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短缺嚴重到什麼程度?
在以往,人們很少考慮到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原料的豐富蘊藏被現為理所當然之事。因此許多世紀以來,地球的礦產、化石燃料和其他物資都被人盡量發掘,好像用之不竭似的。
但是情形己今非昔比了,地球上的資源已不再被視為無窮的物質財富。
大力提倡經濟增長
近年來大多數經濟學家採納了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的主張。他認為經濟難題,包括不景和失業,都可以藉著鼓勵大量消費而補救,甚至個人、商業機構和政府都應不惜舉債以如此行。
他的主張是,貨物需求的不斷增加會刺激生產,工廠、職位和人們收入也隨之增多,於是遂導致「繁榮」。數十年來,西方諸國的經濟生活都將這項政策奉為圭臬。
可是債台不斷高築這件事除了變成沉重的負擔之外,最後也必然招致大禍,使禍患來臨快得出乎意料的是世界人口開始「爆炸」,因為嬰兒出生率繼續增加,而較佳的預防震病方法卻使夭折率銳減。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人口開始比以往增加得更快。目前地球已有四十億左右的人口,每年更增加八千萬。以這樣的速率增加下去,僅在三十五年之內人口便會加倍。在世界領袖們看來,地球決不能無限量地維持這樣暴增的人口。
資源枯竭?
這是否意味到地球的資源已行將耗盡呢?不,未必盡然。至少現時不是。主要的難題在於目前人類社會的結構,以及它愈來愈著重工業化。
一位礦業主管人在《重要言論集》中指出:「既然礦藏是不能再生的,無可否認地經濟資源在將來終有枯竭之日。但這個日子看來尚頗為遙遠。以往十五個月所經歷的短缺並非由於可用的資源缺乏所致。」
雖然地下仍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可是各國能否以夠迅速和夠廉宜的方法獲得大量供應卻是另一回事。目前使西歐、日本甚至美國陷於危機狀態的是,他們所需的最佳礦產物質和能源都不在他們的國境之內。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並不足用,但這些國家的消耗量卻不斷激增。因此,他們遂有原料短缺程度日益嚴重之患。
龐大的需求
從前,當人類家庭的大部分以務農為生時,對地下資源的需求並不十分殷切,但隨著近世紀的工業時代來臨,對原料的需求發生了大幅度的增加。
工業社會需要工廠、事務所、樓宇住宅、發電廠、機器、運輸工具和能源。建造這些東西是不能缺少鋼鐵、鋁、鋼、混擬土和其他原料的。而工業文明所用的燃料則以石油為主。
在西歐、日本和北美等工業國家,對這些資源的需求增長率比人口所增加快數倍。但這種需求的增長也因另一個因素而加速——來自所謂「發展」國家的人口爆炸。
這些較貧窮國家的民眾也想向工業國家看齊,他們想要機器和其他物品,他們的領袖希望盡速將國家推動工業化。對各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幅度僅從一個例證便可見一斑,正如《地質學入門》一書指出:「美國的鋼鐵消耗量增加了20倍,但同時期的人口只增加一倍。
不錯,當一個國家變成高度工業化時,它的原料消耗量會比人口增加率高出許多。在較貧窮的國家中,有億萬人想獲得由工廠製成的物品。正如生態學家伊力治和貝拉格斯在他們合著的《第二方舟》一書中指出:「這種數目的危機由於普世的人期望日高而加劇。物質主義己成為普世的宗教。差不多每個人都認為,繼續增加生產人工製品是必需的。」
因此,世界人口的全面暴增,加上工業先進國的無饜之求,以及較貧窮國目前較大的需求,這一切均使地球可用的資源難於應付。政治學家奧柏斯在《哈潑》雜誌指出嚴重的程度說:
「為了容納世界人口的增長,大體上說來,我們必須在三十年內興建許多房屋、醫院、港口、工廠、橋梁和其他種種設備,其數目可能與人類有史以來直至現時所興建的相等。……
「各種難題在現時發展得這麼迅速,以致必須及早預見才行。否則,我們的『解決辦法』便會變成杯水車薪而為時太晚了。……
「唯有最慎密的處理才能防止我們所倚賴的科技社會完全崩潰。」
這種壓力在1973和1974年初己露出端倪。當時由於普世的經濟「繁榮」,對物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各政府紛紛借債,大量投資於國家經濟上以維持繁榮。可是當需求突然大增加時,新的工廠和礦藏己達到供不應求的程度。存貨在短時間內郎已告馨。典型的例證之一是銅。自1950年代初期以來,銅的平均產量每年大約增加百分之4。但在1973年,西方世界對銅的需求增加百分之10以上。因此,物品的需求量遠超過生產能力,從而助長通貨膨脹的蔓延。
由於通貨膨脹,借款的利率也迅速增加。建造新設備的成本隨之高漲。正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論說:「在一種復一種的工業中,最嚴重的短缺莫如資金。這使物質和生產能力的短缺更為惡化。……工業界受到壓力要想盡辦法支付維持生產力的費用以供應需求。」
漲價漲價漲價
物價當然是波動的。物價有時會下跌,尤其以某種物品生產過剩時為然。但需求的逐年遞增,資源的逐漸短缺,以及對地球資源的爭取刺激物價普遍上升。圖中所示的美國批發物價上升率便可為一例。
可是金屬和其他物資的漲價還有另一原因。擁有原料的「發展中」國家希望產品換得更多金錢,使他們能向工業國家購得所需的物品。各國對石油漲價四倍的例子記憶猶新。在其他物品方面亦然。
例如,牙買加和其他地方如審畿內亞、圭亞那和蘇利南盛產用來製鋁的鐵礬土。它們的價格飛漲。銅也面臨同一情勢,因為智利、祕魯、桑比亞和薩爾佔了世界剩餘出口量的大半。錫亦是如此,因為百分之70的輸出量主要來自玻利維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其他許多基本物資均出現同一情形。
依靠舶來品
