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俱增的貧窮——對所有人的一項威脅
談到與日俱增的貧窮,有人也許會引用耶穌基督所說的話:「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約翰福音12:8。
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上帝並不關心窮人嗎?他們的困境是否業已絕望而沒有補救的方法呢?
縱然人類力圖克服世界的貧窮難題,這項難題卻日益嚴重而成為更大的威脅。在一方面,許多國家的全國生產量(或國民收入)在近年來有所增加。例如在1960年代,一個南美國家在增加其全國生產量方面達到每人每年平均百分之3.1。有錢的人收入大增。可是與此同時,人民中百分之40最貧窮的部分的收入卻減少了。在其他國家中,我們也見到同樣的情形。
因此,儘管各政府釐訂許多計劃,聯合國祕書長華爾翰所說的話卻表明貧窮的威脅尚未消退。他說:「對我們現今的世界文明最有利的指控乃是繼續存在於三分之二世界人口當中的嚴重、普遍的貧窮。」
貧窮的面貌
然而,貧窮的真正威脅可從每日深受其苦的人的生活上看出。要為貧窮下個定義並非易事,因為一個人可能在一個國家裡是個窮人,但在別處,擁有同樣的財物卻被視為相當富裕。
西方國家的臨時工人生活相當艱苦。舉例來說,在美國,一各墨西哥血統的美國人家庭可能在國內從事收割工作,當每種農產成熟時便在田裡工作。雖然他們的工作時間很長,整家人一起所賺的錢可能不及一名修理水管的學徒。有些人由於生活這麼接近饑饉,以致錯過一日的工作便要挨餓一日——貧窮的威脅對他們來說是十分真實的。
在歐洲較富裕的國家中也有類似的窮人,這些是來自亞洲、非洲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人。許多遷徙到「繁榮」地方工作的人必須接受清潔街道和洗刷廁所一類的工作。他們住在由硬紙皮和舊汽車零件拼湊而成的陋室中,其中並沒有水電設備。
然而,他們的情況與非洲和亞洲某些部分比較起來還算相當進步。在這些地區的城市中,平民常住在用竹搭成的茅屋裡,其大小僅相當於一張書桌。到處是蒼蠅。食物又如何呢?他們從垃圾堆中覓得的殘羹!可是,一項報導指出,甚至這些城市貧民的境況亦較一些鄉村的居民為佳:「沒有地產的勞工在城市的垃圾堆中覓食比較在鄉村中等候有限的工作機會[可以」吃得更好,城市的殘羹比較……窮人所吃的粗賤食物[具有]更好的營養價值。」
也許你覺得難以置信,甚至這些貧窮的人與某些人比較起來還算好。有千百萬人甚至沒有能力住在貧民窟裡,他們露宿街頭,以街道作為廁所,行人道作為睡房和廚房。
為什麼會有貧窮存在?
與日俱增的貧窮是由誰或什麼所促成的呢?人們提出許多不同的答案,有些認為貧窮的人只能怪自己,有些則聲稱這是他們所無法改變的。事實很可能介乎兩者之間。
曾有一個時期,許多人喜歡指責窮人懶惰。但現在已較少人這麼說了。為什麼呢?因為通貨膨脹急速地奪去愈來愈多人辛苦賺來的錢。現在他們也親身體會到的確有些在個人能力控制之外的因素可以使人成為「富有」或「貧窮」。
不可否認的是,某些人若更勤力工作,環境便會好一點。來自一個國家的報導說工人們:「按照自己的速度工作:做幾小時工作,然後放下工具小睡」。「懶惰的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聖經在箴言6:9問道,然後在第11節明確地說:「你的貧窮就必……來到。」當然,在地球某些部分,人們受到飢餓、肝癌、瘧疾和黃熱病所害而身體變得衰弱。他們不能像強壯的人一般勞苦工作。聖經表明有時人也需要「少許休息」。——傳道書4:6,《新世》。
可是,有愈來愈多證據表明大部分人並不是因為懶惰或拒絕工作而貧窮。舉例來說,在美國,大約有二千一百萬工作謀生的人被列為「平民」;「工作的貧民」這個名詞最近流行起來。臨時的工人可能很窮,但他們豈沒有設法往那些能找到工作的地方去嗎?一項調查發現有百分之75加爾各塔街頭的露宿者是靠工作謀生的;但他們所賺的錢少得可憐,以致難於維持他們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缺乏教育、經驗或技能也不一定是低薪的原因。通常一個人在哪裡工作乃是決定他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巴利·布士頓,波士頓大學一位經濟學家,說:「一個在汽車工廠看門的人所得的薪酬足供生活。同樣的工作在紡織廠裡則僅得到最低限度的薪酬。」然而在汽車工廠中看門的工作只能雇用數目有限的人。有較好的薪酬通常只是由於巧恰巧,當合宜的時間在合宜的地方而已。——傳道書9:11。
貧窮會促成更大的貧窮而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一項與日俱增的威脅。它產生一種為貧窮所獨有的文化——通常有它本身的食物、言語、衣服和習慣。一個在貧窮環境中長大的人時常都這樣「想」。例如美國的一份黑人日報,哥倫布斯(喬治亞州)《時報》引述華爾特·華盛頓的話說,假如「要鏟除貧民窟,我們就必須幫助窮人鏟除貧民窟的思想……為一個生活在貧民窟裡的人建造一所房子,但卻沒有改變他的價值體系,這所房子便會變成一個貧民窟。」貧窮的人習慣了生活在貧民區,除非受到教育,否則甚至也將一所新房子也會變成一個貧民窟。
這等「思想貧窮的人」,若懷有強烈的自驕心,便會使他們的情況更壞,並且使貧窮的威脅更為顯著,見到西歐一個貧窮地區的人,一項報導說:「他們整天什麼也不吃,只吃麵包和洋蔥。同時不惜為了擁有一輛汽車自誇而債臺高築。」生活富裕的人可能對於這種思想難於了解。然而在實際上,他們時常使窮人日益沉重的負擔百上加斤。怎麼會如此呢?
