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2 8/8 16-19頁
  • 歷史的兩方面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歷史的兩方面
  • 警醒!1972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永遠是朋友嗎?
  • 美國侵入加拿大
  • 更多的紛爭
  • 與墨西哥的關係
  • 印地安人問題
  • 印第安人痛失家園
    警醒!1996年
  • 不顧艱辛,盡心服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1年
  • 讀者之聲
    警醒!1997年
  • 美洲原住民的時代——一去不返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8/8 16-19頁

歷史的兩方面

有句古諺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句話的意思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意見視乎這人的背境及對事情的興趣而定。

旁觀的地位通常使人較易對難題懷有慷慨大度及不偏不倚的看法。可是難題像火燒到內院時又如何呢?於是他的看法便可能大不相同了。

在這方面國家也像個人一樣,不同的僅是國家的態度可以影響到千百萬人及歷史的動向而已。只要難題不是直接與國家有關,這國的態度可能是十分高尚大方。但難題一旦直接牽涉到該國的權益,它便擺出另一副嘴臉了。

因此兩個國家在同一難題或歷史事件上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見解。可是,這並不意味到一個(或兩個)國家故意說謊,雖然這也大有可能。事實上,他們甚至可能沒有留意到他們對同一事件提出幾乎完全不同的解釋。

我們看看幾個歷史例證便可以知道所言不虛。這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在今日的政治制度之下,國與國之間的誤解差不多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有力地表明全人類多麼需要一種較好的政府制度。

永遠是朋友嗎?

美國一般市民對於加拿大這個北方大國的若干「事實」略有所知,但不外是知道那裡住著英國、法國和美國人的後代,他們可以看到北極光,騎警隊『追捕犯人永無一失』等。上了年紀的美國人也許聽過關於狄安一胎五嬰的故事。

這些「事實」之一是美國一般人認為在過去兩個世紀,加拿大人在大體上是愛美國人的。許多美國人甚至認為加拿大人無疑會樂意變成美國的一部分,倘若英國或加拿大政府准許的話。但事情是否真正如此呢?

從加拿大人的觀點考察一下歷史便可以看出許多事情是大多數美國人所不知或不理會的。例如,美國人無法相信加拿大人並不是時常都對他們這些南方鄰人懷有好感,因為大部分美國人若非不知便是忘記己了當初說英語的加拿大人都是『保皇黨人』。

這些『保皇黨人』在1770年代當十三個美洲殖民地背叛英國時決定對英國的統治繼續效忠。雖然美國人將自己的行動視為反抗暴政,『保皇黨人』卻將其看作背叛『法律與秩序』。這便是見仁見智的不同之處。

反英的暴民將『保皇黨人』滿身塗以柏油、裹以羽毛,甚至加以殺害,結果後者被迫流亡國外逃生。他們逃往加拿大。其中大多數人的個人財產及土地完全失去,它們被沒收而永不歸還。

大約有50,000名以上的美國人選擇支持英國政府,他們自然不會喜歡或信賴從之逃出的國家。以後百年的事情發展並沒有使他們改變思想。美國人兩次侵入加拿大,最低限度還有兩次加拿大受到源於美國的攻擊。那些逃亡國外,對美國人大感憤慨的人便是今日許多加拿大人的祖先。他們雖然不再懷有同樣的恐懼,但若干餘憤猶存。

美國侵入加拿大

在早期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反叛的美洲移民以為北方的法國人樂於與他們聯同一氣從美洲北部趕出英國人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於是美國的革命軍侵入加拿大。可是雖然起初略有進展,但侵略卻結果失敗。

最大的障礙是加拿大的居民,無論是法國人或『保皇黨人』,都不想成為新建立的美國的一部分。美國人認為這是不識抬舉的例證。在他們看來,這是擺脫英國枷鎖而加入自由的美國陣營的大好時機!加拿大人怎麼會拒絕呢?但他們竟然拒絕,而這次侵入在兩國之間開始了一段長時期的反目。

僅在幾年之後,由於英國和法國在世界各地發生紛爭,美、加又再起衝突。美國人在學校獲悉1812年之戰是為了保衛中立權利和維持海上航行自由而作的。可是加拿大人對這件事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1812年之戰乃是美國企圖征服該國的藉口。

加拿大人根據美國人琪利和傑克遜的言論獲得這項結論。琪利是一位政客兼演說家,據報他曾說:「認為我們不會成功是荒謬的。我們將不會止於魁北克或其他地方,而是要絕不留情地將整個洲從她[英國]手中奪過來。」傑克遜是一位軍人,他認為這種遠征不會遭遇任何抵抗而可以「長驅直入」。

可是他們卻大感意外。『保皇黨人』再次自告奮勇為英國保衛加拿大而戰。戰爭發生時,美國人侵入加拿大,並焚毀首都約克(現在的多倫多)的國會大廈。可是,他們未能真正獲得任何立足地。在戰爭的末期,英國人為了報復在約克的焚燒,也焚燒了美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可是今日極少美國人知道美國曾侵入加拿大或在約克所行的事。反之,焚燒華盛頓,在麥亨利堡的巴的摩爾防衛戰和國歌的寫作等均在美國歷史上有詳細記載。

更多的紛爭

四份一世紀過去了。1844年美國總統大選又導至美加兩國進一步的對立。這時產生了所謂「應運而興」的見解。這句話暗示美國人相信美國擴張版圖是理所當然的,並且有權如此行。

