過的,而且對忠心的以色列人來說,這些考驗並不是他們無法忍受的。保羅在這段記載四次提到「有些人」不服從上帝,這些人不再信賴上帝,結果順著私慾而屈服在引誘之下。

其次,「上帝是信實的」。聖經裡關於上帝和他子民相處的記載證明,耶和華會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顯忠貞之愛。(申命記7:9)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耶和華是信守諾言的上帝。(約書亞記23:14)因此愛他和服從他的人在遭遇困境時,可以對耶和華的保證有信心:(1)不論是什麼樣的考驗,耶和華都不會讓它發展到人無法忍受的程度;(2)他一定會為我們「打開出路」。

耶和華怎樣幫助信賴他的人,在考驗下為他們打開出路呢?保羅說:「他[耶和華]必打開出路,使你們能忍耐得住。」雖然耶和華能輕易除去我們的考驗,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為我們「打開出路」的方式,就是提供我們所需的幫助,使我們在考驗下忍耐得住。耶和華會提供哪些幫助呢?

▪ 聖經說:「我們遭遇各樣患難的時候,上帝都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3,4)耶和華會運用他的話語、聖靈以及忠信睿智的奴隸提供的屬靈糧食,使我們的思想、內心和情緒平靜下來。(馬太福音24:45;約翰福音14:16;羅馬書15:4)

▪ 他會用聖靈引導我們。(約翰福音14:26)我們遭遇考驗時,聖靈會幫助我們想起聖經的記載和原則,讓我們以智慧行事。

▪ 他差天使為我們效力。(希伯來書1:14)

▪ 他會通過弟兄姊妹的言行,幫助我們「堅強起來」。(歌羅西書4:11)

我們可以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0:13所說的話,得出什麼結論呢?不論我們經歷怎樣的考驗,都不是耶和華選擇或決定的。然而只要我們全心信賴耶和華,就可以肯定他絕不會讓考驗發展到我們無法忍受的程度,他一定會為我們打開出路。有這樣的保證,真令我們感到安慰!

(哥林多前書10:13)你們所受的引誘,無非是人普遍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在你們受引誘的時候,他必打開出路,使你們能忍耐得住。

(哥林多前書10:13)你們所受的引誘,無非是人普遍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在你們受引誘的時候,他必打開出路,使你們能忍耐得住。

挖掘屬靈寶石

(哥林多前書10:8)我們不要淫亂,像他們有些人淫亂,一天就死了二萬三千人;

《守》2004/4/1刊29頁

〈讀者來函〉

哥林多前書10:8說,以色列人因犯了淫亂,一天就死了2萬3000人,但為什麼民數記25:9說當時死了2萬4000人?

兩節經文的數字有所出入,是有幾個可能的。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天的實際死亡人數在2萬3000到2萬4000之間,因此經文的數字是捨去了尾數,取較大或略小的整數。

請也考慮另一個可能。在古代,哥林多城以荒淫放蕩而臭名遠播。因此使徒保羅提及以色列人在什亭的悲慘下場,讓哥林多城的基督徒引以為誡。他寫道:「我們不要淫亂,像他們有些人淫亂,一天就死了二萬三千人」。保羅所指的,是犯了淫亂而被耶和華處死的人,人數有2萬3000。(哥林多前書10:8)

可是民數記25章說,「以色列人歸附琵珥山的巴力神,耶和華就向以色列人發怒」。上帝命令摩西「把民眾的首領全都抓來」,把他們處死。於是,摩西吩咐審判官執行這項命令。最後,非尼哈迅速行動,把那個帶著米甸女人進了帳幕的以色列人殺死。這樣,「災殃在以色列人當中止住了」。有關報導的結尾說:「因災殃而死的,共二萬四千人。」(民數記25:1-9)

民數記所提及的數字顯然包括被審判官處死的「民眾的首領」,以及直接被耶和華所殺的以色列人。被審判官處死的民眾首領很可能有一千人,所以在當天死去的總共有二萬四千人。這些民眾的首領或者是犯了淫亂,或者是參與了不潔的崇拜,或者是容忍人民作惡,總之都是由於「歸附琵珥山的巴力神」而犯了罪。

