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11/8 15-18頁
  • 生物所提出的證據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生物所提出的證據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沒有過渡性的生物
  • 何以沒有過渡性的生物
  • 培育的實驗顯示什麼
  • 化石紀錄透露些什麼
  • 讓化石紀錄作證
    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
  • 我必須相信進化論嗎?
    警醒!1975
  • 化石——能證明進化論嗎?
    警醒!1984年
  • 進化論者意見分歧——為什麼?
    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11/8 15-18頁

生物所提出的證據

當我們察看較大的生物的世界時,我們發現任何證據顯示一種生物轉變成另一種嗎?在「較低」級和「較高」級的動物或植物之間有逐步進化的證據存在嗎?

進化論若是真的,就應該有。聖經所說若是真的,就應該沒有。

當我們研究今日生存的植物和動物時,我們發現什麼呢?我們能見到一類生物逐漸轉變成另一類生物的跡象嗎?

在《有機體進行過程》這本支持進化論的書中,我們讀到:「誠然,沒有生物學家會實際看見過一種主要生物從進化產生。」

為什麼沒有見過呢?何以沒有人見過一種主要生物藉進化而產生呢?

進化論學家對這問題的答覆是,生物的進化需時數百萬年,而人的壽命有限,是故無從觀察到現代的現象。但這項結論是不足為證的。這僅是「猜測」而已。我們若僅是考慮證據的話,所得的答案便截然不同了。

沒有過渡性的生物

現在進化無法被人看見的原因是各種生物都是發展完全的。沒有任何生物處於過渡時期而正轉變成另一種生物。從沒有人見過部分的器官或四肢正進化成別的東西。無論眼、耳、翼、手、足或其他器官或結構,沒有一種是在介乎兩者之間過渡狀態中。反之它們都已發展完備而對生物本身有用。

誠然,曾有人指出某些器官,例如人的盲腸和扁桃腺,聲稱它們是進化過程的殘餘器官。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器官絕非殘餘而是具有確定用途的。難題是研究家們直至最近才發現它們的功能。

生物當中絕無過渡形式這件事實也曾由現代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指出。在一百年前他寫道:

「倘若各類生物是從別類生物逐漸進化而成,為什麼我們沒有隨處看到無數過渡形式的生物呢?自然界中的一切為什麼不是充滿混亂而是像我們所見的各類生物界限分明呢?」

達爾文所提出的答案是過渡性的生物久已絕跡。但這是否合理呢?既然據說進化仍在繼續進行中,我們豈不應該期望最低限度見到若干過渡形式的生物嗎?

何以沒有過渡性的生物

為什麼在生物當中沒有任何過渡形式呢?很簡單,因為生物根本不是在過渡中!牠們並非由一類轉變成另一類,反之牠們都留在原來的類別中。

雖然在每一類生物中有許多品種或變化,各類生物卻仍保持分離。這種無法逾越的界限沒有一位科學家能夠加以克服。什麼界限呢?那便是存於各基本類別的生物之間不育的界限。

試舉個例說明:我們看見人類當中有種種不同的身材,樣貌,膚色和能力。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十分罕見。現時地球上的三十八億人中很可能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完全相同的!可是,無論他們多麼不同,每處的人都可以很易認出他們是人類。

儘管彼此之間有差異存在,但所有人都能彼此婚配而生育兒女。可是人類卻不能與任何其他動物相配而產生後代。他們只能在同類,人類,的範圍內繁殖。即使他們試圖越出界限與異類交配,他們亦無法產生任何別種生物。這項定律是絕無例外的。

培育的實驗顯示什麼

在培育的實驗中,科學家們不斷試圖以各種不同的動、植物作實驗。他們希望經過相當時候能培育出新種的生物來。結果如何呢?英國科學雜誌《應召》報導說:

「在培育的過程中,培育者通常發現實驗品經過幾代之後便達到進步的極限而無法再有任何改善了。也沒有任何能與同類其他個體交配而產生後代的新品種出現。因此,培育的過程看來反駁而非支持進化論。」

曾在這件事上親自作過徹底研究的麥百富律師也作出相同的結論。他說:

「雖然這個題目很少[被進化學家]討論,我的觀點卻與有地位的科學家相同。[羅蘭]艾斯里說:『從小心的家畜培育看來,無論是志在改良出賽馬匹或捲心菜的質素,這件事本身其實並不是促成無限的生物學越軌行動——進化——的途徑。這種情況具有極大的諷刺性,因為比任何其他單一的因素更甚地,家畜培育被人用來支持進化論的真實性』。……

「[愛德華]第維教授發明了一些簡潔的片語如『品種界限』之類……然後承認失敗說:『在品種界限之內,或在較大範圍的有關品種之間,例如麥類,所作的異種交配和選擇曾產生過若干令人驚奇的結果。但麥依然是麥,並不會變成柚子:我們示能使豬長出翼,正如不能使母雞不產圓筒形的蛋一樣』」。

因此,事實表明生物的基本類別是十分穩定的。最徹底的培育實驗也無法使其超越某個限度。它們若走得太遠,便會達到不育的界限。驢和馬交配所生的騾子就是一例。騾子顯然達到了馬的類別的極限,因為牠們通常是無法生育的。

