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團結的努力
《儆醒!》雜誌駐蘆森堡通訊員報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各國面臨一項經濟復原的重大工作。當時各國工業毀壞,人民窮困,建立自由國際貿易和加緊合作正是當務之急。1950年代各國覺得需要加強團結,因為歐洲各國對蘇聯侵略的威脅日增大感恐懼。
西歐諸國採取什麼步驟以獲致團結呢?為此目的而成立的組織是否成功呢?現在有什麼希望他們會在將來作更大的團結呢?
早期的努力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歐洲議會在1949年五月終告成立。這個組織的目標是要促進十八個會員國的緊密團結。以期獲致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可是,這個議會本身並沒有實權。它只能向會員國政府作推薦以求達到目標。
在1951年,由於成立歐洲煤鋼同盟,促進歐洲合作的第一部實現了。其中六個會員國包括比利時、意大利、法國、盧森堡、荷蘭和西德。這個機構的總部設於盧森堡。
歐洲煤鋼同盟的建立是要為西歐的煤鋼和其他次要產品創造一個共同市場。它的目的是要將會員國之間煤鋼貿易的各種障礙,例如關稅,限額和其他輸入限制等,完全加以廢除。
在1950年五月九日正式宣布這項計畫時,法國的羅拔·舒曼聲稱最終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歐洲合眾國。可是,他承認這需要進一步達到更大的團結才行。
這個組織的基本計畫是要促成經濟團結,從而使生產和產品的分配獲得改善。這個組織在達到這些將目的方面的成功導致另外兩個平行的六國同盟的建立。
進一步的團結努力
其中之一是歐洲經濟同盟,一般人稱之為歐洲共同市場,或簡稱共同市場。它的會員國仍舊是歐洲煤鋼同盟的六國——比利時、意大利、法國、荷蘭、西德和盧森堡。共同市場藉羅馬條約而建立,在1958年一月一日生效。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共同市場的目的是逐漸除去一切限制,使貨品、工人、勞力和資金得以在會員國中自由流通。這些目的的實現已相當成功。可是,市場所具有的真正團結只限於某些產品,如汽車、家庭用品等而已。這個組織的更大目標是歐洲的政治團結。
與共同市場在同一時間產生的六國組織是歐洲原子能委員會,亦稱歐洲原子會。會員國仍舊是共同市場和歐洲煤鋼共同盟的六國。
歐洲原子會是在1956年蘇彝士危機發生之後建立的,當時歐洲諸國認為石油可能會產生嚴重缺乏,而歐洲各國不久便會需用原子能。雖然石油的運輸迅速恢復,歐洲原子會的成立目的還是要發展原子能作和平用途。
這三大同盟或組織的建立是要創造一個團結的歐洲,在各方面均彼此聯繫。例如,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擁有142個會員的歐洲議會,和七人組成的裁判法庭。此外,這三大同盟有一個行政機構稱為委員會。它是由共同市場委員會、歐洲原子委員會和歐洲煤鋼同盟合併而成的。這個委員會設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目前的展望
誠然,要創造一個團結的歐洲已經有不少工具了。可是現實的展望又如何呢?歐洲諸國可以更進一步團結而成為一個歐洲合眾國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1950年代的環境已經改變了。這件事大大影響到目前的展望。歐洲人不再困乏以普遍享有物質上的繁榮而不再困乏貧窮了。現在許多歐洲人都認為俄國侵略的危險甚微。因此,這種情勢沖淡了他們為共同利益而合作的慾望,代之以日漸增強的國家主義精神。幾年前仍然存在的團結歐洲的熱心已差不多化為烏有了。
有些歐洲首都甚至採取反對共同市場委員會的立場。一位德國觀察家指出:「自信心已降至低潮。失望和退出的精神正在蔓延。『六國』實際上已停止前進。」事實上,共同市場在布魯塞爾的職員正紛紛辭職務而另謀高就。
《新聞週刊》專欄作家史釗城·阿爾索指出:「以前在歐洲衰弱之際,大戰的恐怖記憶猶新,對俄國侵略的恐懼促使各國認真地討論關於歐洲合眾國。但現在談論這事就顯得可笑了。」
在頭條標題《「歐洲合一」的褪了色的夢》之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現時每個國家的趨勢是只顧自身利益。使共同市場成為歐洲合眾國核心的崇高希望已成為過去了。」
因此,儘管各國一度希望將歐洲的各近鄰團結起來,由於自私和國家利益之故這個希望已煙消雲散了。團結歐洲的努力留下了一個殷鑑,表明人還沒有能力在世上建立那渴望已久的和平。若要見到永久的和平實現,人必須仰賴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