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0 10/8 23-24頁
  • 布穀鳥——狡滑的惡棍?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布穀鳥——狡滑的惡棍?
  • 警醒!198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選擇養父母
  • 養育幼布穀鳥
  • 移棲的奧祕
  • 有用的覓食習慣
  • 杜鵑
    洞悉聖經(上冊)
  • 從動物查考證據
    警醒!1979
  • 養幼育雛
    警醒!2001年
  • 老少咸宜的觀鳥活動
    警醒!199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0年
《警》80 10/8 23-24頁

布穀鳥——狡滑的惡棍?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牠在俄國稱為「咕咕士卡」,在德國稱為「古古克」,在法國稱為「歌歌」,在荷蘭稱為「古爾高克」,在日本稱為「格構」。總之,不論牠以什麼名字為人所知,在蘇格蘭或富士山坡出現,牠還是一樣的鳥,普通的布穀鳥。

這種鳥在羽毛長成時頗為漂亮,牠差不多有鴿子那麼大,但體重卻不及四安士(113克)。牠的顏色鮮明,穿著界限分明的背心,長尾上有白點多條尾羽。叫起來的「布穀」之聲乃是牠的特色。

布穀鳥的外表雖有吸引人之處,可是牠具有多種特性,卻使牠看來頗像個惡棍。牠在別種鳥的巢內下蛋,自己卻永不去築個巢。

選擇養父母

雌布穀鳥選擇別的鳥作為自己幼雛的養父母。她看準了所選的養父母正在動工築巢,等到對方在巢裡下了一個或多個蛋,於是乘對方外出之際,在牠的巢裡下一個蛋。既然雌布穀鳥每個生育季節要下12至20個蛋,因此要選擇多對養父母。

雌布穀鳥以一種頗為神祕的方式使自己的蛋偽裝成與她所選的養父母的蛋十足相似。蛋的顏色有五種深淺,從棕色至綠色不等,蛋上也有多種黑點或斑點,作梨形或球形,蛋的形狀與鳥的大小沒有多大關係。

可是,詐騙並不到此為止。有些觀察家聲稱,雌布穀鳥會從養父母的巢內移去一隻原有的蛋,若非把蛋吃了便是在飛去時讓蛋跌下來。

養育幼布穀鳥

布穀鳥蛋的孵卵期只有12日半,因此牠的蛋往往是巢裡首先孵出的。布穀雛鳥在孵出10日之後,似乎無法忍受任何觸到的東西;牠受本能驅使,拼命企圖把其他的蛋或雛鳥趕出巢外。布穀雛鳥的背上有個高度敏感的腔穴,牠就用這個腔穴來使敵對的蛋或雛鳥落入其中,隨後藉著大力掙扎,利用未生羽毛的翼和挺起雙腿,牠把負累之物拋出巢外,讓自己成為獨佔者。雛鳥這時雖是瞎眼、裸露和似乎是無能為力的,但此舉卻很少失敗。牠有強烈的排除異己本能,使牠要爭取獨佔哺育時間。

牠所發的「茲、茲、茲」的求食之聲具有感動力量,不但使牠的養父母花盡時間去為牠覓食,而且其他的鳥也不禁把餵養自己雛兒的美食落點在幼布穀鳥時常張開的口裡。由於脆弱的巢的擠逼,牠對任何干擾都表示憤怒,發出反抗之聲或猛啄人手,甚至猛啄剛餵哺過牠的鳥!

看來頗覺奇怪,對於養育這個毫不可愛的幼雛,養父母的本能竟是這麼強烈、這麼迫切。即使感到牠不是自己的親生子女,顯然也會忍受下去,盡力養育幼雛20天左右,直至牠能自行覓食為止。

移棲的奧祕

當移棲的季節來臨,布穀鳥從英國飛到非洲。但幼鳥通常比父母稍後數星期才離去。布穀鳥和其他的候鳥是怎樣覓路穿洲過海,在缺少氧氣、寒冷多風的高空飛行,而且準時到達目的地,像電腦計算的旅程一般精確的呢?這件事只有造物主知道。

牠們在春天又能循原路歸回。年復一年地,成鳥卻能回到上個夏天原來棲息之處。雄鳥抵達時不斷用鳴聲宣布,標明以某處地方作為牠的覓食地。

至於雌鳥,牠揀選誰去作為她幼雛的養父母呢?知更鳥、田雲雀、菖蒲鶯、蘆葦鶯、鶺鴒、籬雀、照鷽和其他的鳥都不知不覺地作了那些貪食的布穀雛兒的養父母。但雌性雛鳥卻記得養父母的種類,長大時會揀選同一種類的鳥作為自己幼雛的養父母。

有用的覓食習慣

布穀鳥儘管有許多不受歡迎的特性,但有些習慣卻頗為有用。由於牠對食物貪得無饜,以致連其他的鳥所不喜的有害幼蟲牠也去吃。這些幼蟲藏在虎、貂、金尾蛾的毛裡,受到保護,使其他的鳥不敢去碰,但饕餮的布穀鳥卻對此毫不畏懼。同樣,鵲蛾和鋸蠅的兩種幼蟲身上有保護色,可以嚇走其他鳥類,但對布穀鳥卻毫無作用,因為這些幼蟲正是布穀鳥的美食。甲蟲、蠕蟲、蜈蚣也逃不過這種永遠饑餓的鳥的饞嘴。

以人的標準去衡量,布穀鳥可稱得上是個惡棍。然而,牠不是人類。藉著外力來撫育幼雛的方法也許使人吃驚,但其他的鳥卻沒有抱怨。布穀鳥按照造物主賦予牠的本能而生活,盡牠的本份去保持自然界的平衡。牠這樣行使所有觀察家驚奇不已,同時也顯出造物主對牠所定的旨意。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