雖然實驗所得以及對天然情況的觀察表明在基本的類別之內有極大的變化和適應性存在,植物或動物卻永不能改變到開始成為異類的程度。

倘若進化論是真的,你自不會期望有此情形存在。可是,聖經說生物是被造和只能「各從其類」地繁殖的話若是真實,無疑你便會期望有此情形。

進化論學家阿斯模夫承認這正是事實所顯示的,說:

「在人所牧養的每種動物和人所培植的每種植物中,生物只能來自生物。……

「說得更精確一點,我們應該說生物只能來自類似的生物。……每種生物都有同類的子代;每種生物都由同類的親代所生;每種都來自悠長家系(同類生物可以伸展到悠久的既往)的同類生物。」

人類又如何呢?正如一切歷史記錄顯示,情形也正如上述。在《種族論》一書中,蒙德格說:

「一般科學家都一致同意人類是單一的;所有人都屬於相同的類別,……科學家更進一步同意一切人很可能出自同一的共同本原。……

「聖保羅的格言說:『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這句話與科學的發現完全相符。」

摩爾教授也說:「絕對沒有任何實驗的例證表現曾有一種動物變成另一種,或有一種植物變成另一種……以健全的科學方法促成而可被適當地列為改變的唯一證據僅限於在一類或一族動物範圍之內或在一類或一族植物範圍之內所發生的遺傳變易。」

化石紀錄透露些什麼

也令人深感興趣的是摩爾教授對已往曾經活過,但死去已久的動、植物所作的評論。他說:

「在最早的歷史來源,化石紀錄中,絕對沒有證據表明各類生物在彼此之間有任何順序的聯繫。在化石紀錄中我們並沒有發現任何過渡形式的生物,很可能是因為根本沒有過渡形式的生物化石存在。很可能在各類動物或和各類植物之間的過渡形式從未發生過。」

這便是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挖掘之後所得的證據。紀錄依然與一世紀前無異,當時達爾文大惑不解地說:「根據這種[進化]學說,必然有無數過渡性的生物會存在過,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無數這樣的化石藏在地殼裡呢?」

達爾文撇開這個難題不談,聲稱這是由於化石紀錄十分殘缺所致。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掘之後,這個藉口不再有效了。化石紀錄完備到足以表現生物紀錄所顯示的同一事實——生物的繁殖只能「各從其類」。我們絕沒有發現由一類進化為另一類的跡象。

再者,達爾文曾說,若有人能證明各類生物「真正是同時產生的,這件事實便會使進化學說受到致命的打擊」。證據表現什麼呢?摩爾教授報導說:

「在1967年,由倫敦地質學會和英國古生物學協會聯合出版的《化石紀錄》中……有120名左右的科學家,他們都是專家,以30章的篇幅編寫了一份長達800頁以上的報告,把分成2,500類的動、植物的化石紀錄詳列出來。……

「從這些圖表所歸納的結論如下:每一種主要形式或類別的植物都表現與其他形式或類別不同而自有其個別的歷史!!!

「各類動、植物在化石紀錄中都是突然出現的。……鯨魚、蝙蝠、馬、靈長類、象、兔、松鼠等,都自成一家,一出現便與現在無異。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牠們來自一個共同祖先:牠們和假定的祖先,爬蟲類,更毫無關連之處。……

「熟知古生物學事實的進化論學家承認一切較高級的類別在彼此之間均有缺口存在。他們承認這是化石紀錄中一項無可否認的事實。」

進化論學家們確曾作過這樣的承認。例如,在《有機體進化過程》一書中史提賓斯對論到關於各大類生物;有起源和進化的化石證據說:「進化論學家們首先留意到化石紀錄在這方面多麼殘缺不全。」他承認其中存有「巨大的缺口」,並聲稱「化石紀錄甚不完整而帶有偏倚的[偏見]性質。」

但是,他同時說:「以往生物的[化石]紀錄巳十分廣泛,同時在不斷增加中。」因此現在已有足夠數量的化石去作出結論了。但他們並沒有找到過渡生物的化石;生物若真的由一類正物進化成另一類,就應該有許多這樣的生物存在。

進化論學家承認較低級的生物也是如此,例如阿斯模夫承認說:「單細胞[一個細胞]的原始生物與人,甚至與蠔,相較雖然十分簡單,牠本身卻必然是悠長的進化過程的最後產品雖然並沒有任何進化跡象當下來。」他論及較高級的生物說:「也許脊椎動物和棘皮動物都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但我們沒有可考的記錄。」[楷書本刊自加]。

那末,難怪史提賓斯嘆道:「進化論學家若想從化石紀錄獲悉各大類生物的起源,那便找錯對象了。」

美國俄亥俄州安提阿學院生物學助理教授,進化論學家艾蒙·撒母耳承認:「對於在各時各地出現的種種生物,進化的觀念並不能被視為一項有力的科學解釋。……因為資料只能加以間接地運用,同時沒有任何對化石紀錄所作的仔細分析可以直接支持進化論。」——《秩序:在生物中》(1972)120頁。

因此,從生物的紀錄和化石的紀錄看來,你會忠實地作出什麼結論呢?事實是否支持一類生物逐漸進化成為另一類呢?抑或事實反而支持聖經的觀點,即上帝創造不同類別的生物,並使其各從其類地繁殖?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