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6 1/8 13-16頁
  • 說服的藝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說服的藝術
  • 警醒!1976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邏輯是一個基本條件
  • 實踐金規
  • 主觀太強
  • 一些值得留意的例證
  • 吃糖果者和吸煙者
  • 宣揚好消息——運用說服力
    王國傳道月報-1989年
  • 用勸導的技巧打動人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 你確信上帝存在嗎?
    警醒!1980年
  • 怎樣勸導別人
    王國傳道月報-200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6
《警》76 1/8 13-16頁

說服的藝術

孩子的求知慾非常旺盛。他希望知道凡事的原因。「什麼使天藍色?」「我是怎樣來的?」「星星在白晝去了那裡?」「你做著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他得到答案便滿意了。你無需加以說服。

後來他問道,「為什麼我不能多吃些糖果?」

「因為這會使你在晚餐時沒有胃口。糖果並不是平衡的食物。它對你的牙齒不好。吃太多糖果對你無益。」

他得到答案,所有理由都是堅強的。但這次他並不滿意,為什麼?因為這次所牽涉到的並不是好奇心而是一種感情的欲望。他所希望的不是答案。他要的是糖果。你也許列出多項理由,但解釋對他無益,並不能使他心悅誠服。有多少五歲的孩子會關心什麼對他們有益呢?

在這件事上,許多成年人也未必關心什麼對他們有益。例如,他們知道吸煙的危險。證據日益增加,無視它的人被埋葬在墳墓裡的例證每日皆是。然而,千百萬在其他事上有知識的人卻將理由置之度外而繼續我行我素地危害他們的健康。為什麼呢?僅因為他們想如此行。

他們能被說服去戒煙嗎?想要多些糖果的孩子能被說服去限制自己嗎?說服別人改變主意或行為不僅是列出需要改變的理由便夠了。說服的藝術還包括許多事。

首先,知道人何以傾向於錯誤主張是重要的。要察看表面以下的實情。他們不知實情,僅是一知半解,抑或信了誤傳?他們的立場許多時僅是完全感情用事。倘若牽涉到感情,便不能單純以理說服。在談話的初期,試試探聽出他們的基本信念,然後按之選擇適當的措辭。正如聖經勸告說:「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

邏輯是一個基本條件

你的信念若僅是完全以感情為根據,受人辯駁時便無法抵禦。再者,這些信念也不能在你自己的頭腦裡變成根深蒂固。你本身的思想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受到感情衝動和煽動群眾的戰術所支配。因此要熟悉你的話題。

許多人僅熟悉話題的一面,他們的一面。他們把興趣專注在這一面。他們閱讀作者思想相同的作品。他們聆聽與他們信念一致的講者。他們相信他們所希望相信的,對可能搖動他們的主張的東西充耳不聞。「他們隨從自己的情慾,」基督的使徒保羅論及這些人說,「增添好些師傅,耳朵發癢,並且掩耳不聽真道。」——提摩太後書4:3,4。

可是,你若要成為富於說服力,一個重要的條件便是要獲悉事實。正反兩方面的一切事實。你若僅熟悉支持自己主張的論據,雖然你確信它是對的,也不能算是無懈可擊。對方可以乘其弱點將你攻擊到體無完膚!這好像箴言睿智的執筆者所說一般:「先訴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鄰舍來到,就察出實情。」——箴言18:17。

可是現時,我們假定你沒有犯過這種愚行。你已作好準備。你曾研究過整個問題。你知己知彼,曉得如何據理力爭。你把握對方的弱點。你提出兩個最得意的論據。對方大受窘迫,面紅耳熱,企圖反駁。但他說話尚未出口,你已提出兩個更加有力的論點而將其擊倒。他開始發怒。他在敗走中。他無法回答。他情緖激動而大聲呼喊。你勝了!

