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變成如此?
關於人類環境受到破壞的一切悲觀預言、嚴重警告和苦悶嘮囌都不能改變事實。唯有找出真正的癥結所在和加以補救才能帶來紓解。
這顆行星如何及何時開始變成一個垃圾堆呢?為什麼人要任由地球淪落到這種悲慘的程度呢?
基本地說來,這可以歸咎於兩件事:(1)現代科技產生了大規模的工業和迅速的交通(2)人口爆炸。這是顯而易見的近因。但幕後還有更基本的原因存在。
讓我們看看情形究竟怎樣以及難題根深蒂固到什麼程度。
現代科技的崛興
大多數研究家認為染污的增加與所謂工業革命有關。它開始於二百多年前十八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每五個人中有四個是耕農。農人家庭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時常自製傢私和甚至農具。市鎮和鄉村是他們的貿易中心。工匠在家中或小店裡居住和工作,製造金屬(五金器具),印刷書籍報紙,鑲嵌珠寶,製造銀器,和貴重衣物、皮革、木器等;這都是一般耕農無力自製的。他們用製成品向農人購買糧食,不時也有商人收購產品運往外地以換取他們認為奢侈品的外國貨物。
有兩項因素在許多地方特別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資本和科學發明(科技)。但是還有第三種勢力促使這兩項因素連接起來。
正如《世界百科全書》(1970年版,第10卷,185頁)說:「使科學與金錢攜手合作的勢力可能是對生活享受的要求日高。」起初人們也許要求相當簡單的東西,男人喜歡新發明的機器所製的工具,女人喜歡機織的步。隨著產品的日增,欲望也隨之增高。
機器——紡線機、織布機、蒸汽機、鑄鐵爐、變流機和滾轉機——都是十分昂貴的。只有少數資本充足的人才可以買得起。他們於是要興建工廠,預備特別的建築物去設置機器,並且僱請工人接受訓練去運用這些機器。投資既然巨大,投資者自然也決心要弋厚利。工業一興旺,人們於是離開田地,小工匠店和家鄉而成為工廠工人。工廠則紛紛在城市興建,因為那裡的燃料和公值較簾。染污的基本模式現在已具體可見了。
隨著時間過去,更快、更複雜和更自動的機器日增,早期的機器遂成為過時。但新機器同時需要更多的電力和更大量的燃料。以往的手製品轉變成機織品的也與來與多。個別經營的工匠數目日減。小型商店和工廠若趕不上工業技術的進步便會被競爭者以更迅速的大量生產所擊倒。
蒸汽火車和後來燃燒汽油的內燃機的發明使工業更為增長。由於運輸變成更快速及廉宜,工廠可以擴大銷場,產品遂愈運與遠,同時也可以從更遠的地方運來原料和燃料。結果龐大的工廠紛紛興建,規模較小的若非被排擠便是被吸收。
這一切發展被人譽為「進步」。可是這種進步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它使人類生活的質素受到嚴重的影響。
影響人的環境
在紛紛建立的工業市鎮中,工廠往往建在有利地位,如何近河之處和水濱等。它們將廢物沖入河裡或倒在附近。(一間工廠所倒出的廢物可能等於一個擁有超過100,000居民的市鎮所倒出的。)出產重要金屬的礦藏和煤礦被挖的地穴愈來愈深,若用「剝掘開採法」,則將山岡夷平,地面被掘成洞穴如麻,許多方里的地方均變成一片荒涼。後來油井在染污作用方面甚至擔任一個更大的角色。鐵路穿山越嶺,火車一直進入城市中心而帶來了騰騰的煙霧和軋軋的吵聲。起初人們感覺這一切非常令人興奮。即使後來失去新奇的感覺,人們已習慣於這樣的環境而安之若素了。
利用化石燃料——煤和後來的石油產品(汽油和火油)——的發展在工業進步方面擔任一個重大角色。化石燃料比早期的燃料(柴和菜油)更易運輸及蘊藏更大的火力。可是,由於它們不能徹底燃燒,它們亦將更多各種氣體——一氧化碳、氧化硫、碳氫化合物,氧化氮——以及若干固體微粒送進大氣層中。僅從少數煙囪或家庭煙突中放出的煙並不致造成顯著的損害。可是煙囪的數目增加到許多倍之後,真正的危險遂開始被人清楚察覺了。
