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9章注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使徒行傳第9章注釋
  •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相似資料
  • 使徒行傳第15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掃羅和大馬士革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13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11章注釋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查看更多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使徒行傳第9章注釋

使徒行傳

第9章注釋

9:1

掃羅 見徒7:58的注釋。

大祭司 指的是該亞法。(另見徒4:6的注釋)

9:2

公函 公元1世紀的人要靠公函或來源可靠的信件去介紹某個陌生人是誰,或者證明當事人的身分或擁有的權力。(羅16:1;林後3:1-3)住在羅馬的猶太人就曾提到這種信。(徒28:21)掃羅請求大祭司發公函給大馬士革的所有會堂,授權他逮捕城裡的猶太裔基督徒。(徒9:1,2)這些公函看來要求,大馬士革的各個會堂都要配合掃羅迫害基督徒的行動。

大馬士革 位於現今的敘利亞境內,據說是世界上持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族長亞伯拉罕往南去迦南時可能就經過了這座城。後來,亞伯拉罕把「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收為自己家裡的僕人。(創15:2)差不多一千年後,聖經再次提到大馬士革。(另見詞語解釋「阿拉米人」)那時候,敘利亞人(阿拉米人)常常跟以色列人交戰,兩個民族彼此為敵。(王上11:23-25)在公元1世紀,大馬士革是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的一個城市。當時大馬士革可能已經有大約兩萬個猶太人,城裡也有不少猶太「會堂」。掃羅之所以特別針對住在大馬士革的基督徒,也許是因為這座城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他擔心基督教的道理會從這裡迅速擴散到各地。(另見附錄B13)

主道 在使徒行傳的原文裡,譯作「主道」的希臘語詞組既可以指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可以指早期基督徒會眾。這個詞組可能源於耶穌在約翰福音14:6說過的話:「我就是道路。」跟從耶穌的人被稱為奉行「主道」的人,意思是他們行走主耶穌的道路,效法他的榜樣和生活方式。(徒19:9)耶穌的一生都以崇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為重心。對於基督徒來說,這種生活方式還意味著他們要信從耶穌基督。可能早在公元44年,「在上帝指引下」,耶穌的門徒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已「被稱為基督徒」。(徒11:26)儘管有了這個稱呼,路加後來仍用這個希臘語詞組來指那些奉行主道的人,也就是早期基督徒會眾。(徒22:4;另見徒18:25;19:23的注釋)

9:7

聽見說話的聲音 這裡譯作「說話的聲音」的希臘語詞是pho·neʹ,這個詞也出現在使徒行傳22:9(譯作「說的話」)。在那段記載裡(22:6-11),保羅敘述了自己在去大馬士革路上的經歷。把那段記載和這裡的記載結合起來,就能了解整件事的始末。看來,當時跟保羅在一起的人只能聽到說話的聲音,卻不能像保羅那樣聽清楚說話的內容。(徒26:14;另見徒22:9的注釋)

9:11

直街 這是《希臘語經卷》唯一指名提到的街道。在公元1世紀,大馬士革有網格狀布局的街道,直街應該就是其中貫穿東西的那條主幹道。直街長約1.5公里,寬約26米,兩邊有人行道,沿路可能還有柱廊。今天仍有一條主幹道貫穿大馬士革舊城,路線跟古羅馬時代的直街大致相同。

9:12

在異象中 雖然這個詞組沒有出現在所有抄本裡,但在一些古老的抄本中,本節經文都包含這個詞組。

9:15

以色列人 見詞語解釋「以色列」。

9:25

籮筐 路加在這裡用的是希臘語詞sphy·risʹ。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在記載耶穌使4000個男人吃飽那件事時,也用了同一個希臘語詞來指那七個用來裝剩餘碎塊的籮筐。(另見太15:37的注釋)這個詞指的是比較大的籃子。使徒保羅在向哥林多的基督徒敘述自己逃命的經過時,用了希臘語詞sar·gaʹne,那個詞指的是用繩子或枝條「編織的籃子」。上述兩個希臘語詞可用來指同一類較大的籃子。(林後11:32,33及腳注)

9:28

走遍…… 又譯「在……生活和工作」,直譯「出入……」。這裡用的希臘語詞組跟一個閃米特慣用語相對應。那個慣用語的意思包括,自由地進行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或跟其他人來往,沒有受到什麼阻礙。(參看申28:6,19;詩121:8及腳注;另見徒1:21的注釋)

9:29

說希臘語的猶太人 直譯「希臘化的人」。原文用的希臘語詞在這裡很可能是指,用希臘語而不是希伯來語彼此交流的猶太人。這些猶太人可能是從羅馬帝國的不同地方來到耶路撒冷的。在使徒行傳6:1,這個希臘語詞指的是基督徒,但使徒行傳9:29的記載表明,這裡提到的「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並不是基督的門徒。在耶路撒冷的俄斐勒山上發現的狄奧多圖斯碑也證實,公元1世紀的耶路撒冷確實有不少說希臘語的猶太人。(另見徒6:1的注釋)

9:31

顯出對耶和華的敬畏之心 又譯「敬畏耶和華」。意思為「敬畏耶和華」的詞組多次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中,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意思為「敬畏」的希伯來語詞,另一個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以下是一些例子:代下19:7,9;詩19:9;111:10;箴2:5;8:13;9:10;10:27;19:23;賽11:2,3)《希伯來語經卷》的原文從沒有出現過「敬畏主」這個詞組。儘管大多數希臘語抄本在使徒行傳9:31寫的都是「敬畏主」,但《新世界譯本》在正文中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是有理由的,具體解釋見以下參考資料:附錄C1以及附錄C3的簡介和徒9:31。

9:36

塔比莎 這是一個阿拉米語名字,意思是「羚羊」,看來跟一個意思為「母羚羊」的希伯來語詞(tsevi·yahʹ)相對應。(歌4:5;7:3)希臘語名字「多加」的意思也是「羚羊」。在約帕這個既有猶太人也有外族人居住的港口城市,塔比莎可能同時以這兩個名字為人所知,至於人們會用哪個名字稱呼她,就要看他們說的是什麼語言。另一種可能是,路加為了方便外族人閱讀,特地把塔比莎的名字翻譯成希臘語。

9:39

袍子 又譯「外衣」,希臘語是hi·maʹti·on。這個希臘語詞看來指一種寬鬆的長袍,不過更常用來指一塊長方形的布。

9:40

塔比莎,起來! 彼得復活塔比莎時的做法,跟耶穌復活崖魯的女兒時類似。(可5:38-42;路8:51-55)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使徒施行復活的奇跡。這件事傳遍了約帕,許多人因此成了信徒。(徒9:39-42)

9:43

一個叫西門的皮匠 見徒10:6的注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