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化的社會——科學幻想抑或現實?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撰寫科學幻想小說許多時描述一個世界,其中有巨型電腦操縱著政府和工、商業。不但如此,小說家們也夢想一個家家有電腦充任管家、提供知識和資料或在任何方面作顧問的時代來臨。——這一切只要按鈕便行。這種世界正合你意嗎?它能成為現實嗎?
在過去的25年間,使用電腦已從新奇事物變成以億兆金元投資的工業。二十年前,全世界僅有100副左右的電腦,而今日已有大約300,000副,今後二十年還有希望增至數千萬副,鑑於這種增加趨勢,我們最好問問:電腦的作用是什麼?現時正有什麼發展?也許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將人帶到那裡?
電腦「機件結構」的發展
二十年來,與電腦「機件結構」有關的科技已有長足的進步。科技方面逐步革命的進展已有一日千里之勢。其中的優良例證便是回路配件的小型化。
二十年前所用的印製回路卡片上面裝有配線,卡片大小與標準紙牌相同,納入的資料僅限於兩部份合成的一組。那便是,回路卡片只能保留0或1的數值記憶。要記憶一個字的字母至少要六張這樣的回路卡片。今日,經過技術上的四次或五次改良之後,比拇指甲還小的「集積回路」可以保留兩個一組的數值記憶達16,000之多。這意味到一本雜誌的整頁資料可以簡單地錄入集積回路中。
電腦的內部處理資料速度也有顯著的增加。舊式電腦每秒鐘聽命處理30,000或40,000資料,新式電腦卻能在同一時間內聽命處理三百萬或四百萬資料。請考慮僅是一個命令就能演算任何數目的算術,(例如加、減、乘等)便會了解到現代電腦的性能。難怪它曾有「電算機」之稱。
除了「活動記憶裝置」之外——把資料納入集積回路中——電腦也有所謂二次記憶裝置。這便是大量貯藏並非直接使用的資料,它與圖書館在架上藏書備用的作用無異。這種記憶裝置和錄音帶、唱片等磁性記錄同一原理。在這方面的進步也是驚人的。記錄密度從每吋(2.5公分)500字增至6,000字。這種密度的記錄裝置所使用的磁性記錄帶能記錄2,000億字以上,等於50,000本聖經的字數。
最後,電腦也成為人類貯入和取出資料的工具。在以往,資料的貯入和取出僅限於使用鑽孔紙條或卡片和人所熟知的電腦答案紙條。使用者要在當場把卡片納入電腦和取得答案。但今日卻有多種方法可以採用。用途最廣泛的方法稱為末端錄影裝置。錄影機與電視機相似,附有打字機式的鍵盤。使用者打出的資料會出現在螢光幕上,使電腦讀到。電腦在同一幕上顯出答案給使用者看到。藉著這種末端裝置,電腦可作交互通訊,成為雙程對話方式。此外,末端裝置並不限於設置電腦的地方。它們也可裝置在幾百甚至幾千哩外,經由電話線或人造衛星達到辦公室、實驗室、課室或家庭。
電腦「作業程序」的發展
電腦的「作業程序」或操縱電腦工作的秩序安排方面也有顯著的發展。在以往,你若要電腦為你服務,必須把你的要求譯成電腦的語言。這種「秩序安排」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付出不少時間和工夫。作出安排要對電腦結構有詳細知識。為了這緣故,處理電腦遂成為專業。但今日已不是這樣了。過去十年在操縱秩序安排或「操作系統」方面突飛猛進,使電腦更加易於「管理」和使用。使用者可用人類語言直接向電腦指示。醫生、科學家、學生、教師、家庭主婦——事實上,每個對電腦活動毫無所知的人——均可使用簡單、英語般的命令叫電腦操作。此外,操縱秩序安排的「時間分享裝置」可讓許多使用者分享電腦的時間,具有可容多人同時使用的性能。
此外,以備用方式貯藏大量資料也是難題之一。你若考慮過需要照料大批圖書的圖書館管理員工作,便會了解到貯藏大量資料需要十分小心安排。電腦有多個所謂「資料中心」,它對資料的操縱作用與圖書館管理員安排資料無異。這些資料中心把個別的資料記錄安排妥當,可以在不及一秒的時間內取出。這意味到使用者在瞬間就可以獲得多量資料。