結果在有些地方,例如1930年在比利時的繆士谷,1948年在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的杜魯拿及1952年在倫敦,發生間歇性的空氣停滯或大霧,以致這些氣體中所含的毒素造成了不幸的後果。杜魯拿在發生煙霧的第三日有5910人生病——差不多佔該市居民的半數。倫敦在大霧的一周和次周,死亡率比平時高出4000宗。今日在世界的許多大城市中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患者眼痛和肺部不適,同時氣腫、支氣管炎和肺癌的患者數目也大增。他們也許不立即死亡。可是壽命卻必然減短了。
科學技術同時伸展到其他兩方面:農業和戰爭。由於人力供應的減縮,農場逐漸成為機械花及應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這使農產的收成大增,可是染污也隨著加增。戰爭武器的科學發展,特別是核子彈,帶來了輻射染污的新危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63年,各核子國作了四百次以上的核爆。自1963年禁止核試的條約簽訂以來也有三百次以上的地下核爆。今日東南亞有大片森林地區因越戰所用的脫葉劑而淪為荒涼。
染污與人口俱增
以前地上的人口需時數千年,直至1850年,才達到十億的大關。可是到1930年世界人口已增至二十億了,今日則已達到三十六億,而且估計在以後三十年將增加兩倍。各城市需要容納激增的大量人口。在1740年,英國總共只有略超過6,000,000人。今日僅是倫敦一市已超過此數。
「人口爆炸」促使工業革命力圖增加產品和擴大經營。人口既大增,對電力——工廠、家庭和運輸方面——的需要也愈大。新建的城市逐漸蠶食四周的耕地。鄰近城市的土地時常深受其害,若非受到染污便是被人過度耕種以致失去肥沃。糧食須要由愈來愈遠的地方運來。
人們希望逃避城市的煩囂,於是轉向郊區發展。由於私家車紛至沓來,染污亦隨之大增。新公路網在各處興建,愈來愈闊的混凝土或瀝青路向四圍伸展,將以前一度青翠的鄉村地方取而代之,《時代雜誌》說:「每年僅是美國一地便有1,000,000畝生產氧氣的樹林被改為公路。」今日在巴西的聖保羅市,每人僅有半方碼的青綠地方。空運既然發達,飛機場也侵佔了大幅土地,同時增加了大量空氣染污。
誠然,工業城市有一個時期在改善環境方面相當成功。今日很少城市像1843-1844年的曼徹斯特一樣糟,城中有一個地區每212人才有一個廁所!可是現在我們卻見到不僅有些地區淪為城市的貧民窟,同時整個地球——陸地、水和空氣都變成污穢不堪。
「消費者社會」的發展
大規模的工業需要有一個經常的市場去推銷其產品。在工業革命的早期許多時發生不景氣現象,因為新興的大量生產機器常使產品供過於求。大工廠無法像早期私人手工業一般隨時調整以適應供求率。私人手工業的工人時常有兩三種手藝,有時甚至兼任農作。
「人口爆炸」只能抵消這個難題的一部分。它並未能滿足工業界不斷「增長」的野心。因此廠家隨設法刺激和培養需求。為了鼓勵人購買,他們大登廣告、推出新款的製品或將產品稍加改良而使舊款製品看來落伍。他們的目的是要助長人們的慾望過於供應人們的真正需求。他們所設計的貨品時常壽命十分有限,藉此使人年年要求新的東西。由於這種「有計劃的過時」,價廉變成比物美和耐用更為重要。
這一切產生了一個所謂的「拋棄」社會,任何製品用過一會就隨即拋棄了。若要改變這種浪費習慣便會使許多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由此你可以看出一個極為複雜而根深蒂固的難題怎樣已經形成。它是逐漸形成的,牽涉到許多代人的生活。但這一切卻有一個基本的原因。它是什麼呢?
[第16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3,000,000,000
2,000,000,000
1,000,000,000
現在世界人口僅於15年內便增1,000,000,000,以往卻需時5000年才達到第一個十億大關
1971 世界人口超過3,650,000,000
洪水
4026 公元前 3000 2000 1000 公元 1000 1971
早期人口數字估計
[第15頁的圖片]
工業革命吸引了千百萬人離開田地往工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