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3/8 26-27頁
  • 承認過錯乃明智之舉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承認過錯乃明智之舉
  • 警醒!1974
  • 相似資料
  • 要勇於認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 何以要承認過失?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你若做了錯事,為什麼要認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3年
  • 我做錯事了,該怎麼辦?
    年輕人的10個問與答 青年人問專欄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3/8 26-27頁

承認過錯乃明智之舉

人誰無過,沒有任何人絕對不會犯錯。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有學問無學問,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都會犯錯。

人的經驗證實上帝感示的執筆者,基督的門徒雅各,說得不錯,「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雅各書3:2)正如所羅門王在奉獻耶和華的殿時禱告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說罪就是錯嗎?可以,因為我們的聖經中被譯成「罪」的字其實就是錯誤,過失的意思。——列王紀上8:46。

既然由於生來有弱點,我們都時常犯錯而未能符合完美的標準,何以承認犯錯看來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可能作了很大努力避免犯某種錯誤,以致當我們真的犯了錯誤時,我們甚至不想對自己承認。

許多時無疑是由於自驕之心作祟。承認犯錯會對我們可能以之自豪的事,例如我們的知識,才能和謹慎,有不利影響。我們想留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印象。並非只有東方人才「愛面子。」

承認犯錯誤有時如此困難的一個明顯原因就是一個人因犯了錯誤,如造成一宗嚴重的意外,而招致的怪責、非難或懲罰。例如在1972年八月尾,一個引起所謂「嚴重的電算機故障」的「錯誤」引致美國賓州中央鐵路通往紐約市的四條主要軌道都不能使用達數小時之久。「有人拉錯開關掣或按錯電鈕,」當局決定要查出是誰犯的錯誤,誰真正要對此負責。可是犯過的人卻不肯出面認錯。——《紐約時代雜誌》,1972年八月三十日。

由於犯錯帶來羞恥,我們常有將罪責推卸給別人的傾向;這便是我們的始祖亞當夏娃企圖做的事。(創世記3:11-13)同樣地,摩西的長兄亞倫將他造金牛犢的罪過推在百姓身上。若干世紀之後,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掃羅也將他的忤逆行為歸咎於手下的百姓。(出埃及記32:19-24;撒母耳記上15:9-26)認識他們如此不智行為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重蹈覆轍。

與這些不良例子相反,我們有些良好的例子表明耶和華上帝的忠心僕人如何勇於認錯,這些例子的記錄充分證明聖經執筆者的忠實和坦白。摩西記載有一次他發脾氣,結果使他不能進入應許之地。(民數記20:7-13)約伯則由於堅稱自己忠誠而犯了關心洗雪自己過於洗雪上帝的錯誤。他坦白承認說:「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3-6。

雅各的兒子,族長猶大,承認他對媳婦他瑪所犯的錯誤說:「她比我更有義。」(創世記38:15-26)此外還有大衛。當拿單指出他對烏利亞所犯的罪時,他並沒有尋找藉口為自己辯護,反之他對拿單先知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母耳記下12:13)另一個例子是使徒彼得。當他在三次不認主之後看見耶穌譴責的目光時,「他就出去痛哭。」——馬太福音26:75。

我們承認過錯無疑是對的,而且是忠實和適當的事。但是不但如此。這樣行同時是明智之舉。承認過錯使我們在謙卑方面學到一個教訓。這可以保護我們避免可使我們失足的驕傲陷阱。在另一方面,承認犯錯的謙卑經驗會使我提高警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聖經向我們提出明智的警告:「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蒙上帝和他的僕人的憐恤。不錯,承認罪過可以幫助我們離棄罪過。——箴言28:13。

承認過錯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會加強我們的勇氣和自尊心。不如此行乃是懦弱,這會削弱我們的道德力量而使我們很可能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再者,承認錯誤之所以是明智之舉是因為這會使我們與別人有較好的關係。我們若拒絕認錯而蔑視別人的判斷,別人便會認為我們太驕傲或不忠實,或太頑固而不肯認錯——這一切足以在我們與四周的人之間形成障礙。再者,我們若勇於認錯,當別人犯錯時,我們便會較容易體貼同情別人。

最重要的是認錯會使我們與造物主保持良好關係。例如大衛王便藉著三番四次敏於承認過犯而能夠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可是掃羅王卻不肯承認過犯;他寧願提出藉口為自己辯護,但卻被上帝唾棄。

是的,承認犯錯除了是一件忠實的事之外,同時也是明智之舉。這有助於我們保持謙卑。這樣行同時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自尊心以及使我們與別人有較良好的關係。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