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球內部的能源
《儆醒!》雜誌駐比利時通訊員報導
「我在煤礦工作。」當有人作這樣的聲稱時,大多數人都對他起了敬畏和憐憫的交集之感。開採煤礦豈不是艱辛和危險的嗎?數十年前確是這樣,但隨著機械化的進步和安全律例的逐步改善以致改變成比前有利得多。
在比利時,煤礦工人的確予人極佳印象。他們的畫像甚至模鑄在硬幣上面。這也難怪,因為在煤礦業發達時期,會有150,000人從事採礦工作,在歐洲小國中,這的確是一項極大數字。
在比利時的北部和南部都曾有煤礦發現。但很少人知道外界人士在某些日子若有合格嚮導陪同就可進入煤礦參觀。我有幾個朋友曾以大半生時間在地球內部工作。這使我有機會下去參觀。也許你喜歡和我一起作這次富於教育性之行吧。
這裡是柏令真,北部地盤的一個煤場。既然採煤要在極深之處進行(約在地下800公尺或2,600呎),因此要挖掘豎坑以到達煤層。一切事情都沿著豎坑進行——人員、設備和煤的運輸。豎坑同時具有鉛管、電線和壓縮空氣導管的裝置。
外行人士有時以為挖個豎坑僅是把地穴掘到深而又深,將淤泥運出外面就行。但事情卻不是這麼簡單。挖豎坑要通過多個地層,地層有時由流沙、亂石和水構成,它們很容易使豎坑倒塌。為了防止倒塌,現時已使用設計精巧的系統。在豎坑所在地的周圍有40多個鑽孔直通堅固的岩床。在每個孔放下兩條導管,管裡有攝氏-25°(華氏-13°)的冰凍鹹水流下和抽上。所有東西都逐漸凍結,經過三個或四個月,抽出大圓筒形的凍土之後,實際的豎坑於是造成,再用生鐵環加強力量。
地下參觀
在我們落下煤礦之前,各人領取一份典型煤礦工人的裝備:小燈、鋼盔和CO(一氧化碳)防毒面具。只需幾秒鐘時間我們便到達目的地,789公尺(2,588呎)的地底。我們還未發現有煤在那裡。我們看見有燈光的圓筒形隧道向各方伸展。這些隧道有錐形的水泥塊遮蓋。嚮導告訴我們,這種遮蓋物對抵抗巨大壓力極有功用。
這些隧道稱為「石走廊」。它們對採礦極之重要,因為它們打開地下通路。隧道從豎坑開始,伸展到不同的方向和穿過「採礦場」,在那裡開採各層的煤礦。當我們獲悉這些走廊在開發了大約50年之後,長度已達到90公里(56哩),我們要乘坐小型火車才能去到八個「採煤」地點中的一個時,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乘坐火車使我們聯想到在大城市乘坐地下火車。同時也使我們有機會詢問嚮導關於我們存疑已久的問題。
「我們在電梯中已越過另一層了,這是否意味到礦藏有兩個煤層呢?」我問。
「不然。開採工作正在十一個不同的層進行,此外還有更多煤層。煤層不是平直而是向上傾斜14度的。它們的厚度從80公分至2.7公尺(31吋至9呎)不等。煤層沿著由沙石和頁岩構成的岩塊生長,它可以比作厚達數十公尺的五花醃肉。岩石是醃肉的白色脂肪,煤是紅色的肉。」
「現在我明白了,」我說。「一套走廊未足以輕易地開採所有這些煤層。」
「對了,」嚮導答。「我們現時是在地面之下789公尺(2,588呎)。在我們的62公尺(203呎)之上還有另一套石走廊。開採煤礦便是在這兩個平面上進行。它們從這裡開始由斜路或拱廊通至煤層。」
我們現已到達目的地。從亮著燈光的走廊稍往前行,我們留意到有一股新鮮空氣透過走廊。嚮導解釋說:「這個平面的新鮮空氣都是從豎坑抽進來的。它們通到走廊、採礦地點和工作方位。污濁的空氣經過剛才在我們頭上的平面抽回地面。我們每年採出的煤大約有一百萬噸。」
我們離開走廊,經過一段斜路進入一條以拱形鐵枝支撐的隧道。鐵枝後面是木板。礦工們把這類走廊稱為「拱廊」。嚮導向我們指出放在頭上厚板裡的石塵。萬一有火警發生,便可以弄翻厚板使塵堆撲滅火焰。這種滅火方法是針對煤塵而設的,因為紛飛的煤塵可能為了某些原因而著火。煤塵十分易燃,甚至會爆炸。
「真的這麼容易引起火災嗎?」我問。
「很少發生火警,但由於一有火警便可能成災,我們不得不盡力戒備。撲滅煤塵之戰來自遠道。例如噴霧鑽子在鑽孔時把高壓水份注入煤層乃是滅塵的最有效方法。」
找到煤的地方