在工業社會中,很少人充分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日益依靠舶來品之勢。多數物品的輸入是由於國內生產不足,以致要從別處輸入補充。
例如,荷蘭輸入大部分的蛋白質食物、全部棉花和百分之80左右的羊毛。它也輸入一切的銻、鐵礬土、銅、金、生鐵、鎳、磷酸鹽、碳酸鉀肥料、錫、鋅和其他物品,包括石油在內。歐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境況。
至於石油,西歐諸國本身很少出產,大多數完全依靠舶來品。1973年末的石油禁運顯示出這些國家的繁榮脆弱到什麼程度。石油輸入中斷能夠在短期內將他們的生活方式破壞無遣。
日本一向被視為物質進步的榜樣。可是它的成就泰半有賴於別國的資源。除了大部分糧食供應依靠輸入之外,日本在工業上所用的原料多數也是輸入的。其中包括百分之92的生鐵,百分之59的焦炭和煙煤,全部鐵礬土,百分之84的銅和百分之99.7的石油。不錯,日本的「繁榮」也是建造在十分脆弱的基礎之上。
美國輸入增多
美國被視為世界生產最富饒的國家,可是它現時的苦況也和日本及西歐各工業國不相上下。因此《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
「美國——初時享有富於天然資源的祝福——正變成一窮二白」的國家。
「冷酷的事實表明,美國日益依靠其他國家的原料以維持其世界最繁榮國家的地位。現時美國人獲悉,這些物質在將來會取之不易了。」
美國國內「最易得」的原料來源已挖掘殆盡。例如,明尼蘇達州梅沙比一帶的豐富鐵礦已大部分枯竭。品質較劣的礦藏開採費用又較昂。「最易得」的油田已完全開發盡。因此開掘海底油井正變成愈來愈流行。同時,陸上油井也鑽得愈來愈深。阿拉斯加的石油要從油管運送至國內其他部分。該國在現時輸入的石油產品佔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再者,美國目前在工業所用的主要礦產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依靠外國的。有人認為在1985年這種依靠會增至一半。代價如何呢?在1970年美國國內礦產比需要量少90億美元左右。一位政府官員估計,到1985年,不足之數將達310億美元,到2000年則會達到640億美元之巨。這一切均必需由輸入補充。而這些估計是在1973和1974年物價飛漲之前作出的!
美國的淡水消耗量也極其龐大。工業用水多得驚人,例如生產一輛汽車要耗水100,000加侖。按照這樣的消耗量,估計僅在25年內該國每日要消耗淡水2500億加侖供生產之用,另外要4500億加侖作運走廢物之用。可是,照現時地面流動的水量,據估計每天只有1000至1250億加侖。
今日地上有任何工業國在天然資源方面能自給自足嗎?有的,這個國家便是蘇聯,該國還有無數富源尚待開發。可是,它的土壤卻不若美國肥沃,因此蘇聯許多時在農作物方面歉收而必須輸入糧食。
物極必反
各工業國家,尤其是西歐、日本和美國等工業先進國,已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為了維持目前的生活標準,他們現時必需增加輸入原料和能源以供運用。可是擁有資源的較貧窮國家卻要求更高的代價。
這些工業國家只有多多借債來購買物品以應急需。前年僅是石油帳單一項已使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大受打擊。他們一國復一國地要高築債台以支付暴增的石油價格。因此,除了原料來源和生產足夠製成品以應民眾需求均變成愈來愈艱難之外,各工業國的經濟狀況也陷入絕境。
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這種情況決不能再延續下去。一場大改變是無可避免的。這些國家在國際收支方面的赤字意味到必須有劇烈的調整發生。雖然向現時富裕的產油國借債可以暫救燃眉之急,這種借債決不能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因為債務的總額已大得驚人。這可能意味到各國無力購入舶來品以維持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意味到民眾的生活水準會發生巨大的逆轉。
民眾能否適應較低的生活水準是一件頗成問題的事。《紐約時報》昨年所登的一段新聞相當耐人尋味:
「(路透社)開羅八月十日電——為了爭相購買一塊肥皂以致兩人被殺,五人受傷。肥皂在埃及現時已成為珍品,《金字塔報》今日報導說。
「在羅薩克村一間商店中為了爭奪最後一塊肥皂,店主及其子慘遭殺害,該報說。」
英國歷史家湯因比評論說,各工業國面已有積重難返之勢,他們的物質生活情況……將繼續惡化下去。」他並且補充說:
「每個備受困擾的『先進國』都將要盡力控制他們日漸減少的資源……
「結果,在一切『先進』國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嚴格管制的方式——將會由無情的極權政府加於民眾身上。」
顯而易見地,許多觀察家看出世事的重大調整已為期不遠。難題已變成無法收拾。《第二方舟》一書的作者如此說:「我們知道舊制度已不能維持得很久了。」
[第26頁的圖表]
美國在一年內批發物價的上升率
物品 1973年中 1974年中 漲價率
新聞用紙每噸 美元169.00 美$205.00 百分之21
廢鋼每噸 53.00 145.00 百分之174
硫酸每噸 31.00 41.00 百分之32
錫每磅 2.18 4.49 百分之106
銅每磅 .60 .86 百分之43
鋁塊每磅 .25 .33 百分之32
鋅每磅 .21 .35 百分之67
汽油每加侖 .14 .28 百分之100
燃油每加侖 .11 .23 百分之109
[第25頁的圖片]
促成短缺的主要因素
人口爆炸
對工業化的著重
原料枯竭
更高的期望
政治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