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5 7/8 25-28頁
  • 乳養嬰兒負累抑或樂趣?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乳養嬰兒負累抑或樂趣?
  • 警醒!1975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不幸的趨向
  • 新法日漸流行
  • 授乳的大障礙
  • 授乳能力
  • 克服障礙
  • 授乳的樂趣
  • 何不用母乳哺兒?
    警醒!1977
  • 母乳育兒的成功方法!
    警醒!1987年
  • 哺育嬰兒——什麼是最佳方法
    警醒!1974
  • 母乳育兒何以是最佳的育兒方法
    警醒!198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7/8 25-28頁

乳養嬰兒負累抑或樂趣?

每秒鐘平均約有四個嬰兒誕生。在一小時內便會增添14,000以上的新食指——一個星期超過2,000,000!這些嬰兒如何餵養呢?

其中大多數是以母乳養育。這些嬰兒每天消耗數百萬加侖的母乳。可是用牛奶製成品代替母乳的趨向日增,人們紛紛改用奶瓶為嬰兒哺乳。

在有些地方,如美國,大多數母親都以奶瓶哺兒。可是,世界健康組織將這種人工哺兒的趨向稱為「今日世界的主要營養難題之一。」為什麼呢?

不幸的趨向

理由之一是,母乳對嬰兒比牛奶更好是毫無疑問的。a另一理由是經濟問題。大約有百分之87的嬰兒生於世上大多數人買不起牛奶的地區內。

論到這些理由,世界健康組織報導說:「母乳不但是獨特和無法仿製的——一儘管製品廠聲稱能夠——而且牛奶製品的價錢遠非發展中國家的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得起。」

發展中國家的一般勞苦大眾若購買牛奶哺兒便非耗費半日工資不可。因此,倘若奶瓶哺兒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嚴重的糧食短缺勢將更加惡化。「假若亞洲大陸所有婦人均停止以母乳哺兒,」世界健康組織評論說,「這種損失要有114,000,000的額外牛隻才能補充供應。」

新法日漸流行

奶瓶育嬰趨勢是何時開始的呢?它為什麼如此流行呢?

一項真實的生活經驗可以將時間標明出來。在1907年,一個美國女孩看到鄰居以奶瓶餵兒,她奔回家去詢問母親關於這件怪事的原因。後來在1920年代,同一的女孩正從事護士工作,她說看見一位母親以母乳哺兒時感覺詫異。美國許多地方從授乳轉用人工方法哺兒的趨向迅速流行。

牛乳調製法,冷藏法,消毒法的發展和擴大宣傳是使這種育嬰方法流行的重大因素。很少家庭願意被人看作老式落伍,於是競相採用新法哺兒。不少母親發現這種方法很適合新的工業化生活方式。

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奶瓶哺乳的流行,卻發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美國百科全書》(1927年)解釋說:「現代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已使若干婦女無法產生乳量去哺育兒女。」

在較近的年代,印度所作的一項調查透露有百分之80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在產後六個月即沒有乳汁哺兒。但在貧窮的母親當中,此種乳汁短缺現象還未週知。

顯而易見地,一位有授乳難題,或害怕有此難題的母親會認為授乳是一項負累。可是為什麼這些「現代」婦女會在授乳方面失效,而其他的婦女則視之為當然和享受育兒之樂呢?現代生活如何擾亂了作母親的基本機能呢?

授乳的大障礙

這些障礙也許大過你所想像的。在現代醫院所用的方法特別對授乳有所阻礙。初產婦女循例受到回乳的荷爾蒙注射。即使她能避免這些注射,也會遭遇到壓倒性的難題。

例如,產婦在分娩時往往要接受大量麻醉劑,使她進入昏迷或模糊狀態。麻醉劑也影響到嬰兒,使它呆木和慵倦幾天,因此吸乳的力量極微。既然吸乳可以刺激乳量分泌,於是母乳的分泌遂受到阻撓。

同時,醫院通常使嬰兒離開母親而安置在中央育嬰室。既然一日數次將嬰兒送回母親授乳是一項額外工作,護士也許以奶瓶哺乳作為補充。結果,嬰兒沒有感到飢餓,遂不出力啜吸母乳,因此更加阻礙了乳汁分泌。難怪有些母親感到灰心,而放棄了授乳的企圖。

最近有一位母親寫信給《儆醒!》雜誌出版者解釋說:「我為兒子授乳使我的醫生、醫院護士、親戚和朋友發生不愉快的感覺。這些人認為我是被迫去作這種十分自然的事的。我的醫生從起初就反對授乳,醫院裡的護士在百忙中也沒有作任何幫助。」

這種經驗非常普遍。事實上,哈佛大學營養學教授梅爾雅醫生承認說:「在男性主理的醫院裡,以母乳哺兒是正式受到反對的。」

請想像來自專業人士的反對會對產婦影響到什麼程度。她也許對自己的授乳能力感到憂慮、難堪、懷疑,甚或感覺授乳是「動物所為」。任何消極感覺都能抑制她體內的分泌乳汁機能。

事實上,有助於授乳成功的因素是平靜和自信的心理狀態。世上大多數母親都具有這種心理狀態,因為在她們所居的地方,人們認為此舉是育兒的唯一方法。但世上多處工業地區卻截然不同,正如紐約一位醫藥志願人士指出:

「上次你看見有人授乳是什麼時候呢?每個曾經授乳的婦人都已不在了,而決意親自授乳的婦人必需與人商談。有時要人在場幫助。一但可悲的事實是,許多母親並沒有獲得這種支持,結果無法以母乳育兒。

可是,這種失敗是否由於母親不能產生乳汁呢?一位母親有理由害怕沒有足夠的乳量供給嬰兒嗎?

