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5 12/8 12-15頁
  • 貧窮國家之聲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貧窮國家之聲
  • 警醒!1975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彈劾裁判」
  • 難題堆積
  • 鴻溝擴闊
  • 態度在改變中
  • 與日俱增的貧窮——對所有人的一項威脅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資源短缺嚴重到什麼程度?
    警醒!1975
  • 貧窮枷鎖
    警醒!1998年
  • 消滅貧窮——人們嘗試過哪些方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12/8 12-15頁

貧窮國家之聲

沒有人想貧窮。可是今日世界各地卻有大批窮人。在許多國家中差不多所有人口都過著窮困的生活!

世界領袖們稱這些國家為「發展中的國家」。但他們其實是貧窮的國家。他們被稱為「第三世界」,列在超級富國和相當富國之後。

幾個世紀之前,由於通訊媒介的有限,貧窮國家的民眾無法觀察到富裕國家的人民的生活。但今日卻截然不同了。各地的窮人從報章、雜誌、收音機和電視看到「其他一半人」的生活。他們也希望過這樣的生活。

不少權威人士聲稱,世界情形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因為貧窮國家的期望正日益增高。他們覺得這些人的環境若不改善,便會甘願接納激烈的急進方法以解決難題。同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貧窮國家相信他們的境況僅是「命該如此」而甘受無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彈劾裁判」

1974年春,「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中舉行一個特別的會議。這個為期三週的會議專注於討論各國的難題,特別是較富裕的國家利用貧窮國家的原料的問題。

論到這些會議,《紐約時報》的利斯頓說:「在聯合國中進行一項彈劾裁判——不是彈劾人而是彈劾文明。各貧窮國家每日提出許多彈劾條款來攻擊富裕國家。」

貧窮國家有些什麼說法呢?他們的『彈劾條款』載於下頁。這些彈劾條款列出貧窮國家的一部分不滿。他們也指出富裕國家的過度消耗和甚至浪費。例如,世界現時每年消耗200億美元在軍備方面,大部分款項由工業國支出。貧窮國家認為利用這些金錢可使他們的情況大為改善。可是,大多數貧窮國家的每年預算也將大量金錢消耗在軍備上!

貧窮國家也可以指出,倘若美國人每週少吃一塊牛肉包,省下來的穀物可能多於印度所期望的一年輸入。據估計美國人浪費在草地、灌木和花卉上的肥料若轉用於亞洲,便可以對當地的肥料短缺有很大幫補,從而使亞洲人能自給自足。同時,據農業專家估計,美國每年用來釀製酒精飲品的穀物消耗量可以在同年養活亞洲南部的500,000人。

可是期望富裕國家的人民省卻口糧去幫助貧窮國家是否現實呢?利斯頓問道:「富國和窮國能這樣繼續下去嗎?先進國家能夠照常消耗、浪費及索取勞力酬報,繼續把住在貧窮國家中的大部分人類置諸不理嗎?」他說貧窮國家時常問道:「各大國會聆聽嗎?」利斯頓說,「答案顯然是『還未』」。

國隊辯論仍繼續下去,人們則變成愈來愈悲觀。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貧窮國家的難題並未獲得解決。反之它們繼續惡化。

難題堆積

儘管有關方面高談和力求「進步」,世上窮人的數目卻不斷增加。今日,人雖能飛往月球和控制原子能,世上飢餓、缺少衣服、房屋簡陋和目不識丁的人卻以史無前例的程度激增!增加了多少?聯合國祕書長華爾漢回答說:

「對現行世界文明最有力的控訴之一便是普遍的赤貧存於世界三份二的人口當中。

「這種情況瀰漫在發展國家中的生活每一方面:兒童營養不足、疫病叢生、失業增加、文盲率增高和成市人口過擠。」

世界人口現時已達四十億。接華爾漢所說,其中三份二是赤貧。這大約是2,600,000,000人!可是世界人口仍在激增,尤其以貧窮國家為然。按照現行的增加率,僅需三十五年世界人口便可加倍。因此,瑞典糧食科學家波斯特朗說:

「人口數目爆炸性的增加已壓低了人類價值,使更多的人陷入赤貧之中,以致人類以往的成就受到重大威脅。

「與一般人的意見正相反,儘管我們謀求對策,飢餓、乾渴、貧窮和文盲,不論在相對和絕對的意義上,都在無情地增加。」

人口之多佔世界第二位的印度,現時已將有六億人口,每年更增加一千三百萬人。該國的一位內閣官員估計,印度差不多有三份之二的人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這大約達四億人之多!據報這些人每月平均收入大約是6.5美元。鄉村地區的失業人數在二十年內增加了六倍,現時已從三百多萬增加至一千八百萬人以上。印度的情況由於歉收和必須輸入的物品,如石油和肥料,價格暴漲前繼續惡化。

不能讀書寫字的文盲數目也在增加中。非洲諸國約有四份之三的人是文盲。亞洲的文盲佔人口半數。拉丁美洲則有四份之一的人是文盲。

在有些國家中,貧困狀態已變成如此嚴重和絕望,以致「『貧窮』一詞需再定下新的範圍」,《大西洋雜誌》說。論到亞洲的一個國家,該份刊物聲稱:

