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安全到什麼程度?
「有如將錢儲在銀行一般」,這句話曾一度被用來比喻投資或財產的安全穩當。作出這樣比較的原因是銀行曾被視為十分安全的儲錢地方。
但情形已今非昔比了。今日有許多人不敢確定他們儲在銀行的錢是否安全。如此感覺是有良好理由的,因為經濟專家們也不敢肯定。
《華爾街日報》以大字標題聲稱:「對西方銀行制度穩定性的恐懼正日益蔓延」。文章指出西方許多工業國的銀行正處於窘境。它們的經濟情形日趨下坡。愈來愈多經濟學家感到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以來,目前銀行的財政狀況比任何時期都更為惡劣。
近年來銀行倒閉多到令人震驚。1974年十月,紐約的法蘭克林國家銀行(美國)宣告破產。這間銀行曾是美國第二十間大銀行,它在美國歷史上成為最大宗的銀行破產。在那一年更有其他幾間銀行倒閉。德國則有四家銀行關門,包括該國最大的私營銀行哈士達銀行在內。歐洲也有幾家銀行倒閉,有些銀行則宣布龐大的赤字。財政支絀的銀行數目也日漸增多。
這些難題使人想起大蕭條的黯淡日子。那時候全世界的銀行紛紛宣告破產。美國約有半數銀行關門,僅在1933年便有4,000家之多。其中大多數永不復業。
這類的事情會再度發生嗎?銀行是否正向另一場災禍邁進?現時的銀行安全到什麼程度?
焦慮日深
銀行是與全面經濟狀況有直接關係的。因此它們反映出經濟的健全程度和經濟動向。
這一切徵象表明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世界和日本的經濟,正陷於十分嚴重的情況中。從來沒有這麼多個國家在同一時候遭遇這樣的經濟困難。
法國總統戴斯汀將許多人的感想概括起來。他警告說世界已落入總體經濟危機的掌握中,「所有彎角都將我們導向災禍」。一國復一國備受急激的通貨膨脹、財政短缺、工人實際收入減少,持續的失業與貧窮所困擾。
這種情況的種籽是在數十年前撒下的。但近年的油價高漲四倍卻使情勢更加惡化。現時差不多每個石油輸入國都為了支付高昂的石油帳單而負債纍纍。
因此,在歐洲有幾間銀行倒閉,其他銀行,包括一家瑞士銀行在內,則遭受重大損失之後,《華爾街日報》說:「這個制度有大問題」。它補充說:
「甚至享譽最高的瑞士銀行制度也不能倖免。今日還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安全的嗎?……
「從來沒有一段時期像現時有這麼多無法衡量的因素在盤據著市場和操縱市場動向。……
「當甚至最大的瑞士銀行也在外國兌換率方面大受打擊時,有人不禁問道:這個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呢?悲觀論者正對這個問題提出答案。」
銀行何以會處於困境?
為什麼有這麼多銀行處於困境?為什麼有些最大的銀行會倒閉?這與任何商業或個人經濟失敗的原因無異。支出比收入增長得更快便會發生困難;困難的情形若持續太久,破產遂隨之而來。
銀行經費包括支付存款者的利息、員工薪水和福利及行址的經營費用等。但有些銀行近年來卻增加一項日益的支銷:他們趨於依靠借款本身以期能將款項貸與別人。可是銀行借錢的支銷(付出利息)通常是很高的。
在1974年的一段不景時期中,許多銀行在其他方面受到打擊。有些銀行作了太多的高度冒險貸款。當借款者因生意不景而無法依期清還或完全不能清還時,銀行遂遭受損失了。同時,投資於股票和債券的銀行亦因這些證券的市價下降而虧蝕。有些銀行在投機方面大受損失,因為他們在各國通貨兌換率的有彼此連帶關係的地方對外幣市場漲落估計錯誤。
在同一年內,存款者大量提款也使各銀行受到額外的打擊。由於恐懼或投資在可獲大利的其他方面之故,有些銀行的存款被客戶大量提取。這意味到銀行不會有錢借出以圖利,因此收益亦隨之減少。
為了種種原因,銀行的經費大量增加。但在許多例證上,收益卻無法趕得上。儲備金遂日漸減少。有些銀行由於過度伸張,像個汽球般因太過膨脹而爆裂。
在1974年所發生的驚人銀行難題使當事者大感憂慮。使他們不安的事實是何以這麼多權威人士竟然始料不及而落入陷阱中。《商業週刊》指出:「現時互相指責和問難的是何以不單是銀行,而且銀行的監察官們竟在以往10年作了這麼多的錯誤估計。」這份商業刊物進一步評論說:
「以整體而言,[美國]銀行制度自1930年代以來,今日比任何時期更多麻煩,有太多的銀行過度貸款、過度借款、過度作多種投資和資金不足以致陷於困境。……
「銀行合併和統一的浪潮以前所未見的姿態出現,有如涸轍之魚找尋庇護一般,這樣行無疑有些銀行將要倒閉了」。
基本原因
經濟不穩的原因何在?當然,因素有許多種。但在所有答案之中,有一項因素比其他更加明顯。那便是經濟學家們不斷反覆強調的各項難題的主要原因:債台高築!