關於「歸附」這個詞語,一本聖經參考書指出,這個詞語可指「依附於某人」。以色列人是獻了身給耶和華的民族,但他們竟然「歸附琵珥山的巴力神」,這就破壞了他們跟上帝的特殊關係。這事以後大約七百年,耶和華通過何西阿先知論及以色列人說:「他們追隨琵珥山的巴力神,把自己奉獻給可恥的神祇,使自己像他們所愛的偶像一樣可憎。」(何西阿書9:10)凡行這些惡事的人,都該遭受上帝懲罰。有鑑於此,摩西提醒以色列人:「耶和華怎樣處理琵珥山巴力神的事,你已經親眼看見。凡跟隨琵珥山巴力神的人,你的上帝耶和華都從你那裡消滅了。」(申命記4:3)

(哥林多前書11:5,6)女人禱告或說預言如果不蒙頭,就是羞辱自己的頭,像剃了頭一樣。6 女人不蒙頭,倒不如剪掉頭髮。既然女人剪髮或剃頭是丟臉的事,女人就該蒙頭。

(哥林多前書11:10)所以,女人該為了天使的緣故把順服權柄的標記戴在頭上。

《守》2015/2/15刊30頁

〈讀者來函〉

基督徒女子主持聖經討論時,如果有男傳道員在場,這個女子應該蒙頭嗎?

▪ 《守望台》2002年7月15日刊「讀者來函」曾指出,姊妹主持聖經研究,如果有受了浸的弟兄在場,或者姊妹跟未受浸的男傳道員一起教導人學習聖經,就要蒙頭。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看出修正以往的觀點是恰當的。

姊妹主持聖經研究時,如果她的傳道同伴是個受了浸的弟兄,姊妹就必定會蒙頭,表明她尊重耶和華在會眾裡設立的領導權安排,因為她正做著本該由弟兄負責的教導工作。(哥林多前書11:5,6,10)當然,如果弟兄符合資格也勝任的話,姊妹可以請他主持這個聖經討論。

另一方面,如果陪同姊妹主持聖經研究的男傳道員還未受浸,又不是她的丈夫,聖經就沒有規定姊妹要蒙頭。不過,有些姊妹可能由於良心緣故,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也蒙頭。

經文朗讀

(哥林多前書10:1-17)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從前我們的祖宗全都在雲下穿過紅海,2 在雲和海的包圍下受浸歸於摩西,3 吃過同樣的靈糧,4 喝過同樣的靈水。他們所喝的水,出自那伴隨他們的屬靈磐石。磐石所指的,就是基督。5 可是他們大多數人都不蒙上帝悅納,結果都死在曠野裡。6 這些事成了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貪戀的;7 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些人拜偶像,正如經上記著說:「人民坐下吃喝,起來玩樂。」8 我們不要淫亂,像他們有些人淫亂,一天就死了二萬三千人;9 也不要試探耶和華,像他們有些人試探他,就被蛇咬死了;10 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些人發怨言,就被滅命的消滅了。11 他們遭遇的這些事都成了鑑戒,並且記在經上,警戒我們這些到了這個制度終結的人。12 所以,自以為站得穩的可要當心,免得跌倒。13 你們所受的引誘,無非是人普遍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讓你們受引誘超過你們能忍受的。在你們受引誘的時候,他必打開出路,使你們能忍耐得住。14 所以,親愛的弟兄,你們要遠避拜偶像的事。15 我把你們當做明辨事理的人才這樣說話。我的話你們自己判斷吧。16 我們感謝以後所傳的感恩之杯,不是象徵一同領受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的餅,不是象徵一同領受基督的身體嗎?17 餅只有一個,所有人都分享同一個餅,所以,我們人數雖多,仍然只是一個身體。

4月22-28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哥林多前書14-16章

〈對眾生來說,將來「上帝就是一切」〉

(哥林多前書15:24,25)以後就到了終結。那時候,他把所有執政的、當權的、有能力的都消滅了,就把王國交還給他的父上帝。25 因為基督要作王,直到上帝把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

《守》1998/7/1刊21頁10段

〈死亡要歸於無有〉

10 「終結」就是指基督千年統治的末了,那時耶穌會謙卑、忠貞地把王國交還給他的上帝和天父。(啟示錄20:4)上帝定意要「把一切都在基督裡重新聚集起來」,屆時上帝這項旨意就完全實現了。(以弗所書1:9,10)可是,基督會首先把抵擋上帝旨意的「一切政權、一切權柄和力量」鏟除。這並不僅是指哈米吉多頓所帶來的毀滅而已。(啟示錄16:16;19:11-21)保羅說:「[基督]必定作王,直到上帝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為止。最後的仇敵——死亡——要歸於無有。」(哥林多前書15:25,26)不錯,他要把亞當遺傳下來的罪和死亡徹底消除。當然,那時上帝必然已將死者復活過來,於是「紀念墓」就變成空空如也了。——約翰福音5:28。

