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老人——日益嚴重的難題
聽說有個小女孩向媽媽問道:「為什麼祖母用木碗吃東西,我們卻用精緻的碟子?」她的媽媽解釋說:「祖母雙手發顫,恐怕會把精美的碟子打破,所以要用木碗。」小女孩想了一想,便說:「那麼,請把木碗留下來給我,等我長大之後,可以把木碗給你使用。」預先想到將來或許使這位母親吃了一驚,但她細想一下也許會感覺安慰,因為她的小女兒現已想到將來照顧她了!
很多老人未必能夠如此安享晚年。在世上許多地方,老人已成為人口中增長得最快的部分。據1987年8月刊的《世界新聞評論》報導,當時全球有百分之12的人口——即約有6億人——是年過60的。
在美國,老人的數目現在首次超越青少年人口。紐約市一份報紙的科學編輯報導說:「現在,每八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年屆65歲以上,為數約有三千萬人,比以往的任何時期更多。再者:老人人口比其餘的人口增加快一倍。……1786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在1989年出生的美國嬰兒,平均壽命卻是75歲。」
在加拿大,到了本世紀末,85歲以上的高齡人士的數目估計會增加至三倍以上。
一百年前,歐洲的老人只佔人口的百分之1。今天,他們佔人口的比率已激升至百分之17。
美國人口調查局發表了一份稱為「第三世界人口老化問題」的報告,其中指出:「有五分之四的老人人口增加是來自第三世界的。」
四十年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到了1982年,這個數字跳升至68歲。今天,有9000萬華人是年紀老邁的,估計到本世紀末,這個數字會增至1億3000萬,即人口的百分之11。
付出特別努力,照顧家中老人
隨著高齡老人的數目在環球各地激增,如何照料老人不單令人傷透腦筋,而且也日益迫切。在聖經時代,照料老人並不像現今那麼困難。當時的人生活在大家庭中,兒女、父母及祖父母均一起居住。兒女與祖父母相處而能夠彼此造益。父母除了提供物質所需之外,還會使家中老人獲得所需的任何特別照顧。今天,有些國家仍然奉行這些留意照顧老人的大家庭制度。(請參閱第8頁所載的例證。)但在較富裕的國家裡,家庭圈子僅限於父母和兒女,情況就不同了。子女長大成人及結婚生子後,如何照顧年紀老邁、身體虛弱及甚至長期患病的父母時常成為頗棘手的難題。
在現今的事物制度裡,照料父母的確可以成為沉重的負擔。雖然父母雙方出外工作絕不是一種理想的情況,但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許多父母卻被迫如此行。食物貴,租金高,各種賬單紛至沓來。甚至兩份工資也可能一下子便用光了。婦女縱使不出外工作,也可能為了照顧兒女、購物及清潔而忙個不停——這本身已是一份全職工作了。上述情況並不是說兒女不應照顧家中年老的單親或雙親。這只是表明,照料年老父母可以是很吃力的擔子。老人家病痛多,而且不難想像,他們有時會發牢騷,脾氣古怪,不願遷就他人及性情不大開朗。儘管如此,我們仍應盡最大努力去照顧家中年老的父母。
這項責任通常都落在女兒身上。一個復一個的研究顯示,雖然兒子或許會提供經濟幫助,但親力親為,為父母提供個人照料的工作主要是由女兒擔當。她們為年老雙親烹煮食物——甚至往往要用匙子餵他們——給他們洗澡、穿衣、更衣、送他們去醫院及看醫生,給他們買藥。往往,年老的父母要依靠她們去看、去聽、去想。這份工作談何容易,但她們卻不顧艱辛,樂此不疲。她們的確值得稱讚,這樣的孝心也無疑是耶和華上帝所喜悅的。
許多人認為,大部分子女長大之後就會把年老的父母送入老人院,讓他們在那裡度過風燭殘年。但是,根據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成人發展及老化中心的研究主任——醫學及哲學博士卡爾·艾斯多費——研究所得,這種說法其實大謬不然。他說:「研究顯示,大部分老人均獲得自己家人的照顧。」