不,你失敗了。你失去了他。你曾試圖把他爭取過來站在你一邊,可是你卻拒人於千里之外而使他硬起心腸反對你。在這種情形之下,請想想箴言的簡潔評論所蘊藏的智慧:「口善應對,自覺喜樂。話合其時,何等美好!」——箴言15:23。

你擁有正確的答案,但你所用的說服方法使對方無法消受。你的話提出猛烈的攻擊而非令人悅服,有如用鹽調和一般;這與基督的使徒彼得的勸告,「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並不一致。正如另一位聖經執筆者說:「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說服力]。」——彼得前書3:15;箴言16:21。

實踐金規

「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便是富於說服力的導師耶穌所作的忠告。(馬太福音7:12)你喜歡受人批評、暴露錯處而被迫改變嗎?即使我們心知自己理虧,也很難在直斥其非和武斷的反對者之前認錯。我們的反應是採取守勢、自我辯護和企圖挽回面子。可是我們的對方若肯傾聽我們的話、了解我們的一方、在可能範圍內表示同意和表示自己的思想是有伸縮餘地的,情形便大為不同了。

倘若他對我們說:「我在這點或有不對之處。可是,我認為上述的其他幾點是對的,但我可能有所誤解。何不從頭檢討一下各點以求獲得正確答案呢?我肯定你是合理的,我希望我也是。我們在這件事上已大家同意。對於另外一點你以為如何呢?」

他繼續以問題引使我們發表意見。現在我們不會感到這是挑戰或攻擊了。我們開心見誠,開始作客觀的思考,衡量我們先前所忽略或反對之點。結果,我們甚或認為自己發現了新的答案,或最低限度感到我們一同發現。事實上,對方正引導我們作此想法,這種引導是機巧的,不知不覺的,因為他證明自己好像箴言16:23所述的「智慧人」一般:「智慧人的心,教訓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長[說服力]」。

我們若希望說服別人而使其自認觀點錯誤的話,就必須以此法對人。我們的言詞應該受我們對我們試圖說服的人的真正睦鄰之愛所引導。要遵從三千年前的箴言忠告所提出的:「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1)藉著盡量使人不感窘迫,你便會說服鄰人去接納你對各事的觀點。

主觀太強

有些人在辯論時故意將自己不願接納的事實視若無睹。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便是如此。他們熟知聖經預言各種徵象的應驗可以表明彌賽亞是誰,但他們拒絕觀察耶穌如何應驗這一切徵象。耶穌在感情上未能為他們所接納,因為他沒有向他們投其所好地提供政治獨立,權勢和尊榮。是故他們閉目不看事實和悍然排斥他。但正如耶穌指出,他們這樣行正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馬太福音13:14,15。

當有堅強的感情壁壘存在時,在未將這些障礙除去之前,你無法說服一個人改變立場。什麼感情阻斷了說服之路呢?是驕傲、偏見、自大之心、受大眾歡迎的欲望嗎?抑或他拒絕真理是由於真理不受歡迎、需要他捨棄肉體的快樂或是真理會帶來義務?若要明白原因,可以讓他講出來。

比喻在說服方面也是重要工具。藉著強調一個要點,比喻使我們如見其事和發生感想,它們刺激我們的感情。

一些值得留意的例證

我們都有忠言逆耳的感覺。我們若有權有勢,便可能將出言直諫的人置之險境。這正是先知拿單的處境,因為他必須揭發大衛王強佔人妻之罪。於是他運用比喻。比喻是一個富人有許多綿羊。窮人祇有一頭羊羔。但富人在需要宰殺羊羔去擺設筵席時,他並不從自己的羊群中取一頭,而是奪取窮人的羊羔拿去宰了。

大衛王赫然動怒!他「就甚惱怒那人,」聖經記錄告訴我們,「他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拿單回答說:「你就是那人!」大衛王的後宮充滿妃嬪,但他卻取了烏利亞的唯一妻子拔示巴。大衛無法自辯,遂承認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母耳記下12:1-14)藉著一個比喻,拿單喚起了大衛的感情而使他自責!