(哥林多前書15:26)連死亡這最後的仇敵也必被消滅。

《王國統治》237頁21段

〈王國實現上帝對地球的旨意〉

21 現今,有罪的人除了會生病,還會死。那麼,人能擺脫死亡的魔掌嗎?死亡是我們的「最後的仇敵」。(哥林多前書15:26)不完美的人在死亡面前都顯得無能為力。可是,死亡絕不是耶和華的對手。以賽亞預告:「他必永遠吞滅死亡。至高主宰耶和華要擦去所有人臉上的眼淚」。(以賽亞書25:8)你能想像這個預言應驗後的情景嗎?再也沒有葬禮和墳墓,也不會有人傷心流淚。我們只會因快樂和感動而流淚。當看到耶和華實現他的應許,復活死去的人時,我們一定會激動萬分,喜極而泣。(請讀以賽亞書26:19)最後,死亡所造成的一切傷痛都會被撫平。

(哥林多前書15:27,28)因為上帝「使一切都順服在他的腳下」。這裡說「一切都順服」,自然不包括使一切都順服基督的上帝。28 到一切都順服了他,那時候,兒子也要順服使一切都順服兒子的上帝。這樣,對眾生來說,上帝就是一切。

《守》2012/9/15刊12頁17段

〈千年和平,永享安泰!〉

17 關於基督的千年統治所帶來的輝煌結局,用以下的話來描述再貼切不過了:「對眾生來說,上帝就是一切。」這是什麼意思呢?回想在伊甸園的時候,完美的亞當和夏娃都屬於耶和華融洽和睦的宇宙大家庭。至高主宰耶和華直接統治天使和人。他們能夠個別地跟耶和華溝通,崇拜他,並蒙他賜福。那時,對眾生來說,上帝就是一切。

挖掘屬靈寶石

(哥林多前書14:34,35)婦女在會眾裡該靜默,因為她們不可以發言立論,倒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一樣。35 婦女要學什麼,就該在家裡問丈夫,因為婦女在會眾裡發言立論是失禮的。

《守》2012/9/1刊9頁的附欄

〈使徒保羅有沒有禁止婦女發言?〉

使徒保羅說:「婦女在會眾裡該靜默」。(哥林多前書14:34)為什麼他這樣說呢?他是不是輕看婦女,認為她們思想膚淺呢?不是的。他多次提到,婦女可以教導人認識有益的事。(提摩太後書1:5;提多書2:3-5)在給哥林多基督徒的信中,保羅不單勸婦女保持靜默,同時也勸那些能說外語和預言的人,要在別的信徒發言時保持靜默。(哥林多前書14:26-30,33)看來,有些基督徒婦女因為認識真理而十分興奮,以至仿效了當時一般人的做法,在聚會期間提出問題,打斷講者的話。為了保持聚會期間的秩序,保羅鼓勵婦女如果有疑問,「就該在家裡問丈夫」。(哥林多前書14:35)

(哥林多前書15:53)這必朽的,要變成不朽的。這必死的,也要變成不死的。

《洞悉上》191頁

「不能朽壞」

跟耶穌一同承受王國的人在復活的樣式上跟耶穌相似,不僅意味著他們復活成為靈體,得享永生,也意味著他們獲賜不死的生命和不能朽壞的身體。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42-54清楚指出,這些基督徒曾以必朽的血肉之軀活在世上,忠心事奉上帝,然後死去;現在卻得著一個靈的身體,是不能朽壞的。由此可見,不死跟不朽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不死是形容他們享有怎樣的生命,即無窮無盡、不能毀滅的生命;不朽是形容上帝賜給他們的身體有什麼特性,就是不能朽壞或腐爛的。看來上帝讓這些人可以自給自足,不假外求,不像其他受造物(包括天使和人類)那樣必須倚靠外界的能量才能生存。毫無疑問,這是上帝絕對信任他們的有力明證。然而,他們能獨立存在,擁有不能毀滅的生命,不等於說他們不用服在上帝的權下,可以自行其是。剛剛相反,他們仍然要效法他們的元首耶穌基督,繼續遵行上帝的旨意,聽從天父的指引。(林前15:23-28;見不死的生命;尼發希,普緒克)