他的主張受統計數字所支持。例如,在美國,有百分之75接受調查的人表示,父母若不能再獨自生活,他們便會跟父母同住。艾斯多費博士說:「這證實家人的確想照顧年老的父母。」此外,《女士》雜誌的一份報告說:「由於老人和他們的大部分親人都寧願選擇家庭護理而非住院護理,所以,在任何時候,65歲以上的老人中,只有百分之5入住療養院。」
有些人為了照顧年老父母而付出極大努力,請看看以下的實例。這是一位探訪美國各地會眾的耶和華見證人周遊代表的經驗。他和妻子決定與他那83歲的年老岳母同住而不把她送入療養院。他解釋原因說:「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母親能夠照顧11個兒女,但是,11個兒女倒照顧不了一個母親。我們兩人決心要照顧年老的母親。雖然她患了早期的老人痴呆症,她卻跟我們一起乘坐拖車周遊各地。
起初,她跟我們一起從事逐戶傳道,宣揚王國的信息。後來,她要乘坐輪椅了。戶主看來很賞識我們對她的照顧。有時她會說錯話,可是,由於不想令她感到難堪,我們不會糾正她。她仍然保持她的幽默感。我有時提醒她說,『要留心梯級,母親。』她回答說:『我沒有後母。』(英文梯級及母親二字合併即後母之意)我們一直照顧她,直至她在90歲的高齡去世為止。」
若需要入住療養院
美國有差不多二百萬老人住在療養院。有些人說,把老人送入療養院,就形同把他們無情地放置在貨倉裡。但是,在大部分的事例上,實情並非如此。剛剛相反,對那些不能照顧自己的老人來說,要獲得適當的照料,入住療養院往往是惟一的選擇。很多老年人可能患上嚴重的老人痴呆症,又或者身染其他使人虛弱的疾病而長期臥病在榻,需要獲得24小時的特別護理。因此,很多時候,兒女實在無力照顧年老有病的父母。在這種情形下,可能只有療養院才能提供這些特別需要。
守望台非洲塞拉利昂分社屬下一位海外傳道員的母親不得不把他的外婆送入療養院,這件事令他的母親十分難過。他敘述說:「我的母親住在佛羅里達州,最近,她把我的外婆海倫送進療養院裡。她經過幾番掙扎,才作出這個決定。媽媽已經照顧了外婆四年,而外婆現在所需要的是24小時的護理。媽媽的朋友、家人、不同的社會工作者及醫生均贊成她把外婆送入療養院,但是,媽媽仍然很難下定決心。媽媽覺得,在她年幼的時候,外婆悉心照顧她,所以,現在由她來照顧年老的外婆乃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報答親恩』。事實上,外婆在療養院獲得更好的護理,這是在媽媽家裡辦不到的。」——提摩太前書5:4。
另一位在耶和華見證人的世界總部工作的見證人敘述他父親癌症病發的經過。「我的爸爸是個熱心的見證人,服務了超過30年。他在去世之前九年患上癌症。我和太太在放假時陪他,並且申請延長假期,以便陪伴左右及提供幫助。其他親戚也來幫忙。但是,大部分時間他都是由母親和一個住在隔壁的已婚女兒加以照顧。他所隸屬的見證人會眾的成員也常來探望他。在最後兩年,他是醫院的常客。到了最後五個月,由於他需要特別護理,所以便入住一間專門護理院。
把爸爸從家裡送入護理院乃是全家人的決定,而他也有分參與。他認為家人要在家中照顧他,實在是太艱難了,或甚至沒有可能。『這會使你們全都疲於奔命!』他大聲說,『現在是我入住專門護理院的時候了。這對你們好,對我也好。』
他於是搬進療養院。在那九年中,有大部分時間均由家人照顧他,最後,由於他需要24小時的專門護理,他才不得不入住專門護理院。」
若無別法可想,老人真的需要療養院所提供的適當護理,家人就應當找一間地方整潔,護理人員和藹可親及勝任能幹的院所。若是可行的話,安排每日都有人——家人及會眾成員——去探訪他,或最少致電問候。這樣,老人家就不會覺得被人遺棄、忘記,也不致覺得自己完全孤獨、無人關心。你的年老家人若在院裡見到其他老人有人探望,自己卻沒有,就會非常難過了。故此,要盡量經常與他見面。跟他交談。聽他傾訴。與他一起禱告。最後一點十分重要。即使他看來處於昏迷狀態,也要一起禱告。你無法肯定他可以聽見多少!