當時有些人認為美國命定要統治整個北美洲,結果導致牽涉到加拿大一大塊土地的邊境爭論。雖然終於彼此妥協而解決問題,但在加拿大人看來這是美國人企圖吞併加拿大的另一例證。

多年之後在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美國與加拿大又為阿拉斯加的鍋柄地帶惹起邊境糾紛。羅斯福總統聲稱加拿大的聲稱是「純粹的不法行為」。在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威佛列爵士在國會說:「我時常深感遺憾,尤以現在的場合為然,我們住在強鄰之側。我說句絕不含有敵意的話,他們的國家行動實在非常貪婪。」

為什麼美國很少有人知道和明白這些背境呢?答案是在於學校所用的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往往完全忽略或不理會加拿大一方,僅是強調國家的威勢而犧牲了歷史的客觀性。可是,加拿大的教科書也通常按照本身的觀點而同樣行。

因此,雖然雙方的報告都各是其是,結果雙方都遭受無知的損失,而且可能導致糾紛。不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與墨西哥的關係

在以往美國曾與南方緊鄰墨西哥屢次交惡。雙方都認為自己立場公正而有理。

我們要記得從墨西哥的觀點來看,墨西哥也像加拿大一樣既不是也不想成為美國的附庸。可是,自從墨西哥在1800年代脫離西班牙獨立直至最近,歷史指出美國不斷干預墨西哥的內政。

墨西哥自獨立以來約有一半領土為美國所奪。首先是德薩斯地區在1845年被合併成為美國一州。然後美國又要求割讓現在美國的西南部的大塊土地。在1846-48年的墨西哥戰爭中,美軍進侵墨西哥,並佔領首都墨西哥城。關於這場戰爭,《世界百科全書》聲稱:「許多歷史家認為這場戰爭是對一個弱國所作的不必要攻擊。」

於是美國從墨西哥奪取了加里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和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美國在吞併德薩斯州之後攫取的。這一切乃是當時十分流行的「應運而興」的美國見解所導致的結果。

許多美國人都記得里安東尼奧的「阿拉姆」。那裡的美國守軍全部被山特·安拿將軍率領下的墨西哥軍殲滅。可是大多數美國人都忘記了,或全然不知,聖安東尼奧以前是墨西哥的領土。墨西哥將這場戰爭看作在自己的領土內彈壓叛軍。美國則將其用作反墨西哥運動的藉口,以期為干預墨西哥內政作辯護。

在1900年代之初,墨西哥發生一連串的政變。美國的商業科益受到威脅,於是1914年美國海軍在委拉克路斯登陸並佔領該城。這種行動直接違反了禁止侵略的條約。不少美國人驚異地發現墨西哥人對此大感憤慨。兩年之後威爾遜總統派遣佩成將軍領兵進入墨西哥追捕盜首「龐曹」威勒,這名盜首曾洗劫新墨西哥州的一個市鎮。雖然美國人對威勒的洗劫大感憤慨,墨西哥人則對美國人又一次侵犯國土大感憤慨。

近幾十年來糾紛較少,可是一般的墨西哥人仍然感到北方強鄰壓境。他們無疑希望美國人能夠以墨西哥人的的看法自視。可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是因國家而異的,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印地安人問題

大多數美國人都相習成風地將美洲印第安人目為「野蠻人」,需要殲滅他們來保護早期的移民。除了少數例外,大部分的電影、書籍和雜誌中所描述的印第安人都是『壞傢伙』。

可是在白人遷來之前許多世紀,印第安人早已住在美洲大陸了。僅在相當近代的歷史上,在1600年代,才有白人自歐洲,特別是英國,前來定居。他們從太平洋海岸向西方內陸推進。他們奪取誰的領土呢?這些地方全是印第安人的。因此從印第安人的觀點看來,移民的西征毋疑是巧取豪奪印第安人的領土。

毀滅和『徙置』印第安人諸部落是美國歷史最黑暗的一頁。在《新聞週刊》裡,作者和路夫評論『屈膝血淚史』一書時稱之為「對我國的貪婪、不義、無知和惡毒的一項有力譴責。我們從印第安人盜取土地和身分的動機是『應運而興』,認為白人是天命所歸注定要統治這個大洲的。」和路夫補充說:「我週復一週地所讀的書曾報導土地和大氣的毀滅;詳述許多貪贓枉法的事例和揭露國家的愚行。沒有一本書——一本也沒有——像這本書一般令我感覺如此憂傷慚愧。」

可是,在白人移居之前,印第安人各部落之間是否彼此和平合作,沒有流血和掠奪呢?絕不然,因為其中許多部落都不斷彼此衝突。

因此,北美大陸所發生事件引起許多不同的看法,看法因人而異。但在其他地方豈不是與此無異嗎?每個國家豈不是總根據自己的權益去解釋歷史嗎?差不多每個人的觀點都與一位著名美國人的聲稱相類:「但願我的國家總是對的;可是無論我的國家對不對,我都擁護自己的國家。」

這種態度在各國中促成了許多敵視和流血。不錯,在人的統治之下,歷史充滿了令人惋惜的誤解和錯誤。顯而易見地,人類的政府無論多麼善意,均無法建立一個為所有人帶來真正自由、公平與平等的制度。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