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精讀本》
  • 馬太福音第3章注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馬太福音第3章注釋
  •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相似資料
  • 馬可福音第1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約翰福音第1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路加福音第3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耶穌基督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馬太福音第3章注釋

馬太福音

第3章注釋

3:1

施浸者 又譯「使人浸入水中的人」。「施浸者」顯然是一個別號,表明約翰是以給人施浸而為人所知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就曾稱他為「約翰,別號施浸者」。

約翰 源自希伯來語名字「耶何哈南」或「約哈南」,意思是「耶和華已經施恩」或「耶和華已經表明是有恩典的」。

猶地亞的曠野 指猶大山區東面的山坡,人跡罕至,草木稀疏。這片曠野向下延伸到約旦河西岸和死海,高度落差約為1200米。約翰開始傳道的地方,就是在這個曠野中位於死海北面的那一帶。

傳道 希臘語原文的基本意思是「以公眾使者的身分宣告」。這個詞強調宣告的方式,通常是指公開地向大眾宣講,而不是向特定的一群人布道。

3:2

悔改 在這裡被譯作「悔改」的希臘語詞可以直譯為「改變想法」,指的是改變思想、態度或意向。在這節經文中,「悔改」指一個人為了令上帝喜悅而作出改變,這樣他就能跟上帝有良好的關係。(另見太3:8,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悔改」)

天上的王國 這個詞組在馬太福音中出現了差不多30次,在其他福音書裡沒有出現過。在馬可和路加執筆的福音書中,對應的詞組是「上帝的王國」,這表明「上帝的王國」是在天上的靈界建立的,而且在天上施行統治。(太21:43;可1:15;路4:43;但2:44;提後4:18)

王國 希臘語是ba·si·leiʹa,這是聖經原文第一次出現這個詞。「王國」指的是以國王為元首的國家,也指在國王統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在《希臘語經卷》中,這個希臘語詞出現了162次,其中有55次出現在馬太福音裡,大部分跟上帝從天上施行的統治有關。由於馬太經常使用這個詞,所以他寫的福音書也可以稱為「王國福音」。(另見詞語解釋「上帝的王國」)

近了 這裡的意思是,將要統治天上王國的君王很快就會出現。

3:3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40:3。在希伯來語原文裡,這節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馬太指出,以賽亞的預言提到的,就是施浸者約翰為耶穌預備道路這件事。在使徒約翰寫的福音書中,施浸者約翰也指出,預言所說的人就是他自己。(約1:23)

修直他的路 這個說法可能源於一個古代的習俗:統治者出行前會派人為他的馬車開路,例如搬走路上的大石塊,甚至移山闢道。

3:4

身穿駱駝毛的衣服 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繫皮帶」,這樣的衣著使人想到先知以利亞。(王下1:8;約1:21)

蝗蟲 一種富含蛋白質的昆蟲。摩西法典把蝗蟲列為潔淨的生物,可以食用。(利11:21,22)

野蜜 指曠野的野生蜂蜜,並非來自人工養殖的蜜蜂。對於住在曠野的人來說,吃蝗蟲和野蜜是很平常的事。

3:6

浸禮 見太3:11的注釋。

公開承認自己的罪 意思是當眾承認自己犯了罪,違反了法典之約。

3:7

法利賽派 見詞語解釋。

撒都該派 見詞語解釋。

毒蛇的子孫 這些人被稱為「毒蛇的子孫」,是因為他們為人邪惡,教導民眾錯誤的道理,毒害沒有戒心的人。

3:8

要結出跟悔改的心一致的果實 又譯「要用行動來表明自己已經悔改」。那些聽約翰講話的人需要用行動等證據來表明,他們的想法和態度已經改變了。(路3:8;徒26:20;另見太3:2,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悔改」)

3:11

用水給你們施浸 又譯「使你們浸入水中」。譯作「施浸」的希臘語詞是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聖經的其他記載表明,人接受浸禮時需要完全浸入水中。例如,聖經說約翰在撒琳附近的約旦河谷為人施浸,是「因為那裡水多」。(約3:23)另外,腓力為一個埃塞俄比亞的內臣施浸時,他們是「一起下到水裡」的。(徒8:38)《七十子譯本》在翻譯列王紀下5:14時,也用了同一個希臘語詞來描述乃縵「在約旦河裡浸了七次」。