若要作出與父母有關的決定,盡量與他們一起作決定而非替他們作出決定。讓他們覺得他們的生活仍由自己作主。要懷著最大的愛心、忍耐及了解去提供所需的協助。正如使徒保羅說,這就是我們報答父母和祖父母養育劬勞的時候了。
「人所當盡的本分」
現代社會熙熙攘攘,老人很容易被擠出生活之外。尤其是那些剛剛加入競爭而忙於應付生活的青年,他們很多時候覺得老人只會礙手礙腳,而且不再有用了。也許我們全都應當停下來反省一下:究竟什麼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用?今日年青的一輩動輒低貶老人的用處,同時把自己的價值抬高。
然而,除了老弱之輩外,其他人也可能對人生看似重要的事沒有什麼貢獻。所羅門王在傳道書時常指出,一般人的活動都是虛空的。他論及青年人及他們短暫的精力,表明匆匆溜走的歲月會怎樣使他們的身體衰敗,正如千百萬其他人所經歷的情況一般。一切都會歸於塵土,最後只有:「虛空的虛空!」所羅門說,「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12:8。
但是,所羅門卻稱頌智慧人的話語。他觀察人生,並將其總結如下:「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這就是決定人生是否有用的準則。你多年青或多年老,或你在這個行將消逝、崇尚物質的世界裡闖出什麼名堂,根本就無關宏旨。
在維繫人際關係方面,耶穌提出一個指導方針,亦即人所熟悉的金規:「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就要總是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新英文聖經》)若要實踐這條律則,我們必須設身處地,想想假如我們處於對方的環境,我們想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若是年紀老邁,身體衰弱,需要幫助,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樣對待我們呢?父母花了20年時間,從我們還是幼小的孩子起便一直對我們悉心照料,把我們撫養成人,現在父母年紀老了,無法照顧自己,我們會不會報答親恩,照顧他們呢?
我們見到年老的父母有需要,大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時代,腦海中泛起父母在我們還是嬰孩或兒童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在童年患病的時候,父母悉心照料,父母給我們吃得飽穿得暖,為了逗我們開心帶我們郊遊。故此,要對他們的福利表現仁愛的關注,考慮怎樣做最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
這或許要我們作出所需的安排,在可能範圍內與他們同住。另一方面,把年老父母送入專門護理院或療養院,對一切有關方面來說,包括年老雙親在內,可能是最好的安排。無論作出什麼決定,別人都應當尊重。正如聖經告訴我們:「你這個人,為什麼論斷弟兄呢?又為什麼輕看弟兄呢?」又說:「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羅馬書14:10;雅各書4:12。
年老父母只要智能沒有問題,就仍然可以過有意義的生活,無論與兒女一起居住抑或在療養院內。他們可能獲知,耶和華定意要所有順服的人類在地上樂園裡永享完美、健康的生命。他們可能找到一項既喜樂又令人滿足的新事業——事奉他們的造物主耶和華上帝。這會成為他們一生中最有意義和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有些人在耄耋之年長嗟短嘆、意興闌珊。但有些高齡人士卻由於獲悉耶和華應許帶來一個公義的新世界,人可以享受無窮的生命,於是努力跟別人分享這個美好希望而尋得莫大喜樂。
