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老人有什麼看法?
我們的『摩登時代』有許多事情已改變得很快。對老人的看法便是其中之一。有一個時期,敬老是十分普遍的。但情況已今非昔比。在不少地方正發展著相反的態度。對於這點,一位年長的大學教授評論:
「在美國,老年是一種災禍。老人等於痲瘋病者,要放逐在病院裡,若是幸運和富裕的,就可置身在豪華的『殖民地』,與其餘的人類隔絕。」
美國馬利蘭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以學童為對象所作的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通常把老人看作是「多病、愁苦、疲倦、污穢和醜惡的。」這個時代的老人愈來愈不受青年人尊敬乃是一宗悲劇。更可悲的是事實上有更多兒女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去照顧老年父母。
可是,這種態度並不稀罕,至少那些熟悉聖經預言到我們今日世事的人並不感到奇怪。聖經預告我們現今這個邪惡事物的「末期」,有許多人「專顧自己,……違背父母、忘恩、負義、無親情。」——提摩太後書3:2-5。
上帝對老人的看法
查考一下上帝對老人的看法是令人深感興趣和重要的。
當古代以色列人與上帝開始立約關係時,他們受命:「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利未記19:32)因此,敬老是神聖的責任,與順服上帝有關。同樣,使徒保羅說:「不可嚴責老年人[即使是他們犯了錯]。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提摩太前書5:1,2。
給父母以適當的尊重也包括在十誡之內,在第五誡記載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12)請留意以下經文也反映上帝對兒女、父母之間的關係提出什麼意見: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言23:22。
(也可參看箴言19:26)
「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箴言30:17。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出埃及記21:15,17。
今日我們並不在摩西律法及其制裁之下。(羅馬書6:14;歌羅西書2:13,14)可是,這些律法卻使我們知道上帝對這件事的重視。
其他文化的禮教
甚至在許多不受上帝支配的古代國家中,老人也受到適當尊重。古埃及的青年受教在長輩跟前侍立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和禮讓。古希臘青年受教在長輩跟前要恭謹靜默。
今日在世上若干地方,年長的人仍然受到敬重。蘇聯有一處地方的居民許多已逾百歲,據說他們的長壽因素之一是備受尊重。他們感到自己有用和有人要,在社會上持有尊嚴地位。
在美國早期歷史上,長輩通常是受人尊敬和服從的。父母養育兒女,當兒女長成時,照顧父母乃是順理成章的事。
紐約的《每日新聞》論及市民今日對長輩的態度說:
「很奇怪地,在紐約,達到人生的這個階段(上了年紀)時,作為黑人或西班牙人反而有利。因為黑人和西班牙人照顧老人。
「白人通常不照顧老人,據估計有300,000之多的65歲以上的老人獨居在租務管制的大廈、簡陋旅舍或公寓中。」
老人自然需要感到自己有人要、有人愛。不然就會失去生存意志。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的約翰遜博士說:
「我曾見過有些老人本來健康頗佳,但被送往護理機構孤立起來之後就完全失去生趣。
「他們拒絕與人溝通意見、拒絕進食、纏綿病榻、衰弱而死。這是一種稱為『孤立』的極壞處理方法,應該在死亡證上標明出來。」
隱藏的珍寶
青年人若關懷年長的人,許多時會發覺這種經驗是報酬豐富的。一位中年男子聲稱他一生中最感興趣、最有利的「黃金」時刻便是與較年長的人聚首的時刻。
何以會如此呢?因為較年長的人通常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的見解和累積的記憶可能是十分寶貴的。尤以在生活上素來與上帝的律法和原則一致的老人為然。關於這些人,聖經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路上必能得著。」——箴言16:31。
老人可能像隱藏的珍寶。珍寶若要用得著,就必須加以發現和使用。老人的知識、智慧和見解的豐富礦藏要汲取出來才行。因此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和中年人最好能與長輩交換意見。倘若長輩不願發表評論,可用機巧方法徵詢他們意見,你也許驚異於這樣行有多大收穫。反過來,這也會使他們獲得鼓勵和興奮。