近數十年來,許多個人、商業和政府都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為了支付業務所需,他們所舉的債愈來愈多,他們的欲望增長得比付錢能力更快。由於要牽蘿補屋,他們遂依靠借入更多的債項。
但還債的日子是遲早會來的。倘若收入增加得不夠,債務便無法清還。同時倘若為了信用不佳而借不到更多的錢,隨之而來的便是破產。這便是現時愈來愈多的個人、商業甚至銀行的遭遇。在《未來的信用崩潰》一書中,投資顧問亞歷山大·巴里斯寫道:
「在一切經濟弊病中的確有一項基本原因存在。這些弊病可以追溯到信用[借債]過度增長的長久趨勢,這種趨勢正迅速地接近其最後局面。……
「在戰後[1945年以後]整個時期,信用貸款以異乎尋常的比率增長,平均繼續以比國民[美國]生產和工作能力快二或三倍的程度增加。這種比率在近年來更為加速……
「信用貸款趨勢的結果促成了人為需求的大大增加,由於這種趨勢的主要和次要影響,於是促成今日投資者所面臨的大多數經濟和金融難題。」
《商業週刊》也提出這項基本原因,說:
「美國也和周圍的世界一樣處於悲觀狀態。為了期望保持永久繁榮而債台高築,美國人正在竭力要為許多難題尋出解決辦法,這些難題其實是無法解決的……
「世界大國的經濟在許久之前[石油大幅度漲價前]已無法控制。……石油漲價事件更使那無可避免的算帳日子加速來臨。」
負債的程度
美國負債的程度實在驚人。1974年它在國內的債務已達二萬五千億美元以上!這個數字超過全年的國民總生產價值。關於這些債項,各企業佔一萬億美元,聯邦政府佔五千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佔二千億,消費者約佔二千億,抵押負債約佔六千億美元。
現時的企業負債總額比除稅之後的利益多十五倍,大約是1955年的雙倍。一般消費者的負債大約是收入除基本開支之後的百分之93,近年來又大為增加。全國流通貨幣總額與全部債項比較起來僅屬小數而已。
世界負債總額估計超過十萬億美元。看來這是一筆永不能清還的欠帳。負債的心理已彌漫著經濟界的每一角落。西方世界是如此依靠借債,以致若要量入為出,則繼續通貨膨脹亦很容易招致破產。何以如此呢?
倘若為了支付欠帳而減少借債,人們的購買力便會大減,企業或政府亦然。生產於是大幅度下降。失業的人數隨之劇增。大量人口離開鄉村而集中於城市的工業化生活方式會抵受不住這種震驚。
西方各國的「繁榮」是建築於借債之上的。這種繁榮並不是真實的。現在的欠帳到期已不能清還。這便是威脅領袖們的難題的一面。有許多個人、企業和政府已瀕於破產,甚至其中少數人破產也會發生連鎖反應使西方世界經濟崩潰。《紐約時報》評論說:「高度通貨膨脹再加上石油價格暴漲的打擊和支付海外帳單所造成的赤字使各地的政府不知所措。」
銀行會怎樣受到影響
由於債務一直加高,欠債不還遂破壞了銀行制度。《商業週刊》指出:「各企業是病態的,它們的病態主要是過度依賴借債的結果。」消費者也是「病態的」,正如大多數政府一樣——為了欠債。
每一間銀行都深知這件事,倘若幾個曾借去大量金錢的客戶無法還債,銀行便會受到牽累。若是由於經濟困難,企業和個人都無法還債的話,則任何政府都無法為之彌縫,因為大多數政府本身也是債台高築,其中大部分是從銀行借入的!
