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痛失家園
多年以來,美國歷史可用以下的片語來概括:「如何侵奪西大荒」。不少好萊塢電影都描述,白人移民橫過美洲平原、攀山越嶺的情景。由約翰·韋恩扮演的士兵、牛仔或移民往往要跟兇猛野蠻、手持戰斧的印第安人搏鬥。白人旨在擴展領土、開採金礦;至於基督教國的牧師和傳教士,據稱有的渴望拯救印第安人的靈魂。
美洲的原住民世世代代以美洲大陸為家,他們對這樣的歷史記載又有什麼觀感呢?白人到達以後,印第安人「不得不應付這些素昧平生、貪得無厭的掠奪者:侵佔他們土地的歐洲人」。《美洲原住民——圖解歷史》一書這樣陳述。
和諧共處變為互相敵對
起初,第一批白人到達美洲東北部的時候,大都得到原住民的親切接待,雙方合作無間。一份報導說:「1607-1608年,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英國在新大陸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居住的英國人,初次經歷嚴寒天氣,要不是波瓦坦部落伸手幫忙,他們根本就不能熬過這個酷冬。類似地,要不是得到萬帕諾亞格部落相助,在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聚居的清教徒也可能抵受不了當地的生活環境。有些原住民還指示外來移民,怎樣給土地施肥、栽種農作物。1804-1806年,劉易斯和克拉克率領探險隊西征,為要開闢一條可行的通道,把路易斯安那準州和當時的俄勒岡地區連接起來。要是沒有肖肖尼部落的女子薩卡加維亞幫忙,從中斡旋,探險隊又怎能完成任務呢?每逢探險隊跟印第安部落相遇,薩卡加維亞就成了他們的「和平使者」。
白人大量湧入北美洲,由於土地用法不同,加上糧食供應有限,外來移民和原住民之間的關係因而變得緊張。加拿大歷史家伊恩·斯蒂爾解釋,在17世紀,納拉干塞特部落有3萬個成員在馬薩諸塞州居住。他們的酋長米安托諾莫「覺察到處境不妙……於是跟莫霍克部落結盟,並計劃把美洲所有印第安部落聯繫起來,組成對抗運動」。1642年,據報他對蒙陶克部落說:「我們[必須]團結合一,像他們[英國人]一樣,否則我們很快就會完全滅絕。你知道,我們的祖先一度擁有很多鹿和皮革。鹿群不但遍滿平原,在樹林裡也到處可見;不但這樣,還有許許多多的[火雞]自由出沒。各小灣都充滿魚兒,禽鳥成群嬉水。可是,這些英國人竟然把我們的土地奪去。他們用大鐮刀割草,用斧把樹木砍下;牧草給他們的牛群、馬匹吃光,蛤灘又給他們的豬群糟蹋了。長此下去,我們大家終會餓死。」——《征途——侵佔北美洲》。
米安托諾莫力圖把美洲原住民組織起來,成立統一陣線,結果以失敗告終。1643年,在一場部落戰中,他給莫希干部落的昂卡斯酋長俘擄了。昂卡斯把他當做叛徒,送交英國人審理。英國人因為無權判處米安托諾莫死刑,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妙策。斯蒂爾接著說:「殖民地的司法行政官對[米安托諾莫]並無管轄權,所以不能把他處決。他們叫昂卡斯執行死刑,並安排英國人在場作證。」
