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真的好轉了?
「隨著東西雙方的連繫倍增,[柏林]圍牆越發出現更多孔隙。但還需要多年的時間,甚至幾個世代之後,它才會倒塌下來。兩個德國永不能復合為一。」1989年3月一本頗有地位的美國新聞雜誌這樣寫道。
不及250天(不是多年,遑論幾個世代)之後,圍牆開始倒塌。數週之內,成千上萬的圍牆碎片散落到世界各地,成為點綴辦公桌的紀念物。
長滿鏽的鐵幕終於打開了,從而增強了世人的信心:普世的和平安全終於指日可待了。甚至在中東爆發的波斯灣戰爭也沒有使這個希望暗淡下來,東西雙方長期互相傾軋的時代已結束了,一個新世界秩序已儼然在望。
增添新規模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勢趨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1951年,西歐各國設立了歐洲煤鋼聯營。接著在1957年,歐洲共同市場成立。1987年,這個有12個成員國(現今人口共有3億4200多萬人)的國際共同體立下目標,要在1992年達致全面的經濟統一。現今看來,甚至全面的政治統一也大有可能。與往昔充滿血腥的歐洲歷史比較,這是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演變!
可是,鑑於最近政治局勢的劇變,1992年將會具有更大意義。有越來越多人推測東歐的前共產國家最後也許會成為一個統一的歐洲的一部分。
受上帝所支持?
有些宗教團體不顧基督徒中立的原則,容許東歐數十年來壓迫宗教的情勢推使他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德國的《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這件事說:「對於促成東歐的各種改變,基督徒的貢獻是無庸置辯的,」「我們絕不應低估他們的參與。」《匯報》進一步說:「在波蘭,宗教與人民攜手,教會則與執政黨長期對抗。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前東德],教會向異見分子提供活動範圍,讓他們用教會建築物進行組織活動;在捷克,基督徒與民主黨黨員在獄中會面,彼此惺惺相惜,最後更攜手合作。」甚至在羅馬尼亞,「雖然各教會是壽西斯古政府的不二之臣,」卻由於當局恐嚇要逮捕教士拉斯洛·托凱斯而觸發了革命。
梵蒂岡也有插手其間。1989年12月,《時代》週刊評論說:「雖然戈爾巴喬夫的不干涉政策乃是促成過去數月來席捲東歐的解放運動連鎖反應的近因,但較長遠的功勞卻有頗大部分應當歸於若望·保祿。……自1980年代以來,若望·保祿的演說一再強調他所提倡的觀念,那便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激勵下,使歐洲從大西洋至烏拉爾山脈復歸於一。」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教宗在1990年4月訪問捷克期間,表示希望該次探訪能夠開闢蹊徑,打開東西雙方溝通之門。他宣布計劃舉行一個宗教會議,由歐洲各主教擬訂策略去實現他那「以基督教為根基統一歐洲」的夢想。
統一了的德國在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架構裡——這豈不顯示一個完全統一的歐洲,甚至統一的世界,有實現的可能嗎?宗教參與其事豈不證明這個理想是聖經所應許的嗎?既然東西雙方的教士現今正努力在政治架構裡謀求和平安全,我們是否可以期望這件事不久便實現了?且讓我們看看。
[第4頁的圖片或地圖]
基督新教在萊比錫的尼古拉教堂—德國政治劇變的一個象徵
歐洲共同市場的會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