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團結織剖析
《儆醒!》雜誌駐賴比利亞通訊員報導
時維1963年五月廿五日。全非洲高峰會議受到以失敗收場的威脅。三十一位非洲領袖在如何組成獨立國家聯合機構方面爭辯不休。經過悠長的辯論之後,一份憲章草案呈交給各國首腦——但卻遭受否決!
然而,當日在亞的斯亞貝巴非洲會堂聚集的非洲領袖們卻決意為在語言、文化和政治理念不同而四分五裂的非洲諸國建立某種形式的實際團結機構。非洲的強人們很久以來一直為此而努力。
由於第一次的憲章草案遭受否決,各國領袖們於是作出第二次嘗試。他們的討論一直延續至午夜過後,但這次的投票卻是全體一致的!論到這戲劇性的一刻,一位目擊者寫道:「他們歡聲雷動,熱烈鼓掌,平素譏刺的人感動到眼中含淚,各人和近前來的人握手。非洲團結組織遂告誕生;不信、吵鬧、爭辯等均一掃而空。」
自由與團結
根據憲章,新生的非洲團結組織的設立是為了從這個大洲鏟除殖民地主義及促成非洲的真正團結。經濟合作,通過仲裁國家的和解以及許多條款都列入憲章之中。這項歷史性的文件自簽署直至如今已逾十年了。同一機構中有多少國家已實現了非洲團結組織的憲章呢?
該組織成立之後僅數月,剛果即再度爆發戰爭。其他新國家也為了邊境問題而互相劇烈爭辯。超級大國和阿拉伯世界對這些紛爭採取觀望態度。可是,非洲領袖們卻主動地邀請敵對的雙方將難題提出談判。結果如何呢?剛果的第二次衝突比第一次較為和緩。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索馬利亞和衣索匹亞開始談判。雖然最後協議尚未達成,但談判總比戰爭為佳,非洲團結組織亦在這方面發揮相當效力。此後它在調停各國紛爭如幾內亞和迦納,剛果共和國和薩伊,烏干達與坦桑尼亞,衣索匹亞與蘇丹,加彭與赤道幾內亞等,都能獲致成功。
強弩之末
可是,自那時以來,有些人開始懷疑非洲團結組織是否已失去它原有的力量。它所作的仲裁並非全部成功或立即舉行。例如,尼日利亞內戰在延續了三個月之後才被列入議程。非洲團結組織的調查委員會在一個多月後才到達現場。這個組織對烏干達的亞洲人問題一籌莫展,也無法阻止在伯蘭第的大屠殺。批評家指責這種忽視是以不干預獨立國家的內政為掩飭,可是他們聲稱,這種干預是非洲人所慣用的。
1973年五月號的《非洲雜誌》刊出拉哥斯大學的奧干濟所寫的一篇文章,對這個組織提出進一步的批評。
「非洲團結組織在排難解紛方面並未擔任重要角色。會員國的作為比這個組織更有效果,有時甚至能成就非洲團結組織所不能成就的事。非洲團結組織所能成就的僅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已!」
關於非洲團結組織本身的結構,奧干濟引述施雲加的評論說:
「自非洲團結組織成立以來的歷史顯示,這個於1963年在阿的斯亞貝巴創設的機構本身在消除非洲內部的敵對關係上並沒有多大力量。以往和目前的紛爭已清楚透露這個由非洲團結組織憲章所規定的制度在排難解紛方面的軟弱。……個別的非洲政客繼續比這個組織的權威更受重視。」
被迫離開家園的數十萬非洲難民又如何呢?非洲團結組織有為他們做些事嗎?這個組織的祕書處曾與聯合國委員會聯同協助難民獲得徙置。艾堅加基聲稱非洲聯合組織「對難民問題作了頗大的貢獻。……有不少難民通過該組織獲得徙置,在幾個非洲國家中恢復正常生活。我們也為學齡的少年難民努力在非洲內外安排教育設施。……因此我敢說我們以往十年的記錄是積極和予人的鼓勵的,我們充滿自信地正視將來。」
經濟合作
非洲亟需發展,而非洲團結組織對開發這片土地負有艱鉅的任務。以往非洲諸國差不多完全依靠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援助,但現在甚至說法語的國家也轉向別處或向非洲姐妹國尋求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幫助了。
儘管政局騷動不安,不少地方性的經濟社會已經建立起來而且頗為穩定。有些計劃曾遭遇障礙,如非洲航空公司,查德湖及塞內加爾河流域的合作事業等。關於從蒙巴薩至拉哥斯的橫貫非洲高速公路,非洲團結組織的一位代言人聲稱,「有關各國曾與非洲團結組織和非洲經濟委員會緊密合作,我們所有人都希望在今後數年內高速公路會成為現實。」
經濟成長也是彰彰可考的。儘管內戰頻仍,尼日利亞的增長率在以往十年從百分之5增至百分之12,使它能在限期之前兩個月清還外債。雖然尼日利亞是第九個產油國,農業卻大大有助於它的經濟進展。
在非洲團結組織大力鼓勵之下,非洲諸國增強合作。非洲各大學紛紛設立獎學金;無利貸款也成為資本援助的模範,例如尼日利亞曾貸款給鄰國達荷美供後者在國內建設道路之用。
農業和醫學
為了使飢餓的非洲人獲得較好的糧食,數以百計的研究家正致力於研究玉蜀黍、幾內亞粟、粟米、豆類和抗病種籽等。非洲團結組織一位代言人說:「抗牛瘟運動在西非和中非差不多完全成功,在東非目前也接近完成階段。」
其他研究家則致力於對抗牛的胸膜肺炎。非洲的礦產和海產資源也作成了地圖。甚至非洲傳統的醫藥也受到熱心的研究以期探知它們對醫學有什麼貢獻。其他已經登記的新計劃則由於缺乏基金而未能實行。很不幸地,儘管非洲的天然資源十分豐富,受旱災打擊地區的飢民卻要掙扎求存。
目標達到了嗎?