「這個國家的情形如此惡劣,甚至沒有資格被列入掙扎中的第三世界之內。它居於新近出現的第四世界之首,這些赤貧的新興國家僅依靠外國輸入大量援助而生活。……

「這些國家若沒有國際的施捨便會如此石頭一般沉下……沒有人需要他們。

鴻溝擴闊

使不少權威人士震驚的是,貧窮國家較之富裕國家愈來愈落後。歐洲和北美的民眾收入比貧窮國家民眾的收入豐富得多。鴻溝正在日漸擴闊而非變得較狹窄。

例如,聯合國統計表明在過去八年內,美國普通人的收入增加相當於非洲普通人的25倍,亞洲人的16倍,拉丁美洲的9倍。

糧食生產亦然。近六年來西歐每人糧食生產量平均增加百分之9。但在同期之內,非洲卻減少了百分之5。拉丁美洲和近東的每人平均生產量並沒有增加。這些數字是在非洲和亞洲多處災禍性的糧食短缺尚未發生之前所發表的。

貧窮國家的人若認為有一天他們會擁有富裕國家的物質東西,這也不是切合現實的想法,倘若所有國家都生產像美國一般的貨物,則世界原料的產量便需要以戲劇性的比率增加才行。例如,鐵和鋅的產量要比現時增加75倍左右。鉛的產量要多200倍,錫的產量要多250倍,既然甚至現在地球資源已不足供應工業世界日漸增加的龐大需求,要使生產量達到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同等的程度,在現時是絕無可能的。

不久之前各產油國增加石油燃料的價格。這件事證明是對工業國家的一項沉重打擊。但對於貧窮國家則簡直是災禍。這些國家甚至在石油加價之前也付不起錢。難怪西德總理史密特說:「發展中諸國正陷於孤立無助的危險。他們的生存正受著石油漲價所威脅。」

伊力克和柏拉格合著的《第二方舟》一書指出貧窮國家的黯淡前途說:

「[貧窮國家]有一天能趕上工業國家的希望其實只是神話;『有』的國家只是想用這種宣傳使『無』的國家循規蹈矩而已。

「種種資料表明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的鴻溝正日益擴寬而非日益狹窄。」

態度在改變中

漸闊的鴻溝也為富裕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他們日益依靠「第三世界」諸國的原料。但現時這些國家對本國的資源應如何運用和付出什麼代價的態度已大為改變了。

例證之一是落後產油國所採取的行動使普世工業國家大為震驚。數十年來這些貧窮的產油國一向以相當低廉的價格出售石油。

但近年來這些國家團結一致地同意將油價提高四倍。伊朗國王為這些國家的改變態度作出聲明,說:「廉價石油的時代已結束了。我們必須補充說,榨取的時代已成過去。」

對石油價格的轉變作過評論之後,西德總理史密特聲稱:「今日我們為油價而掙扎,明日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同樣地為其他重要原料的價格而掙扎。」牙買加總理也強調同樣的見解(該地盛產製鋁原鐵礬料的土),他宣稱:

「發展中的國家無法再依照往昔價格標準以原料供應先進國;在通貨膨脹的世界裡,將原料價值與製成品價值連結起來是十分重要的。」

貧窮國家己對富裕國家提出明顯的挑戰。他們再不像以往兩個多世紀一般默然接受工業國所假定的一件事。這個假定便是他們永遠能以賤價從貧窮國家購取原料。事情已今非昔比了。

可是,貧窮國家也有其難題。他們大多數並沒有豐富的原料。大多數沒有豐富的礦產和石油資源。他們大部分是農業國,遇到荒年便無物可以售給其他國家,因此沒有錢去購買糧食和其他必需品以渡過荒年。這正是現時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國的遭遇。

因此,貧窮國家有一位憤怒的詩人寫道:「我們怎樣抵抗驕陽?只好任其燒灼。我們怎樣防禦暴雨?只好任其淋濕。我們怎樣遣去飢餓?方法是絕食。我們怎樣治癒疾病?死亡便是解脫。」

今日地球上的事物制度己一敗塗地,這是多麼顯而易見!人類急需一個新的事物制度,一個能夠造益所有國家人民的制度。只有將臨的上帝新規制方能如此行,而且也必定會如此行。

[第13頁的附欄]

『對富裕國的彈劾條款』

1.在貧窮國家出生的孩子大約每三個之中便有一個在五歲之前夭折;

2.巴基斯坦經濟部長說,「僥倖生存的兒童也僅是過著貧苦、絕望和墮落的生活。這是一場激烈但卻幸好十分短暫的掙扎,因為他們的壽命不會超過三十歲;」

3.由於旱災和措施不當,非洲諸國所遭受的巨大災禍是超乎先進國家所能想像的。這同時是對聯合國的一項譴責,因為聯合國憲章曾作出承諾,要促進「較高的生活水準、充分就業、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4.以前稱為基督教的西方和現時稱為工業化的西方、已經發展或先進的世界諸國正在欺騙貧窮國家。以什麼方式呢?藉著以賤價向貧窮國家購買原料和其他產品,再以高價向他們售回工業製品;

5.富裕國家的工人工資比貧窮國家的工人高出10至20倍,倘若工資大致同等,則貧窮國家每年在工作和產品方面可以多獲2,500億美元左右的收益。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