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越過地球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時維公元前585年五月廿八日。地點是小亞細亞的戰場上。里底亞人和瑪代人正在激戰。突然,太陽逐漸昏黑。這種奇景使戰士們大起恐慌,於是即時結束了他們的六年戰爭。
什麼促成這種看似凶兆的昏黑呢?它是日食所致。
1976年的日食
雖然以往多個世紀不少人在太陽逐漸昏黑時大驚失色,但數百萬人卻期望觀看預言在1976年十月廿三日發生的日全食奇景。全食所經之處是一條約為160公里(100哩)寬的狹長地帶,在中非的維多利亞湖附近開始,橫越印度洋而再出現於澳洲南端的陸上。它經過維多利亞州,包括它的首府墨爾本,那裡的居民可以看到一百四十多年來首次出現的日全食。在經過新南威爾士的南岸之後,奇景會在太平洋逐漸消失。
在觀察1976年十月廿三日星期六下午四時三十分左右發生的天象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專業和業餘的天文學家。全部景象大約歷時三分鐘。據估計在維多利亞有二百萬居民在電視幕上觀看日食。
在食影直接經過的途中,有三處地方正有耶和華見證人舉行基督徒大會。既然日食發生於下午節目進行之際,與會者很少能目擊日食。他們遂像澳洲大多數人一般,在當日稍後時間的電視節目中欣賞。
也許你已見過日全食。若然,你知道這種奇觀是什麼促成的嗎?也許你曾聽說直接向之凝視是一件危險的事。這是真的嗎?此外,這樣的日食會帶來什麼有益的結果嗎?
偉大的奇觀
簡單地說來,日食的發生是由於月球行至太陽和地球當中所致。倘若太陽未完全被月球遮蔽,便發生偏食。日全食是指太陽完全被月球遮蔽的時候。日偏食每年有五次之多,在地上不少地方可以見到。但日全食卻很少在地球的任何他方出現。
在日全食的過程中,月球產生兩個陰影。稱為本影的全部陰影很像一個尖的圓錐。尖端或錐頂是在地球表面上,圓錐的基部便是月球的圓周。稱為半影的較小或半個陰影所影響到的地區比兩旁的本影為大。觀察者在該處可以看到偏食,當其時月球僅以不同的度數遮蔽太陽。
什麼使日全食如此迷人呢?在起初的一又四分一小時,變化甚微,月影緩緩移動,越過太陽表面,使太陽逐漸成為新月形。可是,當新月形變成十分細小時,昏暗遂開始形成。然後,太陽突然不見了!蔚藍的天空「消失了」,這時氣溫低降,昏黑籠罩,星辰出現,全食的景象遂告開始。月球又一次遮蓋太陽了!
然後日冕,環繞太陽的赤熱氣體,顯現為美麗的白色光輪;它比太陽約大一倍,環繞著昏黑的圓盤形月球。這的確是個難忘的景象!在全食的開始和結束期內,可以看到有一串小珠圍繞太陽數秒鐘。這種現象是陽光照過月球山谷所造成的。這種湧現的光點稱為貝利珠串,以英國天文學家貝利為名,因他於1836年的日食中錄下這種現象。雖然白晝天空的光輝大大減少,但一般景色卻與在滿月之下無異。它並不是完全昏黑的。
在全食的剎那左右,當月球遮蓋太陽的光面時,有幾秒鐘時間環繞著昏黑的月球有玫瑰紅的太陽色球呈現。這種現象稱為「閃光譜」,是太陽表面上一層稀薄的發光氣體罩所形成的。第二陣閃光則在全食終止時發生。在全食之前和之後的剎那,當太陽以一彎新月形出現時,有許多光帶和光影反映在地上和建築物的牆上。它們像波浪般蕩漾,沿著長度垂直地移動。
突然,太陽像個瘦小的新月般再度出現。陽光回復曙色。新月般的太陽逐漸擴寬。在一又四分一小時之後,月球已離開太陽的圓面。白晝陽光遂完全恢復。
各種反應
日食如此令人凜然生畏,以致有些原始人認為這是太陽暈倒、生病或甚至死去。若干埃斯基莫人和阿留申群島上的居民相信在日食發生時,太陽和月球均離開原來位置而對地球上的事務作較近的觀察。日食在大溪地被解釋為日月交配,結果產生星體!
在現實的環境裡,這種暫時太陽無光的現象也干擾到禽鳥和動物。當日食至半昏黑時,蜜蜂會停止嗡嗡,雀鳥不再啁啾,雞返回窩中,牛在田裡休憩有如日落時一般。牠們在為時三分鐘左右的「黑夜」「睡」下來。
安全地觀看日食
在1976年十月廿三日的日食之前數週內,澳洲東南部的新聞媒介一再警告人不可直接觀看這種奇景。在日食出現的地帶中居住的人均受到鼓勵留在室內從電視幕上觀看而非直接觀看日食本身或拍攝照片,以免眼睛有受到永久損害的危險。為此而設立的特別委員會勸人提防與觀看此次天象有關的種種危險。
在全食(即太陽全被月球遮蓋的數分鐘)之際,對眼睛的損害可能較少。但在全食之前或之後的半小時內,若是不戴特別的護目鏡而直接觀看日食或拍照,便會使眼睛受到無法醫治的傷害。
從日食所學得的知識
科學家從日食蒐集不少令人感興趣的事實。例如請考慮一下日冕或日冠。在全食時日冕像一層加霜的迷濛光線,從黑暗的太陽圓盤上隱約可見。在深藍的天空背景 上,這的確是奇美的景象!科學家們藉著以極化作用探測日冕內、外地方的微粒,便能確定太陽的大氣層在那裡終止和外太空的折光微粒在那裡開始。
從太陽發射數千哩的玫瑰色紅焰或赤熱氣體的巨大火焰也向人提供了其他知識。這些紅焰使人獲悉太陽所擔當的造益於人的角色——火焰發出放射性的熱力進入周圍的寒冷太空。從查考這些太陽紅焰所得,以前未為人知的化學元素氦遂在1868年首次被人發現。
太陽、月球和地球在日全食時精確地排成直線使人在受日食遮蓋的地帶內能夠準確地測量地球表面的大小,並以之與受人接納的大小作比較。可是,使用這種知識的機會頗為有限,因為日全食既罕見,又在不同的地區出現。
現代最長時間的日全食在1955年六月二十日發生於菲律賓。那次日食達7分7.7秒鐘之久。但它若與三小時的昏暗比較起來則有如小巫見大巫了。那三小時的昏暗發生於公元33年四月一日星期五,耶穌基督死難的日子,從午間至下午三時左右。路加福音記述當時遍地黑暗,因為「日頭變黑了」。(路加福音23:44-46)可是,它不可能僅是由於日食之故,因為它發生在逾越節月滿的時候。日食僅能在新月的時候發生。這項與耶穌之死有關的獨特和不尋常的事件清楚表明耶和華上帝擁有控制陽光的能力。
令人懍然生畏的日食奇觀的功勞也應該歸於上帝。他是創造日、月和眾星,「天和天上之物」的造物主。(啟示錄10:6)耶和華也制定了天體按之運行的各種律則。許多人在考慮到投下陰影越過地球的可畏日食時無疑會想到這點。
[第14頁的圖片]
日食的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