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11/8 5-7頁
  • 大量偏植一類植物的危險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大量偏植一類植物的危險
  • 警醒!1973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以前已發生過嗎?
  • 最新近的挫折
  • 奇妙的玉米
    警醒!2008年
  • 「他們吃很多玉米」
    警醒!1985年
  • 「綠色革命」是什麼?
    警醒!1973
  • 愛爾蘭大饑荒掀起死亡恐慌、移民浪潮
    警醒!200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11/8 5-7頁

大量偏植一類植物的危險

《生物科學》雜誌最近警告說:「另一個鬼影,一場普遍蔓延的疫病,正威脅著『綠色革命』」。何以故呢?

當廣大的土地僅栽植一種穀物時,全部農作物便暴露於嚴重的危險之下。新的蟲害或植物病一旦發生,則全塊地上同種類的穀物都會受到影響。但若種植各種各類的穀物,則情形通常不會如此。

專家們一致認為對高收量的新品種而言,上述的可能性是顯然存在的。這些新品種出自遺傳非常狹牢的原種。洛克菲勒基金會報導今日在亞洲所種植的小麥來自一個特別家系的品種遠較其他品種為多。

可是,由於新品種收穫豐盛,它們還受到優先採用。耕農是志在弋利的。他們自然喜歡種植容易賺錢的品種。因此以高產量的品種來代替當地原有產量較低的品種者遂日益增加。可是新品種由於不是在當地培養成的,所以對當地某些農病的抵抗能力亦未為人所知。

由於這緣故,《倫敦新科學家》雜誌所刊載的一篇文章提出警告說:「若有幾種新品種屈服於疾病之下,結果便會造成災害。因為在短期內不能用其他品種來代替,而培養新品種來對抗新疾病是需要時間的。該文的結論聲稱人類玩弄自然創造物以致造成災害的可能性正大為增加而非減少。

以前已發生過嗎?

可是,這種恐懼僅是理論上的嗎?絕不是。這種情形已在遺傳性太狹的農作物當中發生過。

例證之一是上一世紀襲擊馬鈴薯的流行病。當時稱為後期枯萎病。1845年這種病在歐洲蔓延得非常嚴重。隨著1846年在歐洲造成大歉收,在愛爾蘭也造成災害。

當時愛爾蘭人已將他們大部分的土地種植馬鈴薯,且偏重於一類的品種。後來馬鈴薯作物受到枯萎病襲擊。《世界書本百科全書》報導那次災害的結果說:「1840年代的馬鈴薯歉收造成愛爾蘭歷史上的最大災害。……大概有750,000人死於飢餓和疾病。在那數年內,數十萬人被迫離開愛爾蘭。」

較新近的例證大約在二十年前發生於美國。燕麥種植者們在美國開始培養成高產量的燕麥新品種。它是用一種稱為『勝利』的燕麥互相雜交而產生的。這些品種大受歡迎及被人廣泛種植。後來有一種特別的黴菌繁殖起來大大侵害燕麥農作物。僅在兩年之內,這些黴菌蔓延得如此厲害以致勝利品種的燕麥無法再安全地種植下去。

在1930年代有人培植了一種稱為『希望』因子的變種小麥。據稱這可以解決莖部生銹病所造成的歉收難題。在數年內,美國西部從德薩斯州至北達科塔州一帶都種植著這類小麥。但在1940年代有一種高度惡性的徽菌繁殖起來。在美國和加拿大所種的麵包小麥和通心粉小麥最易感染這種病。新的黴菌在小麥種植地迅速蔓延大大肆虐。結果北美大草原地帶的通心粉小麥產量在幾年之間都接近中斷狀態。

最新近的挫折

在1971年,《紐約時報》的大字標題說:「遺傳學的勝利可能導致災害。」文章內容聲稱改良品種的混合種玉蜀黍自1950年以來已在美國面世。玉蜀黍的每畝收成量比前多一倍有奇。

可是後來在1970年,新品種突然受一種稱為南部玉蜀黍葉枯萎病的惡性病毒所侵襲。這暴露出大多數耕農所種植的特殊品種的玉蜀黍多麼易受傳染。在1970年七月和收穫季節之間,大約有七億蒲式耳的玉蜀黍被毀去!這是全部玉蜀黍收成的百分之15,價值相當於十億美元!

關於玉蜀黍所遭受的這次災禍,《紐約時報》評論說:

「這件事的基本弱點便是,所有耕農都想在同一時候種植最佳的品種。結果當有新的變種敵人——像最近發現的南部玉蜀黍葉枯萎病——出現時,農作物便一致受到災害的威脅了。

「現代世界在其他許多方面也與此相同,在經濟上短期的良好效果造成了生態學和經濟方面長遠的嚴重難題。」

可是,最新的穀米品種在這方面有受到任何害處嗎?有。新米已經受到影響,《環境危機》一書指出:「IR-8種的穀米已經在這難題上遭遇許多麻煩;雖然如此,更大規模的單一栽植仍在進行中。」

「單一栽植」便是種植一種農作物而通常不將土地撥作任何其他用途。雖然經歷麻煩,將新穀作更大規模的單一栽植卻似乎成了通例。這乃是由於耕農們急功近利之故。

1972年二月,菲律賓全國糧食農業會議對於全國現狀發表了新的數字。他們指出有一種稱為『通格魯』的植物致命病原體已經在呂宋島和氓答那蛾枯萎了近140,000畝(五萬六千公頃)的種米地帶。馬可斯總統告訴國會說:「本年[1971]是菲律賓農業的災難年。」

自1966年以來,菲律賓採用高產量的穀米新品種,結果得以在食米方面自給自足,至1970年還稍有盈餘。但在1971年卻須大量輸入穀米,共達460,000噸之巨。政府預期該國將面臨嚴重的食米短缺,在1972年短缺640,000噸,1973年大約相同。

因此,以愈來愈廣大的地域來種植遺傳性太狹的品種其實是非常危險和短視的措施。但與新穀米有關的難題還非至此為止。

[第6頁的圖片]

受枯萎病侵襲的混合種玉蜀黍(右)與不受影響的自然授粉玉蜀黍(左)的對照。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