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豪撒蘭的「即製牛油」
《儆醒!》雜誌駐尼日利亞通訊員報導
「加魯魯第美沙魯。」(「酸奶和牛油」)。一個佛蘭尼族的少女在村裡沿著塵土飛揚的街巷叫賣。在她的叫賣聲中,路上躺著的一頭狗正在炎熱的陽光下懶洋洋地喘著氣,牠無精打采地「嗚」的一聲向附近屋後而去,成群蒼蠅在牠頭上飛著。
一群衣衫襤褸的半裸孩童在嬉戲中停下來片刻,望望這個叫賣女郎。一位手持長柄木杓的老婦從泥牆和草蓋屋頂的小廚房門裡伸出頭來叫道,「卡窩」(「拿來」)。
「窩尼伊尼阿布加拿蘇加司耶?」(「想買什麼?」)少女問,她邊問邊進入那泥牆的茅屋,這條村的住宅都是大同小異的。
「米沙奴尼基蘇」(「我想要牛油」),老婦答道。她們於是開始討價還價,少女隨即在廚房門裡開始造「即製牛油」。
佛蘭尼族人
少女身穿短上衣,露出軀體中部,下繫一幅似裙非裙的布料。這幅彩色布料緊裹著腰臀部份,垂到膝下3吋(8公分)左右,在一邊摺疊起來。少女把髮絲編成辮子,挽在腦後,用頭巾束著。她在頭上頂著籃子,籃裡載著一大鍋牛奶,行起來要謹慎地保持平衡。
她穿的是佛蘭尼遊牧民族的典型服飾。說的是豪撒語。她的皮膚呈銅褐色,纖長活潑的身軀行起來均衡優雅。
佛蘭尼族人在什麼時候越過撒哈拉南下在歷史上已無可稽考。可是,豪撒族人在一千年前抵達時,佛蘭尼族人已在當地居住。兩族人均在14世紀接納了回教。後來豪撒人勢力漸盛,在奈及爾河和班魯河交界處之北建立了強大的黑人王國。因此當地就以他們為名和採納他們的語言。
在十九世紀初期,回教在豪撒族人中的勢力已頗為衰微。佛蘭尼人在科第奧領導之下提倡宗教復興運動以期挽回頹勢。直至1802年,此種運動發展成部落戰爭,結果佛蘭尼人征服豪撒蘭全境和約盧巴蘭,並向南推進至伊奧連和阿發等城。
在一連串勝利之後,佛蘭尼王國遂告建立,許多佛蘭尼人在諸城定居,作為王國的統治者。不少城鎮以「佛蘭尼人之城」知名。其餘的人繼續過著遊牧生活或散居鄉村,在能夠維持畜群的地方定居下來。他們被稱為「乳牛佛蘭尼人」,這些人便是在豪撒蘭造「即製牛油」的。
「即製牛油」
售賣牛奶和牛油的少女所經的豪撒鄉村離她族人所居之處不遠,她的族人大多數飼育漂亮、強壯的犛牛群,犛牛的特色是在背上有個高過肩頭的脂肪瘤和兩個勻稱的彎角。犛牛馴良而易於榨奶。男子絕不從事這種工作,他們只限於在牧地飼牛。婦女擔任榨牛奶工作以及在村、鎮售賣牛奶和牛油。
在喚買牛油的屋內,少女從頭頂卸下容器,開始從牛奶撇取浮面的脂肪。
較早時候,有人在路上問她的牛奶是否新鮮榨下的。她答道,「巴哈卡巴,沙爾耶昆拿」(「不是,要待到翌日」)。牛奶首先要發酸。佛蘭尼人喜歡把牛奶藏在大葫蘆裡,先把葫蘆的漿汁倒去。葫蘆的殼既堅硬,又沒有礦物雜質,同時是抗拒陽光的最佳絕緣器。
待至翌日,她們把牛奶倒入較小的葫蘆中猛搖,使其中的脂肪聚成小滴。然後再倒入闊口葫蘆裡放在一旁,讓脂肪小滴完全分開和浮在表面。這時就可以拿去村、鎮出售了。
倘若她遇到有人要買牛奶——酸奶——時又如何?她只是從那個磨得光滑和裝飾美麗的葫蘆容器裡倒出液體的部分就成。相反地,她若要製造牛油,就把撇在另一容器裡的乳脂用冷水「沖洗」。這樣可以除去附著乳脂上的牛奶。她最後的作法是把脂肪大力和均勻地搖動,把它攪成牛油的濃度。當牛油達到適合的濃度時,她就將它捲成理想的形狀出售。
有時在豪撒蘭的許多家庭中,婦女喜歡把牛油加工作為煮食油之用。方法是把一些牛油倒在煎鍋裡,加入洋蔥片在煮食爐上煎幾分鐘。然後把含有洋蔥味道的油放入瓶裡,用來烹調美味的湯以饗家人。有些人喜歡這種油過於流行的花生油和棕櫚油,而且它可以耐藏數星期。現時,這位佛蘭尼族的少女又把「即製牛油」拿去其他家庭和村落出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