經文朗讀

(哥林多前書14:20-40)弟兄們,你們在理解力上不要做小孩,在惡事上只管做嬰孩。你們在理解力上要長大成人。21 律法上記著說:「耶和華說:『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用外族人的口,對這族人說話。儘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聽從我。』」22 可見,外語不是給信主的人做憑證,而是給不信主的人做憑證;預言不是給不信主的人做憑證,而是給信主的人做憑證。23 所以,全會眾聚集起來的時候,如果大家都說外語,剛好有普通人或不信主的人進來,不是要說你們瘋了嗎?24 可是如果你們人人都說預言,剛好有不信主的人或普通人進來,他就受眾人糾正,受眾人仔細審斷。25 他心裡隱藏的事一旦顯明了,他就必面伏於地,崇拜上帝,承認說:「上帝真的在你們當中。」26 弟兄們,那該怎麼辦呢?你們聚集起來的時候,有人獻上詩篇,有人施行教導,有人傳講啟示,有人說出外語,有人翻譯外語。無論什麼事,都要為強化人而做。27 有人要說外語,就只限兩個人,或最多三個人,而且要輪流說,也要有人把話翻譯出來。28 如果沒有人翻譯,他在會眾裡就該靜默,只對自己和上帝說好了。29 另外,可以讓兩三個先知說話,其餘的人要辨明他們所說的。30 如果在場有另一個人也得了啟示,那先發言的人就該靜默。31 你們所有人都可以輪流說預言,讓大家學習,讓大家受鼓勵。32 先知發言的屬靈恩賜,應該由先知自己控制。33 因為上帝不是要人混亂,而是要人和諧。按照各地聖民會眾的常規,34 婦女在會眾裡該靜默,因為她們不可以發言立論,倒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一樣。35 婦女要學什麼,就該在家裡問丈夫,因為婦女在會眾裡發言立論是失禮的。36 難道上帝的話語是從你們那裡來的嗎?難道只傳到你們那裡嗎?37 如果有人自以為是先知,或自以為得了屬靈的恩賜,他就該承認我寫給你們的這些話,因為這是主的誡命。38 如果有人一無所知,他就必仍舊一無所知。39 所以,我的弟兄們,你們要繼續熱心追求說預言的恩賜,可是也不要禁止人說外語。40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按著安排去做。

4月29日-5月5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哥林多後書1-3章

〈耶和華——賜一切安慰的上帝〉

(哥林多後書1:3)願稱頌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是慈悲的父親,也是賜一切安慰的上帝。

《守》2017.07刊13頁4段

〈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

4 慈悲的天父也曾痛失親愛的忠僕,例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和大衛王。(民數記12:6-8;馬太福音22:31,32;使徒行傳13:22)聖經清楚指出,耶和華熱切期待復活忠僕的日子趕快來到。(約伯記14:14,15)到時,他們就能享有快樂的生活和完美的健康。另外,聖經也描述耶穌是耶和華「寵愛」的兒子。(箴言8:22,30)請想想,當耶穌在極度的痛苦中死去時,耶和華所承受的痛一定難以言喻。(約翰福音5:20;10:17)

(哥林多後書1:4)我們遭遇各樣患難的時候,上帝都安慰我們,好叫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樣患難的人。

《守》2017.07刊15頁14段

〈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

14 當然,我們可能不知道要跟心碎的人說什麼才好。不過,箴言12:18談到「明智人的舌」有如良藥。有很多人發覺,參考《痛失親者》冊子裡的建議能幫助他們知道怎麼安慰別人。然而,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是「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羅馬書12:15)痛失丈夫的嘉比說:「只有淚水能表達我內心的感受。朋友們和我一起哭讓我感到很安慰,因為我知道傷心的不是只有我。」

挖掘屬靈寶石

(哥林多後書1:22)在我們身上蓋了他的印,把將來美好安排的信物放在我們心裡,那就是聖靈。

《守》2016.04刊32頁

〈讀者來函〉

每個受膏基督徒從上帝得到「信物」和「印記」是什麼意思?(哥林多後書1:21,22)

▪ 信物:一本參考書說,在哥林多後書1:22裡,譯作「信物」的希臘語詞是法律和商業的專業用語,意思是指頭期款、定金 或保證金,以保障擁有某樣物品的合法權,或使合約具有法律效力。受膏基督徒得到「信物」,表示他們最後會收到全額款項,也就是說他們會得到上帝賜予的獎賞。這個獎賞就是哥林多後書5:1-5談到的「穿上」不朽的身體,也包括他們會在天上享有不死的生命。(哥林多前書15:48-54)