悔改 直譯「改變想法」。(另見太3:2,8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

能力比我強 意思是擁有「更大的權力」。

替他脫鞋 無論是替人脫鞋還是替人解開鞋帶(可1:7;路3:16;約1:27),都是卑微的工作,通常是奴隸做的。

用神聖力量和火……施浸 用神聖力量施浸,指的是用神聖力量任命;用火施浸,指的是用火毀滅。用神聖力量施行的浸禮始於公元33年五旬節,用火施行的浸禮則發生在公元70年。在公元70年,羅馬大軍摧毀了耶路撒冷,並燒毀了聖殿。

3:12

揚穀鏟 可能是木製的,用來把已脫粒的穀物揚到空中,這樣麥稈和麥糠就會被風吹走。

麥糠 大麥和小麥等穀物籽實的薄皮或薄殼。糠一般會被收集起來燒掉,以免被風吹起來,混進籽實堆裡。約翰用揚穀的過程來說明,彌賽亞會把人分別開來,就像把小麥和糠分開一樣。

不滅的火 這表明,耶路撒冷及城中的聖殿遭受的毀滅將會是徹底的。

3:15

去做一切正義的事 耶穌接受的浸禮不是代表悔改,因為他沒有罪,而且一直完美地遵守上帝的正義法律。他的浸禮也不是象徵獻身,因為他已經是獻了身的國族的一員。耶穌的浸禮象徵他願意獻出自己,按照耶和華的意思去執行跟他的彌賽亞身分有關的任務,包括獻出自己作為贖價。根據希伯來書10:5-9的解釋,耶穌所做的事應驗了詩篇40:7,8的預言。

3:16

看哪! 見太1:23的注釋。

天 可以指實際的天空,也可以指耶和華居住的地方。

天開了 看來上帝使耶穌想起他降世為人之前在天上的生活,包括他從天父那裡學過的真理。

好像鴿子 耶穌受浸時,「上帝的神聖力量」降在他身上,情形看來就像鴿子拍動著翅膀降落一樣。鴿子既有神聖的用途,也有象徵意義。鴿子可以用來獻祭(可11:15;約2:14-16),也象徵清白無邪(太10:16)。挪亞放出去的鴿子把一片橄欖葉帶回方舟,既表明洪水退去了(創8:11),也表明一段安舒的日子即將來到(創5:29)。因此,在耶穌受浸時,耶和華可能是藉著鴿子來讓人留意,他的兒子耶穌身為彌賽亞所肩負的使命:清白無罪的耶穌將為人類犧牲生命,藉此奠下基礎,讓人類能在他的統治下進入一段安舒的時期。

3:17

忽然 希臘語是i·douʹ。(另見太1:23的注釋)

有聲音從天上發出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和華曾三次用人能聽見的聲音向人說話。這是第一次。(另見太17:5和約12:28的注釋)

這是我的兒子 耶穌還是靈體的時候,已經是上帝的兒子。(約3:16)降世為人後,他跟完美時的亞當一樣,是「上帝的兒子」。(路1:35;3:38)不過在本節經文中,上帝的話很可能不僅是要說明耶穌的身分。上帝把神聖力量傾注下來後說了這句話,顯然是要表明作為人的耶穌已經從神聖力量而生,也就是說耶穌已經「再次出生」成為上帝的兒子,有希望回到天上生活。上帝的話也是要表明,他已經用神聖力量任命耶穌做君王和大祭司。(約3:3-6;6:51;參看路1:31-33;來2:17;5:1,4-10;7:1-3)

我認可的 又譯「我悅納的」或「我十分喜愛的」。這句話也出現在馬太福音12:18,經文的內容引自以賽亞書42:1,後者跟上帝承諾派來的彌賽亞(基督)有關。上帝除了把神聖力量傾注下來,也親自為他的兒子發言,這清楚表明耶穌就是上帝承諾派來的彌賽亞。(另見太12:18的注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