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承認過失?
這是軍事歷史上一次極不尋常的相遇。一個手無寸鐵的使者及時制止了400個一心要雪恥的士兵的復仇行動。軍兵的領袖僅聽過一名果敢的婦人的懇切請求之後,就決定收回成命。
這個領袖便是大衛,後來他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大衛因為渴望取悅上帝,所以接受了婦人亞比該的勸告。亞比該機巧地向大衛表明,大衛向她的丈夫拿八報復會使他犯上流血罪。大衛驚嘆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他今日使你來迎接我。你和你的見識也當稱讚;因為你今日攔阻我親手報仇、流人的血。」大衛深深感激上帝,因為上帝運用亞比該及時制止他犯大錯。——撒母耳記上25:9-35。
大衛在一篇詩篇裡問道:「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詩篇19:12)像大衛一樣,除非有人向我們指出過錯,否則我們自己就可能無法察覺出來。在別的事例上,我們也許要經歷到不愉快的後果才看出自己的確犯了錯誤、行事不智或不仁慈。
無須感到絕望
雖然人人都會犯錯,我們卻無須因此而灰心絕望。外交官愛德華·約翰·費利普斯評論說:「不犯錯的人通常也一事無成。」基督的門徒雅各說:「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雅各書3:2)有任何小孩子初學走路時未曾跌倒過呢?當然沒有。小孩子會從錯誤中學習,然後不斷嘗試,直至成功為止。
若要保持生活平衡,我們就需要從自己和別人的過失中學習。聖經記錄了若干古人行差踏錯的經歷,這些人的遭遇也許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幫助,以免重蹈覆轍。但我們可以從這些人的過失學到什麼教訓呢?
謙卑是不可少的
我們學到的教訓之一是,上帝並不譴責所有犯錯的人;惟獨那些不肯悔悟認錯的人才會受他審判。以色列的君王掃羅曾在剿滅亞瑪力人一事上沒有服從耶和華的吩咐。後來先知撒母耳為此質問掃羅,掃羅起初輕視事情的嚴重性,後來則試圖將罪責推在別人身上。他關心自己在百姓面前丟臉過於關心糾正所犯的錯誤。因此,『耶和華厭棄他作王。』——撒母耳記上15:20-23,30。
雖然掃羅的繼承者大衛也曾犯了大錯,他卻謙卑地接受勸告管教而得蒙寬恕。大衛的謙卑促使他接受亞比該的懇求。當時大衛的軍隊已嚴陣以待,然而,大衛卻當著手下面前承認自己行事魯莽。在大衛的一生中,他的謙遜美德幫助他尋求寬恕和糾正自己的腳步。
謙卑也促使耶和華的僕人糾正自己的輕率言談。有一次,保羅在猶太公會面前受審,大祭司命人掌摑他。保羅於是斥責大祭司說:「你這粉飾的牆,上帝要打你!」(使徒行傳23:3)保羅可能由於視力不佳,以致沒有認出命人掌摑他的是誰。在旁站著的人說:「你辱罵上帝的大祭司嗎?」保羅於是立刻承認自己的過失,說:「弟兄們,我不曉得他是大祭司;經上記著說:『不可毀謗你百姓的官長。』」(使徒行傳23:4,5;出埃及記22:28)不錯,保羅謙卑地承認自己犯了錯。
他們承認過失
聖經也透露有些人曾毅然改變自己的錯誤思想。例如,請考慮一下詩篇的執筆者亞薩。由於眼見惡人似乎總是事事如意、一帆風順,亞薩說:「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但後來亞薩在耶和華的聖所沉思純真崇拜的種種裨益,結果得以醒悟過來。再者,他在詩篇73篇虛心地承認自己的過失。
約拿也容許錯誤的思想影響自己的看法。他在尼尼微城展開傳道之後,耶和華由於當地的居民誠心悔改,便沒有向他們施行懲罰。這使約拿大感惱怒,因為他關心證明自己有理過於挽救尼尼微城居民的性命。但上帝卻糾正他的錯誤思想。約拿最後也看出自己的觀點是錯的,因為他在以他為名的聖經書裡忠實地承認自己的過失。——約拿書3:10-4:11。
約伯由於誤以為臨到他身上的災難是耶和華上帝而非魔鬼撒但促成的,所以力圖證明自己清白無辜,不應遭受這些災難。他不察覺事情原來牽涉到一個更大的爭論:上帝的僕人能夠在考驗之下對他保持忠貞嗎?(約伯記1:9-12)後來以利戶與耶和華分別幫助約伯看出自己的錯來。於是約伯承認說:「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3,6。
承認罪過可以幫助我們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正如以上各例子表明,如果我們願意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輕率的言談或魯莽的行為,上帝就不會計較我們的過失。但我們可以怎樣將這些知識在生活上應用出來呢?