授乳能力

女性具有驚人的授乳能力。例如,聖經透露亞伯拉罕的老年妻子撒拉乳養她的兒子以撒直至他五歲為止。這使你感覺驚異嗎?有些婦人的授乳期更久。1973年五月的《科學星期六檢察報》評論說:

「早期的印第安人相信,孩子吃奶愈久便愈長命。因此,孩子吃奶至八歲或九歲並非奇事。在較近的40年前,中國和日本的母親乳養兒女至五或六歲。」

僅有少數的母親,例如患上較稀罕的荷爾蒙失去平衡症,才無法分泌乳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在工業國家的母親也表明具有授乳能力。在此之前法國報導僅有百分之38的初產母親用母乳飼育嬰兒。可是在戰時,由於人工代替品的難以獲得,差不多所有產婦都能成功地授乳。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婦人能成功地同時乳養幾個孩子。史卜克醫生評論說:「我很高興從孿生子的母親們獲悉,她們最低限度有相當多人能令人滿意地乳養兩個孩子,她們的數目不下於單生一子的母親。」甚至在飲食受『到嚴格限制時』母親們也能成功地授乳。

在印度對授乳母親所作的一項調查可以見之。雖然每日的食物供應僅在1,400至2,400單位的熱量之間,她們卻成功地乳養孩子至一歲以上。母乳所產生食物價值大約和婦人在膳食所攝取食物價值相等。可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哺乳的母體往往因供應嬰兒的需要而變成衰弱。

甚至在最近沒有授乳的婦人也會因受到刺激而產生乳汁。例如,一個以奶瓶哺育不及三個月大的病嬰發現非要母乳不能生存。為了供給嬰兒需要,這位「乾了乳」兩個多月的母親開始讓嬰兒啜吸乳房。八日後她的乳汁開始分泌,六星期後即能完全用母乳供應嬰兒而不需代乳品的幫助。

顯然母親們都從造物主獲得奇妙的育兒設備。現代生活方式和態度所造成的障礙並非無法克服的。

克服障礙

產婦在醫院裡可以仁慈而堅定地提出授乳的願望。她可以要求不注射『乾乳』劑。她也可以請求在產房內授乳,因為這能幫助刺激乳汁的分泌。她也可以安排讓嬰兒只吸母乳而不需醫院人員的奶瓶哺兒。

母親不必恐懼沒有足夠的乳汁供給嬰兒。即使她接受過『乾乳』注射,及在醫院不許授乳,可是隨後由嬰兒不斷啜吸,不久便會恢復足夠的乳量分泌。有些母親卻對嬰兒飲乳後啜吸拳頭表示憂慮。她們認為嬰兒仍然飢餓。但這通常不是飢餓而是嬰兒的啜吸本能而已。

可是,有些人懷疑母親在授完乳幾分鐘之後可否再讓嬰兒吸乳。嬰兒若是飢餓,便會再次吸盡乳汁。但這可以刺激乳房分泌更多的乳量。它的確是一位全智的造物主所設計的奇妙供求平衡的系統。母親的乳房會因啜吸的刺激而產生乳量以供嬰兒的營養需要,在必要時甚至可以供養兩個健康的嬰兒所需。

因此憂慮是沒有理由的。母親乳養嬰兒是最適當不過的事。事實上,她若懷疑自己能否做得到自夏娃以來所有女性在生活上自然能做到的事,這豈非愚蠢之至嗎?

可是關於別人的態度,例如今日一般人誤認為授乳是低級的表現,又如何呢?習俗和一般人的態度是不應忽視的——以惹起別人大驚小怪的態度授乳實屬不智。但授乳可在無人闖入之處而行,乳房不需露出,甚至旁人也不會看到嬰兒是在吸乳。正如一位母親指出:「這正是我所行的方法。……我們應該考慮到別人的權利。」

授乳的樂趣

普通婦女都期望能乳養嬰兒。美國著名營養學家戴維斯指出:「我曾訪問過2,000位以上的孕婦,其中聲稱不願乳養嬰兒的屈指可數。」實現這種願望可以帶來真正的樂趣。

首先是情感上的滿定。一位母親寫道:「我選擇授乳的主要理由是情感上的。用自己手臂抱著我們的第一個嬰兒和親自乳養使我獲得深深的滿足。」嬰兒也在感情上獲得極大的益處,正如備受好評的《1972年流行療法》一書指出:「許多人都認為母嬰雙方都獲得心理上的裨益。」經常和密切地和母親接觸對嬰兒的發育具有莫大價值。

授乳的母親也因她能以最佳營養供應嬰兒感覺快樂。她的乳汁是造物主所設計的嬰兒理想食物。因此證據顯示吸飲母乳長大的嬰兒比人工餵養的嬰兒較為健康,而且夭折率也較低。

其次是方便的樂趣。正如一位母親寫道:「我發現在孩子們幼小時可以帶到任何地方去,隨時給予清潔消毒的乳汁而永不需要弄熱奶瓶。」同時,不少家庭樂於節省金錢,因為不必購買奶瓶和奶粉。

誠然,現代生活所造成的障礙使人認為授乳是一項負累。但這其實是造物主為他的創造物的好處而安排的喜樂經驗之一。

[腳注]

a 可參閱1974年七月八日《儆醒!》雜誌討論母乳哺兒之益的文章。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