作業程序的另一重要發展牽涉到利用電話線的電腦通訊。近年來,末端裝置和電腦之間的電碼已由電話網傳播。由於這方面活動的增長,多國電話事業當局正彼此合作,開發國際電腦資料專用通訊網。與公眾電話網不同地,這些「資料通訊網」可在電話機之間作多重對話。
你能想像電話接線生在這樣一個通訊網中的工作嗎?可是,這項重要活動並不是由接線生處理的。秩序的操縱已發展到使電腦能夠和末端裝置及其他電腦同時交換資料。使用這些通訊網時,電腦會把需要完成的工作加以分配。這種方法稱為「分類處理」。例如,一個貯藏大量醫學資料的電腦會應付通訊網內所有醫學上的問題。
機件結構的進步使電腦更加強力,作業程序的進步使它更有利用價值。既然現今的電腦較之初期的用途更為廣泛,製造者遂有私人使用的電腦面世。
使用和誤用
鑑於這一切的發展,使用電腦顯然日益增加。大規模機構在許多方面均使用電腦——管理、會計、貯藏和提取資料、教育等——,它的用途不勝枚舉。許多時由於大規模使用,分類處理通訊網遂伸展至機構的各部門,在經理、工程師甚至學生的桌上均有電腦可用。
銀行業務便是很好的例證。當地分行的末端裝置和貯藏客戶詳細資料的電腦相通。這個電腦本身也許有分類處理通訊網遍布全國,使龐大的銀行業務處理得頭頭是道。
同時,有些大規模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所用的現金出納機與小型電腦相通,每個電腦可以處理兩間或三間分店的出納。這些電腦本身也是連貫所有分店的全國電腦網的一部分。
請想想!倘若銀行和零售業務通訊網連結一起,則個人購物方面可以經過查核銀行戶口和入賬而不必使用現金或信用卡。此外,這人的家庭若和同一通訊網相通,甚至不必去商店也可以購物。他可以從目錄選購貨品,通過電腦網訂貨和付款便行。這種作法並不是遙遠的夢想。
據估計在1980年代將會有一千三百萬冊科學書籍面世——相等於今日收藏的科學書籍總額。這麼大量的知識若沒有電腦去處理,則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學家的工作將會無法從事。
電腦在教育方面也十分活躍。大規模機構用電腦訓練員工,同一技術也可以用在學校和學院上。藉著以電腦作導師,就不致出現令人不耐的難題,學生可用自己的步調去學習。
獨立小型電腦的銷量在三年來大為增加。電腦的大小不會超過一張辦公桌,但在小規模使用場合有極佳的計算能力。它們也能發揮大型電腦的用途。可是,在貯藏資料和使用的人數方面顯然有限。
與其他發明品的例子一樣,電腦的發展也帶來不少難題。例如,新的犯罪種類已經發生。美國有五百多宗利用電腦的罪案記錄。這種犯罪活動使美國商人每年損失達三億美元。
此外還有私人祕密問題。我們正生活在所謂『資料爆炸』時代,所有資料都被納入電腦裡;這是必需的,因為資料多到不是人力所能處理。可是,許多資料都是機密的,有人擔心機密資料若落在歹徒手上就不是社會之福。據說『誰掌握資料誰就有權力』,不少人因此對電腦化的社會表示憂慮。
這種趨勢對社會的影響也令人擔心。有人感覺到若干從事這種科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往往專注在機械方面而不甚關心它對社會的影響。另一項隱憂是電腦業和通訊業重視謀利過於他們的服務對社會的效果。據稱這些趨勢可使我們對紛至沓來的情報應付不了,其實這些情報對我們沒有多大用處。
將來又如何?從我們所考慮的事實看來,電腦業已有成為公用事業之勢,與電力、煤氣或電話無異。現行技術可使每個辦公室或家庭從龐大的國際電腦通訊網獲得教育、知識等。一位權威人士預測在1985年,美國有百分之70的勞作會利用電腦從事。此外,電腦和通訊業專家們也預言25年來革命性的進步會延續下去。那末,電腦化的社會並非全是科學幻想。但這是可取的嗎?只有時間才能展示答案。
[第22頁的圖片]
銀行業務獲得電腦化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