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群島的財富
《儆醒!》雜誌駐新幾內亞巴布亞通訊員報導
你曾聽過「所羅門王寶藏」,這個想像中的聖經所羅門王的財富來源嗎?某些傳說認為「寶藏」是在非洲或亞洲的幾處地方。但在十六世紀,西班牙盛傳這個龐大富源是在南方的神祕大陸上。
1568年,西班牙小型艦隊的海員曼丁拿在南太平洋一帶搜索這個「大陸」及其寶藏。結果,曼丁拿發現了一連串島嶼,將之題名為「所羅門群島」。但他並沒有發現藏寶使這些島嶼名不虛傳。它們最多不過出產小量金礦和其他寶貴金屬而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激烈戰鬥打破了素來的沉寂,所羅門群島在另一方面馳名於世。現代森林爭奪戰的痕跡仍歷歷在目,戰壕和遺下的生鏽武器在島上隨處可見。在戰後,這裡看來已回復了輕鬆的熱帶生活方式。雖然近年來又發生了一連串意料不到的事件,使人想起曼丁拿的尋寶往事來。怎會如此呢?
事情開始於1963年的一天,一艘名為格里斯達號的船在所羅門群島最大島嶼布干維的主要聚居地基爾達小鎮的海岸下錨。直升機從船上甲板起飛,越過十六哩的島嶼來到班根拿谷;它曾是發現金礦的地方,雖然金礦的產量尚未達到值得大量開採的程度。可是,這時令人興奮的字眼卻是「銅」。
在1963年這日,有關方面作出決定從事進一步的採礦工作,結果使新幾內亞的巴布亞島工業大為興旺。所羅門群島最北部的布干維、巴加和巴布亞島都是新幾內亞自治政府所管理。
有一個時期,據估計所羅門群島蘊藏含銅和含金的原礦達八億八千萬噸之多,這使國際企業家們大感興趣。現時已開始發掘該處的地下銅礦。這與曼丁拿的夢想在衣袋裡裝滿金塊和閃閃生光的寶石多麼不同!
大規模準備的必要
布干維島上其實並無工業。其上的78,000居民大部分務農為生。因此,經營採礦便要作大規模的準備。首先要在班根拿谷和海岸之間敷設道路。鑑於氣候和布干維山岳地帶的崎嶇,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請想像一下這件事所牽涉的困難。例如當地在年中最乾旱的月份也有七英吋(170米釐)雨量。此外,道路要在陡峭的山坡上迂迴曲折地越過3,400呎高的山嶺。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工人要將兩架開路機用鐵鍊拴在一起,有時前面的一架在傾斜的山坡上鏟泥,只賴後面的一架將其拖住以免墜落深谷裡。
裝置水力設備需要大量的水。這要在澤巴河上設立一個三十吋口徑水管的泵房。同時為了應付二十四小時的電力需求,在亞尼華灣十六哩外建立了一個135米加瓦特的發電站。這個海灣也要挖深,好讓大至40,000噸的船隻能碇泊在那250呎長的碼頭。
這一切測量和準備工作需時九年和花費了400,000,000澳元a才可以將從布干維土壤開採的第一批寶貴金屬開始運往日本、西班牙和西德的顧客手中。
在森林背境下採銅
你能想像在林木蔥鬱的背境下採銅的情景嗎?布干維島有一個世界最大的露天採銅場。在附近山丘上居高臨下便可以看到開掘的礦場有澳洲的整個雪梨市那麼大。鑽孔機挖下地底達六十呎,以炸藥從地下炸鬆泥土。
採掘工作的費用十分昂貴。它包括六副巨型電鏟和五十二輛貨車,每次可以運送一百噸原礦。僅是這種設備已需費13,000,000澳元。泥土一經炸鬆,電鏟隨即開動,將大塊原礦鏟起卸下等待著的貨車上。貨車的載量雖然相當高,但只要四鏟原礦便可將其裝滿。
其次,原礦被運送到三副破碎機中的第一副。這副機每日吞入160,000噸原礦,吐出的含銅粗礦僅90,000噸。粗礦再經過第二副破碎機,吐出時成為六吋左右的小礦石。經過第三副破碎機時變成更小的礦石塊。然後它們被送往一所大工場裡作進一步的處理——磨碎。
十二副磨碎機中含有許多直徑三吋左右(網球那麼大)的鋼球。鋼球將礦石粉碎,這些鋼球雖然頗為耐用,但在這樣堅硬的作業下也不能用得很久。最近有一萬一千噸鋼球運抵工場供磨碎機之用。但六個月後它們便不堪再用了。
這時礦砂被送往濃縮機,放入一種稱為「收集劑」的化學溶液中。當氣泡進入溶液裡時,收集劑連銅一起浮在表面,可以撇取出來。這些濃縮了的銅溶液現時需經過五哩半長的導管進入亞尼華灣的貯藏庫中,在那裡等待船舶運往海外顧客處。
有利於當地居民
在所羅門群島採銅的利益甚豐。自1972年首次船運濃縮銅液以來,生產急速增加。在1973年,收益達158,000,000澳元之鉅。誰獲得這一切利益呢?
現時最大的採銅公司,澳洲的天奴有限公司,擁有百分之52的股權,巴布亞的新幾內亞政府也擁有百分之20。其餘的股票則在民眾手上,包括新幾內亞巴布亞的9,000居民,他們獲得機會從這些豐富資源受惠。
其他的利益見於公司盡量僱用當地的工作人員。巴布亞的新幾內亞人在各個採礦崗位均可見到;他們擔任貨車司機,文員甚至公司醫生。此外還有工作現場訓練和修習課程。
難題出現
但是採礦事業也製造了一些難題。只要看看灰黑的水色已令人意識到布干維島目前已出現染污的難題,雖然不及世上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那麼厲害。現時有關方面已作出努力去應付這項難題,方法是實驗以廢物栽培農作物。試驗場劃出小塊地區栽種本地蔬菜和熱帶生果,看看這些廢物能否有用或加以什麼處理才能使之成為肥料。
另一個難題是有些人要被迫放棄祖傳地產。可是,他們的土地獲得賠償地價,他們遂能購買永久物業以代替村居。有人在購屋後還有盈餘錢來買新式的日製貨車。
雖然如此,不少布干維島民仍大感失望,尤其是年老的一代,因為他們將祖業看得比金錢貴重。結果,在發展初期當地居民群情洶湧。防暴警察需要彈壓騷動才能使工作得以進行。現時惡感還未完全消除。
另一個難題是布干維島一部分人的強烈分離主義感情。有些人認為他們在種族方面接近所羅門群島南部的英屬保護領地多於新幾內亞本土。黑皮膚的布干維人往往輕視淺色皮膚的本土居民。正如所料,有些人辯稱富有的布干維島民應該申請自行發展該島而非與巴布亞或新幾內亞其他地區合作。
這些難題如何解決呢?目前還未出現端倪。但毫無疑問地,採礦既是增加收入的來源,自然會為當地居民帶來許多物質利益。較高的工資使許多人過著不同標準的生活。可是,「不同」未必「較好」。物質繁榮往往令人耽於安逸。(提摩太前書6:9,10)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的人能抵抗這種腐化的影響嗎?時間會告訴你。
[腳注]
a 澳元等於1.4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