這件事說明,原住民不但跟入侵的殖民地居民經常爆發衝突,內部也自相殘殺,部落間彼此背信棄義。事實上,在白人到達北美洲以前,他們早已發生內訌。為了爭取北美洲的宗主權,英國屢屢向法國宣戰。在這些戰爭中,有的部落支持英國,其他部落卻擁護法國。不論誰勝誰負,大凡捲入糾紛的印第安部落到頭來都損失慘重,死傷枕藉。
「誤會重重」
對於歐洲人侵佔北美洲,有人認為:「印第安部落的領袖根本不了解,歐洲人對他們懷有怎樣的看法。即使他們最後恍然大悟,也往往為時已晚。他們既不是白人,也不是基督徒。在許多人心目中,他們是野蠻人,殘暴成性、兇險無情,只適宜當奴隸販賣。」歐洲人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把印第安人壓垮了,他們從此一蹶不振。
美洲原住民覺得,歐洲人的觀點實在難以理解。納瓦霍部落顧問斐爾默·布盧豪斯最近接受《儆醒!》雜誌訪問。他坦言彼此「誤會重重」。原住民從不覺得,自己的社會和生活方式比不上白人。他們倒同意,大家的文化背景迥然有別,價值標準也截然不同。舉例說,在印第安人看來,買賣土地是一種陌生的觀念,簡直不可思議。人可以買賣空氣、風和水嗎?那麼,人又怎麼可以買賣土地呢?土地是公用的。所以,印第安人從不用柵欄隔開土地。
英國人、西班牙人和法國人抵達美洲後,據有些人所描述,「兩種格格不入的文化狹路相逢,災難」就這樣一觸即發。數百年來,當地居民都「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對土壤的性能、大自然的變化早已瞭如指掌,也懂得怎樣立足生存,以免擾亂生態平衡。可是,白人到達不久,就把原住民看做低等猛獸,自己的野蠻行為竟又忘掉得一乾二淨!他們用粗暴手段壓制原住民。1831年,法國歷史家托克維爾把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普遍看法概括如下:「上天既然把他們造成不能教化,他們滅絕就勢所難免了。」
致命殺手
隨著新移民大量湧進北美洲的西部地區,暴行也接連不斷地爆發。不管挑啟爭端的是印第安人還是入侵的歐洲人,雙方都極盡殘暴之能事。一提起印第安人,許多白人都聞風喪膽,因為他們以剝取敵人頭皮著稱。有些人卻認為,這種習俗是印第安人從歐洲人學習得來的;他們只要交出敵人的帶髮頭皮,歐洲人就會發賞金給他們。可是,印第安人跟歐洲移民作戰,無疑是以卵擊石,因為對方兵強馬壯,處處佔盡優勢。在大多數戰爭中,部落成員要不是被迫離開世代久居的土地,就是戰死沙場。事實屢屢表明,他們不僅失去土地,還斷送生命——他們離開故土後,有的遇害身亡,有的病逝或餓死。
不過,原住民部落所以元氣大傷,主要不是因為戰士陣亡。伊恩·斯蒂爾寫道:「侵襲北美洲期間,最厲害的武器並不是槍、馬、聖經或歐洲『文化』,而是瘟疫。」論到東半球的疾病怎樣席捲南北美洲,歷史系教授帕特麗夏·納爾遜·利默里克寫道:「經過多個世紀,歐洲人早已對不少疾病產生免疫力,這些疾病包括:水痘、麻疹、流行性感冒、瘧疾、黃熱病、斑疹傷寒、肺結核、天花。但同樣的疾病,特別是天花,一旦在新大陸蔓延,就成了致命殺手,因為原住民對這些疾病毫無抵抗力。瘟疫侵襲一村又一村,死亡率高達百分之80或90。」
拉塞爾·弗里德曼描述,一場在1837年爆發的天花流行病。「天花最先侵襲曼丹部落,然後迅速蔓延到希達察部落、阿西尼本部落、阿里卡拉部落、蘇族和黑腳族。」天花幾乎把曼丹部落殲滅。1834年,曼丹部落的人口約有1600;到1837年,他們只剩下130人。
條約到底變成怎樣?