老人不但能給人以優良教訓和知識;許多心煩意亂的青年已發現和老人作伴可使人心平氣和,因為他們具有別人所需的懇摯、同情和了解。來自這樣的人的善言有助於減輕當時的難題,難怪祖父母往往是最佳的嬰兒看護者。
這並不是說每個上了年紀的人所說的話全是充滿智慧和啟迪的。(傳道書4:13)沒有人可以如此,他們也許時常具有錯誤的看法;但其他的人亦然。可是,儘管他們並不完美,有些甚至恃老賣老,但在上帝看來,他們值得我們體貼和尊重。
你能怎樣幫助老人
兩位彼此是朋友的年長婦人住在同一城鎮相隔不遠之處。有一天下了大雪。其中一位老婦在翌晨望出窗外,她很驚異地發現屋外行人路的雪已鏟得乾淨。
她納罕究竟誰會做出這種仁慈舉動,既不讓他知道,也不收取費用。她致電給朋友講述一切。但她的朋友同樣驚異地發現自己的行人路的雪也鏟得乾淨。
幾星期之後又下了另一場大雪。翌晨她們二人又發現行人路再次有人已把雪鏟去。後來,預告有一場大雪降下,雪果然下了。其中一位老婦在當晚提早就寢,翌晨6時起來。她望向窗外時,看見一位12歲的男孩正在鏟雪。
這使她和女友大感快樂,因為她們認為有人關心,並且為她們辛苦服務。為什麼要在早晨去做呢?原來他不讓那兩位老婦看到而感覺有義務要給他酬勞!這個男孩的服務對她們有很大幫助。它乃是別人可做的許多事情之一,這些服務可以減卻年長的人的負擔。
機巧地助人
但在同時,平衡與機巧是必需的。提供幫助時切勿變成強制,專權或暴躁。盡量讓年長的人仍然感到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是重要的。
例如,有一天一位男子看見一位老婦攜帶沉重的包裹。他上前謙恭地問:「太太,我能幫你拿包裹嗎?」她微笑一下,對提議表示感謝,但婉拒說:「不必了,我自己還拿得起。」
另一方面,一位男子正想橫過市上一條繁忙的道路,這時正是仲冬,他看見一位老婦站在路欄邊,面現驚惶之色。他留意到她要踏雪才能過路。他上前問道:「我能幫你嗎?」她立刻回答:「啊,好,可否請你幫忙?」
探訪的價值
探訪年長的人對他們說來是一件極有價值的事。正如一位老人對訪客說:「他們不知道此舉會為那些兒孫遠離的人帶來多大喜樂。」你也許有令人感興趣的經驗或為老人所重視的新聞告訴他們。可是,許多時你作個良好的聽者便是最重要的服務。
另一件會使老人感激的事便是,為視力不良的老人朗誦書報。你也許從你所收到的信中讀到一些富於造就性的資料。或者他們想你讀出某些資料。你可以朗誦一部份聖經和互相討論。不少人發現《儆醒!》雜誌多姿多采的文章和聖經雜誌《守望台》的資料朗誦起來頗有趣味和富於教育性。
許多時,小小禮物也可以表示關懷。例如食物、植物或是你手所製的物品等。不錯,你若看出對方有需要時也可贈予金錢。同時,你可以自動去為他們弄膳,他們若能走路,可以請他們到外邊吃一餐。或者他們喜歡探訪別人家庭或集會。你可以提議偕行。到了集會地點時,要留意他們是否受到照顧。
有時衰老過程會導致生病或孱弱,使人無法出外去辦必需的事情,例如購物等。自告奮勇為老人做這些事或留意這些事是否辦妥乃是真正的仁慈。
不錯,有許多方法可行,以幫助老人生活得更加愉快。這樣行乃是表現施予的敬虔精神。此舉同時幫助施予者在生活上獲得更大滿足,因為施予者深知自己所為是對的。他們通常可獲得接受者所表示的更大愛心。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這種精神便是策動那位12歲男孩為兩位老婦的行人路作鏟雪善舉的精神。他是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的兒子,自幼已受聖經原則訓練出敬虔的態度。他的父親教導他成為上帝的僕人,包括對上帝的信仰兼作種種善工。——雅各書2:26。
經濟上的幫助
若干地方的政府機構對老人提供經濟上的協助,利用這些協助是好的。
有時外界的協助是不足或不存在的。那末,長成的兒女對自己衰老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特別負有什麼經濟上的義務呢?在這件重要的事上,上帝的道說:
「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兒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例如年老的父母或祖父母],更是如此。」——提摩太前書5:4,8。
若說人不應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是絕不合理的。兒女在許多方面要受父母照顧。他們有18至20年或更多的時間要依靠父母供應衣、食、住、教育和金錢。包括在幼弱的嬰孩時期和有病時的照顧。那末,兒女在長成時負起照顧老年父母的責任會是不對的嗎?
當然,有時老人若病不能興,就無法予以所需的協助。這樣就讓他們入住特別照顧老人的療養院為佳。此舉若是必需,兒女就應該勤於探望,在療養院裡終其餘生並不是愉快的事。
人類的命運是否僅包括逐漸衰老,纏綿病榻,無法從事以往所喜歡的活動而最後以死亡為結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