對窮人缺乏同情
豐衣足食的人時常並不關心飽受貧窮之苦的人所面對的威脅。有時人們並非有意硬起心腸;可是每日的生活已佔去他們許多時間,以致很容易忽略了貧苦的人。
社會和宗教的理論並沒有鼓勵人體恤低微的人,進化的理論及其「適者生存」的觀念使人們以為某些人「並非適者」而應該加以淘汰。
宿命論這種謬誤的宗教道理則使許多人採取聽天由命的觀點。教士們說在物質上富裕的人——而不是具有真正屬靈品質的人——乃是獲得上帝祝福的人。一個人若缺乏這世界的財物,教堂便解釋為這是「上帝的旨意」。
這與耶穌基督那仁愛而現實的觀點多麼不同!看來當耶穌在地上時,猶太人當中有不少窮人,耶穌和使徒對窮人表現個人的關懷而幫助他們。他教訓人當上帝所訂的時間來到,謙卑人會承受地土;貧窮的威脅會永遠成為過去。——馬太福音5:5;6:10;11:5;24:20,21;約翰福音13:29。
「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
那麼,為什麼耶穌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呢?這並不是因為他對窮人沒有同情心。從這句話的正確背景我們可以看出,耶穌的話其實表明所有敬虔的人對窮人所懷應有的正當態度。
當時耶穌在西門的家裡進餐,後者住在伯大尼城,他正在那裡時發生了以下的事情:「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耶穌說:『由他罷,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馬太福音26:6-13;馬可福音14:3-9;約翰福音12:2-8。
馬利亞試以她的方式表現對耶穌的感激。在生活上有許多義務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資源花於其上的。有些事,例如對那行將去世的彌賽亞耶穌表現感激,則最好在當時就做。
再者,我們應記得耶穌的話提及上帝通過摩西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申命記15:11)當律法被人正確地遵守之際,沒有猶太人會陷於極度貧困的境地以致永無翻身之日。舉個例來說,一個家庭的財產不能永遠被人奪去。(參看利未記第25章)忠心地服從上帝的律法可以防止許多貧窮的情況發生。(申命記15:4,5)不但如此,陷於貧困的人也會受到別人仁厚的對待:「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申命記15:7,8。
耶穌深知貧窮不會立即在他的跟從者當中消失。他的門徒會生活在各種不同社會和經濟環境之下。(哥林多前書7:17-24)貧窮是個真正的難題,他們必須加以應付。耶穌早期跟從者所寫的書信表明他們毅然正視這項挑戰。——哥林多前書16:1,2;約翰一書3:17,18。
耶穌雖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他所用的「常」一字並不一定是指「永無窮盡」之意。「常」(希臘文Panʹto-te,班托提)這個字的意思視用於什麼地方而定。例如在路加福音15:31,浪子的父親對長子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顯然這「兒子」在父親沒有任何孩子之前並不與父親同在。同樣地,只要現今這腐敗的經濟制度一日控制地球,地上便會「常有貧窮」。
耶和華見證人深知貧多富少這種極端的情形不久便會在上帝的新規制臨到時終止。可是,今日他們各人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經濟情況之下。然而,他們彼此以弟兄姐妹相待,而且彼此表現仁愛的關懷。
此外,他們當中較窮的人知道將聖經的原則應用在生活上可以幫助他們避免各種使人更貧窮的不良習慣——例如賭博、吸煙和吸毒等。他們以勤懇工作著稱,這會使他們較易找到和保持一份工作。他們懷有將來的希望而不致怨恨上帝和他們的同胞。
其他的基督徒可能在現實沒有感受到貧窮的直接威脅。然而,他們知道這可以引起一個間接的威脅。怎麼會如此呢?一個人可能對窮人的苦況無動於衷,以致忽視了上帝的道的勸告對這些窮人表現體恤。貧窮能夠以這種方式威脅到一個人的屬靈生命。
耶和華見證人知道,雖然窮人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上作出若干改變。另一種改變也同樣重要。這便是那些並非貧窮的人在他們對窮人的態度方面所必須作的改變。大衛的詩篇說得不錯:「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詩篇41:1。
你想生活在所有來自貧窮的威脅都成為過去的時候嗎?你想獲得健全的訓示在現今應付貧窮的威脅嗎?若然,請經常閱讀本刊。
[第451頁的圖片]
耶穌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他的話是什麼意思?——約翰福音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