今天,部落首領依然能夠一下子數說,美國政府在19世紀何年何月跟他們的祖先簽訂什麼條約。但那些條約實際上有什麼規定?條款通常都對族人不利,他們要交出肥沃的土地,來換取荒蕪的保留地,靠政府所提供的生活補助度日。
原住民部落往往遭白人鄙視,易洛魁部落聯盟(從東到西分別是莫霍克部落、奧內達部落、奧農達加部落、卡尤加部落和塞內卡部落)的遭遇就是一大明證。1783年,美洲的殖民地居民打敗英國人後,獨立戰爭終於結束了。在這場戰爭中,易洛魁人曾助英國人作戰。儘管這樣,正如小阿爾文·約瑟菲指出,英國人卻以怨報德,不但離棄易洛魁人,又當眾侮辱他們。英國人「完全不理會[易洛魁人]的感受,公然把他們所擁有的土地主權割讓給美國」。他補充說,有些易洛魁人曾支持殖民地居民一同對抗英國;很可惜,連他們也「被人壓制,貪得無厭的地產公司、投機商人,以至美國政府,都相繼剝奪他們的土地主權」。
在1784年召開的條約會議中,大陸會議印第安事務委員會的前任代表詹姆斯·杜安敦促政府官員,「要刻意貶低易洛魁人的地位,務求把他們尚存的一點自信破壞無遺」。
政府官員果然把杜安的傲慢建議付諸實行。有些易洛魁人給劫持做人質,在槍口威脅下「談判」。易洛魁人雖然認為自己從沒有戰敗,卻不得不放棄他們在紐約州和賓雪法尼亞州以西所擁有的一切土地,遷往紐約州一塊狹小的保留地居住。
白人用類似的策略來對付大多數的原住民部落。約瑟菲還指出,美國政府官員不惜「行賄、恐嚇、用酒買通非法代表,甚或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控制他們,以求奪取特拉華部落、懷恩多特部落、渥太華部落、奇珀瓦部落[也就是奧吉布瓦部落]、肖尼部落和俄亥俄州其他印第安部落的土地」。白人處處不守諾言,難怪印第安人很快就對他們懷有戒心!
「漫長路途」與眼淚之路
南北戰爭(1861-1865年)爆發後,美國政府不得不從西南部的納瓦霍地區撤走軍隊。納瓦霍部落於是把握時機,攻擊在新墨西哥準州格蘭德河谷聚居的美國人和墨西哥人。政府當局派遣卡森上校鎮壓暴亂,他率領新墨西哥志願軍,把納瓦霍部落驅逐到博斯基·雷東多保留地去,那兒寸草不生。卡森採用焦土政策,斷絕納瓦霍部落的糧食供應,又把他們趕出雄偉壯麗的謝伊峽谷。這個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東北部。他甚至把5000多棵桃樹摧毀。
卡森聚集了大約8000個納瓦霍部落成員,迫使他們踏上「漫長路途」。他們走了大約300英里,終於到達新墨西哥州薩姆納堡的博斯基·雷東多拘留營。一份報告說:「天氣寒冷刺骨,被放逐的部落成員因為缺乏禦寒衣服、食不果腹,許多都中途死去。」保留地的情況簡直慘無人道。納瓦霍部落不得不挖掘地洞,作為藏身之所。1868年,政府當局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後,就同意讓納瓦霍部落重返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家園,又把350萬英畝的祖傳土地還給他們。他們終於可以返回故鄉,但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從1820年到1845年,喬克托部落、切羅基部落、奇克索部落、克里克部落和塞米諾爾部落都有盈千累萬的成員給逐出美國東南部的家鄉,被迫徒步西遷到密西西比河以外,現今稱為俄克拉何馬的保留地去。有些部落走了好幾百英里的路程。由於寒氣襲人,許多成員都抵受不住,結果中途死去。這段悲慘的旅程成了臭名昭著的眼淚之路。