例如,在1974年,美國聯邦政府的代理機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將個人的銀行儲蓄戶口受保額訂為20,000美元,隨後將受保額提高至40,000美元。可是這個機構的儲備金僅有五十五億美元左右,而受保的儲蓄數額卻達四千七百億美元!顯而易見地,甚至一間小型銀行倒閉也會拖垮這個保險機構。
可是銀行本身對現時的情況也有責任。投資顧問亞歷山大·巴里斯聲稱:「對於在美國和世界發生的戰後長時期經濟走下坡,銀行制度實有助紂為虐之嫌。」他評論銀行制度的金融健全程度「在整個戰後期間從各方面看來已每下愈況,對最高利益的追求已遠遠超越了昔日的保守界限。」
將臨的崩潰
這是否意味到各銀行行將崩潰呢?權威人士指出各政府還可以努力挽救於一時。有些方法無疑是可以治標的。
有人建議各政府將更多資金存入銀行。但這會造成更多的負債和更甚的通脹。它僅是延遲算帳日子的來臨以及使後果更為惡劣。正如一位金融專家指出:「這並不是治本之法。它有如為醉漢添杯以使其清醒一般。」
不少人聲稱政府當局可以不讓銀行崩潰的。若能如此,他們又何必讓情勢變成如此絕望呢?他們若有解決辦法,則世界經濟應該早已成為穩定、安全、繁榮而非接近崩潰了。請記得,在世界大蕭條之前僅幾個星期,「政府當局」還說大蕭條不可能發生!
按照西方的「自由」經濟,經濟的動態自有其本身的力量。它們是未必能加以控制的。這些國家時常遭遇不景和危機一事可以見之。在這方面,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斯基說:
「自1930年代以來,現時比任何時期有產生嚴重金融危機的更大可能性。
「傳統的智慧認為金融崩潰和大蕭條不可能再度發生?因為美國聯邦儲備局和政府都不會讓其發生。
「可是,對今日經濟環境中,各政府並沒有這麼大的力量:他們阻緩通脹的政策可能觸發金融危機,而防範危機和消弭失業的政策又加速了通貨膨脹。……
「戰後時期的安全保證已大大減少。當安全保證減弱時,經濟制度遂告不穩:一個倒閉可以牽累多個倒閉。一股倒閉浪潮,特別是發生於金融機構,會造成金融危機……歷史上的大蕭條是隨著金融危機而來的。」
其他經濟學家將此種理論稱為「骨牌理論」,那便是,幾個大倒閉觸發了連鎖反應。《華爾街日報》描述這種情形說:
「有些在日常應接方面講求實際的人士也私下承認恐怕有最惡劣的情形發生。……
「在純粹的形式上,骨牌理論認為單獨一間大銀行倒閉會削弱全世界有錢存在其中的許多銀行,以致惹起擠提大量存款而使其岌岌可危。
「任何事情都可以觸發最初的倒閉,從外國通貨投機損失以至政府為高昂的石油價格所困或企業受通脹影響而業務不振以致無法還債等。」
德國杜塞道夫的杜斯克銀行總裁尤力克說:「許多時我不能自禁地感覺到這樣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任意大利銀行總裁十四年的卡利爾聲稱:「世界的狀態不能這樣永久持續下去。我們必須接受不景的後果。它將始於較弱的國家,如意大利,而蔓延到較強的國家。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立的通貨和貿易制度亦將解體。」一位金融問題專家在紐約告訴記者說:「舊制度已完了。」
是故,《華爾街日報》作家域嘉下結論說:「任何地方都沒有真正的安全庇護所,不論人們怎麼尋求。」
這是不是說有錢存在銀行的人應該提取出來呢?任何個人所選擇的處理經濟方法都是他自己的責任。可是今日任何其他儲錢的地方又安全到什麼程度呢?請記得當崩潰來臨時,金錢本身往往變成毫無價值。
會有另一次經濟崩潰來臨嗎?不錯,這會是一次全面的崩潰。在將臨的崩潰中,任何國家的金錢都不會安全。不論金錢存在什麼地方——銀行、保險箱、餅罐、投資或床褥底下莫不皆然。
我們怎能如此肯定呢?因為上帝的道聖經的預言告訴我們,發行金錢的政府本身將會失去機能而完全被毀滅。(但以理書2:44)不錯,它表明甚至貴重的金屬也不能在上帝對利己主義的世界執行判決時予人保護:「他們要將銀子拋在街上,金子看如污穢之物,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以西結書7:19;西番雅書1:18。
這會為上帝創建的一個完全新的規制鋪路。在新規制中,現存的赤貧和極富都會不復存在。大蕭條和蔓延的通脹也會成為過去。地球的經濟事務會公正地受上帝的屬天政府所管理。這個政府便是耶穌基督教他的門徒祈求早日來臨的王國。——馬太福音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