彌補自己的過失
人若謙卑地承認過錯,並且加以彌補,就可以鞏固家庭的連繫。例如,父母有時可能由於過度疲勞或心情煩躁,以致在管教兒女方面嚴厲苛刻了一點。父母如果無視這件事,便可能造成不良的後果。因此,使徒保羅寫道:「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一個名叫保羅的基督徒青年回憶說:「爸爸每逢覺得自己反應過於激烈,就會主動向我們道歉。他的做法使我更加尊重他。」在個別的情況下,道歉與否純粹是個人的決定。可是,除了道歉之外,人還需要盡力避免日後重蹈覆轍。
如果丈夫或妻子因為犯了錯而引起煩惱,那又如何?坦白承認、衷誠道歉和敏於寬恕的精神可以幫助夫婦保持親密關係。(以弗所書5:33;歌羅西書3:13)年逾50的西班牙籍男子傑塞斯雖然性格剛烈,他卻從不會驕傲到不願向自己的妻子亞比娜道歉。亞比娜說:「要是冒犯了配偶,我們習慣向對方道歉,這使我們得以互相包容、保持恩愛。」
若有長老犯錯
承認過失和作出衷誠道歉也可以幫助基督徒長老『彼此恭敬』而保持合作。(羅馬書12:10)一個長老也許由於擔心自己在會眾裡的權威受到削弱,以致不願承認自己的過失。可是,長老若試圖為自己辯護,或將過失置諸不理,或掉以輕心,其他人就更可能對他的督導失去信心。相反,一個成熟的弟兄若在言談方面犯了無心之失,卻樂於謙卑地承認錯誤,這反而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
費爾南杜是西班牙的一位長老,他憶述有一次環務監督在一大群長老面前討論怎樣主持聚會時作了一些不正確的評論。當時有一位弟兄以尊敬的方式糾正他所說的話。環務監督於是立刻承認自己的錯。費爾南杜回憶說:「我看見他當著所有長老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不禁大受感動。自此之後我更加尊敬他。我從他的榜樣學得一個教訓,那就是,承認自己的弱點實在非常重要。」
要敏於承認過失
通常別人都會賞識我們所作的道歉,尤其是我們若盡快如此行的話。事實上,我們越快承認過失越好。舉例說:1992年10月31日,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公開承認360年前宗教裁判所曾「錯誤地」處罰伽利略。當時伽利略因為聲稱地球並不是位於宇宙中央而受到審判。然而,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作出道歉實在已無補於事。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個人的關係上。盡快道歉可以治愈由於不仁慈的言談或行事方式而導致的創傷。耶穌敦促我們不要拖延和解的時間,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馬太福音5:23,24)與人恢復和睦關係往往僅是需要我們承認自己的處事方式出了錯,以及請求對方原諒而已。我們若耽延越久,事情便越難處理。
樂於承認過失
正如掃羅和大衛的事例表明,我們處理過失的方法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影響。掃羅頑梗不化地拒絕接受勸告,結果使他更泥足深陷,最後他失去上帝的喜悅而身亡。相反,大衛雖然犯了罪,卻幡然悔悟,接受糾正而對耶和華保持忠心。(可參閱詩篇32:3-5。)我們豈不也應當懷有同一的願望嗎?
我們若承認過失而痛改前非,所帶來的最大獎賞莫過於知道上帝會寬恕我們。大衛說:「得……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詩篇32:1,2)因此,勇於承認過失乃是明智之舉!
[第29頁的圖片]
有任何小孩子初學走路時未曾跌倒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