另外,現代希臘語跟「信物」有關的語詞可以指訂婚戒指,這對受膏基督徒來說很貼切,因為他們會成為基督的新娘。(哥林多後書11:2;啟示錄21:2,9)

▪ 印記:在古代,印記的作用像簽名,以表示所有權、合法性或協議。對受膏基督徒來說,他們得到聖靈「作為印記」,表明他們是屬於上帝的。(以弗所書1:13,14)不過,這個印記還不是永久的。在受膏基督徒忠心至死前,或在大患難爆發前的某個時候,印記才會成為永久的記號。(以弗所書4:30;啟示錄7:2-4)

(哥林多後書2:14-16)感謝上帝,他時刻帶領我們跟基督一起在凱旋隊伍中遊行,藉著我們叫上帝的知識好比香氣隨處可聞。15 無論在將要得救的人當中,還是在走向滅亡的人當中,我們在上帝看來,都是基督的香氣。16 對於走向滅亡的人,這是死亡的氣味,導致死亡;對於將要得救的人,這卻是生命的香氣,使人得生。這樣的事誰能勝任呢?

《守》2010/8/1刊23頁

〈你知不知道?〉

使徒保羅談及的「凱旋隊伍」到底是什麼?

▪ 保羅說:「上帝……帶領我們跟基督一起在凱旋隊伍中遊行,藉著我們叫上帝的知識好比香氣隨處可聞。無論在將要得救的人當中,還是在走向滅亡的人當中,我們在上帝看來,都是基督的香氣。對於走向滅亡的人,這是死亡的氣味,導致死亡;對於將要得救的人,這卻是生命的香氣,使人得生。」(哥林多後書2:14-16)

保羅在這裡提到羅馬人的一個習慣,就是為凱旋的將軍舉行慶祝遊行,讓這個戰勝敵國的將軍得到尊榮。遊行期間,凱旋的將軍和他的軍隊會接受群眾的歡呼,而戰俘、戰利品和準備用來獻祭的公牛也會在隊伍當中。遊行結束時,公牛會被宰殺獻為祭物,很多戰俘或許會在這個時候被處決。

保羅說,「基督的香氣」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生命,對另一些人來說就意味著死亡。《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英語)說,保羅的這個比喻「很可能取材自羅馬人的一個做法,就是夾道的群眾會在遊行隊伍經過時燒香。在戰勝的一方看來,這是一種勝利的香氣,但這種氣味卻會令戰俘想到自己可能快要被處決」。

經文朗讀

(哥林多後書3:1-18)我們又在自我推薦嗎?難道我們像某些人一樣,要拿推薦信給你們,或拿你們的推薦信給人嗎?2 你們就是我們的推薦信,寫在我們心上,又是世人全都知道、全都讀到的。3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由我們做僕人的寫成,不是用墨寫的,而是用永活上帝的靈寫的,不寫在石版上,而寫在肉版上,就是寫在心上。4 我們因基督而對上帝有這樣的信心。5 這不是說我們憑自己就能勝任什麼工作,其實我們勝任,全憑上帝。6 他使我們勝任為新約服務,不是為法典服務,而是為靈服務,因為法典定人死罪,靈卻使人活著。7 再說,法典頒布的時候,有榮耀顯現出來。儘管摩西臉上的榮耀終必消逝,以色列人還是不能注視他的臉。這套法典不過是刻在石上的文字,只能叫人死亡,尚且有榮耀,8 何況使人得聖靈的,不是該有更大的榮耀嗎?9 如果定人有罪的法典也有榮耀,使人正義的就更有榮耀了。10 從前有榮耀的因現在這種更大的榮耀,就黯然失色。11 如果終必消逝的也帶著榮耀頒布,永遠長存的就更有榮耀了。12 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希望,就可以大大放膽發言,13 不必像摩西一樣。當時摩西用帕子蒙臉,免得以色列人看著那終必消逝的榮耀漸漸失色。14 無奈他們思想遲鈍。到今天宣讀舊約條文的時候,同樣的帕子還是沒有揭去,因為要靠基督才能揭去。15 事實上,直到今天,每次宣讀摩西的書的時候,還是有帕子蓋在他們心上。16 可是人歸附耶和華,帕子就除去了。17 耶和華是靈。耶和華的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18 我們各人臉上既然都揭去了帕子,像鏡子一樣反映出耶和華的榮耀,我們就要改變自己,成為相同的形像,越發反映出榮耀,就像耶和華是靈而顯出榮耀一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