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精讀本》
  • 約翰福音第11章注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約翰福音第11章注釋
  •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相似資料
  • 約翰福音第6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約翰福音第12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拉撒路
    洞悉聖經(上冊)
  • 約翰福音第5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查看更多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約翰福音第11章注釋

約翰福音

第11章注釋

11:1

拉撒路 見路16:20的注釋。

伯大尼 見太21:17的注釋。

11:8

猶地亞人 又譯「猶太人」。雖然這裡的希臘語原文也可以譯作「猶太人」(就像在約翰福音10:31,33一樣),但耶穌剛對門徒說過「我們再到猶地亞去吧」。因此,這裡用了「猶地亞人」這個譯法,是要說明那些試圖用石頭砸耶穌的人是來自猶地亞的猶太人。(約11:7)

11:11

睡著了 聖經常常把死亡比作睡覺。(詩13:3;可5:39;徒7:60;林前7:39;15:51;帖前4:13)耶穌說這句話時,已經打算要復活拉撒路。因此,他這麼說也許是為了表明,正如人可以從沉睡中被喚醒,死去的人也可以從死亡中被復活過來。耶穌復活拉撒路的能力來自天父,而天父「能使死的活過來,他的話也顯示還沒有實現的就好像已經實現了」。(羅4:17;另見可5:39;徒7:60的注釋)

11:16

多馬 這個希臘語名字源自一個意思為「雙胞胎」的阿拉米語詞。使徒多馬還有另外一個希臘語名字,即Diʹdy·mos(有些中文譯本譯作「低土馬」),意思也是「雙胞胎」。

11:17

在墓穴裡已經四天了 拉撒路病重垂危時,他的姐妹派人去把這個消息告訴耶穌。(約11:1-3)當時耶穌在距離伯大尼約有兩天路程的地方。(約10:40)看來,拉撒路大概就是在消息送到耶穌那裡時去世的。耶穌「還留在原來的地方兩天」,然後才起程前往伯大尼。(約11:6,7)他等了兩天,又在路上走了兩天,到達墓穴時拉撒路已經去世四天了。之前耶穌已經施行過至少兩個復活的奇跡,一次是在死者剛剛去世時,另一次可能是在死者去世的當天晚些時候。(路7:11-17;8:49-55;參看太11:5)但耶穌從來沒有復活過一個死去四天、遺體已經開始腐爛的人。(約11:39)當時猶太人中有個錯誤的想法,認為死人的靈魂會在去世三天後離開遺體。就連有這種想法的人也無法否認,耶穌復活拉撒路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奇跡。(約12:9,10,17)

墓穴 又譯「紀念墓」。(另見詞語解釋「紀念墓」)

11:18

大約3公里 直譯「大約15斯塔迪安」。斯塔迪安(希臘語staʹdi·on)是個長度單位,1斯塔迪安相當於185米或八分之一羅馬里。(另見詞語解釋「里」以及附錄B14)

11:24

我知道……他一定會復活 馬大以為耶穌說的是未來的事,也就是最後日子的復活。(另見約6:39的注釋)她對這個希望深信不疑,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聖經清楚表明人有復活的希望,但當時屬於撒都該派的宗教領袖卻聲稱沒有復活這回事。(但12:13;可12:18)另一方面,法利賽派則主張人有不死的靈魂。不過,馬大知道耶穌曾指出人有復活的希望,也知道耶穌甚至復活過死人,儘管那些人不像拉撒路一樣死了那麼久。

11:25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 耶穌的犧牲和復活讓死去的人有機會重獲生命。耶穌復活後,耶和華賜給他力量,讓他不僅能復活死去的人,還能給人永遠的生命。(另見約5:26的注釋)在啟示錄1:18,耶穌說自己是「活著的」,而且「有死亡和墳墓的鑰匙」。因此,無論對活人還是對死人來說,耶穌都是他們的希望。耶穌承諾會打開墳墓,讓死去的人復活過來,他們有的會到天上跟他一起做君王,有的則會在煥然一新的大地上接受天上王國的統治。(約5:28,29)

11:26

會永遠不死 當耶穌談到人不會死去或會永遠活著時,他的意思顯然不是說,在場聽他說話的人不會經歷死亡。他的意思其實是,信從他的人會有機會得到永遠的生命。耶穌之前在約翰福音第6章說的話也支持這個結論,在那裡他將信從他一事跟得到永遠的生命聯繫在一起。(約6:39-44,54)

11:31

墓穴 又譯「紀念墓」。(另見詞語解釋「紀念墓」)