我們且以一個實例去總結全文。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年屆100歲的老婦入住療養院,從一位護士那裡獲悉上帝所應許的各項幸福,結果她在102歲的高齡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她在生命結束時絕非發覺『一切盡是虛空』,相反,她盡了「人所當盡的本分」,那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
[第6頁的精選語句]
有人說,在多年前,一個母親能夠照顧11個兒女,現在,11個兒女倒照顧不了一個母親
[第8頁的附欄]
照顧老人表現孝心——環球各地的評論
「在非洲,政府幾乎沒有向老人提供任何協助——沒有療養院、沒有國家醫療或社會福利,也沒有養老金。老人由兒女加以照顧。
在發展中國家裡,一般人十分重視生兒育女,一個基本原因是,他們將來可以倚靠兒女的照顧。甚至窮人也會生育很多兒女,因為他們認為,兒女越多,其中有些得以生存下來照顧他們的機會就越大。
在非洲,雖然風氣正在轉變,大部分家庭仍把照顧家中老人的責任看得很認真。老人若無兒女,其他家庭便會加以照顧。以一般而言,提供照顧的人都是生活拮据的,但他們卻願意同舟共濟。
兒女照顧父母的另一種方式是把自己的兒女交給父母差使。屋子裡的工作往往由孫子孫女擔任。
已發展國家由於醫藥先進,所以人民壽命較長。在發展中國家,情形並非如此。窮人死亡是由於他們甚至連當地有限的醫療服務也負擔不起。塞拉利昂有句諺語說:『窮人不患病。』意思就是說,由於窮人沒有錢支付醫療費用,所以,不是身體無恙,就是抱病而終。」——羅拔·蘭迪斯,駐非洲的海外傳道員。
「墨西哥人十分敬重年老父母。兒女嫁娶之後,父母會獨自居住。但父母若年紀老邁而需要照顧,兒女便會把父母接到家中加以照顧。他們覺得這是兒女的職責。
祖父母與兒女及孫兒孫女一起居住是常見的事。孫兒孫女敬愛祖父母。家庭關係十分密切。
在墨西哥,由於子女照顧年老父母,所以老人院十分罕見。父母若有幾個兒子,有時,最後結婚的兒子便會留在家中與父母同住。」——伊沙·阿萊曼,墨西哥。
「在韓國,家庭及學校均教我們要尊敬老人。在家庭裡,長子有責任要照顧年老父母。如果長子做不到,父母便會由另一位兒子或女兒照顧。很多夫婦與他們的年老父母一起居住,予以照顧。父母期望與兒女同住,並且歡喜指導及照料孫子孫女。年輕夫婦若把年老父母送入療養院,就被視為可恥的事。
我的父親是長子,而我們是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我們每次外出,總會把我們到哪處去及何時回家告訴祖父母。回到家中,我們會首先到他們的房間,向他們叩頭問安,讓他們知道我們回來了,因為他們關心整家人的福利。
我們要用雙手遞東西給他們。單手遞東西給備受尊敬的人,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師或高級公職人員,是無禮的。若有些特別的食物,就先給祖父母吃。
韓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小學至中學都有倫理課。在倫理堂上,我們通過神話或演講學會如何敬重及尊敬老人。
在一間房子內。若有老人來到,年輕人便理應站起來。按照習俗,在乘搭公共汽車時,若有老人或老婦人站立,坐著的年輕人便要讓座。如果見到老人拿著一件看來很重的包裹,你便要上前問他要不要幫忙。若要,你就替他把包裹帶到目的地。
正如聖經預言,在這個事物制度終結的末期,道德標準會日益低落。韓國也免不了受到影響。然而,很多韓國人在心中仍然懷著尊敬老人的態度。」(提摩太後書3:1-5)——金凱,韓國。
[第7頁的圖片]
花時間探視老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