美國的喬治·克魯克將軍曾對北部的蘇族和夏延部落窮追不捨。他的言詞進一步表明,美洲原住民並沒有得到公平對待。他說:「幾乎沒有人肯聽取印第安人的意見。……[印第安人]發生暴亂後,他們的罪行和殘暴行為就成了大眾注意的焦點。輿論光是譴責他們,但不講道義、迫害他們的白人卻逍遙法外。……關於這件事實,沒有人比印第安人知道得更清楚。在印第安人眼中,政府當局只顧懲罰他們,卻縱容白人肆意劫掠他們的財物。所以,他們清楚了解政府是厚此薄彼、毫無公正可言的。」——《於心何忍》。
美洲原住民給白人統治超過100年後,當今的情況怎樣?由於民族同化,他們會不會有「滅族」的危險?他們對未來有什麼展望?下篇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第9頁的附欄]
婦女勞碌一生
在大多數的部落裡,男子負責出外狩獵,參加戰鬥,婦女卻身兼多職,包括教養兒女、栽種和收割穀物,然後把穀物磨成麵粉。科林·泰勒解釋說:「大平原婦女的主要職責……就是料理家務、生兒育女和做飯菜。在園藝社會裡,她們還要照料田園……西部的游牧部落靠捕獵野牛為生,部落婦女得幫助男子屠宰野牛,然後把鮮肉帶回營地。她們會把野牛的肉和皮調製好以備日後使用。」——《大平原印第安人》。
論到阿帕切族,另一份參考資料說:「料理農場是婦女的本分,她們一點都不覺得這些工作是卑下的。男子也會幫婦女一起幹粗活,但婦女對畜牧耕種就比男子認真得多了。……婦女向來曉得怎樣奉行農節的各種儀式。……澆灌土地期間,大部分婦女都會向神靈祈禱。」——《美洲原住民——圖解歷史》。
此外,婦女還要蓋建圓錐帳篷,這些臨時住所可以供人居住兩年左右。每逢部落遷徙,婦女就要舉起帳篷,把它們一一拆除。毫無疑問,婦女勞碌一生。但男子的生活也不好過,他們要保衛村莊免遭襲擊。婦女不但受人尊重,還享有許多權利。時至今日,有些部落的婦女,例如霍皮部落的婦女,仍可擁有土地。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把他們的世界改變過來的牲畜
自從歐洲人把一種牲畜引進北美洲後,許多部落的生活方式就起了顯著變化,這種牲畜就是馬。在17世紀,西班牙人首次把馬匹帶到美洲大陸去。不久,歐洲人發現,美洲原住民很快就成了技術高超的無鞍馬騎手。既有馬匹幫助,原住民狩獵野牛就容易得多了。游牧部落的族人也可以騎馬,突襲一些住在固定村莊的鄰近部落,掠奪他們的財物,搶走部落的婦女和奴隸。
[第7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7世紀,北美洲若干部落的居住區
庫特內
斯波坎
內茲佩爾塞
肖肖尼
克拉馬斯
北派尤特
米沃克
約庫特
塞拉諾
莫哈維
帕帕戈
黑腳
弗拉塞德
克勞
猶他
霍皮
納瓦霍
吉卡里拉
阿帕切
梅斯卡萊羅
利帕恩
大平原克里
阿西尼本
希達察
曼丹
阿里卡拉
特頓
夏延
蘇
揚克頓
波尼
阿拉帕霍
奧托
坎薩
基奧瓦
科曼切
威奇托
通卡瓦
阿塔卡帕
揚克特奈
桑蒂
艾奧瓦
密蘇里
奧薩格
夸保
卡多
喬克托
奧吉布瓦
索克
福克斯
基卡普
邁阿密
伊利諾伊
奇克索
亞拉巴馬
渥太華
波塔瓦托米
伊利
肖尼
切羅基
卡托巴
克里克
蒂穆夸
阿爾岡昆
休倫
易洛魁
薩斯奎哈納
特拉華
波瓦坦
圖斯卡羅拉
米克馬克
馬萊西特
阿布納基
索科基
馬薩諸塞
萬帕諾亞格
納拉干塞特
莫希干
蒙陶克
[鳴謝]
Indian: Artwork based on photograph by Edward S. Curtis; North America: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第8頁的圖片]
精美的納瓦霍式織物和首飾
[第11頁的圖片]
謝伊峽谷,「漫長路途」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