非洲團結組織建立的主旨是在鏟除殖民地主義及使非洲各國保持團結。這些目標已達到了嗎?雖然這個組織的會員國已從三十增至四十三個國家,但在洲內許多地方,殖民地主義的勢力依然頗強大,這促使奧干濟指責這個組織「已遭遇失敗及令人挫折失望」。原因之一是各會員國不願「作稍微犧牲」以求達到目標。
論到非洲人的自由,坦桑尼亞的尼爾利在1973年作出以下耐人尋味的評論:
「非洲政權對待非洲人並不勝於——在有些方面甚至劣於——殖民地主義者和種族歧視主義者對待我們同胞的方式。……非洲領袖們在對待非洲人方面所犯的惡行乃是,而且必然是,非洲各國間合作的真正障礙。……除了人道原則早已受到侵犯之外——這正是非洲各國所應關心的——公平的原則和人類尊嚴在獨立的非洲境內也受人蔑視,這使整個自由鬥爭的觀念均受到影響。」
例證之一是,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僅為了拒絕購買黨員證而慘受當局的非人虐待,包括凶殺、酷刑和強姦等。1972年十二月八日的《儆醒!》雜誌(英文)報導這些暴行。很諷刺地,數以萬計的見證人逃往殖民地政府統治的莫三鼻給避難,而非洲團結組織竟沒有說過一句安慰的話。
在非洲團結組織的最初十年內,許多人為了史密夫在羅德西亞創立少數人政權時這個組織不能以與英國斷絕外交關係為威脅而感覺失望。尼爾利評論法國和英園在非洲團結組織中比非洲諸國更有勢力。奧干濟嘆息說:『非洲團結組織在羅德西亞危機所擔任的角色透露,在形勢需要作出犧牲時,它便上演鴕鳥政策。」
奧干濟也抱怨當有人提出議案要使該組織的憲章具有「更大效力」時,各會員國並沒有投票經過這些決議;這表明「會員國其實並不渴望獲致真正團結」。更有甚焉的是,非洲領袖們被指責為製造種族緊張。他們辯稱「貧窮和不穩的弱小獨立國無補於非洲的全體利益。」因此這些國家應該受強國提攜以建造強大的非洲國家。
約翰·摩利士認為急需對非洲團結組織的最初十年作一檢討。「因為在非洲年輕的一代看來,非洲團結組織,與非洲大陸的實況完全脫節,阿的斯亞貝巴已變成一個僅作出空虛的決議,浪費的筵席和虛假的承諾的地方。」一般人均認為非洲團結組織在排除殖民地主義及在各方面達成團結一事上應有更具體的成就。
非洲人的堅強意志
儘管這個組織具有內在弱點,它在外交方面卻頗有成績。通過各國首腦和聯合國代表團,「它提出了不少在國際外交界上罕見的請願和決議:藉此緩和國際間的壓力。在努力排解邊境糾紛和其他爭論方面,該組織曾贏得美國官員的最高稱譽。美國一位國務官員說:「同類的區域組織沒有一個比它獲得更優良的記錄。」
對非洲團結組織所作的檢討由此顯示出它的成功與失敗,進步與脫軌的行為。可是鑑於多如山積的難題——統治政制的差異,部落的繁多,沒有共同的語言、宗教或通貨,不明確的邊疆界線和時常發生故障的經濟情況——這個組織頑強地存在了十年這件事實足以反映出非洲人的堅強意志。
非洲團結組織必須讓位
雖然非洲團結組織的主旨有不少是高貴的,它卻永不能成就只有彌賽亞的王國才能成就的事。當然,聯合國和任何其他人為組織也不能。非洲團結組織集團在聯合國中操有頗大的勢力,它們仍然依靠聯合國帶來和平與安全。聖經預言這個團結起來的列國政治勢力不久便會打擊那象徵性的大淫婦,大巴比倫,偽宗教世界帝國,「用火將她燒盡」。——啟示錄17:16。
至此預言中的「大災難」遂告開始,上帝所發動的「大地震」會使強大的人為組織(「山嶺」)破碎消滅。非洲團結組織也不能期望在這場大災難中倖存。它必須讓位給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馬太福音24:21;啟示錄16:18-20;但以理書2:44。
這會帶來自由嗎?不錯。這不但可以使人脫離壓迫的政權,而且可以擺脫疾病、死亡,甚至墳墓本身!這會促成團結嗎?是的,因為在王國統治之下,人會按照上帝的方式行事,而上帝的行事方式「就是愛」。這才是非洲和其餘人類對最近將來的真正希望。——啟示錄21:3,4;20:13;約翰一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