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沮喪為禍億萬人——原因何在?
病徵在初期也許並不嚴重。一個人或者感覺疲勞,胃痙攣或胸痛。他也許發覺自己無緣無故地清早便醒來;或在晚上難以入睡。他可能因沒有胃口而減輕體重;或突然喜歡暴食以致有體重過度的難題。
我們有誰未經歷過這些病徵呢?這些病徵或者顯示若干身體上的小毛病。但病徵若持續下去,醫生檢查過之後表示身體並無疾病又如何?在這種情形之下,疾病僅是想像出來的嗎?未必盡然。
疲勞,身體痛苦和飲食或睡眠的習慣改變可能構成醫生所謂的「沮喪在身體上出現的表徵」。沮喪是什麼?它為什麼能令人煩惱?
沮喪的特徵
每個人都有『憂來無方』的時候。它不應令人大驚小怪,因為這種憂鬱並不意味到醫生所謂的沮喪。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記錄的一次訪問中,一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白朗寧博士解釋沮喪一詞的意義說:「在臨床方面,我們所謂沮喪意味到一些較為嚴重的事。在中期的階段,患者感覺無精打采,對生活不起勁,如是者連續數日或數週,以致影響新生活程序。」
一個沮喪的人發現甚至最例行的工作,例如穿衣、刷牙、準備早餐或決定日常事務等,也難於進行。「到第三期,沒有人會否定這人深受沮喪的苦,」白朗寧博士繼續說,「因為這人會實際上坐在一隅——幾乎是癱瘓地——凝望著天空。」
沮喪通常還有另一項顯著的特色。紐約《時代雜誌》有一篇文章評論關於亞倫·貝克博士的發現說:
「貝克在他所著的《沮喪:原因和療法》一書中報導他發現[沮喪的人]夜復一夜地反覆做夢,夢的主題離不了自卑感、失去魅力.損失、軟弱。貝克留意到這些睡眠中的抑鬱夢想與日間的消極思想相符。例如,一位沮喪的婦人為了朋友失約遲到而想到朋友不再關心她,沒有人喜歡她和她不討人喜歡等。
「貝克假定差不多所有沮喪病者的思想都受他稱之為『認識沮喪病的三部曲』所支配,那便是對世界、本身和前途懷有消極的看法。他發現有沮喪傾向的人會將微小障礙擴大為牢不可破的堅壁,認為自己愚蠢不堪或一籌莫展,前途只充滿失敗的痛苦。」
醫生時常將沮喪分為「急性」或「慢性」兩種。急性沮喪是由外在原因誘發的,例如所愛的人死去,離婚或其他嚴重損失等。急性沮喪可能延續數星期甚或數月,視乎嚴重程度而異,但後來會自然消失。在另一方面,慢性沮喪的有害影響可能月復一月地延續下去。
另一種患者所患的是「瘋狂沮喪」。這人徘徊於「瘋狂」(英文的「manic」出自希臘文的「manikos」,應即「瘋癲」)狀態和一種沮喪狀態之間。在瘋狂狀態時,這人會活躍過度,衝動,甚至思想紊亂和語無倫次。隨著是「正常」時期,後來又進入沮喪狀態。有些人大部份時間停留在瘋狂狀態中,低潮的時期很短。其他的正好相反,大多數時間滯留在沮喪狀態中。有些人則大多數時間保持平穩狀態,情緒激動的時間很短。
「精神困擾的流行性感冒」
嚴重沮喪流行到什麼程度呢?據美國紐約州立精神衛生局的格蘭爾博士說,「美國居民據估計有百分之15患上若干程度的沮喪,嚴重到需要接受治療。這個相當於二千萬人的數目不但使沮喪成為最常發生的心理學故障,而且是一切嚴重疾患中最普遍的一種。」沮喪病是這麼普遍,以致它被稱為「精神困擾的流行性感冒。」
調查顯示患沮喪病的婦女多於男子,相差的比率約為2對1。雖然有些人聲稱這是因為較多婦女肯承認自己沮喪之故。沮喪困擾著所有種族和每一個社會和經濟階層的人。雖然患者以六十和七十歲的人為多,但它也打擊各種年齡的人,甚至二十餘歲的人也有發生。
為什麼有億萬人患著沮喪呢?
人類社會是個因素
有關人士會對沮喪病的根本原因作很多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毛病構成了這個難題的主要因素。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史華伯博士以比喻論及這件事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變動的時代。勤勞精神的古老價值已被否定,人們陷入一種意識形態的真空之中。青年人看出四百年來科學進步的果實苦多於甘,但他們不知何所適從,結果只有感到虛空。」由於這緣故,不少失望的青年遂以吸毒或其他方法「逃避」現實。「尋求刺激的青年,」史華伯博士評論說,「往往僅是逃避憂鬱而已。」
有助於惹起沮喪的另一因素是「高度流動性」。許多家庭不斷改變居住地方,從一屋遷至另一屋,一城遷至另一城,沒有足夠時間停留到與別人建立鞏固關係的地步。美國麻州精神健康中心的一位精神科醫生寫道:「在波士頓一帶的精神科醫生正留意到所謂『128號公路綜合病徵』,或在佛羅里達州所謂的『甘迺迪角綜合病徵』。據發現那裡的青年夫婦家庭遷移得太過頻密,其中包括丈夫是個職業至上主義者,以致造成沮喪的妻子和問題兒童。」
沮喪的原因有時是一個人經過半生勞碌,在生活上達到「高原」階層。辛勤的商業主管人可能終於在商行中獲得最高地位,但卻發現他不再有任何生活目標。四十或五十餘歲的家庭主婦許多時患上精神病醫生所謂的「空巢綜合病徵」。因為這時兒女通常已經長成,丈夫終日出外工作,她們要在家中渡過不少孤單寂寞的時刻。
許多時與沮喪相輔而行的自卑感又如何?人類社會對此也需負責。何以如此呢?因為兒童在幼年時很易養成一種不受歡迎感覺。他們若做不到大多數人認為是「時髦」之事便會被同輩嘲笑。倘若兒童有點笨鈍或不協調,同學或遊伴們便會令他相信自己「不成器」。這類兒童往往形成一項概念:「我是軟弱無能的」,在價值的判斷上認為:「軟弱無能是可厭的。」這種青年可能是未來的沮喪病患者。
生理上的因素
近年來所作的種種研究表明在不少事例上,沮喪也許是腦內化學活動錯亂之故。腦內遍佈著「生命素胺」。這些化合物特別集中於「邊緣系統」,這一部份的大腦對情緒有極大關係。科學家認為三種胺素——dopamine,norepinephrine,serotonin——與將刺激從一個腦細胞傳達至另一個腦細胞有關。
頗有趣地,以動物和人類兩者為對象所作的實驗表明沮喪可由服食麻醉藥而降低了胺素水平所致。在另一方面,作實驗的動物在胺素水平上升時則表現出顯著的活潑。紐約《時報雜誌》指出:
「由英、美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隊在1968年提出新的間接證據支持胺素理論,因為他們發現曾經自殺過的病人腦內似乎表現胺素水平下降。最近對瘋狂沮喪的研究更作出進一步的支持:瘋狂沮喪病患者在瘋狂時期的尿表明norepinephrine的排泄增加,但在轉變到正常狀態或沮喪狀態之後則完全相反。」
你有沮喪的病徵嗎?你能做些什麼去應付憂鬱的情緒呢?這些問題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精神沮喪是「各種重病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困擾著所有種族和每一個社會和經濟階層的人。
[第7頁的精選語句]
「沮喪也許是腦內化學活動錯亂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