在美國加州的聖大巴巴拉,有一位婦人是個防止環境染污的提倡者,她對聯合石油公司在數年前因石油染污海洋而大感憤怒,可是當城市立例要求遊覽船設置化糞水廁時,她和其他遊覽船主提出激烈的抗議,說:「我們拋在海裡的東西小到無足介意!」後來她和友人在街頭漫步,看見有一塊香口膠包裝紙遺在路上。她拾起來大罵垃圾蟲。「啊,」她的朋友回答,「這件事小到無足介意。」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受到她責備之後,朋友反駁說:「我僅是引述你對污物染污海洋所說的話而已。」她對垃圾蟲的怒責被用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以上兩個例證牽涉到以旁敲側擊的方法使一個人從主觀的感覺退到以客觀的眼光察看自己,像他觀察另外一個人一般。可是許多時說服包括使人的不利感情消退,被說服者製造另一種感情以取代錯誤的情緖。一個牽涉到科學家的事例可以為證。

時常被視為推理與客觀模範的科學家們也像我們其餘的人一樣,在受到感情影響時便拋棄了道理。他們大多數相信進化論,雖然這個理論缺乏任何事實根據。這種理論缺乏它所需的生物自然萌生,它所需的良好突變,它所需的化石記錄,以及一切它急需的附加證據。那末他們為什麼相信這個理論呢?為了同意其他科學家?要顯出自己聰明?要低貶聖經?要逃避對造物主負責?要滿足自負感?

不論原因是什麼,可以創造另一種感情來取代嗎?在這項事例中的科學家正在從事太空計劃,他精通天文學,他有感於宇宙的偉大和人的渺小而肅然起敬。人生怎能沒有意義呢?感到生命有意義、有目的正是人類的需要。當這位科學家聽到有人向他解釋耶和華造人的目的和立人作地球的照料者時,他對人生意義的需求感到滿足。這種滿足感完全代替了他以前相信進化論所根據的感情。

吃糖果者和吸煙者

在開始時所提出的問題又如何:想要更多糖果的孩子能受到說服而自律嗎?他後來去看馬戲團,對牙齒咬著皮帶,頭吊在半空的空中飛人大為欽佩,在另一端有個女人咬著繩子像風車一般旋轉,彩色的燈光在照射著他們。這個孩子情不自禁!他將來要成為空中飛人!

「這要有極堅強的牙齒才行。」他的父親搖搖頭,懷疑地說。

「我的牙齒很堅強呀!」孩子眼中放出異彩。

父親沉思一會兒。「牛奶能滋補牙齒,使你緊咬得像牛頭犬!我以為那男子和女子在小時必定喝許多牛奶。」他於是望著孩子說:「唔……你喜歡糖果……你不大喝牛奶的。」

談話至此為止,但從此以後孩子喝許多牛奶而很少索取糖果了。

吸煙的人又如何呢?他們能受到說服去戒煙嗎?有些人能;有些人不能。有些人為了健康而戒煙,但盈千累萬的人卻選擇吸煙;他們繼續吸下去,直至肺癌或心臟病突發。其他的人則受到激勵而戒煙。一位十餘歲的少年希望成為學校的賽跑選手勝於想吸煙。一位五十歲的長者覺得步行比吸煙更有趣味。有些人則希望體貼他們那不吸煙的家人和朋友而戒煙。另一個人則對挑戰發生反應,挑戰是:他能戒煙嗎?他要證明他能夠做得到!

可是有其他成千上萬的人卻有更高尚的動機使他們戒煙。他們渴望取悅他們的上帝,成為「上帝的奴僕」而非煙癮的奴隸;他們覺得這比其他一切更重要。(羅馬書6:16,22)對他們說來,這項戒煙理由比吸煙危害健康的論據更富於說服性。

[第13頁的圖片]

說服

腦

心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