我們行到拱廊盡頭。留意到有一條狹窄、低矮,高約一公尺(3呎)的通道,與我們所在的拱廊成直角。通道一邊有塊傾斜的石緊貼著一副水壓支撐機,在另一邊,我們終於看見一道閃著黑光的矮煤牆。這便是產煤的實際所在。我們觸摸它的表面。這層一公尺厚的煤據說是數千年前一層厚達25公尺(82呎)的植物所形成的。
嚮導解釋:「開採煤層是用以下方法:開始時以或多或少的直角方式開向石走廊;兩條拱廊中有一條必須是在周圍可以觸到煤的。倘若恰巧兩條拱廊都有煤,就把它們合併為一。你見到前面的連接之處便是實際產煤的地方,它稱為『柱子』,這些工作方位有200公尺(656呎)寬,向煤層緩緩推進。從整個煤層把煤採出。我們可以這樣說:走廊、拱廊和柱子構成厚達一公尺、傾斜而近乎長方形的巨大煤層的四面。」
我腦中想像到一位煤礦工人在鑿煤的情景,並問他這種情形是否還存在。
「此法已經不用了,」嚮導答。「我們並不覺得可惜,因為用氣壓鑿子砍煤是十分艱辛的工作。現時這種工作大多數由機器擔任。機器每天從煤層鑿出許多公尺的煤。支撐物逐漸向前推進,工作方位的屋頂乾脆讓它塌下。」
我們大感驚異。事實上我們已留意到有些石子從天花板落下。「這豈不是很危險嗎?」我問。
「不,若和數百呎的上層相較,在斷層發生這種情形是微不足道的。工程師早已算出這樣的情形。除此之外,其他方法也用得著。有時,掘過的地方落滿了石子。」
我們緩緩前進。彎身行二百公尺(656呎)使我那未經訓練的兩腿感到很吃力。我關懷地望著前面一位青年礦工的長腿,不禁認為在煤礦工作還是身材短小的人佔優勢。
「表面看來是對的,」他笑說,「但你要把劣勢轉成優勢。像這樣。」他說時屈身作蟹行狀,大步走向通道的盡頭處,轉眼之間就去到了。
煤是怎樣來的
我希望知道多點關於煤的起源,於是請教嚮導,他樂意解釋說:「一般人認為煤的形成是天災的結果。枯死的植物若是暴露在空氣中便會分解。可是,植物若是突然被水、黏土或沙淹沒,據說這便是形成煤層的過程。更多的壓力與時間乃是主要因素。比利時南部的煤礦曾發現許多史前動物——如恐龍等——的骸骨。附帶一提的是,在礦藏發現的骸骨僅是屬於已經絕跡或仍然存在的動物的。據稱有數百萬屬於不同類別動物之間的所謂過渡動物的骸骨則絕未發現,根據進化學說,這些動物按理是曾經存在的。」
礦工
在礦藏工作的優點之一是可以較早領取退休金,那便是經過25年服務的退休。這意味到一個人若在18歲開始在礦藏工作,在43歲就可退休。此外,礦工有許多假期可以隨意作自己的事。還有許多社會福利,例如免費煤和廉租屋等。
煤礦工人的肺很易受害。石塵尤其危險。它的分子結構是角形的,而煤塵的分子結構是圓形的。當然,使用多種滅塵方法和縮短工作時間會減少危險。
「礦崩的危險又如何?」我想知道。
「實際的礦藏天災如礦崩、爆炸和火災等都是稀少的。逐漸改善的工作環境和安全規則已發生效力。地面上的巨型操縱板也有效地記錄礦藏可能發生毛病的每一件事。
「有一個不受歡迎的地下客人需要我們去應付,那便是黑沼氣。正如上述,煤是從埋在地下的植物形成的。可是,在開採過程中,構成植物的其他成分也放出來。因此一立方公尺的煤會放出350立方公尺的黑沼氣和200立方公尺的一氧化碳。這些氣體被傾斜的孔吸去,再度循環運上地面作為能源使用。」
我仍然要問一個從開始就想著的問題:「對若干人說來,要深入地層工作,除了這兩個豎坑之外就接觸不到上面世界,豈不是可怕的經驗嗎?」
「你的意思是指恐懼因素,」他笑著說。「這其實並不存在,因為這種工作是父傳子的。我們懂得採礦,但不懂其他謀生方法。這好像漁村的孩子隨著父親打魚一般。為了使你放心,我可以告訴你,除了豎坑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和地面聯絡。為了應付緊急事情,在這個煤礦地盤裡與其他礦藏還有額外的地下聯繫。」
我們現時回到開始之處,乘電梯返回地面。每人都有機會作了一會黑炭頭。我們在礦工的淋浴室中洗去黑色煤塵。可是,難以洗去的首次參觀地球內部所得的生動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