11:33

哭 譯作「哭」的希臘語詞通常指出聲地哭。耶穌曾在預告耶路撒冷將臨的毀滅時為城哭泣,聖經記載那件事時也用了同一個動詞。(路19:41)

心裡 直譯「在普紐馬裡」。在這裡,希臘語詞pneuʹma看來指一個人內心的推動力,這股力量促使他以某種方式說話和做事。(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悲嘆,十分難過 這裡的原文同時使用了兩個希臘語詞來描述耶穌當時深沉而強烈的情感。譯作「悲嘆」的希臘語動詞是em·bri·maʹo·mai,通常用來表示激烈的情緒,在這個記載裡指的是耶穌深受觸動而悲嘆。譯作「十分難過」的希臘語動詞是ta·rasʹso,字面意思是激動不安。一位學者說,這個詞在這裡的意思是「心裡激動起來」或「感到極其痛苦悲傷」。在約翰福音13:21,這個詞用來描述耶穌在想到猶大將要出賣他時的反應。(另見約11:35的注釋)

11:35

不禁掉下淚來 這個詞組譯自一個希臘語動詞da·kryʹo,後者的名詞形式(「眼淚」或「淚」)出現在一些經文裡,例如:路加福音7:38;使徒行傳20:19,31;希伯來書5:7;啟示錄7:17;21:4。這裡的重點看來是掉下眼淚而不是哭出聲來。在《希臘語經卷》,這個希臘語動詞只出現過這一次,跟約翰福音11:33用來描述馬利亞以及跟她一起的猶太人哭泣的那個動詞不同。(另見約11:33的注釋)雖然耶穌快要復活拉撒路,但看到摯友悲痛欲絕,他心裡還是非常難過。他深愛朋友,憐憫他們,因此當眾落淚。這個記載清楚表明,耶穌非常同情那些痛失親友的人。

11:38

墳墓 又譯「紀念墓」。(另見詞語解釋「紀念墓」)

11:39

現在他一定發臭了 馬大的話表明,猶太人傳統上並不會為了長期保存遺體而進行複雜的防腐處理。如果拉撒路的遺體是經過防腐處理的,馬大就不會說遺體會發臭了。拉撒路的「手腳都用布裹著,臉也用一塊布包著」,但目的很可能不是要防止遺體腐爛。(約11:44)

已經四天 直譯「是第四」。這裡的希臘語原文只是一個表示序數的詞,從上下文可以看出說的是第四「天」。看來當時已經過了整整三天以及第四天的一部分時間。

11:43

拉撒路 見路16:20的注釋。

11:44

他的……臉也用一塊布包著 按照猶太人安葬死者的習俗,人們會用乾淨的細麻布加上香料把遺體包裹起來。不過,這並不是像埃及人習慣的那樣,為了保存遺體而進行的防腐處理。(創50:3;太27:59;可16:1;約19:39,40)復活後的拉撒路從墓穴出來時,臉上還裹著安葬時包頭用的布。這裡譯作「布」的希臘語詞是sou·daʹri·on,可以指用作毛巾、餐巾或面巾的一小塊布。這個希臘語詞也出現在約翰福音20:7,用來指「本來在耶穌頭上的布」。

11:48

我們的聖地 聖地,直譯「地方」。聖地就是崇拜的地方,很可能指耶路撒冷的聖殿。(參看徒6:13,14及腳注)

11:49

大祭司 當以色列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時,大祭司是終身任職的。(民35:25)但當以色列受羅馬人管轄時,羅馬政府委任的地方統治者有權任命和罷免大祭司。(另見詞語解釋「大祭司」)「該亞法」這個由羅馬人任命的大祭司處事圓滑,任職的時間比前幾任大祭司都長。他於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擔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約翰稱該亞法為「當年」(即公元33年)的大祭司,看來是為了說明該亞法做大祭司的任期包括耶穌被處決的那一年。(另見附錄B12,其中標示了該亞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11:54

以法蓮 一般認為,這座城就是猶大王亞比雅從以色列王耶羅波安手中奪得的以法連。(代下13:19)人們普遍認為這座城的遺址就是現今的泰伊拜村,位於伯特利東北偏東約6公里以及巴力夏瑣的遺址東南偏東約3公里的地方。(撒下13:23)以法蓮城在「曠野附近」,往東南方向可以眺望耶利哥荒原和死海。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說,羅馬將軍韋斯巴薌在進攻耶路撒冷的途中,攻下了以法蓮城。(《猶太戰記》第4卷551節[9章9段])

11:55

逾越節 指的是公元33年的逾越節。看來,這是約翰福音提到的第四個逾越節。(另見約2:13;5:1;6:4的注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